问题

文化上的左派行为具体都是什么表现?

回答
文化上的左派行为,是一个涵盖了广泛思想、价值观和实践的复杂概念。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家共同构建。总的来说,文化左派的核心在于对现有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规范和传统观念的批判性审视,并致力于推动一种更平等、包容、公正和解放的社会文化。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文化左派的行为表现:

一、 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与解构:

这是文化左派最根本的行为起点。他们不接受既定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分配,认为这些往往是压迫和不平等的根源。

权力结构分析与挑战: 文化左派倾向于分析和揭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权力运作,包括但不限于:
阶级权力: 批判资本主义下的贫富差距、剥削关系,主张工人阶级、底层人民的权益。
性别权力: 挑战父权制,反对性别歧视、性别压迫, advocating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liberation. 关注性别刻板印象、性暴力、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种族/族裔权力: 反对种族主义、歧视和排斥, advocating for racial justice and the rights of marginalized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强调历史遗留问题(如殖民主义、奴隶制)对当今种族关系的影响。
性少数群体权力: 支持 LGBTQ+ 群体的权利,反对恐同、恐跨等歧视, advocating for sexual and gender liberation. 关注婚姻平等、反歧视法、性别认可等议题。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批判殖民历史的创伤,反对新殖民主义, advocating for the rights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former colonies and marginalized nations. 关注文化挪用、语言压迫等问题。
制度批判: 批判现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制度,认为它们可能维护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例如,批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批评司法系统可能存在的阶级偏见,批评教育系统可能存在的精英主义和思想灌输。
意识形态解构: 审视和批判被认为是“自然”或“普遍”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揭示它们是如何被构建、传播并用于维护现有权力关系的。例如,批判消费主义、民族主义、传统家庭观念等,认为它们可能限制了个人自由或加剧了不平等。

二、 推广平等、包容与多元的价值观:

文化左派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尊重个体差异的社会。

倡导平等主义: 追求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不仅在法律层面,更在社会和文化实践层面。这意味着要弥合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消除系统性歧视。
庆祝与尊重多元: 积极拥抱和庆祝不同文化、不同身份、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反对文化同质化和单一价值观的压制。这体现在对少数族裔文化、地方性知识、非主流艺术形式的关注和推广。
关注边缘群体: 特别关注那些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如残障人士、无家可归者、移民、难民等, advocating for their rights and dignity.
倡导包容性语言与表达: 鼓励使用包容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可能带有歧视性或排斥性的词汇,例如使用“人类”、“每个人”而非“男人”,使用“伴侣”而非“丈夫/妻子”等。
性别平等与女性主义: 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反对性别刻板印象,支持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和发展。这是文化左派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组成部分。
LGBTQ+ 权利的捍卫: 支持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表达,反对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三、 艺术、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文化左派往往在艺术、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中表现出强烈的创新和颠覆性。

批判性艺术创作: 创作能够反映社会问题、挑战主流叙事、引发思考的艺术作品。这可能包括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实验艺术、行为艺术等,它们常常质疑权威、揭示真相、表达不满。
关注被压迫者的叙事: 通过艺术作品,赋予那些在主流文化中声音被压制或被忽视的群体以话语权,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情感。
挑战传统文化形式: 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媒介、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打破既有的审美规范和创作模式。
推广独立媒体与反主流文化: 支持独立杂志、电影制作、音乐厂牌等,提供与主流媒体不同的视角和声音。
学术与思想上的前沿探索: 在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领域,推动新的理论发展,如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往往为文化左派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 社会运动与实践参与:

文化左派的行为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体现在积极的社会行动中。

参与社会运动与抗议: 积极参与反战、反种族歧视、环保、女权、LGBTQ+ 权利等各种社会运动,通过游行、集会、请愿等方式表达诉求。
倡导政策改革: 推动立法和政策的改革,以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例如争取更完善的反歧视法、提高最低工资、改善社会福利等。
支持基层组织与社区建设: 参与和支持社区组织、互助小组等基层力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服务。
教育与启蒙: 通过讲座、工作坊、出版物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进步思想,提升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倡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多文化左派人士也高度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破坏与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存在联系, advocate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practices.

需要注意的几点:

“左派”的相对性: “左派”和“右派”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同的。文化左派的观点可能在某些社会被认为是激进的,而在另一些社会则可能被视为相对温和。
内部多样性: 文化左派并非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侧重点,例如激进女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理论等等,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分歧甚至冲突。
反思与自我批评: 优秀的文化左派行为者也具有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能够认识到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并不断改进。
非暴力与暴力的区别: 大多数文化左派行为者倡导和平、非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变革,但历史上也存在一些激进的左翼运动采取了更极端的手段。

总而言之,文化上的左派行为,是对现有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是对不平等和压迫的强烈反对,是对更美好、更公正、更自由社会的执着追求,并通过艺术、思想、社会运动等多种方式加以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篇天涯上的老文章,作者对左派的观察十分细致,归纳的也精彩,与大家分享。


题目:从乌有之乡到红色中国—中国左派当下困境


作者:草鱼子

摘要:红色中国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即不肯放弃权和利的权贵与无权民众之间的矛盾。乌有之乡认为,所有国内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其中国代理人造成,所以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对主要矛盾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当下国内左派的思想分裂。


  中国左派当下的困境,简约地说也就是目前液以乌有之乡为代表的和红色中国为代表的左派之间的现实矛盾。

  人们眼中常见的当代中国思潮流派的分裂恐怕是以自由派为代表的右派的分裂,比如基督教宪政、儒家宪政主义、启蒙主义、铅笔社、维权主义、国粉等等之间时常会爆发激烈的口水战。然后事实上,当前中国最激烈的思潮分裂却在左派中进行。右派的争议充其量只是口水战,和左派的思想斗争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和

历史

上所有的左派论战一样,当前中国的左派论战直指立场、直指内心、直指其立足之根基,甚至直指其合法性的持久论战。其程度或未到最激烈的阶段,但这也是其中一派极力强调内部团结所致,并非他们的思想差距未到此程度。

  左派之间的内战虽然激烈,但一般不为外界所知,原因并非左派刻意隐瞒,其实也无需隐瞒,所以这种现象也就更具有时代特征,也更值得分析和探究——不是右派,而恰恰是标准的左派话语成为当今中国最敏感的句式。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标准的左派话语为何会陷入这种空前的敏感状态。比如有一个皇帝同时面临两种指责,一个说“你是个坏皇帝”,一个说“你根本就不是原来的皇帝”,两个指责中自然是后者最具威胁,左派的处境也同样如此。

  中国左派的分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种分裂由利益分配的不均造成,也由思想意识的分裂造成。左派中的反思者起先多来自于体制内的失势一方,就如左派自己说的,阶级决定阶级意识。时间一久,新的阶级意识形成,最后便是新的思想意识的出现。这个过程早在上世纪末就基本完成,到本世纪初完全成为思想意识上的反思之潮,成为体制外的新思想力量。起先这种新的思想力量其观点和话语方式都很统一,但在

历史

背景的重压下,在一个个现实困境面前,以及在与自由派的竞争中,左派话语体系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并形成皆然不同的走向,最终发生分裂。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似乎自由派对左派的内部矛盾毫无兴趣,甚至时常表现出鄙夷厌恶之情,这是很不可理解的。了解左派的矛盾对梳理目前中国的思想走势,梳理各不同类利益阶层的内心想法,寻找真正的左派话语(这在逐渐将左派话语解读为民族主义话语和国家主义话语的当今中国是极度稀缺的),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都很有好处,也很有必要。同时,左派有其自己的话语特色,以其相辅,可补足右派话语体系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两者之间本无必然的殊死矛盾,何必一棒子打死,老死不相往来。

  我曾在一篇分析左右派的文章中说,当下左派的特点就是以典型的民族主义话语解释当下的社会问题,最后将国内的阶级矛盾解读成民族矛盾。许多人对阶级矛盾一词很敏感,尤其是右派,似乎这是个专属于左派的词汇。这里其实可以将阶级理解为某个利益阶层,显然,目前的中国存在利益上有尖锐冲突的不同阶层,那么阶级矛盾就是个合理的解释法,可以由此引出许多话题。

  从旗帜网到乌有之乡

  左派历来的网上大本营,既不是铁血,更不是强国,那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的论坛,属于标准的右翼话语体系,和左派一毛关系也没有。真正的大本营是乌有之乡和旗帜网。乌有之乡的交流页面较为封闭,有点像早期的世纪中国;旗帜网是标准的论坛设置,交流较为顺畅,故一段时间旗帜网人望始终在乌有之上。从讨论内容上看,旗帜网偏向时事讨论,而乌则更偏向学理。这一定位差异也决定了两者在人气上的不同。

  也正是因为旗帜网偏向时事讨论,故更为激进,与现政权始终保持一定距离,所以经常被封,时间一久,其地位不断下降。大约在2008年,乌有之乡成为左派一枝独秀的网上大本营,即使此后旗帜网重新开张其声势也大不如前。

  旗帜网一度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话语方式和乌有之乡非常接近,即都是倾向于以民族主义的话语方式解读国内问题。两者思想接近,内容雷同,辨识度较差。

  旗帜网虽有民族主义倾向,但其中也不乏标准的左派话语,比如“钟声”和黎阳就是较典型的传统左派,还有“人云亦云几时休”,算一个较为理性和开明的左派(我在2008年写了一部嘲讽旗帜网被封的短篇小说《丐帮蒙难记》,其中就已不少旗帜网网友为原型设为关键人物)。

  乌有本来偏学理,但不知从何时起,其话语方式迅速朝民族主义方向转移,并很快超越了旗帜网。现在再看乌有的网站主题,几乎清一色都是以民族主义话语解读当代问题。典型如

转基因

、茅于轼问题、甚至关于阿拉伯之春的讨论。其一成不变的逻辑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是万恶之源,中国的一切问题,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阴谋。所有问题的讨论,只要往这个结论靠,就能在乌有存在,就是乌有的政治正确。阿拉伯之春是西方的煽动结果;

转基因

是西方灭绝中国的生化武器;茅于轼是西方的买办;南海是西方对中国的围堵;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西方买通中国的精英阶层实施对中国人民的掠夺……不用多举例了,总之,一切问题都要从西方身上找原因。中国现政府则是天真的孩童,容易被精英蒙蔽,沦为他们的工具,乌有的使命就是把孩子从买办那里劝回来,夺过来,让他们重回正路。所以,这是一场民族矛盾,且生死攸关。故反对他们的就是汉奸,支持他们的就是爱国。

  越是到近期,乌有的这个倾向就越强烈。其领袖主要以张宏良、刘仰、孔庆东等人为首,因为倾向民族主义,经常与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眉来眼去,故司马南、摩罗、杨帆、宋晓军、宋鲁郑等纷纷杂杂的人物也成了他们的坐上之宾,美其名曰,统一战线。

  然而民族主义话语方式毕竟不是左派传统的话语方式,甚至在

历史

上一再遭到共产国际的激烈抨击,所以乌有的这种显著的转向,必然会逐渐造成左派的内部矛盾,而现实问题的一再显现,也在敲打着乌有的这种言论之真确性,其当下的结果就是红色中国网的出现。

  沉船派和救党保国之争

  红色中国似乎是今年年初才成立的网站,我发现它是在5月左右,由关天老朋友马前卒的一篇文章被引过去,然后有了一系列意外的发现。

  我始终在调整自己的思想倾向,使其尽可能不致左倾也不致右倾,所以对何谓真正的左派思想一直很为关注。因为在旗帜网和乌有上,真正属于左派表达的内容已少得可怜,甚至连严必中、李宪源这些老牌网上左派的言论也基本看不见(严必中和李宪源都拥有比较典型和纯正的左派话语方式),故我一度以为中国真正的左派话语基本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但看到红色中国后,这一点被否认。从话语方式看,红色中国比乌有和旗帜网表现出更纯正的左派色彩(虽然普遍还较为粗糙)。即关注平民利益和关注阶级问题,并且在解读中尽可能摒弃民族主义的话语方式。

  该网站的言论领袖是宇太和马门列夫等人,其主题的一大内容就是对现今修正主义的批判,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对其“代表”张宏良的批判。简单的表述红色中国的倾向,红色中国认为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决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人的首要敌人不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帝国主义,而是国内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要为中国现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负主要责任。如果刻意将国内阶级问题混淆为民族矛盾,就会模糊掉问题的实质所在,瞄错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目标,实际是起到了为修正主义的继续统治暗度陈仓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这种言论倾向必须被批判。斗争目标必须重新设定,有主要有次要,忽略次要目标,集中一切力量瞄准主要目标。同时,红色中国中的一些较激进的人,如周群等对如何处理现实问题有一些较激进的意见,并且他们时常毫不掩饰的表达他们那些激烈的观点。为此,周群甚至自己独立出来,建设了更激进的红石头论坛(已被封多次)。

  乌有显然注意到了红色的这一倾向,其中的一些人将那些激进的左派称为“沉船派”,指控他们其实是要实现资产阶级复辟,是另一种带路党(这显然很搞笑,清醒的人都知道所谓复辟已经是既成事实,根本不需要再实现,那么乌有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同时他们认为左派应该做的事是救党保国,相信可以通过团结党内部分同情左派的人改变现状,重回原来的道路。而沉船派则反唇相讥,称这些“救党保国”派恰是典型的修正主义者,甚至是政府雇用的枪手。故此,红色和乌有之争的最激烈出,就是沉船和救党保国之争。在红色中国的话语里,救党保国一词和一百年前的扶清灭洋有异曲同工的色彩,都是愚蠢和一厢情愿的,甚至是属于投降派的。

  重庆问题和两种改良主义

  乌有和红色中国还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重庆的评价。乌有对重庆几乎没有任何否定之辞,对于乌有来说,重庆就代表了当下中国最好的可能,及未来中国应走的方向,而对任何针对重庆的质疑,无论质疑哪一块,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激烈批驳。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乌有对重庆的肯定已经超越了分析研究的层次,而跳跃到信仰层面。

  很多人把乌有对重庆的态度,当成是当下中国左派对重庆的普遍态度,其实大非如此。甚至如左派的内斗一样,以红色中国为代表的左派对重庆的批判远远甚于自由派对重庆的否定,从“批判”和“否定”这两个词汇中也可以看出其激烈程度的不同。

  对红色来说,乌有一直在模糊现实中的核心矛盾,以改良主义为权贵寻找继续存在的合法性,而对重庆不顾一切的一味肯定就是这种改良主义的集中表现。红色质问重庆,既然是回归红色的传统,为什么不恢复公有制,为什么不把权力还给老百姓,而是继续依赖官僚和权贵来统治。对他们来说,所谓打黑反腐以及唱红都只是表面文章,是掩人耳目的手段,以此以表现上的左派形象蒙混过关,最后通过有限的切割保住权贵和官僚主义的合法地位。

  事实上,乌有中的许多人也必不会认为重庆的当下就是他们全部的理想所在,重庆必须走出更多步伐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他们和红色的不同在于,他们希望给重庆更多时间,而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唱红和打黑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一个序幕,重庆一定会照此走下去,也一定会向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前进。但红色否定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根本不是时间问题,而是立场问题和态度问题。当下重庆执政者的出身和立场本身就决定了重庆红色变革的有限性,并且重庆真要变革,现实中的所谓困难根本不成其为困难,而只是他们推脱变革的借口。故此重庆不可期待,对重庆的期待只是投降主义的表现,是典型的保皇党行为,是救党保国的现实体现,其行为就和宋江的被招安一模一样。

  这就是左派内部关于重庆的争论

  红色指责重庆是改良主义,右派也有对改良主义的批判,但这不是针对重庆,而是针对企图通过体制内手段实现和平转型的一群人,比如体制内的一些自由派所在做的事,还有独立代表人所作的努力。这两种从不同方向对不同目标所作的改良主义批判,实际预示着中国目前微妙的处境,温和的左派和右派希望通过最小的代价实现国家的转型,而更为激进的左派和右派则认为凭现有的体制内的人,无论向左还是向右他们都无法完成,因为这里不涉及智力问题和操作上的问题,仅仅只有利益问题。利益是当前体制内人士不愿变革的根本所在,人是自私的动物,他们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利益程度巨大,而且一旦放弃就可能就性命之忧,所以要他们主动放弃无异于与虎谋皮,根本不可能。

  由此可见,这两种针对改良主义的不同方向的指责,看似南辕北辙,其实其指出的问题都是同一个。当前体制内的主要力量,其性质立场非左非右,只在乎一个“利”。至于现下的两种方向的改良主义,只是超左的一小步和超右的一小步,对批评者来说,这种小小的迈步根本无济于事。甚而只具有粉饰色彩。而粉饰又容易欺瞒住大众,使真正的变革更迟也更难以到来。

  两个左派各自的问题

  首先是左派共有的问题。

  由于前几十年,以左派面目进行统治的国家所有者,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几十年的几乎是无差别的批判和打击,这使得大量知识分子谈左色变,对一切和左关联的事物——包括学问敬而远之。知识分子的这种针对左派思维的大面积疏离,使得现今中国的左派力量失去了重要的力量来源。因为知识分子控制了中国大量的市场化媒体以及其他的民间思想平台,这些平台早已取代官方平台,成为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也继续影响着更多人的价值观。而知识分子对左派思想的疏远,一则使得左派无法形成成规模的思想力量(左派中能读懂汪晖的人都很少),二则使得他们的声音乏人问津。

  左派指责自由派控制了中国大量的传媒平台,左派自己应该反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一就是我上述所说的。其二则是我最初所说的,左派词语在当今中国语境中的空前敏感性,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左派话语和左派思想的生存空间。

  乌有之乡等左派思想平台之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转向民族主义话语,上述两者中的后者也是重要原因。许多乌有的左派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未必和红色不同,然而为了讲政治,为了团结尽可能的多数,他们会策略性的选择一些最普罗大众的话语。同时为了规避一些敏感问题,也为了生存的需要,或许以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现实问题可能更安全一些,在我看来,这是民族主义话语在左派中逐渐流行的主要原因。很难说这是无意识的举动还是有意识的举动,可能兼而有之。而其结果似乎就是,真正的左派话语被似是而非的民族主义话语淹没了,最终,许多自由派不禁将左派等同于民族主义,则显然很滑稽,但差不多已是既成事实。而其进一步的问题就在于大量左派似乎也接受了自由派的这个判断,并将爱国主义上升到其最高使命,似乎国际左派曾经呼吁的“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和“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实现”等公认的判断早已是如烟往事,不可追寻。最终使得大量左派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出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趋向,对于揭示问题的实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相反的作用。

  对此问题终于有所认识的红色中国左派企图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但由于他们坚决要撕下大量左派思想上的民族主义伪装,坚持使用最敏感的左派话语,所以其生存空间将受到最大限度的打压。

  此外,以红色中国为代表的左派依旧坚持使用一些已遭到大面积失败的左派纲领,比如公有制,比如毛式的大鸣大放,比如无产阶级专政,比如革命,这或也是由于左派被知识分子疏离,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大多为失势的生活较艰难的人士),导致他们的思维普遍偏保守,而无法在

历史

发展的大潮中,洞察到左派发展的

历史

趋向(就如大汉族主义存在的问题一样)。他们无法超越

历史

,甚至无法超越当下的中国,故此他们要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愈加困难。不但体制内的人不认同,连可能处于相同阶级的自由派也无法认同。其进一步被边缘化就是很难摆脱的命运。当然,这一问题他们自己也早已发现,如宇太等较有洞察力的人士也在努力纠正,这种纠正将遭到来自乌有之乡的大量阻力,他们会被对方指责为叛徒,以致进一步被指控为带路党,而自由派也将继续以怀疑的眼光审视这种纠正。故此这种纠正的步伐将会非常缓慢,或也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左派中还有一部分群体属于新左派,以张旭东甘阳等人为首,他们大量采用国际的新左派语言,从而与当下中国的现实产生一定距离,也使得中国的左派和他们难以有通畅的交流桥梁,其思想在现阶段也很难反哺中国的左派。

  大致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是,乌有中的一些人继续划向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最终同他们合为一体,而红色中的一些人则会划向自由左派,逐渐与自由派中较激进的一些人联合。这种分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从思想发展的角度说,我乐意看到一切变化,和一切交融。毕竟,没有变化就没有未来。

原文链接:

bbs.tianya.cn/post-no01
user avatar

从五四运动到真理标准讨论是:无论你写花写草,都要表明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之后则是:任何失败都是外因造成的。我失败了,责任只在社会。而社会有问题,背后一定是美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化上的左派行为,是一个涵盖了广泛思想、价值观和实践的复杂概念。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家共同构建。总的来说,文化左派的核心在于对现有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规范和传统观念的批判性审视,并致力于推动一种更平等、包容、公正和解放的社会文化。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文化左派的行为表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分析2021年河南编导类考生,专业分139分,文化课410分左右,能上的师范类大学。首先,咱们得明白几个关键点: 专业分139分: 这个分数在编导类考试中,属于一个不错的成绩。具体能上什么层次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省份、各高校当年编导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以及你在所有报考该专.............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安阳工学院编导类专业分数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三理科生,成绩在350分左右,想了解编导专业的录取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实际和关键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安阳工学院对于艺术类(包括编导)专业的录取方式。通常情况下,艺术类专业的录取需要考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 高考文化课成绩: 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东亚大陆,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前后,那些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早期文化,以及它们是如何一点点地“勾搭”上了,最终汇聚成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华夏文化圈”的大脉络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摆脱一个“从天而降”或者“一蹴而就”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任何伟大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个漫长、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你作为2020年山东编导生,以510分的文化课成绩报考浙江传媒学院(浙传)的录取把握。我尽量用一种更贴近实际、充满个人观察和经验的方式来跟你聊聊。首先,要说录取把握,这玩意儿确实有点玄学,但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1. 你的文化课成绩:510分山东省.............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以及教材中中国史的叙述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话题,受到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同世代的观点、教材内容的具体调整以及未来趋势的多种可能性。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一个多层次的议题首先,必须承认.............
  • 回答
    第一次出国,那感觉真是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五颜六色,惊喜不断,当然,也夹杂着一点点小小的措手不及。我这次去的,是一个我一直都很向往的欧洲小国,姑且称它为“翡翠国”吧。出发前,我做了不少功课,看了很多攻略,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事实证明,书本上的文字和亲身经历,那感觉真的天差地.............
  • 回答
    关于港台为何不改用大陆规范字(简化字),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使用大陆规范字的问题,这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原因,并且情况比简单地说“使用简化字”要复杂得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的原因: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又称正体字)是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它们.............
  • 回答
    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名字常常与“石油富国”联系在一起。的确,两国都坐拥巨量的石油储量,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国。然而,当我们审视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时,会发现沙特阿拉伯的百姓普遍比俄罗斯的百姓要富裕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的石油多”就能解释的,而是涉及深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
  • 回答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这个观点初听之下有些颠覆我们惯常的认知,毕竟,生物学上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在自然选择的赛场上脱颖而出,拥有强大的身体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以及繁衍能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人类的特性,会发现这个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揭示了人类崛起和生存的核心.............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大多是战乱时代”这一观点,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确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些最璀璨的文化艺术时期恰恰发生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甚至战乱时期,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哲学层面的原因。以下我.............
  • 回答
    .......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式微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长河,细致地审视那些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逐渐走向终结的因素。经济上的根基动摇:东罗马帝国起初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网络以及相对高效的财政体.............
  • 回答
    人民币上的人物头像不使用著名文化人物,而是选择开国领袖,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历史和政治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虽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涉及到中国历史进程、国家认同的构建以及货币的象征意义。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历史原因与政治考量: 奠定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 回答
    YY上喊麦的文化,说白了,就是一种以直接、高亢、情绪化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营造一种热闹、刺激、临场感的氛围,以此来吸引注意力、维系观众、促进消费的表演形式。它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更不是什么艺术流派,就是一种非常接地气、很“江湖”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从几个层面来说:1. 核.............
  • 回答
    那些凝固在胶片上的瞬间,有时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人心。它们或记录历史的洪流,或捕捉人性的光辉,或揭示时代的伤痛,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1. “倒下的战士”(The Falling Soldier)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张照片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宿命感。它.............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的性风俗与性文化,可谓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议题,它交织着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审美观念,甚至是政治权力。要详尽地描述,需要穿越几个世纪,从古至今,观察其演变和不同侧面。古至今的脉络:一个大致的梳理 绳纹时代(约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300年): 虽然考古证据不多,但从出土的众多女性形.............
  • 回答
    网络上的“土味文化”,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就像一锅乱炖,把各种奇奇怪怪、接地气的元素一股脑儿塞进去,然后就这么大摇大摆地闯进了我们视线,还挺招人喜欢。要我说,这“土味”二字,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简单地指“土气”或者“低俗”,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承认,“土味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实:行政区划并非总是与深层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完全契合。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要找一个“甲省文化圈”,然后再去寻找行政上属于“乙省”但文化上与其高度接近的城市,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地理、历史、民俗、语言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
  • 回答
    “男强女弱”这个概念,在很多文化里都根深蒂固,像一道刻在石头上的纹路,代代相传。可细究起来,这现象究竟是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还是身体构造就注定了的?这问题,就像是问鸡和蛋哪个先有一样,答案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两者交织,互相影响的结果。咱们先掰扯掰扯 历史文化 这方面。你想啊,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