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港台不改用大陆规范字(简化字),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用大陆规范字?其中有政治或文化上的原因吗?

回答
关于港台为何不改用大陆规范字(简化字),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使用大陆规范字的问题,这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原因,并且情况比简单地说“使用简化字”要复杂得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的原因:

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又称正体字)是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它们各自的社会环境中,繁体字承载着重要的认同感和历史延续性。

1. 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
文化根基的延续: 繁体字是中国汉字数千年演变的主流形态,是古代文献、经典著作、传统书法、诗词歌赋的主要载体。对于港台而言,尤其是台湾,其文化传统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使用繁体字,被视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以及书法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尊重。
“正统”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的过程中,台湾和香港的许多知识分子认为,汉字简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甚至破坏了汉字的形、音、义的内在联系,影响了文字的美感和辨识度。他们将繁体字视为更加“正统”和“完整”的汉字形态,以此来区别于大陆的文化发展路径。
书法与艺术的载体: 繁体字的书写空间更大,笔画结构更复杂,这使得其在书法创作中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空间。许多中国传统书法名家,包括清末民初至今的一些大家,其作品多以繁体字呈现。港台的书法界和艺术界对此尤为看重。

2. 政治因素与身份认同:
对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区分: 在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台湾和香港在政治上与中国大陆处于不同的阵营或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坚持使用繁体字,自然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区隔和身份认同的体现。它象征着与大陆在文化、政治上的不同选择。
台湾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台湾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大力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调继承和发扬“正统中华文化”,以此作为对抗共产党“文化革命”的意识形态武器。在这种背景下,繁体字成为了政治宣传和文化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反共”和“中华正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香港的特殊历史地位与英国殖民影响: 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虽然文化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其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也带有西方色彩。在回归中国之前,香港社会存在着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珍视。繁体字在香港的日常使用和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与香港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相互关联。回归后,尽管政治地位发生变化,但繁体字的使用并未受到强制性改变,其文化惯性依然强大。

3. 实际操作与惯性:
教育体系的根基: 港台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是以繁体字为教学和考试的规范。数代人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成长,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用字习惯。要改变整个教育体系和公众的用字习惯,成本极高,且面临巨大的阻力。
出版与媒体的惯性: 港台的报纸、书籍、杂志、影视等媒体长期以来都使用繁体字出版发行。改用简化字意味着要重新排版、校对,甚至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重写或注释,工作量巨大。
公众的接受度: 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教育,港台民众已经习惯并认同繁体字。推广简化字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抵触和不适应。

二、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使用大陆规范字(简化字)的原因: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使用简化字的情况,也同样有其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并且其使用简化字并非完全“全盘接受”大陆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是其重要驱动力。

1. 历史因素与社会背景:
早期华人移民与文化传播: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包括当时的马来亚)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在殖民时期以及建国初期,华人社会是一个相对松散但充满活力的社群。
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推行汉字简化,并出版了大量简化字的书籍和报刊。这些印刷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并在当地华人社群中传播。
教育政策的调整: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推广也受到一定影响。当中国大陆的教育资源和教材开始使用简化字时,为了能够与大陆的教育体系保持一定联系,或者为了获取更便宜、更易得的教育材料,一些华文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考虑或接受简化字。

2. 政治与国家发展策略:
新加坡:国家发展与语言政策的平衡:
实用主义与效率: 新加坡建国后,为了建设一个多元种族但统一的国家,在语言政策上采取了非常务实的态度。华文(中文)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其教学和使用也需要考虑效率和国际化。简化字相较于繁体字书写笔画更少,易于学习和电脑输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与中国的关系: 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新加坡与中国大陆在经济、政治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华文教育中引入简化字,也有助于新加坡华人与中国大陆在文化和商业上的交流。
规范化和标准化: 新加坡推行简化字并非全盘照搬大陆的所有简化方案,而是有选择地采用,并且有自己的规范(例如,在引入简化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对繁体字的学习,尤其是在书法和传统文化领域)。新加坡教育部在1969年宣布了小学华文科采用简化字教学,同时教育部也出版了《简化字笔顺》等参考资料。
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内部的语言实践:
华文教育体系的多元化: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国民型华文中学和独中)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与中国大陆的学术交流、教材获取以及学生升学等因素考虑,也逐步接受并采用了简化字。许多马来西亚的华文报刊、杂志和出版物也采用简化字。
促进区域交流: 统一使用简化字,也有助于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与中国大陆以及新加坡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更加顺畅。

3. 文化影响与便利性:
便利性考量: 如前所述,简化字在书写和电脑输入方面通常更快捷方便,这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学术和文化资源的获取: 随着中国大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使用简化字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研究这些资源。

总结与对比:

港台坚持繁体字,是基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政治上的区隔认同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惯性。繁体字在港台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使用简化字,则更多是出于国家发展策略下的实用主义考量、与中国大陆日益增强的联系,以及在华文教育和文化交流中追求的便利性和标准化。它们在引入简化字时,也并非完全没有选择和自主性,而是结合了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求。

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历史恩怨、政治格局、文化认同、教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港台不用简化字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新马用了是因为政治原因”是不够全面的。更准确地说,港台繁体字的使用是主动维护和坚持一种文化身份和历史延续性的体现,而新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国家发展战略下,选择了更加实用和开放的语言策略,使得简化字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世界中得以广泛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字的历次文字变革,都逃脱不了政府的影子。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秦,书同文,为小篆。有隶书,但不作为正式文字;

汉,隶书渐成正式文字,武帝后,汉隶代古隶。

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参见:zh.wikipedia.org/wiki/%

一朝一代书何种文字,政府公文、教育机构、书籍出版的字体为要点。

变革,却是一纸公文之事。

一种字体,取代另一字体为正式文字,若无政府操纵,不可想象。

------------------------------------------------------------------------

文字变革大致方向为由繁化简,不凭政府喜好,而源自需求。

书写工具、书写载体、书写信息、教育普及均为文字变化、变革之因素。

因毛笔的应用、一统后胥吏工作量的增加,始有 「隶变」 ,

因毛笔、纸张的应用,行书、楷书书法(隋唐前,不作为正式文字)才初见端倪。

因科举的兴起,而造就楷书正统地位。

文字字体的变迁,分为字体和字式的变迁,

草书、行书、楷书相对隶书,为字体变迁;

简体相对繁体,为字式变迁;

而隶书相对篆书,为字体和字式两方面的变迁。

由小篆到隶书,变迁是划时代的,时间也短促。

为求书写简易,往往牺牲 「六书」 原则,一些字,用字的人也就无从知晓语源了。

如 「负」本从人,「奉」「共」 本从双手,「原」 本从泉,等等,自从“隶变”以后,都看不出来了。

若以今日标准,秦与汉,文化断层更甚,却无今人痛惜。

汉时人物想看懂先秦古籍,要多耗费一些精力了。


------------------------------------------------------------------------------

近代以来,不独中国,汉文化圈之国家都经历文字改革。

传送门:zhihu.com/question/1987


仅引日本的情况:

其实,「废除汉字论」起源日本。

其废除汉字运动起源于日本的明治时代,早于中国。

时代背景却无不同,西方列强侵入、民族主义兴起。

废除汉字,无非是时人探索救亡图存的一条道路。

汉字自唐朝传入日本后,被曾奉为 「 正政之始 」 、 「 经艺之本 」 ,

但随幕府至明治起,中国由盛转衰、日本民族意识抬头、和学兴起、西学传入,

日本人开始思考汉字的优劣。

汉字衰落之时,日本社会纵然普遍认同文字改革的路向,

但改革路向意见纷陈,有主张转用平假名、罗马字,甚至转说英语、法语。

(假名派、罗马字派、新文字派、转用洋文派、减少汉字派)

最后,减少汉字论和文言合一的路线得到落实。

“减少汉字论”与后来的割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脱亚”主张,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而,为何 「减少汉字论」 成为最终方案?

该方案源自福泽谕吉,

1873年,他编写小学教科书『文字之教』,在序言中指明,虽然汉字难学,但日文已累积不少汉字,难以一下子废取。 他认为3000个汉字就可应付日常环境,提出先限制汉字运用,往后时机成熟,就可废除汉字。

各派意见争执不下,其方案实为折衷方案。汉字屹立不倒,却是贵族利益在左右。

贵族掌握汉字知识,朝廷上下以至士农工商都要听命他们,若废除汉字,犹如打倒贵族。 (大久保利通语)

一种观点认为,汉学带领日本走向维新。

支持大政奉还的藤田东湖、佐久间象山、吉思松荫,全都是汉学出身;

即使是伊藤博文,也是以汉学为根,办理洋务。

而日本天皇的诏敕仍是以汉字书写 ,

天皇权威、忠君体国与汉字连成一线,否定汉学,等同动摇天皇权威。

这却是日本社会不敢触碰的一根神经。

私以为,此为日本汉字幸存的主因。

汉字表意,可消减日文同音字的因素倒在其次。

后步入二战,废汉论有违大东亚共荣圈,又是后话。

参见:zh.wikipedia.org/wiki...

明治维新(1868)以后,有意识地进行文字改革。推广以东京(江户)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一般读物中的汉字全部在旁边注上假名,实行读音统一。小学语文课本从半文半白的文体改为口语化的文体。日本的文改运动者在1866年提出废除汉字,1872年提出改用罗马字, 1873年提出限制汉字字数。日本“国语审议会”拟定的“当用汉字表”(1850个汉字),1946年由内阁公布,后来在1981年改为"常用汉字表"(1945个汉字),政府公文和一般出版物所用汉字以此为度。小学课本只用八九百个汉字,常用汉字表中有许多简体字

-------------------------------------------------------------------------

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是一系统工程。

化繁为简、文言改为白话、直行改为横行、加拼音文字以注音、加标点符号以断句(以至汉字拼音化)等,都可视为其一部分。

时人急于动刀文字的时代背景,想来无需赘述。

而,推行简体,于偌大的中国普及教育,可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在这一点,若无共识,那话题很难讨论下去。

对简体的态度,本人非常赞同@任天涯 的观点,就没必要展开说明了。

另,对部分知友将推行简体,归责于毛一人的说法,有些难以理解。

同理,直行改为横行、加拼音以注音汉字的变革也是毛一人主张?

一个人再作恶多端,也不可将所有罪名强加于其头上。

----------------------------------------------------------------------------------

回到正题,为何台湾、香港未采用简体?

个人觉得其中确有政治和文化因素。

其一,政治上分裂的现状。蒋政府为维持中国正统地位,反共的需要,反对简化、坚持直行更似一种政治姿态。

其二,日治、英治时期的教育普及。民众文化水平提高,教授繁体汉字的难度自然下降。港台两地地域不广,普及全民文化教育相较较易。无简化汉字的迫切需求。


ps. 新加坡官方颁行汉字,曾于1969年自行汉字简化,在1976年后则改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

古籍直行、无标点,古碑或篆或隶,即便识得繁体,若想通读,还是有些难度。

私以为,识繁书简,平常阅读已经足用。

文化传承,一部分担子要由出版行业承担,出版简、繁体古文。只因,我们阅读的古文书籍大部分都是 「现代」 的。

阅读 「古籍」「古碑」 的工作,相信我们的文献、考古工作者们的专业能胜任。

『论语』,不由繁体写成。

另附:方舟子,为什么要用简体字360doc.com/content/10/1

user avatar

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成本
  • 传统
  • 专业队伍

1.大陆政权推广简体字基于两点考虑:

  • 降低普通民众识字成本,从而降低教育成本。要知道大陆的人口基数,任何一点点轻微的成本降低,在绝对数上都是巨大的。所以主政大陆的都会去考虑汉字简化的问题。民国也考虑过啊,方案也出过啊,不过时机尚未成熟而已。
  • 硬笔书写已经普及,每次书写工具发生变化时,就是字体发生变化时。譬如甲骨到大篆再到小篆再到隶书之后的真书都是这样。
  • 汉字简化工作从清末发端,至民国时期的方案就已经相当成熟了,49年后原来民国时期的汉字简化的主要力量留在了大陆,大陆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基础扎实,力量雄厚,不继续推进这个工作都不可能。

2.台湾不简原因是:

  • 台湾人口基数小,人口素质还强于大陆,简化字可以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及推广简化字本身的成本和反动伤害,所以没有推行简化字的需要。
  • 既然大陆推行了简体字,台湾就不可能推行简体字。要知道台湾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和大陆差不多的专制社会,这些政策老蒋们就能决定。台湾很多政策就是大陆说黑台湾就说白,这一点都不奇怪。这里补一段网文,感谢@lokok知友的提示( groups.tianya.cn/tribe/
    何应钦也曾经在1969年,于国民党十中全会提出过整理简字案。(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但是后来因为大陆先这么做了,考虑到敌人提倡的我们就应该反对,于是台湾对简体字的态度立刻转变为反对,成天说简体字就是匪来匪去的东西。“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台湾学者林安梧,见《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发言纪要》,载台湾《国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 繁体字是到台大陆人维系传统的根系之一,对它动刀子,狠了点。
  • 台湾本身也没有什么搞汉字简化的专家,专家都留在了大陆,所以即便想要搞简化,台湾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和能力。

3.新加坡用简的原因【题目被改了,增加了新加坡这条,这时隔多日的改题让俺颇不适应啊,抱怨下】

  • 新加坡不是华族,新加坡只是个华裔人口占70%多的地方,英语、印度语、马来语在新加坡也一样有力量,这是传统的原因。
  • 新加坡把汉字纯粹当作书写交流工具,没有传承文化的任务,实际上新加坡也没有什么传统文化。因此挑选文字的时候自然会挑选他们看来让民众学起来门槛比较低一些的那种,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当时大陆政府的简体字的合理性。而这就是成本的原因。
  • 新加坡的简体开始与大陆有些差异,最后与大陆完全相同,这期间起作用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新加坡对大陆地位的判断,即新加坡认为大陆将在亚洲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和大陆用字保持一致怎么看也是合算的。类比的话应该说这是新国政府认为使用简体字的机会成本较低。

简体字和繁体字在书法上并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补一句,书法的审美和什么科学伪科学毫无关系,如果书法的审美也无法产生,那真真的是动摇了作为中国人的一个精神内核了,有感而发),也许有那么几个简体字不太容易写好,但是还有大量的繁体字本身就很难看或者说很难写好,这是等同的,所以从书法上说是不靠谱的。

再者不要觉得好像简化字丢了繁体字的多少信息一样。这些信息,我跟您说啊,每次字体变化都有大丢失。比如说小篆,李斯赵高等规整简化各国文字时就大规模的简化过文字,这个科学性方面比大陆简化时差远了,但小篆挺不错不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的来源“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命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请注意或颇省改几个字,那是什么?那就是汉字简化过程。邓散木在其《篆刻学》中对这段话的一点解释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这就是汉字的简化与统一。

再有小篆变隶书。隶书是什么,就是底层小吏使用的文字,所谓隶人书,为嘛使用它,简单啊,怎么简单法,跟您说啊,那可比李斯他们简化各国文字要过分多了,反正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然后程邈在监狱的时候收集了这些字,最后在汉朝确定这些文字的使用,这就是繁体字的直接祖宗。

所以不要一提到简化汉字就说什么文化什么,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翻翻历史啊。

哦,貌似跑题了。

=================

@顾惜朝

,改了一个错别字,结果被提醒不合社区规范,可我这个答案都快一年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