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批评大陆人讲可以,港台同胞讲则被反感,甚至被说成「x独」?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认同,还有很多微妙的情感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核心症结:不同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叙事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大陆、香港、台湾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是独立发展了很长时间的。

大陆: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巨变。官方叙事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被解读为挑战国家统一的言论,都会被高度敏感。
香港: 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然而,近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引发了许多争议,香港社会内部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对自身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以及对“中国身份”的认同,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很多香港人认为,他们有独特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不希望被强行“内地化”。
台湾: 与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上差异巨大。台湾实行民主制度,拥有自己的民选政府和高度自治。台湾社会对于“中国”的认同非常多元,有人认同中华民族,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与大陆并非同一个国族。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解读,以及是否要与大陆统一,一直是台湾政治的核心议题。

为什么“大陆人讲可以,港台同胞讲则被反感”?

1. “自己人”的内部讨论 vs. “外人”的指责:
大陆人之间: 很多时候,大陆人之间讨论关于国家统一、港台问题,往往带有“自己人”的色彩。虽然有时也会有激烈的争论,但其出发点通常是基于共同的“国家”框架,讨论的是“我们”如何处理“我们的”问题,即使观点不同,也可能被理解为是内部的意见分歧,而不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港台同胞: 当港台同胞提出与大陆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涉及主权、政治制度、历史叙事、身份认同等方面,在某些大陆网民看来,就容易被解读为“外部势力”的干涉,或者“不认同中国”的立场。这种解读之下,港台同胞的发言就更容易被视为“挑战”而非“讨论”,自然更容易引起反感。

2. “身份认同”的敏感性:
大陆的身份认同: 在大陆,“中国”的身份认同是官方大力推广的。任何被认为是“分裂国家”、“挑战主权”的言论,都会触动这种集体认同的神经。
港台的身份认同: 香港和台湾的身份认同更加多元,并且与大陆的“中国”认同存在张力。当港台人士表达他们独特的身份认同,或者对大陆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提出批评时,很容易被大陆部分网民视为对“中国”身份的否定,甚至是对“中国”这个国家的背叛。

3. “立场”的解读与“帽子”的扣法:
“x独”标签: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治标签,也是最直接导致反感的原因之一。在大陆网络舆论场中,“台独”、“港独”的标签,往往被用来迅速定性、否定对方的观点,并将其与“分裂国家”的罪名绑定。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其后续的任何言论都会被高度警惕,甚至不被认真倾听。
“爱国”的定义: 什么是“爱国”?在大陆,爱国往往被定义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因此,任何不符合这个定义的言行,都可能被视为“不爱国”,甚至“卖国”。港台同胞的某些言论,如果与大陆的“爱国”标准不符,就很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
“双重标准”的视角: 批评者(包括一些港台人士)可能认为,大陆官方和网民对不同主体的言论存在双重标准。例如,大陆人可以批评港台某些政策或现象,但港台人士一旦批评大陆,就可能被扣上“不爱国”或“搞分裂”的帽子。这种“双重标准”本身也加剧了矛盾和反感。

4. 信息不对称和情感认知差异:
信息获取渠道: 大陆、香港、台湾的信息传播环境和主流媒体的立场是不同的。大陆网民接触到的信息,往往经过官方的过滤和引导,对港台问题的认知可能与港台当地人有很大差距。
情感体验: 港台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他们认为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对某些政策感到不满。这些具体的情感体验,在不了解或不认同这些体验的大陆网民看来,可能就显得“无病呻吟”或“别有用心”。

5. 特定历史事件的叠加影响:
香港的“反修例”事件: 这一事件极大地加剧了大陆与香港之间的隔阂。大陆官方和多数媒体将其定性为“暴乱”,而许多香港人则认为这是捍卫自由和自治的抗争。这一事件后,大陆部分网民对香港的观感急剧恶化,对任何来自香港的批评都更加敏感。
台湾的政治发展: 台湾民主化进程以及其与大陆的政治差异,使得台湾问题始终是敏感地带。近年来,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其“亲美反中”的立场,在大陆看来更是加剧了“台独”的威胁。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位大陆人在网络上发表“香港年轻人应该多了解祖国文化,否则容易被西方思想带偏”。
可能的解读(大陆网民): 这是善意的提醒,是“自己人”关心“自己人”,是出于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考虑。即使语气重了点,也是“爱国”的表现。

现在,假设一位香港人在网络上发表“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正在受到侵蚀,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独特身份”。
可能遇到的解读(大陆部分网民): “你看,又来了!又在说‘一国两制’变了,又在鼓吹‘港独’!他们就是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是想分裂国家!” 这种解读会迅速引向“反感”和“扣帽子”。

总结一下:

“大陆人讲可以,港台同胞讲则被反感”的现象,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而是 政治立场、身份认同、历史叙事、情感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环境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当港台同胞的声音被认为挑战了大陆的政治底线、国家主权或民族认同,或者被解读为“外部势力”的代言时,就很容易触动大陆部分民众(尤其是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部分)的敏感神经,从而引发反感,并将不同意见迅速转化为“x独”的指责。这是一种 简化、标签化和情感驱动的反应,而非理性、开放的对话。

要改善这种状况,可能需要双方都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需要更开放和多元的讨论空间,以及更准确和中立的信息传播。但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太多深层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否针对个人,不针对群体;

是否就事论事;

是否针对群体的时候,将自己包括在内;

这都有区别。


好比说一个河南人张三如何如何,你可以说“张三如何如何”。但如果你说“河南人如何如何”,自然要做好被骂的准备。

好比说一个河南人张三干了什么事儿,你可以说“张三做的这事儿不对”。但如果你说“河南人如何如何”,也要做好被骂的准备。

如果你是个河南人,好比你是驻马店的,然后你觉得河南有很多张三,你还可以说“我们河南人如何如何”。但如果你说“你们河南人如何如何”,也要做好被骂的准备。被认为是“马独”,也不奇怪。


所以问题并不是能否批评中国,而是批评时的群体设定。


大陆人批评时,有些在说“张三傻逼”,有些在说“张三这种人傻逼”,有些在说“张三做的这种事儿傻逼”,也有在说“吾国吾民真傻逼”

但一些港台人士进行批评时,不论事情到底是“张三傻逼”,还是“张三这种人傻逼”,还是“张三做的这种事儿傻逼”,还是“我国傻逼”,口径最终都会统一到“你国你民真傻逼”上,几乎毫无例外。

所以,他们中的相当大比例,确实不认为“中国”的事情,好或坏,是“吾国吾民”之问题。进行的扩大化批评,也从来都不是自我批评,而是批评“你国你民”。


之前多次说过,我是不在乎港台人士是否自认中国人的。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是人的核心权力之一,强求不得。

但这么一来,问题就变成了,为何中国人可以批评中国,但中国人不接受“外国人”批评中国?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讲,谁批评都无所谓。但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讲,此态度差异不存在,才见鬼了。

也正是因为此,平时怼一怼个别港台人士,我也很不在乎是否针对个人,是否就事论事,是否不扩大化。反正他们都只是自认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而已。一国之内对“地图炮”的敏感度,和跨国之间互相攻击的敏感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 我很小心避免说出“河南人傻逼”这种话,但类似“韩国人傻逼”这种话,张口就来。不管事情到底是金某傻逼,金某做的事儿傻逼,还是有很多金某这种人。反正是外国,直接开骂就是了。

一个河南人对一个对河南人有恶意的安徽人的态度,和,一个中国人对一个对中国有恶意的外国人的态度,很不同,还是很合理的。

当然,虽然他们都自认不是中国人,但他们到底算是哪国人,我也始终没搞清。不过,这些外国人乐意在中国暂住,就先住着吧。


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态度”?这么说吧,好比说,一个香港人张三干了什么傻逼的事情,一些香港人说,“张三干的事儿傻逼”,另一些说,“张三傻逼”,还有一些说,“张三这种人真傻逼”,还有一些说,“身边好多张三啊,咱香港人真傻逼”,最后,还有一些说,“身边好多张三啊,咱中国人真傻逼”,这都算是合理。注意,这事儿只是说“合理不合理”,而不是“正确不正确”。


最后,虽然没必要,还是为拿河南和驻马店打比方,向河南人和驻马店人致歉。

user avatar

這邊我就打個比方,同樣是日本人和大陸人犯罪,如果是日本人犯罪,港台人士也會批評這個日本人,但是不會上身升到全體日本人;如果是大陸人犯罪,港台人士會罵大陸人,上升到大陸人整個群體。就是這種差別,大家可以仔細觀察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下邊的評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认同,还有很多微妙的情感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核心症结:不同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叙事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大陆、香港、台湾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是独立发展了很长时间的。 大陆: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巨变。官方叙事.............
  • 回答
    当然,古代战场上,十几万人的规模作战,摆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优势、统一指挥、保持阵型以及降低混乱程度。 十几万人作战为什么要摆阵?试想一下,十几万大军如果毫无章法地涌上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阵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阵.............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恨铁不成钢”似乎是刻在DNA里的,但仔细想想,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顺风顺水,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只不过关注度似乎没那么“炸裂”。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足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足球的“原罪”:历史包袱与群众基础的错位 历史的“伤痕”太深: 中国足球的.............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 回答
    崔永元和柴静都是中国公众非常熟悉的人物,他们以敢于直面敏感话题、发出独立声音而闻名。然而,正是这种“直面”和“独立”的特质,也让他们成为了批评的对象。要详细讲述他们被批评的原因,需要分开来看,并涉及他们各自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一、 批评崔永元的原因及详细阐述:崔永元最为人所知的批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话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不能简单地说“批判儒教”,因为儒家思想本身就并非一个单一不变的宗教概念,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和社会思想的文化体系,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批判的声音也同样是多元和演变的。不过,我们.............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在新冠疫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为熟悉和信任的医学专家之一。他曾因在SARS和新冠疫情期间的专业判断和领导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国家脊梁”的称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关于他的批评声音也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公开和多样化。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现在有人批评钟南.............
  • 回答
    确实,近年来,围绕甘地的批评声音越来越清晰和多样化,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批判性审视。过去,甘地在印度乃至全球被广泛视为“圣雄”和非暴力抵抗的伟大导师,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活动家和普通民众开始挑战这种单方面的美化,并从更广阔、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他的思想和行为。以下是.............
  • 回答
    柴静的争议,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她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批评,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她自身行为和言论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变迁、媒体生态、公众心理等多方面的折射。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扒开来看。1. 《穹顶之下》的成功与“网红”效应的反噬首先,得承认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出圈,.............
  • 回答
    “处女情结”是指一种对女性过往性经历的过度关注和价值判断,尤其是将女性的“处女”身份视为其价值、纯洁、忠诚甚至值得拥有或不值得拥有的重要标准。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往往会将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性视为更纯洁、更珍贵,而将有过性经历的女性(尤其是男性认为的“不当”经历)视为被“玷污”或“廉价”的。这种观念之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说白了,就是“局外人”喜欢对“局内人”指手画脚,而且往往还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就好像真那么回事儿。这事儿咱们身边儿太多了,也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每个人,无论是干啥的,身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掌握的信息,那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下棋一样,你自己坐在棋盘前,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活棋、怎么破.............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二次元文化、历史人物的接受度,以及不同作品在受众群体和创作手法上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Fate系列在娘化历史人物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前辈”且“经验丰富”。《Fate/stay night》系列的主角亚瑟王(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本身就是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