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不知身在其中”的人去批评“身在其中”的人?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说白了,就是“局外人”喜欢对“局内人”指手画脚,而且往往还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就好像真那么回事儿。这事儿咱们身边儿太多了,也太常见了。

你想啊,咱们每个人,无论是干啥的,身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掌握的信息,那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下棋一样,你自己坐在棋盘前,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活棋、怎么破局,你的每一步都是根据眼前的棋局、对方的招数,还有你自己的策略来决定的。这时候,旁边站着看热闹的人,他们虽然也看棋,但他们没动手,没经历过你每一步棋落下的那种纠结、那种压力,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某个地方“应该”这么走,或者“那样走不对”。

为啥他们“不知身在其中”却能说出“身在其中”的人的不是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视角问题,天然的“上帝视角”。

那些“不知身在其中”的人,他们站在外面看,就像是拥有了一个“上帝视角”。他们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不用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现实因素。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静态、高度概括的画面,不像局内人那样,被无数细节、突发状况、人情世故、情绪波动等等包围着,需要一边应对一边决策。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每天为了资金、团队、产品、市场焦头烂额。他考虑的可能是“现在给客户一个折扣,能保住这个单子,虽然利润低了点,但能给团队一点信心,也能让我们熬过这个冬天”。而外面看的人呢?他一看,“哇,这公司怎么搞的,这么没底线,一来就打价格战,长不了!”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公司现金流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或者这个客户对公司未来的意义有多大。他只看到了眼前表面的“打折”。

第二,信息不对称,选择性接收。

局外人往往只能接收到经过筛选、经过包装的信息。他们听到的可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故事”,可能是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而局内人呢?他们掌握的是一手信息,是未经修饰的真相,是那些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潜规则和难处。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特别狼狈,被大家嘲笑。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但你不知道,他可能在前一天晚上因为家庭变故,一夜没睡,或者在去那个场合之前,刚刚经历了一场职场上的重大打击,情绪早就崩溃了。他能顶着那种状态去完成任务,已经是竭尽全力了。而外人看到的,只是他“失败”的那个瞬间。

第三,理想化思维,缺乏实践的历练。

很多时候,局外人手里的是“理想模型”,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应该如此”。比如,在讨论一个社会问题时,有人会说“政府应该这样做,老百姓就应该那样做”。这种想法,可能在理论上非常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无数的阻碍,需要妥协、需要权衡、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局内人则是在“实践模型”里摸爬滚打,他们知道“想这样,但那样做会怎样”,他们知道“那样做更省事,但后果是什么”。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没有绝对完美的答案。所以,他们会觉得局外人的批评,有时候就像是在说梦话,不接地气。

第四,情感投射与“幸灾乐祸”的心理。

有时候,人们去批评别人,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看到别人处在困境中,或者做出了在自己看来“愚蠢”的选择,有些人会有一种“我比他强”的优越感,或者干脆就是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更有些人,可能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没有成功,或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他们看到别人在做着“他们当年不敢做”或者“当年没能成功”的事情时,内心可能就会有一种复杂的心理,既有羡慕,也可能带有不甘,然后就会忍不住去泼冷水,去指出对方的“错误”,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当年也是对的,或者自己比对方更聪明。

第五,标签化与简化问题。

人类的大脑喜欢简化信息,用标签来归类事物,这样可以减少认知负担。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会把局内人的复杂情况,简化成一个容易理解的“标签”。比如“这个人就是太懒了”、“这个老板就是太贪婪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清晰简单了,然后就可以给出“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

但事实上,现实中的人,很少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完全概括。一个人之所以做某个决定,背后可能牵扯到太多因素,不是简单的一个“懒”或“贪”就能解释清楚的。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这么个理儿。

“不知身在其中”去批评“身在其中”,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对话。局外人的批评,有时候可能确实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但也很多时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不负责任的评论。

而身在其中的人,如果真的想从批评中吸取教训,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分辨一下,哪些批评是真的有建设性,是基于对情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或者情绪发泄。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境遇,坚持自己的判断,毕竟,只有自己才知道脚下的路,到底有多难走。

与其一味地去迎合所有人的看法,不如在理解自己处境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然后,把那些不着边际的批评,当作路边的风景,一笑而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欢 邀。

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情况1:

可能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在其中能够看到的更多。

情况2:

虽然旁观者更清,但是无法设身处地为当局者着着想,因为他们无法处于那种环境中,就无法体会到那种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说,你在考场外十分钟内可以轻易、平静地做出两道题,而你在考试时最后十分钟还有两道题未做,你会很可能会因为紧迫的时间、焦急的心境而做不出。

情况3:

旁观者似乎可以看到更多信息,但仅限于一些「显性」的信息,却大概率难以知道当局者眼中的「隐性」信息。

郭老师有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说:「我特别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一定要离他远点儿,他被雷劈的时候一定会连累到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劝别人的时候,说的比什么都好,但并不解决什么问题。」

他们仅仅凭借不完全信息就肆意评价、批判当局者是否可笑?他们凭借不完全信息给出的决策信息又能有几分优势?

闭嘴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说白了,就是“局外人”喜欢对“局内人”指手画脚,而且往往还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就好像真那么回事儿。这事儿咱们身边儿太多了,也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每个人,无论是干啥的,身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掌握的信息,那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下棋一样,你自己坐在棋盘前,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活棋、怎么破.............
  • 回答
    “不接地气”这个词,在影视评论里出现的频率堪比明星的绯闻,而且往往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恼火。打开视频网站,翻几页评论,总能看见有人感叹:“这剧情也太扯淡了吧?”“女主这是什么神仙操作?”“编剧是没吃过饭还是没上过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让我们觉得“这都不是生活”的影视作品?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编剧能力有限.............
  • 回答
    投行里确实卧虎藏龙,而且非金融专业的面孔并不少见,这背后有着挺多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投行是个特别看重“解决问题”和“高效执行”的行业。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懂金融模型、算出来怎么融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你需要去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它的市场竞争格局,甚至要洞察宏观经济的走向,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人较真,而且还挺有理有据,让人听了觉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儿。他们不承认 0.999...(后面省略号代表无限循环)等于 1,主要也不是胡搅蛮缠,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觉得这中间似乎有“裂痕”或者“不严谨”的地方。咱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些“振振有词”的理由都捋一捋。核心矛盾:直觉.............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万把块”的电脑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朋友,愿意为了一款游戏——《绝地求生》(俗称“吃鸡”)——砸下重金呢?这背后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花钱找乐子”,里面门道可多了。一、游戏体验是核心,但远不止于“能玩”首先,.............
  • 回答
    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与此同时,一股不容忽视的“不喜欢”的声音也始终围绕着它。这种复杂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有技术竞争的压力,更包含了文化认知和信息传播上的差异。地缘政治的阴影,挥之不去的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显.............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有很多收入低的人选择不创业,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想努力”可以概括。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缺乏。 资金门槛: 创业往往需要启动资金,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经营,也需要租金、原材料、设备、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收入低的人群本.............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点无奈的问题,不是吗?好像突然之间,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狗,有些是真的可爱,有些……就有点让人退避三舍了。我理解你的困惑,为什么明明是人类的好朋友,却有那么多人对它们“敬而远之”,甚至到了有点讨厌的地步?而且,哪怕是提倡“文明养狗”,似乎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期待。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理工男,你有这种“Win10 很好用,一点不卡”的感受是很正常的,而且你的体验也是很多人共享的。Win10 确实是一款非常成熟和强大的操作系统,在硬件兼容性、软件生态以及价格方面都有显著优势。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仍然选择购买 MacBook 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 使用体验、生态.............
  • 回答
    理解“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女权主义”,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社会结构、历史遗留以及个体感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首先,我们来谈谈“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从宏观层面看,确实存在很多证据表明,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女性在很多领域仍然面临系.............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说到底图个乐子。可为啥呢?明明娱乐模式那么 भाँ茶,怎么就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往排位和巅峰赛里钻,哪怕被气得七窍生烟,还一副欲罢不能的样子?这事儿,细掰扯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得说,快乐这东西,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味道。 你说娱乐模式的快乐,那是什么?是随心所欲的浪.............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欧洲中世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暗时代”的景象,充斥着战乱、瘟疫、愚昧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那个时期确实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然而,如果你漫步在欧洲的乡村,或者穿梭在那些古老的小镇,看到那些依然巍然屹立、线条优美、甚至装饰华丽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为什么网上那些“沙雕”段子、视频、评论层出不穷,让人笑到不行,但一走到现实生活中,好像大家反而都挺正常的,很少碰到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的“活宝”呢?这中间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一块儿捋捋。首先得说说网络的匿名性与“表演”属性。网上发东西.............
  • 回答
    很多人在喝咖啡时,习惯性地将用来搅拌的塑料棒当作吸管来使用。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而且是否会烫到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对温度的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很多时候,咖啡馆里一次性的咖啡搅拌棒和吸管是放在同一个区域的,大家取用起来都很方便。当人们拿到一杯咖啡,又习惯性地想要用吸.............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们,或者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人的普遍困惑。明明感觉我们从小就被英语教育包围了,但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打着“英语零基础”旗号的课程或培训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现实的因素,远不是一句“从小就学”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教育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