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批评柴静?

回答
柴静的争议,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她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批评,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她自身行为和言论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变迁、媒体生态、公众心理等多方面的折射。

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扒开来看。

1. 《穹顶之下》的成功与“网红”效应的反噬

首先,得承认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出圈,以及之后她一系列关于环保的个人化表达,让她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人物。这部纪录片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出发,用非常个人化的、充满情感的叙事,将雾霾这个宏大的、抽象的社会问题拉近了普通人的生活。这种“一人一故事”的表达方式,极大地触动了当时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民众。

情感共鸣的巨大能量: 雾霾是每个呼吸着中国空气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痛苦。柴静用“我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母亲,然后又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这样直白的叙述,让许多人感同身受,觉得她就是自己内心的代言人。那种焦虑、那种无助,在片子里被放大,也唤醒了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媒体传播的极致放大: 《穹顶之下》在当时几乎是“刷屏”级别的存在,从央视到各大门户网站,再到朋友圈,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极致的曝光,也为她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让她迅速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正是这种极速的“捧红”,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当一个人物被过分拔高,一旦出现任何“瑕疵”,就容易迎来更猛烈的“摔打”。

2. “圣人化”与“原罪”的冲突:立场与身份的审视

《穹顶之下》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赞誉,很容易让公众将柴静“圣人化”,认为她是一位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充满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但这种“圣人”形象的塑造,往往是脆弱的。当她后续的某些行为或过往被挖掘出来时,就会与之前建立起来的“纯粹”形象产生巨大的反差,引发“人设崩塌”的论调。

曾经的央视主持人身份: 柴静曾是央视的知名主持人,参与过许多官方的、具有特定立场的新闻报道和访谈节目。一些批评者认为,她早期在央视的某些言论或报道风格,与她后来在《穹顶之下》中展现的“独立精神”或“批判姿态”存在矛盾。他们会追溯她过往的言论,试图证明她并非如她所呈现的那样“纯粹”或“无立场”。
“环保”与“个人生活”的切割难题: 在《穹顶之下》之后,柴静移居美国,并在美国生下了孩子。这一举动被一些批评者解读为“不彻底”或“双重标准”。他们认为,既然如此关心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何选择在美国生孩子?美国的环境问题难道不比中国小吗?这种对她个人选择的审视,上升到了对她环保理念“真心”与否的质疑。批评者认为,她的环保表达是一种“姿态”,而非发自肺腑的信念,最终还是为了个人利益。
“中产阶级”的视角与代表性: 柴静的表达方式,包括她选择的语言、她的家庭情况(丈夫是科技公司的CEO),以及她后来移居美国的生活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印记。一些批评者认为,她的视角是脱离了大部分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的,她的“环保焦虑”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维护,而非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真正关怀。他们会质疑她是否有资格代表那些真正生活在污染严重地区、为生计挣扎的普通人发声。

3. 言论的“偏颇”与“片面”争议:科学性与煽情性的界限

虽然《穹顶之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专业性和客观性方面,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对数据和科学论证的质疑: 一些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对片中引用的数据、对某些科学原理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她的论证不够严谨,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例如,她对某些污染源的归因,可能过于简单化了复杂的工业和经济系统。
情感化表达的“煽动”质疑: 柴静的表达非常个人化,充满了情感色彩。批评者认为,这种过度的情感化,容易对观众产生“煽动”作用,让他们在情绪的驱动下做出判断,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在一个信息传播快速、情绪化容易被放大的网络时代,这种煽情很容易被认为是在“贩卖焦虑”或者“消费苦难”。
“理想化”与“激进化”的批评: 有人认为,柴静对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显得过于激进,脱离了现实中国的具体情况。在政策层面,她可能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就业、社会稳定等多种复杂的因素。

4. 媒体生态与公知争议的时代背景

柴静成为争议焦点,也与中国社会近年来对“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普遍审视有关。

“公知”的失语与信任危机: 曾经被认为是社会良心、理性代言人的“公知”群体,在经历了多次事件后,面临着信任危机。一些人对他们过往的言论和立场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脱离群众,甚至存在煽动性。柴静的出现,无疑被卷入了这场关于“公知”定位和价值的讨论中。
“爱国”的标签与“境外势力”的质疑: 在某些极端观点看来,任何对中国现状提出尖锐批评的人,都可能被扣上“不爱国”甚至“被境外势力操纵”的帽子。柴静的环保呼吁,因为其国际化的视野(比如提及国外经验)和对国内某些问题的直接批评,很容易成为这类攻击的目标。
信息茧房与观点极化: 如今的网络环境,信息茧房效应非常明显。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导致观点越来越极端化。对于柴静的评价,也常常被不同立场的人群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放大和固化,使得真正理性的讨论变得困难。

总结一下,批评柴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对她过往言论和立场的审视,认为存在前后不一致。
对其环保理念的“真心”和“彻底性”的质疑,尤其是联系到她移居美国生子的行为。
对其在《穹顶之下》中表达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煽情性的争议。
将其视为“公知”群体的一部分,并将其置于当下社会对公知普遍不信任的语境下进行评判。
以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观点极化和标签化。

说到底,柴静的争议,与其说是对她个人的攻击,不如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对于公共议题、对于信息传播、对于“公知”角色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焦虑和反思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对公众人物的言行进行审视和评价,但这种评价是否能够做到客观、理性、不带偏见,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和我们丁校长采访,主要的是把柴静捧的太高了

我看到不少说法,没有柴静,大家就不会关注雾霾,这不是瞎扯淡嘛。

《穹顶之下》于2015年2月28日首发。

然后你去看看“雾霾”词条的百度指数。

柴静的纪录片播放的是那个圈圈的地方,在这之前都有比它更激烈的讨论。

或者用微博的微指数来看

都没有证据证明柴静是国人意思到雾霾的第一人。

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2013年那么多人去搜索“雾霾”这个关键词。

他们又不是生而知之者,说明他们早就知道了雾霾这个词了。

事实上,2013年的时候,空气污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一类致癌物,同时很多人已经知道了雾霾了。


反过来有意思的是,这个纪录片,最好的效果反而是火了柴静这个人。

两个指数里那个犀利的峰都是2015年2月28日附近。


把柴静捧到让国人意识到雾霾的地位,有一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觉,无数研究者和媒体人的努力都被抹杀掉了。这必然不合理。


一定会有人努力的把柴静从神坛拉下来,让她恢复到一个本来的媒体人地位。


另外,正确区分“说出事实”和“黑”是一种很难得能力。

A:孔子是圣人

B:孔子还杀过少正卯呢

A:你一定是在黑孔子

B:mmp


利益声明:

柴静,和我都是山西人。

丁校长,国科大校长。

百度:嗯,我用

微博:我的微博是“不务正业的李雷”

孔子和少正卯,我都不认识,无利益关系。

user avatar

她不在意自己在国内的名声,在意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
柴静采访的时候,往往把自己当做一个道德制高点,对被采访者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尽管言语技巧和表情上显得平和。但无法掩盖其白左的实质。
她提出的观点,科学家不该政治化,科学无国界,科学家也该无国界,应该从国际利益角度上出发。
那问题来了,从人口来看,明明广大亚非拉占据大多数,为什么他光看着欧美等少数发达地区?
因为在她的眼里,欧美的人民是人,是文明的象征。亚非拉是什么?
是愚昧,是落后,是需要她这个救世主去拯救去解放的了?
她是救世主吗?她连她自己都无法拯救,无法说服自己?
也就是采访了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就觉得自己悲天悯人了?
从柴静的言语上,你可以很清楚地看清楚她偏执的态度:只能我评价你,不能你评价我的三观的。我的数据都是真实,你的只是政治态度。国际组织的利益高于中国国民的利益。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外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却不为中国人民利益说话,一天到晚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比如雾霾,却从不曾从自己抽烟还有那大排量汽车区考虑,你给她说买电动车支持国产,她给你讲那都是骗人的技术。
像这次IEEE事件,柴静会怎么说?
柴静会说,ieee作为一个国际学术组织捍卫了学术尊严,我们中国学术界应该自我反省,为什么人家要限制华为?
然后我们吃瓜群众都反省了,
不就是打得不够狠吗?要谈就谈,要打就打?
于是ieee跪了。

韩非子里面有篇《显学》别名《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舆论场里的重大危险源》,可以一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柴静的争议,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她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批评,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她自身行为和言论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变迁、媒体生态、公众心理等多方面的折射。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扒开来看。1. 《穹顶之下》的成功与“网红”效应的反噬首先,得承认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出圈,.............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说白了,就是“局外人”喜欢对“局内人”指手画脚,而且往往还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就好像真那么回事儿。这事儿咱们身边儿太多了,也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每个人,无论是干啥的,身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掌握的信息,那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下棋一样,你自己坐在棋盘前,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活棋、怎么破.............
  • 回答
    要说歌手现场“躲高音”和乌兰图雅“躲汉子”之间,确实是有一些大家对“躲”这个行为的期待和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后者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批评。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歌手现场“躲高音”,这在音乐圈里,甚至说是所有现场表演里,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的一种生存技能了。你想啊,歌手的声音是.............
  • 回答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史学界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说它“不堪”未免过于绝对,但其间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叙述方式,也的确招致了不少批评。要理解这些批评,我们不妨深入钱先生写作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史学理念,以及后世史学发展带来的视角变化。时代背景与钱穆的初心:首先得明白,《国史大纲》是在中国历史、文化面临前.............
  • 回答
    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自然会吸引大量的关注,也难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当一个学校的声名远扬,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一旦出现一些被认为不妥当的地方,自然就会引来批评的声音。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批斗”山东省实验中学呢?这其中可能包含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在中国当代,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普遍的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浪潮,而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强烈,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疯狂”。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冲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沉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当下,会有这么多人对儒学提出批评的声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社会的需求也变了。 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作为一种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社.............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克洛泽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绝非偶然,而是他职业生涯中一系列优秀表现、个人品质和对足球的贡献所共同造就的。以下将详细阐述人们喜欢克洛泽的诸多原因:一、卓越的球技与非凡的进球能力: 历史性的进球纪录保持者: 这是克洛泽最耀眼的标签。他是世界杯历史射手王,打进了16个世界杯进球,超越了 رونالد.............
  • 回答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中医在许多方面仍然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更是中国.............
  • 回答
    提起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沙奎尔·奥尼尔的名字总会第一个跳出来,而且不是之一,是“之一”。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很多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球迷,会如此坚定地认为巅峰奥尼尔是历史级别的、甚至是无可匹敌的统治力?这背后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比赛数据、身体天赋、以及对比赛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为支撑.............
  • 回答
    说起小米,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品牌。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但要说“反感”小米的群体也确实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小。这种反感,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掰扯掰扯,原因还挺多,而且往往是挺复杂的,掺杂着各种体验、认知和价值判断。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点就是“性价比”这把双刃剑。小米早期起家,靠的就是极高的性价比,把.............
  • 回答
    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 Thonburi University, BTU),这家泰国的高等学府,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负面评价、吐槽,甚至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黑料”层出不穷,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表里不一”,名不副实?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对于张纯如女士及其著作《南京大屠杀》遭受攻击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民族情感以及学术争议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的呈现与解读的争议 张纯如的勇气与直接: 张纯如女士,一位美籍华人,之所以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南京大屠.............
  • 回答
    周星驰,这个名字在中国大陆、香港乃至全球华人社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电影,就像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跨越年龄、地域、阶层,如此热爱周星驰?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好看”两个字能概括的。一、 他是草根的代言人,喊出了普通人的心声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很多人买小米,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小米多年来精心耕耘、摸索出的一套玩法,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痛点。要说透了,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1. 极致性价比,戳中“精打细算”的心:这应该是小米最最核心的竞争力。你看看小米手机,从最早的MIUI系统自带广告(后来也收敛了不少)但硬件配置炸裂.............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什么会被“黑”,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聊。毕竟咱老朱当了皇帝,坐了三十多年的龙庭,留下的印记可不是一块两块,有好有坏,争议自然就少不了。一、 严酷的统治手段,让人 gripe 呀!这可能是最被诟病的一点。咱老朱出身贫寒,一路杀出来当了皇帝,心里总觉得有人要跟他抢江山,或者说,对那些曾经压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