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穆的《国史大纲》真的那么不堪吗,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

回答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史学界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说它“不堪”未免过于绝对,但其间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叙述方式,也的确招致了不少批评。要理解这些批评,我们不妨深入钱先生写作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史学理念,以及后世史学发展带来的视角变化。

时代背景与钱穆的初心:

首先得明白,《国史大纲》是在中国历史、文化面临前所未有动荡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20世纪初,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备受冲击,许多知识分子在反思历史、探寻民族出路时,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出现了分歧。钱穆先生的初心,是用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梳理和呈现中国历史,旨在为当时迷茫的国人找回民族自信,理解“中国”这个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与延续,为文化的根基提供一种新的阐释。他希望通过《国史大纲》,“为吾国当前之治乱,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国史大纲》的核心理念与特色:

《国史大纲》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通史”观和“人性”论。钱穆先生认为,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有其内在的生命脉络和精神走向。他尤其强调“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政治、社会意义的整体,其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温情与敬意”: 这是贯穿全书的写作态度。钱穆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传统、以西方的标准来苛责中国历史的“欧化”史观。他更注重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基因,试图发掘其积极意义。
“本国史”的自觉: 钱穆强调“一本本国史”,即以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经验为出发点来解释中国历史,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史学理论。他认为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
“人”的关注: 钱穆非常注重“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尤其是知识分子、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他关注历史人物的心理、道德和精神追求。
“史”与“论”的结合: 《国史大纲》并非纯粹的叙述,其中融入了钱穆大量的个人见解和评价,他试图通过“论”来阐释“史”的意义。

为何受到批评?

尽管钱穆先生的出发点和很多观点都得到了肯定,但《国史大纲》也确实存在一些引起争议的地方,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通史”的局限性与史料的筛选:
宏大叙事的必然简化: 作为一部通史,尤其是篇幅有限的通史,必然要在史料的选择和叙述上有所取舍。钱穆先生为了构建一个连贯的、有内在逻辑的历史叙事,有时会选择性地突出某些方面,而忽略或淡化另一些方面。批评者认为,这种筛选可能导致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片面解读。
对某些史实的解释: 比如,在处理一些政治斗争、社会矛盾时,钱穆先生的“温情与敬意”有时会被批评为回避矛盾、粉饰现实,甚至将其解释为“人际关系”的调整,而忽略了背后深刻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斗争。
史料利用的侧重: 钱穆先生对于传统的文献、思想史、文化史的把握非常深厚,但对于一些考古发现、社会经济史、下层民众史的研究,则相对不够重视。后世史学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后,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兴起,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得《国史大纲》在某些方面的阐释显得有些“老旧”。

2. “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质疑: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钱穆先生对西方文明的态度,被一些人认为是抱有保留甚至批判的。他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这种“中国中心论”在一些追求普世价值或认为西方文明具有更先进性的批评者看来,显得过于狭隘和保守。
对近代化的解读: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转型,一些批评者认为钱穆先生未能充分肯定西方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反而更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化的根源,这种解读被认为过于“反西化”。

3. “政治史观”的痕迹:
侧重于“朝代”与“制度”: 尽管钱穆先生强调“人性”和“文化”,但《国史大纲》的叙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围绕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政治制度的演变来展开。这种“政治史观”的倾向,在后来的“社会史”、“经济史”占据更重要地位的史学潮流中,显得不够全面。

4. “人性论”的模糊性:
“中国人的精神”的抽象: 钱穆先生提出的“中国人的精神”、“历史人格”等概念,虽然具有文学性和启发性,但在具体如何量化、如何验证上,却显得有些模糊。批评者认为,这些概念过于抽象,难以作为严谨的史学分析工具。
缺乏微观的实证: 相比于运用大量史料进行细致分析的“微观史学”,《国史大纲》更像是一种宏观的“文化精神”的阐释,这种风格与实证主义史学的主流方法有所不同。

5. “主观性”过强:
“我见”与“历史”的界限: 钱穆先生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评论和判断。对于一些读者而言,这种“以我为主”的叙事方式,虽然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但也可能将其个人的“见解”与客观的历史事实混淆。

总结:

说《国史大纲》“不堪”,是对这部著作价值的低估。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通史。它在民族危亡之际,凝聚了民族精神,对于恢复民族自信、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拓展,后世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史大纲》中的某些观点、方法以及史料利用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对话、一种修正,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国史大纲》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激发了后人的思考和讨论。它是一部有争议但绝不平庸的著作,其“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沉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批评者们的声音,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面貌,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因此,与其说《国史大纲》“不堪”,不如说它是一部引发了深刻讨论的、具有时代局限性和个人风格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也体现在它能够持续地被阅读、被研究、被批评,并在每一次的讨论中,让我们对历史和我们自身有更深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知乎有个问题是《抗战14年中国人民到底绝望到何种地步》,里面有个回答是“绝望到钱穆要写《国史大纲》”。

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的初衷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要给已经是日本人的中国人看的,只盼文化火种不绝,复国未必无望。

如果你看到“五千年的文明史满满都是吃人二字”你还会去谋划复国吗?

user avatar

说两句,

我看到很多答案都在谈此书写作背景,如何在书中表达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感情云云。我有些纳闷,这和题主提的问题有关吗?貌似题主首先问的是这本书堪不堪吧。

首先表明态度,我就是《国史大纲》的批评者之一。题主要问“堪不堪”,如果指的是他的学术水平,那我从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看,至少在我比较感兴趣的宋代这部分,他有些“不堪”。就不必说他那些观点以及对史料的运用方面了,在基本史实的掌握层面,这位老先生都是有欠缺的。试举两条:

太宗两次亲征,均败归,其死传系箭疮发

首先,宋太祖确实两次亲征。第一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的高粱河之战,这个尽人皆知。第二次则是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根据长编,十一月十五日太宗“ 詔巡北邊”,十一月十八日出发,十一月二十四赶到大名府(“戊午,駐蹕於大名府”),辽方却于两天前撤退了(《辽史,景宗纪》乾亨二年十一月条“丙辰,班师”)。

此战战史上命名“瓦桥关之战”,宋辽双方互有胜负。但无论胜败,都发生在太宗亲征前。最多可以说他无功而返,“败归”又从何说起呢?我猜钱穆其实想说的是雍熙北伐,但雍熙北伐太宗并未亲征。所以无论如何他这个史实错误也圆不过去。

真宗时,西夏已陷灵州。其时李继迁卒,子德明立。

据长编咸平五年三月条:

李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知州、內客省使、順州團練使裴濟死之。濟在靈州凡二年,謀輯八鎮,興屯田之利,民甚賴焉。及被圍,餉道斷絕,孤城危急,濟刺指血染奏求救,大軍訖不至,城遂陷。戊申,西面部署司以聞,宰相等上表待罪,詔慰諭之。

这条记录写的清清楚楚,灵州是咸平五年李继迁攻占的,何来“其时李继迁卒”呢。李继迁死于景德元年正月二日,史书记载甚明。

短短一节,钱老先生于基本史实错误都两出了,仅此而论,从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看,至少在我比较感兴趣的宋代这部分,他从本书中表现的学术水平有些“不堪”。

再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问题。这个别人我就不好代表了。只说我自己的看法。既然我认为钱穆这本书中关于宋章节学术水平有些“不堪”,那么,对至今那些把钱穆的话当权威的人,我是不怎么认同的。比如宋朝如何“积贫积弱”之类话题,如果有人拿出钱穆的话来诉诸权威,那我往往会不客气说,钱先生水平不太高,你拉他出来姿势不对云云。

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批评钱穆的《国史大纲》,那不是钱穆问题,而是捧钱穆言论如圭臬者的问题。有那么多比钱穆水平更堪的学者的书不读,非捧他,怨谁呢?

至于我对钱穆的态度,前几天天我在另外一个话题里说过一段话,可以概括:

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观点,我们既不必奉之以圭臬,也不必弃之如敝履。以尊重和善意理解前辈,本着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才是后辈应有的心态。

忠辽爱宋郭药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宋朝评价很高,然而教科书的评价却很一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史学界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说它“不堪”未免过于绝对,但其间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叙述方式,也的确招致了不少批评。要理解这些批评,我们不妨深入钱先生写作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史学理念,以及后世史学发展带来的视角变化。时代背景与钱穆的初心:首先得明白,《国史大纲》是在中国历史、文化面临前.............
  • 回答
    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早已是公认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历史学造诣,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融会贯通,独辟蹊径”。他并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者,更是历史的深刻洞察者和体系构建者。要详细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一、 广博的学识基础与精深的史料驾驭能力钱穆先生的学问,绝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领域.............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要给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这四位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巨擘排个高下,恐怕比登天还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展现出独到的光芒。这四位先生,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学问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峦,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高峰,即便要评判谁的“水平更高”,也更像是站在山.............
  • 回答
    钱穆先生是一位集大成者,在中国现代史学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思想贡献、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 学术成就与主要贡献:钱穆先生的学术生涯横跨近七十年,在多个史学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尤其以中国通史、史学理论、中国思想史.............
  • 回答
    关于“钱少的案子律师是否都会接”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和行业惯例。笼统地说“都会接”或者“都不会接”都是不准确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律师是否接案的考量因素(为什么“钱少”可能是一个阻碍)1.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
  • 回答
    这是一个让很多玩家纠结的经典问题!《巫师3:狂猎》和《上古卷轴5:天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两款游戏,它们各有千秋,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代表了各自领域的顶尖水平。考虑到你预算有限只能选一款,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决定。首先,明确一点:这两款游戏都非常“好玩”,但“好玩”的方式非常不同。选择哪.............
  • 回答
    钱对个人而言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细究起来,里面包含的内容可深了去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总有让你眼角湿润的地方。首先,钱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石。 这点可以说是最直接、最现实的。人要活着,就得吃、穿、住、行。没钱,你连填饱肚子、遮风挡雨都成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
  • 回答
    关于“钱枫被举报性侵”一事,女方代理律师向上海警方递交材料,旨在证明存在性侵行为。要使警方认定性侵行为成立,需要提供一系列有效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分为几大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印证,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所需的证据类型及其重要性:一、 证人证言类证据这是最直接的证据之一,能够从.............
  • 回答
    钱宝网的用户挽回损失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钱宝网的核心问题是其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且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对于已经发生的资金损失,直接“挽回”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司法机关的最终判决和财产处置情况。以下将详细讲述钱宝网用户可能面对的情况和理论上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及其中涉及.............
  • 回答
    “钱要花了才是自己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很能抓住人当下的心理。毕竟,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终究是纸面上的数字,只有真正花出去,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享受了相应的服务,或者投资到了能带来未来价值的事物上,那份“拥有感”和“价值实现感”才是最实在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 回答
    钱,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却又时常觉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纯粹基于观察和逻辑的方式去探究,我们会发现,钱并非某种坚不可摧的金属,也不是一串写在纸上的数字,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交换媒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科学的视角来剖析。1. 从.............
  • 回答
    钱雁秋导演的很多作品,尤其是以《神探狄仁杰》系列为代表的古装探案剧,观众确实普遍能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表演特点:角色们在说重要台词时,常常伴随着转圈的动作。 这个现象并非偶然,也不是演员们即兴发挥,而是钱雁秋导演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拍摄手法和表演指导。 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圈说台词”的现象,我.............
  • 回答
    钱宝网,这个名字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曾掀起不小的波澜,至今仍有人谈论它的“坚挺”。要说清楚它为何能在监管趋严、风波频出的行业中存活至今,甚至在某些时期表现得颇为“硬气”,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劳,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首先,模式的创新与用户粘性是其最核心的“护城.............
  • 回答
    钱是不是真的好挣?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因素: 个人的能力、技能和知识储备: 拥有市场稀缺的技能或高学历的人,通常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从而“好挣”钱。 所处的行业和职业: 某些行业(如科技、金融)的平均薪资水平普遍较高,而另一些行业(如服务业、农业)可能.............
  • 回答
    钱能不能买到快乐?这是一个古老又现实的问题,就像问“太阳会升起吗?”一样,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却又藏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我总觉得,钱本身不直接贩卖快乐,它更像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一种能够撬动生活许多关键部分的杠杆。你说它能买到快乐,我信。想想那些基本的温饱问题。当你饿着肚子,为下一顿饭发愁,为租金而焦虑时.............
  • 回答
    钱花不完,这大概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吧?但实际体验起来,可能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和快乐,反而是一种挺奇妙、甚至有点沉重的感受。首先,它不是那种你手里拿着一大把钞票,随心所欲地买买买的爽快。那种感觉可能短暂,但钱花不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持续性的“无虞”。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银行卡余额,或者说.............
  • 回答
    钱培琛的假画之所以能在市场流通,其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扯到利益驱动、鉴定体系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艺术品市场本身的特殊性。这并非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巨大的经济利益是假画流通的根本驱动力。 钱培琛作为一位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其作品在市场上自然.............
  • 回答
    钱没了,只剩一套房子,这时候要是房价再来一波下跌,那可真是雪上加霜,日子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难熬。你想啊,你手里唯一的“硬通货”价值在缩水,这直接影响到你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流动性危机会瞬间爆发。房子虽然是资产,但它不是现金,变现需要时间,而且还得找买家。当房价下跌时,很多人会观望,市场会变得不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