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知乎有个问题是《抗战14年中国人民到底绝望到何种地步》,里面有个回答是“绝望到钱穆要写《国史大纲》”。
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的初衷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要给已经是日本人的中国人看的,只盼文化火种不绝,复国未必无望。
如果你看到“五千年的文明史满满都是吃人二字”你还会去谋划复国吗?
说两句,
我看到很多答案都在谈此书写作背景,如何在书中表达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感情云云。我有些纳闷,这和题主提的问题有关吗?貌似题主首先问的是这本书堪不堪吧。
首先表明态度,我就是《国史大纲》的批评者之一。题主要问“堪不堪”,如果指的是他的学术水平,那我从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看,至少在我比较感兴趣的宋代这部分,他有些“不堪”。就不必说他那些观点以及对史料的运用方面了,在基本史实的掌握层面,这位老先生都是有欠缺的。试举两条:
“太宗两次亲征,均败归,其死传系箭疮发”
首先,宋太祖确实两次亲征。第一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的高粱河之战,这个尽人皆知。第二次则是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根据长编,十一月十五日太宗“ 詔巡北邊”,十一月十八日出发,十一月二十四赶到大名府(“戊午,駐蹕於大名府”),辽方却于两天前撤退了(《辽史,景宗纪》乾亨二年十一月条“丙辰,班师”)。
此战战史上命名“瓦桥关之战”,宋辽双方互有胜负。但无论胜败,都发生在太宗亲征前。最多可以说他无功而返,“败归”又从何说起呢?我猜钱穆其实想说的是雍熙北伐,但雍熙北伐太宗并未亲征。所以无论如何他这个史实错误也圆不过去。
“真宗时,西夏已陷灵州。其时李继迁卒,子德明立。”
据长编咸平五年三月条:
李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知州、內客省使、順州團練使裴濟死之。濟在靈州凡二年,謀輯八鎮,興屯田之利,民甚賴焉。及被圍,餉道斷絕,孤城危急,濟刺指血染奏求救,大軍訖不至,城遂陷。戊申,西面部署司以聞,宰相等上表待罪,詔慰諭之。
这条记录写的清清楚楚,灵州是咸平五年李继迁攻占的,何来“其时李继迁卒”呢。李继迁死于景德元年正月二日,史书记载甚明。
短短一节,钱老先生于基本史实错误都两出了,仅此而论,从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看,至少在我比较感兴趣的宋代这部分,他从本书中表现的学术水平有些“不堪”。
再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问题。这个别人我就不好代表了。只说我自己的看法。既然我认为钱穆这本书中关于宋章节学术水平有些“不堪”,那么,对至今那些把钱穆的话当权威的人,我是不怎么认同的。比如宋朝如何“积贫积弱”之类话题,如果有人拿出钱穆的话来诉诸权威,那我往往会不客气说,钱先生水平不太高,你拉他出来姿势不对云云。
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批评钱穆的《国史大纲》,那不是钱穆问题,而是捧钱穆言论如圭臬者的问题。有那么多比钱穆水平更堪的学者的书不读,非捧他,怨谁呢?
至于我对钱穆的态度,前几天天我在另外一个话题里说过一段话,可以概括:
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观点,我们既不必奉之以圭臬,也不必弃之如敝履。以尊重和善意理解前辈,本着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才是后辈应有的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