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河流域为什么不修建出海港口?

回答
淮河,作为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流,她的蜿蜒曲折,贯穿了中国中部广袤的土地。然而,当我们谈论到出海港口,淮河似乎总显得有些“沉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淮河自身的地理条件是制约其成为大型出海港口的首要原因。与长江、珠江这样水系庞大、流域面积更广阔的河流相比,淮河在河道形态、水深以及通航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劣势。虽然淮河也注入东海,但其入海口段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长年累月,泥沙在高流速和低流速区域交汇处沉积,导致河道变浅,航道容易被堵塞。修建和维护一个能够容纳大型货轮起降的深水航道,需要耗费巨大的工程量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在经济效益上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其次,地理位置的相对不利也影响了淮河出海港口的规划。淮河的入海口并非像长江口那样,天然形成了一个宽阔而深邃的河口湾。长江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够自然地容纳和分流大量的江水和泥沙,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深水区。而淮河入海口处,周边的海岸线地貌以及近海的海底地形,并不像长江口那样有利于形成天然的港口条件。如果要在这里建设大型港口,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围垦、疏浚以及人工修建深水航道,这些工程的难度和成本都远高于在已有优越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再者,历史遗留的河道治理思路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淮河的治理重点更多地放在防洪和水资源调配上,特别是上游和中游的洪涝灾害防治,关系到沿线数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在水利建设上的资源配置,自然会优先考虑这些最迫切的需求。河流的航运功能固然重要,但在诸多矛盾和需求中,它的优先级可能会受到更复杂的考量。

更重要的是,周边的港口资源已经相对成熟和饱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拥有众多世界级的深水港口,例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等等。这些港口在地理位置、航道条件、配套设施以及国际航运网络方面都已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如果要在淮河入海口新建港口,不仅要与已经具备成熟条件的邻近港口竞争,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和金融服务体系,这对于新港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在已有的港口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或者利用它们的现有优势来服务腹地,可能是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淮河完全没有航运价值。事实上,国家一直在推动淮河的航道升级改造,提高其通航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沿线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淮河的航运潜力,但“出海港口”这个概念,往往指向的是能够承载全球大型远洋货轮的深水良港,而淮河目前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使得修建这样级别的港口显得不那么迫切和可行。

总而言之,淮河不出海口,更多的是基于对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成本效益、区域港口竞争格局以及历史发展思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权衡。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一种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淮河已经修建了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安市清浦区、淮安区和盐城市阜宁、滨海两县,与京杭大运河、通榆河立体交叉,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2.3千米。

淮河入海水道淮是现代人工河道,一期工程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河道宽750米,深约4.5米。1998年10月试挖段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拓宽、浚深全线河道,加高、加固防洪大堤,扩大、扩建各枢纽泄洪建筑物,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预计工程总投资200多亿元,2020年前建成发挥效益。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任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能力、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等,缩窄南泓、扩挖北泓,但基本不改变现有南北堤线位置以及运河西段单泓、运河东段双泓的河道布置格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扩挖河道162.3公里;加高培厚南、北堤317.6公里,防渗处理68.1公里,软土地基段北堤退建12公里;扩建二河、淮安、滨海、海口4座枢纽建筑物,改建淮阜控制工程;改、扩、拆建沿线15座跨河桥梁、28座穿堤建筑物工程;建设堤顶防汛道路320.3公里等。在河道全断面下挖至8米深度,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叠加实施航运工程建成后,泄洪能力将由现在的227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70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位于淮河入海水道中,起于淮安枢纽,途经淮安市淮安区和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终于水利滨海西船闸上游引航道,全长约80km,规划等级为Ⅱ级。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于2019年11月4日公示。

2014年11月17日至19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对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会议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2019年8月26日至30日,在江苏省淮安市组织召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议。会议要求,设计单位根据可研评估意见要求抓紧完成可研报告的补充完善和修改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工作沟通协调力度,争取工程可研报告尽快获批。2016年1月,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按二级航道标准实施。2019年4月29日,江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社会稳定性评估项目招标。2019年7月9日 7月8日,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先导段签订勘察设计合同。2019年12月17日,省水利厅在南京组织召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先导段工程实施方案(代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技术审查会,顺利通过技术审查。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先导段工程在2019年开始,位于淮安区山阳街道境内,起点位于淮安枢纽下游7.0千米处,该段结合二期工程可研和跨河桥梁补偿方案,考虑维持现状排水体系,工程设计保留现有南隔堤,以现状南泓代替小南泓,浚深拓宽现有北泓为深泓。先导段工程泓道开挖长度2.1千米,设计底宽280米、底高程-1.0~-1.5米、边坡1:3,土方开挖405万立方米。弃土区永久征地407亩,布置于北堤堤后,堆宽190~230米,平均堆高10~12米,边坡1:3,在高程12米处设置平台,宽3米。先导段工程估算投资约5.4亿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淮河,作为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流,她的蜿蜒曲折,贯穿了中国中部广袤的土地。然而,当我们谈论到出海港口,淮河似乎总显得有些“沉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淮河自身的地理条件是制约其成为大型出海港口的首要原因。与长江、珠江这样水系庞大、流域面积更广阔的河流相.............
  • 回答
    这事儿,咱得从洪泽湖和淮河的“脾气”说起,还有点地理上的“小算盘”。首先,你说的“洪泽湖床比淮河高”,这确实是个事实。就好比你家的地势比门口的马路要高出一截。按理说,水往低处流,那淮河的水怎么会威胁到苏北呢?这事儿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但河流的运行可不是简单的高度差能概括的。误区一:只看“床”的高度.............
  •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孙权作为东吴的开.............
  • 回答
    关于淮河流域在两周春秋时期为何未出现像中原诸侯那样举足轻重的国家政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时期,但目光投向广袤的淮河流域,似乎总感觉少了些能够载入史册、与晋楚吴越相提并论的响亮名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
  • 回答
    秦岭和淮河,作为中国地理上的两条重要自然界线,它们在气候和地理上的影响确实不同,也就引出了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秦岭明明能明显阻挡水汽,为什么淮河又能成为南北气候的划分线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复杂、更细致的地理学逻辑,绝非简单的“谁阻挡水汽多”就能概括。咱们先聊聊秦岭,它那“挡水”的本事,那是名副其.............
  • 回答
    关于淮河作为地理南北分界线,以及“河的两岸完全没有差别”这个说法,其实背后涉及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河的两岸完全没有差别”。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淮河才长期被视作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地理的“分”与“合”:淮河的界定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秦岭淮河一线,这条横贯中国腹地的山脉与河流的组合,仿佛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上,被赋予了极其深远的地理意义。这可不是一条简单的山脉,也不是一条寻常的河流,它们的交汇之处,恰恰勾勒出了中国地理格局中最核心、最鲜明的一道烙印。要理解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 回答
    孙吴之所以能够守住南方地盘,即使没有淮河天险和战略重镇襄阳,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才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这背后是孙吴统治者及其部属,在长期的乱世中,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有效执行的策略所达成的。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孙吴政权的先天优势与早期奠基: 占据长江天险: 这是孙吴能够偏安南.............
  • 回答
    黄河流域的文明为何后来居上?“后发优势”:探寻黄河文明崛起的秘密提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人们自然会想到黄河流域。这片孕育了炎黄二帝、承载了夏商周等早期王朝的土地,在早期世界文明的舞台上,似乎比其他一些文明更晚显露锋芒,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并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折射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积极意义和变化。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生态治理的成效显著,从“病根”入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被视为难以根治的顽疾,.............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改变,更是一系列深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体现。要深入理解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是一个“绿色”发展的里程碑: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黄河,这条母亲河,长期以来饱受水土流失的困扰,泥沙淤积.............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理变迁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描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次重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和水系分布。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解释: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 这句话的核心是“夺淮”。在历史.............
  • 回答
    刊载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无疑为探讨早期中国历史,特别是夏朝的存在与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支持。这篇由国际顶尖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验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史前画卷,并将其与古老的传说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