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折射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积极意义和变化。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生态治理的成效显著,从“病根”入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被视为难以根治的顽疾,治理多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效果有限。而“双下降”的出现,表明我国在治理思路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单纯的工程措施,转向了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这包括了对导致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植被破坏等——的深刻认识和有力整治。
系统性治理的有效性: “双下降”的实现,绝非单一措施的功劳,而是多方面、系统性治理的综合体现。这包括了:
退耕还林还草的持续推进: 大面积的耕地被恢复为森林和草地,为土壤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层,有效减少了雨水冲刷和风力侵蚀。这项政策的执行力、范围和坚持性是关键。
淤地坝、拦沙坝等工程措施的科学布局与完善: 这些工程在拦截泥沙、涵养水源、削减洪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精细化: 将治理重点下沉到具体的小流域,因地制宜地采取最适合当地的治理措施,使得治理更加精准和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植被恢复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现代化的植被恢复技术,例如水土保持植物的选用、种植模式的优化、生长条件的改善等,都为植被的快速生长和稳定提供了科学支撑。
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覆盖保墒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保水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驱动力。
矿山生态修复的强化: 过去一些不规范的矿山开采活动是水土流失的重要诱因,如今对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视和投入,有效遏制了新的水土流失源。

2. 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黄河含沙量大幅降低,告别“黄”色生命线: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黄河的含沙量降低,意味着输沙量的减少,泥沙淤积下游河道的现象得到缓解,提高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也为下游地区的灌溉、供水和生态用水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黄河告别“一碗水半碗沙”的时代,将更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
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植被覆盖的增加和土壤侵蚀的减少,使得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更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也可能因此得到恢复和提升。
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 水土流失的减少意味着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更多的降水能够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也能够涵养地表径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灾害风险降低: 水土流失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的安全问题。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频次和强度会因水土流失的减少而降低,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双下降”的成就,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互促进。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正在被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取代。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这些都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等,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保护。
农民收入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通常伴随着补贴和产业发展支持,使得农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获得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地: 黄河流域横跨多个省份,实现“双下降”需要跨区域的协调和统一行动,这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强大执行力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

4. 科技支撑与政策保障的有力结合:

科技赋能治理: 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水土流失的精准监测、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治理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持续的政策投入、明确的目标设定、严格的考核机制,是实现“双下降”的关键。这表明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决心和长期投入。
全民参与的意识提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全社会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公众参与到植树造林、爱护土地的行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是黄河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证明了科学的治理理念、系统性的措施、持续的投入以及科技的支撑能够有效地解决长期存在的生态难题。这为我国其他面临类似环境挑战的区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进步,更是黄河母亲重焕生机、流域人民福祉提升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水土保持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国家一直都很重视;
  • 黄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没有之一,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都有,一方面水力侵蚀严重,另一方面还面临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国家重视得早,生态治理方面有国家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治理方面华北地区也很普及,谷坊,边坡,拦洪坝,混合型梯田等到处可见,水土流失面积强度下降不是偶然而是治理的成果,是GOV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顺便给华北地区点个赞;
  • 公民意识有得到加强, 黄河流域禁伐禁木禁火宣传得力,执行到位,山西河北都有广大村民参与护林工作,南方农村大部分现在还没防火期概念 (这里要点名批评一下成都省,三位数区号城市里就成都环保最拉夸,没有之一,如果还坚持说成都宜居的人多看看别的城市空气质量,要杠你就赢,成都媒体需要您)

说个题外话,水土保持基本上都是农林院校开设,晋冀鲁豫蒙五省区的农林院校基本上都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和二级学科,国家是一直都狠砸钱,其中内蒙古农大受重视情况稍好,有重点实验室和专门的沙漠治理学院,只是晋冀鲁豫四省相对拖后腿,农林院校在自己省里不是被打压就是被边缘化,和长江流域的农林院校形成鲜明对比,川农/西南大学/华农/南农/南林,都是211和双一流,在各自省里人气和排位也基本匹配,水保专业大部分比较偏向林业(种树),而不是水土流失治理,希望华北地区多重视农林院校建设。


非专业人员,只是自然学科爱好者发表下个人见解,纯手打,如果是涉及到相关考试,请咨询相关老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折射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积极意义和变化。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生态治理的成效显著,从“病根”入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被视为难以根治的顽疾,.............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改变,更是一系列深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体现。要深入理解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是一个“绿色”发展的里程碑: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黄河,这条母亲河,长期以来饱受水土流失的困扰,泥沙淤积.............
  • 回答
    尼罗河与黄河,两河同为文明的摇篮,却在水土流失问题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这背后是自然地理、气候、地质乃至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何尼罗河能“安然度过”沙漠,而黄河却饱受水土流失之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身世”。尼罗河:沙漠中的生命之河,稳定的守护者尼罗河,这条流淌在非洲东北.............
  • 回答
    黄河流域的文明为何后来居上?“后发优势”:探寻黄河文明崛起的秘密提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人们自然会想到黄河流域。这片孕育了炎黄二帝、承载了夏商周等早期王朝的土地,在早期世界文明的舞台上,似乎比其他一些文明更晚显露锋芒,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并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刊载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无疑为探讨早期中国历史,特别是夏朝的存在与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支持。这篇由国际顶尖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验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史前画卷,并将其与古老的传说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的.............
  • 回答
    黄河、长江和两淮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但它们抵御外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地理特点、水系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运用。一、 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两淮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 黄河.............
  • 回答
    黄河入海口“造陆”的速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回答它何时能“造陆”到朝鲜半岛。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黄河的造陆能力:泥沙与输沙量 .............
  • 回答
    黄河的桀骜不驯,自古以来便是一部写满悲怆与顽强的史诗。它流淌过中华大地,滋养了华夏文明,却也因其独有的脾性,一次次地将沿岸的生灵涂炭。要说黄河的水量如何酿成如此严重的灾患,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的结果,如同一个积蓄了亿万年的矛盾爆发。一、源头与流域的天然禀赋:脆弱的根基首先,得从黄.............
  • 回答
    黄河水确实名副其实地“黄”,那浑浊的泥沙含量,用“黄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就是这看似“浑浊不堪”的黄河水,却是支撑着黄河沿岸许多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尤其是那些常年缺水的地区。“引黄济x”工程,就是把这浑黄的河水,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和“调度”,送往更远的地方,滋养大地,造福人民。要说.............
  • 回答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的航运条件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牵扯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文明的传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现代的视角,深入历史的长河,一点点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承认,与长江相比,黄河的“航运能力”从来都不是那么得天独厚的。黄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那就.............
  • 回答
    黄河改道,这头古老的巨龙,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蜿蜒曲折,它的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像是在中原大地上刻下深深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历代汉人政权的兴衰与走向。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关乎国计民生、军事策略乃至王朝命运的重大事件。要说黄河改道的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就像是在剖析一个错综复杂的水系,需要耐心.............
  • 回答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天然水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是文化传承的摇篮。它的影响之深远,早已渗透到民族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气质与灵魂。首先,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早在八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开创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
  • 回答
    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流淌了数千年,也带来了无数的泥沙。正是这堆积如山的泥沙,让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上河”。那么,黄河现在还是“地上河”吗?我们能否通过挖河底的方式,强行改变它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黄河:曾经的“地上河”以及现在的状况首先.............
  • 回答
    黄河改道,这是一个牵动中国人心弦的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多次变迁之后。那么,未来几十年,我们熟悉的黄河,这条母亲河,真的有可能再次“择新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黄河的特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尽量摆脱生硬的“科技报告”感,从一个更亲切的角度去理解。首先,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为何它的航运能力似乎远不如长江呢?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黄金水道”,想到的总是长江,而不是黄河。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历史发展和经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长江说起,为什么它.............
  • 回答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理变迁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描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次重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和水系分布。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解释: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 这句话的核心是“夺淮”。在历史.............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黄河的水,那可真是浑厚磅礴,别说跟清澈见底的溪流比了,就算是跟一般的河流相比,那浑浊程度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黄河里的鱼儿们,到底能不能看得清东西呢?这事儿啊,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黄河水的含沙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它可不是“有点浑”那么简单,而是真的能.............
  • 回答
    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它最终的归宿,也随着漫长的地质岁月,在渤海与黄海之间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变迁。要说黄河在地质历史上究竟是“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这个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复杂的地理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渤海和黄海的地理概念。渤.............
  • 回答
    黄河,我们母亲河,那条奔腾了亿万年的巨龙,近年来却频频发出令人担忧的呻吟。它的水量越来越少,水质也日渐堪忧。那么,黄河,还有救吗?这个问题,沉重地压在每个关心它的人心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黄河到底怎么了,它身上承载的伤痛有多深。伤痕累累的母亲河黄河“病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几十年乃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