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罗河都流经沙漠了,为什么没有水土流失?黄河却这么严重?

回答
尼罗河与黄河,两河同为文明的摇篮,却在水土流失问题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这背后是自然地理、气候、地质乃至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何尼罗河能“安然度过”沙漠,而黄河却饱受水土流失之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身世”。

尼罗河:沙漠中的生命之河,稳定的守护者

尼罗河,这条流淌在非洲东北部、穿越了广袤撒哈拉沙漠的母亲河,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相对稳定的水土保持能力著称。我们看到它蜿蜒于金色沙海中,却很少听到它“肆虐”和“侵蚀”的传说,这并非偶然。

首先,水源的构成和流量的稳定性是关键。 尼罗河最主要的水源来自非洲中部的热带地区,特别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这些地区降水充沛,即使在下游穿越干旱地带,尼罗河仍然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水量补给。虽然流量会季节性波动,但与黄河相比,其整体流量更大,并且历史上,在修建了阿斯旺大坝之前,尼罗河的泛滥虽然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其洪水的冲击力并非总是破坏性的。更重要的是,尼罗河沿岸的土地,特别是埃及境内的河谷地带,大部分是冲积平原,土质相对稳定,也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和固化。

其次,地质和地形的差异。 尼罗河主要流经的埃及段,其下游地势较为平缓,河道宽阔,流速相对缓慢。即使在沙漠地区,尼罗河也往往形成相对稳定的河道,两侧的沙漠地带,地表主要是细小的沙粒,虽然容易被风吹动,但一旦被水流浸润,沙粒的密度会增加,且由于缺乏植被,地表也相对“光秃”,不像黄土高原那样具有疏松易蚀的特性。尼罗河的河床也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较密的沉积物,这减少了河床本身的下切和侧蚀。

再者,植被的“适应性”和人类的“驯服”。 虽然尼罗河穿越沙漠,但在河谷地带,千百年来,埃及人一直围绕尼罗河发展农业,依靠河水的灌溉,河谷两侧的土地被开发成肥沃的农田。这些农田虽然不是天然森林,但作物(如甘蔗、棉花、谷物)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地表,减缓了雨水(尽管在埃及降雨极少)或灌溉水的冲刷。更重要的是,埃及人通过修建堤坝、河道疏浚等工程,有效地“驯服”了尼罗河,控制了其泛滥,减少了洪水对河岸的破坏力。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更是彻底改变了尼罗河的洪泛模式,虽然也带来了其他问题,但客观上减少了洪水对下游的直接冲刷。

最后,风蚀作用与水蚀作用的侧重点。 在沙漠地区,风蚀是主要的侵蚀方式。尼罗河下游虽然流经沙漠,但其水流对地表主要起到的是携带沙粒的作用,而非黄河那种强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在沙漠环境中,如果遭遇局部强降雨,水流会集中在低洼处形成短暂的冲沟,但这与黄土高原那种大面积、深层次的沟壑发育是不同的。

黄河:母亲的“眼泪”与“伤痕”——水土流失的沉重负担

相比之下,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其根源在于一系列更为严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

独特的“黄土地貌”: 黄河最大的“秘密”藏在它的名字和它流经的区域——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新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堆积地貌。这里的土壤主要是由古代风力搬运堆积而成的细颗粒物质,具有“疏松、直立、含水量低、易粉化”的特性。这种土壤结构非常不稳定,一旦遇到水,很容易崩解、破碎,进而被水流带走。就好比干透的粉笔头,遇水即化。

季风气候的“恩与罚”: 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但降雨集中,强度大”。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而且常常出现暴雨。这种短时间内集中的强降雨,对于疏松的黄土来说,是灾难性的。雨水落在裸露的坡面上,没有植被的阻挡和涵养,瞬间就能形成强大的地表径流,裹挟着大量的黄土奔腾而下,汇入黄河。

千百年来的“不当开垦”: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经历了过度甚至不合理的开垦。大量森林、草原被砍伐、放牧,尤其是陡坡耕作,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得土壤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植被的破坏,意味着土壤的“铠甲”被剥离,变得更加脆弱,面对雨水的侵袭,不堪一击。

“泥沙王国”的形成: 黄河的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平均年输沙量高达16亿吨。这些泥沙绝大部分来源于黄土高原的侵蚀。水流与疏松的黄土接触,黄土颗粒极易被剥离、卷起,被携带进入河道。大量的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抬高了河床,使得黄河成为一条“地上河”,这又加剧了洪水风险,进一步驱动了新的水土流失。这种“水蚀”和“输沙”的恶性循环,使得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异常严峻。

地形的“推波助澜”: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沟谷纵横。虽然不是陡峭的山地,但起伏的地形加上疏松的土壤,使得雨水汇集的速度快,侵蚀的规模也大。大小不一的沟壑不断向源头延伸,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每一个沟壑都代表着一部分土壤的流失。

总结一下,尼罗河流经沙漠却少有严重水土流失,是因为其水源相对稳定、下游地势平缓、河床较坚固,且在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下,河谷地带的植被覆盖和工程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同时沙漠本身的风蚀作用与黄土高原的水蚀作用性质不同。而黄河之所以水土流失严重,根本在于其流经的黄土高原拥有极易被侵蚀的特殊土壤,加上夏季集中强降雨的气候特点,以及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共同造就了这条“多泥巴”的母亲河。

可以说,尼罗河在沙漠中展现的是一种“生态适应”和“人文驯化”的和谐,而黄河则是一部关于“自然之殇”与“人类反思”的深刻教材。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两条伟大河流的独特魅力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明确一下问题的前提,尼罗河有水土流失吗?如果有,出现于哪里?严不严重?

尼罗河上游发源于赤道地区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一带,这里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之间的气候,年降雨量稳定、植被良好,而且地形起伏不大(源头海拔才一千多米),因此水土流失本来就少。然后流到南苏丹境内的时候还进入了一个Sudd地区的大沼泽地,在这里损失了一半的流量,并且可想而知,上游可怜的一点泥沙也都沉淀在这儿了。

出了沼泽地之后开始接纳右岸的一系列支流,比如Sobat河、青尼罗河、Atbara河,这几条河都发源于尼罗河东南侧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西部。埃塞俄比亚高原西部的气候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最高达1500毫米,而且集中在6-9月。这几条支流也是雨季发洪水、旱季能断流的主,听上去简直是高配版的黄土高原气候。它们也的确造成了水土流失,只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坚硬的地表覆盖没有给河流太多发挥的空间。这一点又和黄土高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尼罗河到最后也并不算含沙量很高的河。

在苏丹中部接纳Atbara河之后,尼罗河进入沙漠地区,先是一段基岩山谷,尼罗河的海拔在这里从三百多米降到一百米以下,形成了六大瀑布,这里也是尼罗河含沙量最后的来源,但很可惜,一方面气候已经十分干旱,没有众多支流帮忙侵蚀,只靠干流。另一方面,这段山谷也是坚硬的岩石,而不是松散的黄土或者沙漠。

出阿斯旺大坝后,尼罗河开始进入漫长的下游冲积平原。在这里,尼罗河和黄河一样,年复一年地泛滥,然后把携带的泥沙沉积在土地里,保持了土地的肥沃。虽然尼罗河两岸还有山洪沟,但是一年几十毫米都不到的降水量,也让它们几乎没机会再给尼罗河输送什么洪水了,也变成了沙漠的一部分。所以,下游沙漠段,尼罗河的含沙量几乎只减不增。

最后,仅存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历经数万年岁月,才形成点点大的尼罗河三角洲(而黄河已经在苏北到河北的广袤区域遭了无数的土地)。底下有人说亚历山大港几千年来还在海边,也是这样,这里就是海洋侵蚀与河流堆积的平衡点。尼罗河有这么多泥沙,就形成了这么大的三角洲,再大了养不起。说个题外话,黄河近几年泥沙量减少了,东营一带的三角洲已经有变小的风险了。

总结一下,尼罗河的水土流失由于气候原因主要发生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几条支流;由于地表覆盖的松散程度不同,尼罗河的水土流失远远弱于黄河的黄土高原段;尼罗河如果没有水土流失也不会造就埃及肥沃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但归根结底尼罗河的水土流失还是比较小的,尼罗河下游泛滥、沉积的过程也是比黄河更缓慢、更温和的。

再来稍微细化一下,水土流失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沙漠的水土流失不如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松散的地区。沙漠不满足前两条,只满足第三条。全世界的沙漠都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尼罗河两岸的沙漠,地形非常平坦,而且干旱到沙漠段一条支流都没有的程度。

而黄土高原刚好完美满足三点:黄土高原虽然年降水量不大,但都集中在7、8两个月,而且形式以对流的短时强降雨为主,同样这么多水,集中在几场暴雨落下,对土壤的冲刷量远大于分成均匀的小雨的情况。黄土高原山地一般在1000米以上的海拔,山西有些地方高达2000米以上。而黄河流出黄土高原的最低点海拔只有三百余米。这个巨大的高差给洪水提供了动能,让黄土高原的泥沙很少在黄土高原内部沉积下来,而是全都随黄河搬运到了下游。黄土是一种结构松散的风成沉积物,黄土高原上大概有几十米到一两百米的厚度,一次暴雨落在结构坚硬的岩石上,水土流失也不会这么严重。此外,南方一些红土覆盖的山区,横断山区风化破碎、缺少植被固定的山坡面,也同样属于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都是同时满足了上面三条原因。

沙漠里如果要有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我想到的倒是有一个例子。内蒙古黄河南岸的库布齐沙漠,有一系列小支流从南向北汇入黄河,当地称为“十大孔兑”(蒙古语称山洪沟为“孔兑”)。这个地区降水量可能只有两三百毫米,但偏偏也和黄土高原一样多暴雨,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与河套盆地之间的断层附近,这里又有一两百米的海拔落差提供动能,然后再加上沙漠的松散地表覆盖,每年夏天会有大量泥沙从这里冲向黄河。但是究其本质,发源地仍然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只是途中恰巧经过了沙漠。而有沙漠分布在这里也并不是因为降水量真的很小(两三百毫米够长草原了),而是因为黄河沉积的泥沙就地被风吹起。

user avatar

产生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倒置的思维误区吧。黄河不是水土流失的缔造者,而是水土流失受害者,所以它“黄”了。尼罗河为什么没有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为他的上游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维多利亚胡地区植被都还不错,不存在大量裸露松散土层源。中下游它流经的是沙漠区呀,降水都几乎没有的地区,哪来的水土流失?尼罗河下游就一条干流到底,没有集水区没有支流汇入,单靠河流干流自己冲刷造成的泥沙流失是有限的,尼罗河两岸还有农耕起到一定固土固沙作用(其实尼罗河也很厉害了,它泥沙含量仅次于黄河)。黄河地区水土流失罪不在黄河,而是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裸露的松散黄土,季风性气候特性的短期内集中性的大雨量冲刷,加上黄土高原与黄河极其支流的河谷之间的高度差,雨水裹挟黄土冲进黄河极其支流。黄河也顶不住,它就越来越黄了,含沙量甚至数倍于尼罗河,所以这个锅黄河没法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