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改变,更是一系列深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体现。要深入理解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这是一个“绿色”发展的里程碑: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黄河,这条母亲河,长期以来饱受水土流失的困扰,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下游洪涝灾害频发,而流失的土壤则带走了宝贵的有机质和养分,严重制约了流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如今,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直接说明了我们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可喜的进展。这背后是中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投入,以及基层实践者们不懈的努力。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协同: 过去,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可能采取了一些对环境不够友好的措施,比如过度开垦、毁林种地等。而现在,水土流失的减少,恰恰证明了我们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径。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竭泽而渔”,而是懂得“养鱼”的重要性,让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生态基础之上,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更具体地说,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流失面积减少:
意味着哪些地方的土地得到了保护? 这代表着曾经可能因为陡坡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裸露、易被侵蚀的土地,现在被植被覆盖,或者通过修建梯田、等高耕作等措施得到了有效控制。例如,那些曾经光秃秃的山坡,现在可能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森林、草地,或者已经改良成水平的梯田。
更少的泥沙进入河流: 直接的后果就是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相应减少。这对于下游的防洪减灾、河道治理、水库运行都将是重大利好。我们可以想象,河床抬高速度减缓,航运条件可能得到改善,水库的淤积速度也会放缓,延长其使用寿命。
流失强度下降:
“强度”怎么理解? 水土流失强度通常用单位面积年流失的土壤量来衡量。强度下降,意味着即便在有流失的地方,流失的土壤总量也在减少。
意味着更有效的治理措施: 这说明我们过去采取的各项治理措施,比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都发挥了实效,并且是“治标治本”相结合的。例如,修建的淤地坝能有效拦截泥沙,梯田则能减缓坡面径流和土壤冲刷,植被的增加则能牢牢抓住土壤。
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流失强度下降,意味着土壤的肥力流失速度减缓,土地的生产力得以维持和提升。这对农民来说是直接的利好,意味着更稳定的收成,更少的投入去弥补流失的肥力。

三、 这些“双下降”带来的深远影响:

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业生产力提高: 土壤肥力得到保护,农业产量和质量自然会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
减少灾害损失: 水土流失加剧往往伴随着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治理好水土流失,就是在降低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生态旅游的发展: 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的增强:
改善民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促进社会和谐: 生态环境的改善,往往能缓解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
提升国家形象: 黄河流域的治理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环境效益的巩固:
水质改善: 流失的土壤中往往含有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减少水土流失也意味着减少了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有助于改善黄河的水质。
生物多样性恢复: 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背后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双下降”不等于“零流失”: 这仍然是一个持续治理、动态管理的过程。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的根源性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治理成果的巩固: 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防止反弹,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有效的机制保障。
区域差异性: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治理难度存在差异。未来的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差异化,针对不同地区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持续的水土流失治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治理模式上的探索,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保障治理效果的关键。

总而言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它标志着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黄河流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这不仅是治理者的功劳,更是每一位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的普通人的贡献。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但这个“双下降”的成就,无疑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鄂尔多斯过去每年向黄河输沙1.6亿吨,其中易在河道淤积的粗沙1亿吨,占入黄粗沙总量的25%。经过30多年治理,鄂尔多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50%。2016年8月17日,鄂尔多斯出现历史极值降雨,由于水土保持措施见效,当地十条入黄一级支流冲淤变化不大;暴雨中心西柳沟推算径流量可达7176立方米每秒,可实际只形成了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

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计退耕还林1070万亩,覆盖了当地19.4%的国土面积,植被覆盖度达67.7%。据试验,当坡面生态治理后,使径流不下沟,则沟壑地的径流、泥沙分别减少58%和78%。榆林市一项调查表明,仅由于淤地坝建设,就减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20年来,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

专家指出,除生态建设工程外,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锐减的重要原因。

黄河流域潼关以上地区共有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170座,但大多分布在水土流失轻微地区。黄委会等组织的课题组实地走访了90%的大中型水库,分析计算得出近期水库年拦沙1.734亿吨,其中黄河干流水库拦沙0.81亿吨。另外,由于上游水库大量拦蓄汛期水量,导致黄河内蒙古河段淤积严重。目前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已形成268公里长的地上“悬河”,每年淤积泥沙0.52亿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改变,更是一系列深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体现。要深入理解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是一个“绿色”发展的里程碑: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黄河,这条母亲河,长期以来饱受水土流失的困扰,泥沙淤积.............
  • 回答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折射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积极意义和变化。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生态治理的成效显著,从“病根”入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被视为难以根治的顽疾,.............
  • 回答
    尼罗河与黄河,两河同为文明的摇篮,却在水土流失问题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这背后是自然地理、气候、地质乃至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何尼罗河能“安然度过”沙漠,而黄河却饱受水土流失之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身世”。尼罗河:沙漠中的生命之河,稳定的守护者尼罗河,这条流淌在非洲东北.............
  • 回答
    黄河流域的文明为何后来居上?“后发优势”:探寻黄河文明崛起的秘密提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人们自然会想到黄河流域。这片孕育了炎黄二帝、承载了夏商周等早期王朝的土地,在早期世界文明的舞台上,似乎比其他一些文明更晚显露锋芒,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并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刊载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无疑为探讨早期中国历史,特别是夏朝的存在与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支持。这篇由国际顶尖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验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史前画卷,并将其与古老的传说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的.............
  • 回答
    黄河、长江和两淮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但它们抵御外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地理特点、水系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运用。一、 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两淮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 黄河.............
  • 回答
    黄河入海口“造陆”的速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回答它何时能“造陆”到朝鲜半岛。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黄河的造陆能力:泥沙与输沙量 .............
  • 回答
    黄河的桀骜不驯,自古以来便是一部写满悲怆与顽强的史诗。它流淌过中华大地,滋养了华夏文明,却也因其独有的脾性,一次次地将沿岸的生灵涂炭。要说黄河的水量如何酿成如此严重的灾患,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的结果,如同一个积蓄了亿万年的矛盾爆发。一、源头与流域的天然禀赋:脆弱的根基首先,得从黄.............
  • 回答
    黄河水确实名副其实地“黄”,那浑浊的泥沙含量,用“黄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就是这看似“浑浊不堪”的黄河水,却是支撑着黄河沿岸许多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尤其是那些常年缺水的地区。“引黄济x”工程,就是把这浑黄的河水,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和“调度”,送往更远的地方,滋养大地,造福人民。要说.............
  • 回答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的航运条件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牵扯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文明的传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现代的视角,深入历史的长河,一点点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承认,与长江相比,黄河的“航运能力”从来都不是那么得天独厚的。黄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那就.............
  • 回答
    黄河改道,这头古老的巨龙,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蜿蜒曲折,它的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像是在中原大地上刻下深深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历代汉人政权的兴衰与走向。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关乎国计民生、军事策略乃至王朝命运的重大事件。要说黄河改道的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就像是在剖析一个错综复杂的水系,需要耐心.............
  • 回答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天然水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是文化传承的摇篮。它的影响之深远,早已渗透到民族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气质与灵魂。首先,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早在八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开创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
  • 回答
    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流淌了数千年,也带来了无数的泥沙。正是这堆积如山的泥沙,让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上河”。那么,黄河现在还是“地上河”吗?我们能否通过挖河底的方式,强行改变它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黄河:曾经的“地上河”以及现在的状况首先.............
  • 回答
    黄河改道,这是一个牵动中国人心弦的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多次变迁之后。那么,未来几十年,我们熟悉的黄河,这条母亲河,真的有可能再次“择新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黄河的特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尽量摆脱生硬的“科技报告”感,从一个更亲切的角度去理解。首先,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为何它的航运能力似乎远不如长江呢?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黄金水道”,想到的总是长江,而不是黄河。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历史发展和经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长江说起,为什么它.............
  • 回答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理变迁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描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次重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和水系分布。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解释: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 这句话的核心是“夺淮”。在历史.............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黄河的水,那可真是浑厚磅礴,别说跟清澈见底的溪流比了,就算是跟一般的河流相比,那浑浊程度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黄河里的鱼儿们,到底能不能看得清东西呢?这事儿啊,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黄河水的含沙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它可不是“有点浑”那么简单,而是真的能.............
  • 回答
    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它最终的归宿,也随着漫长的地质岁月,在渤海与黄海之间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变迁。要说黄河在地质历史上究竟是“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这个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复杂的地理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渤海和黄海的地理概念。渤.............
  • 回答
    黄河,我们母亲河,那条奔腾了亿万年的巨龙,近年来却频频发出令人担忧的呻吟。它的水量越来越少,水质也日渐堪忧。那么,黄河,还有救吗?这个问题,沉重地压在每个关心它的人心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黄河到底怎么了,它身上承载的伤痛有多深。伤痕累累的母亲河黄河“病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几十年乃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