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魏和孙吴是第一次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隔着长江长期对峙开始于此,像什么“守江必守淮”的经验都是后人总结出来。
南北对峙的战略布局始于魏、吴,襄樊作为前线经营始于魏初,魏荆州治处在新野,初期对襄阳重视程度仍不足,因为曹丕还一度放弃过襄阳,经营水军则是从司马懿督荆州才开始。搞笑的是司马懿当时连荆州的天气、地理都没搞清楚,把张郃找来统领水军,结果冬季沔水水浅,走不动大船。
襄阳被设为郡也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襄阳的经济地位开始于刘表时期,军事战略地位开始于曹操时期,襄阳对南北战略的用途究竟如何用,有没有用,这也是随着魏国发展而定。最开始魏国对襄樊着力不足,所以被关羽打的很被动。陆逊坐镇荆州时期,襄、樊战略地位提升,自然更难打得动。
同理,武汉地区的战略地位始于孙权时期,孙权甚至是在武昌称帝,并且武昌长久以来是吴国的二都。建业亦是由孙权时期才开始经营的城都,在此之前,环绕建业周边的战略布防也还不存在呢。
曹丕或孙权对此于南北战线应该如何布局,他们没有什么套路可借鉴,全凭个人才智去试错。说句题外话,孙权要早意识到江陵、公安夹江防守如此重要,打死他也不借。
后来王基、羊祜先后入驻荆州,我甚至打了一个问号。因为王基、羊祜进驻荆州后才开始大肆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为南下进攻做好战略准备。这不禁令人疑惑早干嘛去了?魏国早期在荆州防线较为保守,没有展示很强进攻意图,直到王基起战线才变得复杂起来。结论显而易见,没有这几十年对峙,南北双方很难意识到格局难以打破。后期要不是羊祜为了配合蜀地军队伐吴,他也不会进一步强化荆北经营。
至于为什么没有淮河,孙吴也能撑住这么久?道理一样,合肥作为魏扬州政治中心,始于刘馥开局一座城。曹操刚开始并没有很重视,因为他打赢赤壁之战就天下大定了,怎么会有必要经营合肥?曹操被迫打回北方,仍没有很好重视,甚至还因想要迁移淮南地区百姓,搞得流失了十万人口入江东,大幅度削弱了当地经济实力。直到曹丕建国设立了都督制度,淮南正式作为军事重心被经营。
最初合肥城接近巢湖,被满宠转移到稍北的合肥新城,魏国的战略重心又转到了寿春。接着邓艾考察治水,将颍水、汝水等北方水系接入淮河,自此北方运粮、运兵都比以往快了很多。自此,北方对南方的强有力压迫才逐渐形成。题外话,后来杨广建造运河,南北的战略格局更是不一样了。
司马懿第一次发招就是水军奔袭王凌,搞得王凌来不及反抗,司马懿怎么他娘都到寿春了。司马懿你不讲武德,来偷袭我79岁的老同志,这好吗?
淮南地区类似蜀国的汉中地区,是吴国真正意义的国门,倘若吴国拥有合肥乃至寿春,战略主动会变得很强,吴军在淮河行动,魏军很难准确判断出对方要打哪。因为没有淮南地区,吴国吃了先天性不良的亏。相对而言,合肥对魏国的重要性没那么高,但知道吴国眼馋,你越想要就越不给。但巢湖以南的东关仍是一道强有力的屏障,再围着涂水活动,魏国对南方仍还是很无力。司马师试过发动南征,因为司马昭、胡遵的失误吃了大亏,战略优势归战略优势,也得有战术打法才行。
邓艾治水、屯田后,魏国对南方侵略性自然是变强了,只是恰逢司马师、司马昭夺权的政治问题与毌丘俭、诸葛诞起兵的军事问题,拖慢了南征的步伐。倘若在曹操时代就有这样的便利,孙权还真不一定顶得住,这样曹操就可以夺取二乔,我是说兼并江东。
你以为在长江战线理所当然的打法,在魏、吴时期,要不是刚刚才出现相应的条件,要不是压根还没这样的打法。比如那个项羽当初要能逃回江东,当时也不具备隔江对峙的条件。事后灌婴轻而易举略定江东,又跑去淮北帮刘邦打顽强抵抗的才西楚残党,就证明了这点。认为项羽可以划江而战,大概率是把楚汉时期的江东想象成宋朝时期。
守江必守淮的目的是,防止长江受到攻击。
很多人,认为长江天险,据江而守将会拥有极大的优势。
其实不然,长江对于南方政权,运输大动脉才是其真正的角色。
与北方有一个超级大平原不同,南方主要由江南,江淮,鄱阳,江汉,洞庭,四川。六大农业区组成。
六个农业区由于山川阻隔,相对比较孤立。在面对来自北方大平原的攻击时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但是,长江,勾连六处农业区。可以使其相互交流,相互支援。
而孙吴政权虽然没有江淮秦岭防线,但其占据了残破的江汉,江淮地区依旧可以对长江进行防护。使得江南,鄱阳,洞庭三块农业区对江汉江淮防御进行输血。
但仅仅拥有残破的江淮,江汉依旧不保险,为了更好的狗 存。孙吴政权多次在江淮地区发动攻势。
江淮地区由于东部交通不便,战事多发生在淮右地区。
淮右,及淮左西部主要有四个关键点。
一,寿县
对北 抑河南顺水而下之势,对南 东淝水等河流方便攻略江淮
二合肥,
淮西之中,巢湖水系。
三安庆
处大别山,黄山之间,防御长江上游。
四,滁州
环滁皆山,南京门户,北伐基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