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首个基于 RNA 干扰(RNAi)技术的药物 20 年后才获批上市,药物研发中主要的困难在哪?

回答
首个基于 RNA 干扰(RNAi)技术的药物,帕西莫迪(Patisiran),历经二十余载的艰辛探索,终于在2018年获批上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药物研发这条漫漫长路的重重阻碍。这不仅仅是单个技术革新所要面对的挑战,更是整个药物开发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缩影。

技术瓶颈的“跨越式”难题:

RNAi 技术本身是革命性的,它精准地靶向致病基因,通过沉默特定 mRNA 来阻止蛋白质合成,从而治疗疾病。然而,将这样一个在实验室里闪耀的理论转化为能够真正作用于人体、安全有效的药物,其难度绝非想象中那样简单。

递送的“天堑”: 这是 RNAi 药物研发中最核心、最棘手的挑战之一。RNA 分子本身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容易被体内的核酸酶降解,而且其带负电荷的特性使其难以穿过细胞膜这一脂质屏障。更严峻的是,RNAi 药物需要精准地递送到病变细胞或组织,而不是全身随机分布。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完美的载体”——既能保护 RNA 分子不被降解,又能有效地将其导入目标细胞,并且在递送过程中不引起免疫反应或毒性。早期我们尝试过脂质体、病毒载体等,但都面临着效率不高、免疫原性强、靶向性差等问题。帕西莫迪之所以能够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采用了 脂质纳米颗粒(LNP) 技术,能够将 siRNA 包裹在其中,大大提高了其稳定性和递送效率,并能够被肝脏细胞有效吸收。但即使是 LNP,其在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脱靶效应的“阴影”: RNAi 技术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高度特异性。然而,在复杂的生物体内,这种特异性可能会受到挑战。设计出的 siRNA 序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意外地与非目标 mRNA 结合,导致“脱靶效应”,进而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要确保 siRNA 序列的精准性和选择性,需要大量的计算设计、体外筛选和体内验证,这是一个耗时且昂贵的流程。而且,即使是优化后的序列,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其脱靶效应的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免疫原性的“雷区”: 外源性核酸物质进入体内,很容易触发人体的免疫反应。RNA 分子,尤其是长链的 dsRNA,更是天然的免疫原。早期研究发现,许多 RNAi 载体或 RNA 本身会激活 Toll 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引发炎症反应,这会大大限制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频率,甚至导致严重的免疫毒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化学修饰 RNA 分子,使其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例如在核苷酸中引入修饰,或者改变其磷酸二酯键的结构。帕西莫迪就采用了多种化学修饰,显著降低了其免疫原性。

临床开发的“千山万水”:

即使技术上的难题得以部分解决,将药物推向临床也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征程。

疾病选择的“战略性考量”: 最初的 RNAi 药物研发更倾向于那些有明确遗传背景、疾病机制清晰且特定组织中表达高水平致病蛋白的疾病。例如,帕西莫迪就选择了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ATTR),这是一种由 TTR 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病,疾病蛋白 TTR 在肝脏中合成并异常沉积。在这种情况下,将药物递送到肝脏相对容易,且能够直接减少致病蛋白的产生,效果更易显现。而对于那些涉及多个基因、疾病机制复杂或靶向组织递送困难的疾病,研发难度则成倍增加。

临床试验设计的“精益求精”: 药物的临床试验是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对于 RNAi 药物,由于其作用机制新颖,临床试验设计需要特别谨慎。如何设定合理的剂量、给药频率、评价指标,以及如何监测潜在的脱靶效应和免疫反应,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尤其是在罕见病领域,招募足够的患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且,患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监管审批的“严苛审判”: 任何一款新药的上市,都必须通过严格的监管审批流程。对于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监管机构会更加审慎,需要大量的科学证据来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生产工艺的可靠性。审批过程中可能需要额外的研究数据,或对生产过程进行更细致的审查。

成本与可及性的“现实考量”:

研发成本的“天文数字”: 从基础研究到最终获批,药物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的投入。RNAi 药物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和不断迭代的研发过程,其研发成本更是“只高不低”。尤其是在专利保护期有限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快速收回投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可及性。

生产工艺的“规模化挑战”: 高质量地生产化学修饰的 siRNA 分子,并将其稳定地封装在递送载体中,对生产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可重复的生产,保证产品的批次稳定性,是实现药物广泛可及的关键。

总而言之,首个 RNAi 药物的漫长上市之路,是科技创新、临床实践、监管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胜利,更是一次对药物研发全链条艰辛探索的真实写照。这其中的困难,从分子层面的精准递送到人体层面的安全有效,再到社会层面的可及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药物研发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2018年至今,全球已上市4款RNAi药物,Alnylam的Vutrisiran临床III结果很好,估计会成为第5款RNAi药。介绍下什么是siRNA,5款药是什么,再讲下siRNA药物为什么发展缓慢:

  1. 什么是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小干扰RNA)?

简单来说,是一种小分子的双链RNA,和细胞内RISC酶结合后结合到对应mRNA,降解mRNA,从而靶向降低基因表达。很多罕见病会表达毒性蛋白,通过siRNA可以敲低毒性蛋白,治愈疾病。

2. 已上市的siRNA药物有哪些?

四款上市药物都是Alnylam的,一家独大。

2018年8月10日,第一款被FDA批准上市的siRNA药物是Alnylam的Onpattro (Patisiran),靶点是TTR,用于治疗TTR蛋白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周围多发性神经疾病。这病源于病人体内的TTR(转甲状腺素蛋白)折叠错误或表达过量,淀粉样变性,在周围神经系统沉积,导致发病。通过siRNA敲低TTR,可治疗该疾病。

2019年11月21日,第二款被FDA批准上市的siRNA药物是Alnylam的Givlaari (Givosiran),靶点是ALA合成酶ALAS,用于治疗成人急性肝卟啉症(Acute Hepatic Porpyria, AHP)。病人的代谢产物ALA(氨基乙酰丙酸)和PGB(胆色素原)过高。通过siRNA敲低ALAS(一种产生ALA和PGB的合成酶),可治疗该疾病。

2020年11月20日,第三款被FDA批准上市的siRNA药物是Alnylam的Oxlumo (Lumasiran),靶点是乙醇酸氧化酶HAO1,用于治疗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Acute Hepatic Porpyria, AHP)。病人体内生成过量草酸,沉积在肾中导致肾衰竭。通过siRNA敲低HAO1(肝脏中的乙醇酸氧化酶,参与草酸生成),可治疗该疾病。

2020年12月11日,第四款被批准上市的siRNA药物是Alnylam的Leqvio (Inclisiran),靶点是Pcsk9,用于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只在欧洲上市,FDA认为有些工艺问题没解决,暂时没批准这款药上市。

第5款有望今年被FDA批准上市的siRNA药物是Alnylam的Vutrisiran,是第一款药物Patisiran的升级版本,也是通过敲低TTR治疗疾病。新药用了Alnylam的ESC-GalNAc共轭技术,也就是在siRNA上加化学修饰,使siRNA更稳定。首款药物Patisiran包裹在纳米颗粒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每3周打一次药;而新药Vutrisiran只需要皮下注射,每3个月打一次药就行。

感受一下Alnylam的获批上市或即将获批上市的几个管线,官网的管线图做得很丑,不妨碍Alnylam牛逼哄哄:

3. RNAi药物为什么发展缓慢?

因为有不少坑。

1)shRNA的弯路:一开始RNAi在线虫和植物里被发现,当时喜欢用shRNA做实验(把RNA设计成长发卡结构的RNA hairpin),但是shRNA在哺乳动物体内效果很差。后来发现太长的dsRNA特别像双链RNA病毒,会引发哺乳动物体内的抗病毒机制把dsRNA清除掉,所以长shRNA不管用[1]。2001年以后很多实验室开始把RNAi设计成siRNA[2][3]

2)siRNA不稳定:虽然不用shRNA,改用siRNA,但siRNA在体内非常不稳定,为此做了很多化学修饰提高siRNA稳定性[4][5]。Alnylam的TTR一代药Patisiran能上市的一大优势是用Nanoparticle把siRNA包裹起来,加强siRNA稳定性,等让它顺利到肝脏被吸收。而TTR二代药Vutrisiran的重要革新是二代药的siRNA引入了ESC-GalNAc共轭技术,进一步提高siRNA的稳定性。

3)siRNA脱靶:好好设计实验,好好做筛选,总会做到一条脱靶低的siRNA。siRNA脱靶的革新更多得益于脱靶预测和检测技术的革新,能高通量检测哪些siRNA确实脱靶,高通量提高了研发速度。

参考

  1. ^ Stark, G.R., Kerr, I.M., Williams, B.R., Silverman, R.H., and Schreiber, R.D. (1998). How cells respond to interferons.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67, 227-264.
  2. ^ Elbashir, S.M., Harborth, J., Lendeckel, W., Yalcin, A., Weber, K., and Tuschl, T. (2001). Duplexes of 21-nucleotide RNAs mediate RNA interference in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 Nature 411, 494-498.
  3. ^ Caplen, N.J., Parrish, S., Imani, F., Fire, A., and Morgan, R.A. (2001). Specific inhibi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small double-stranded RNAs in invertebrate and vertebrat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9742-9747.
  4. ^ Kenski, D.M., Butora, G., Willingham, A.T., Cooper, A.J., Fu, W., Qi, N., Soriano, F., Davies, I.W., and Flanagan, W.M. (2012). siRNA-optimized Modifications for Enhanced In Vivo Activity.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1, e5.
  5. ^ Behlke, M.A. (2008).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siRNAs for in vivo use. Oligonucleotides 18, 305-3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个基于 RNA 干扰(RNAi)技术的药物,帕西莫迪(Patisiran),历经二十余载的艰辛探索,终于在2018年获批上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药物研发这条漫漫长路的重重阻碍。这不仅仅是单个技术革新所要面对的挑战,更是整个药物开发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缩影。技术瓶颈的“跨越式”难题:RNA.............
  • 回答
    中兴通讯最近完成的全球首个基于 FinFET N+1 先进工艺的芯片流片和测试,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大事件。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详细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FinFET N+1”这个概念。 FinFET (F.............
  • 回答
    首个基础胰岛素联合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RA)复方制剂在中国获批上市,这无疑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事件,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这款复方制剂将两种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药物——基础胰岛素和GLP1 RA——整合到同一个注射器中,其问世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
  • 回答
    英伟达在 GTC 2022 上正式推出的首款基于 ARM 架构的 Grace CPU,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标志着这家 GPU 巨头向 CPU 领域发起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进军。这次发布不仅仅是发布一款新产品,更是英伟达在数据中心计算领域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关键一步,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和技术实力值得我们深.............
  • 回答
    中国在东非吉布提建立首个海外保障基地,这件事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部署,而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拓展、国家战略转型以及国际关系互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从中国自身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 维护海外利益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
  • 回答
    基因编辑的黎明:CRISPR 技术如何改写疾病治疗的未来?体内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这一曾被誉为“分子剪刀”的革命性工具,终于迎来了其首个临床试验的亮眼答卷。这项在人类基因组层面进行的精确“手术”,不仅在科研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那些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或.............
  • 回答
    青蛙基因赋能的活体机器人,诞生生命奇迹最近,科学界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科学家们利用青蛙基因,成功创造了全球首个能够“生育”的活体机器人。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打开了新的篇章,更在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无限可能。那么,这一“活体机器人”是如何实现“生娃”的?这项颠覆性.............
  • 回答
    北京田园洞人:一窥早期东亚人群的基因密码提起中国古人类研究,很多人会想到赫赫有名的北京猿人。然而,就在北京西南郊,一个不太为人知晓的古人类遗址——田园洞,却为我们揭示了更近、也更复杂的早期东亚人群面貌。最近,对田园洞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遗骸进行的基因测序工作,犹如打开了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窥.............
  • 回答
    您提到的情况,关于乌克兰首都基辅市内街道发生战斗,三面交火以及政府呼吁市民紧急避难,这描述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局势,通常发生在大规模的城市战或军事冲突期间。要准确回答“目前情况如何?”,我需要您提供一些更具体的信息: 您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是某个特定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帖子、官方声明还是.............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基辅近期的军事动态,以下信息基于公开报道和国际媒体的综合分析,力求客观呈现事件背景、各方反应及潜在影响: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爆炸事件:据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6月,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多起爆炸,主要集中在中央行政区(如总统府附近)和政府大楼区域。爆炸未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但引发对首都.............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军事行动确实将当地的局势推向了紧张的边缘,而基辅方面向平民发放枪支的举措,无疑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基辅爆发大规模巷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1. 乌克兰军队的作战策略与基辅的防御能力: 乌克兰军队的韧性: 尽管在军事实力上可能与.............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CNN关于俄军第三名少将 Andrei Kolesnikov 在基辅阵亡的消息,这无疑是俄乌冲突中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进展,也确实透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方面。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俄军连续出现高级将领阵亡,尤其是少将级别这样的高级指挥官,这绝非小事。少将是什么概念?在军队体系中,他们通常是师.............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关于索尼将 PS5 首发游戏基础版价格从 59 美元上调至 69 美元这件事,这可不是个小动作,一时间引起了游戏圈里不小的震动和议论。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情,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我们玩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一个 “涨价”。过往很多年,主机游戏的标准定价基本就稳定在 59.9.............
  • 回答
    俄乌首轮谈判代表阿尔乔姆·基列耶夫(Artyom Kyreiev)在基辅被发现死亡一事,无疑给本已紧张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俄乌局势蒙上了一层更加阴影的色彩。这起事件的发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带来了多重解读和深远的潜在影响。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基列耶夫的死亡震惊了许多人。作为参与了首轮俄乌谈判的关键人.............
  • 回答
    北交所主题基金的“火爆”密码:为何它们能引爆市场?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淘宝”?最近,市场上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小而美”的北交所。首批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的火速售罄,甚至启动了比例配售,这不禁让人好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是市场的一时冲动,还是隐藏着值得深入挖掘的投资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又.............
  • 回答
    想从零开始学画画,很多人会直接奔向笔和纸,但其实,打下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能让你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这就像盖房子,你总得先知道地基怎么打,结构怎么建,才能搭出牢固又好看的房子,而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砖头。别害怕“理论”两个字,它们其实是帮助你理解“为什么”的钥匙。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零基.............
  • 回答
    关于甘肃武威钍基熔盐堆即将发电的消息,我查阅了一些公开资料,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被称为“第四代”核反应堆的技术,以及它如果真的能发电,可能带来的优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第四代核反应堆。这可不是简单的“升级版”,而是对核反应堆设计理念和性能的一次重大革新,旨在解决当前核能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安.............
  • 回答
    大数据首次揭示中国人基因特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影响深远,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中国人群的精准认知:打破“模糊化”的刻板印象 告别“群体平均”的单一标签: 在大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对中国人群的基因认知往往是基于有限的采样,或者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进行笼统的概括。大数据分析能够涵盖更广.............
  • 回答
    研究首次揭示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之间存在高度的基因关联,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其潜在意义深远且多方面。首先,这标志着我们对“为何我们拥有独特的指纹”这个古老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深层次的基因层面的认识。 长久以来,指纹的独特性被视为个体身份识别的基石,但其形成背后的生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