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是谁杀死了中国的 20 岁男生》一文?

回答
《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这篇文章,从其标题而言,就已经充满了张力与挑衅。它直指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议题——青年一代的生存困境与价值失落,尤其是男性青年,在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篇文章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尖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文章剖析的“20岁男生”群体,并非特指某一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在社会转型期,许多年轻人共同经历的迷茫、压力与无力感。从“内卷”到“躺平”,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到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青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这些情绪的根源,并将其具象化,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特别是那些身处其中的年轻男性,会感到被理解。

2. 对多重因素的系统性剖析:

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表层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去追溯导致“20岁男生”困境的深层原因。它将矛头指向了几个关键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教育体系的“唯分数论”与“功利化”: 作者可能在文中指出了中国长期以来教育体系过于侧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教育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容易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缺乏真正的生存技能和内驱力。
社会价值导向的单一化与物质化: 文章很可能探讨了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隘,往往与金钱、名利挂钩。这使得那些不符合主流价值判断的年轻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价值失落感。对于男性而言,这种压力可能尤为明显,社会期望他们成为“顶梁柱”,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父权制下的期待与束缚: 文章或许也触及了父权制文化对男性青年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要求坚强、承担,不能示弱。当现实与这种期待发生冲突时,男性更容易陷入压抑和无助。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 文章可能指出了部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的不足,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却忽略了孩子内在世界的成长。
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与竞争加剧: 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些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技能不匹配的困境,或者在高度饱和的市场中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加剧了焦虑。

3. 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这篇文章的“杀”字,实际上是一种隐喻,它暗示了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教育模式等因素,对年轻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造成了“扼杀”。这种批判是深刻的,它促使读者去反思:我们究竟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我们所追求的社会进步,是否以牺牲一部分年轻人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4. 激发的社会讨论价值: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恰恰说明了它触及了社会痛点。它打破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沉默,将一个不被公开谈论却普遍存在的现象推到了台前。这种公开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进步,它能引起相关部门、教育机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从而可能推动一些改变的发生。

然而,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也需要一些审慎的态度:

潜在的过度概括化风险: 虽然文章以“20岁男生”为代表,但青年群体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过度强调共同的“死亡”或许会忽略那些依然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年轻群体。
情绪化的表达: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的语言可能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这在引发共鸣的同时,也可能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够客观。
解决方案的缺失: 文章更多的是在诊断问题、揭示病因,对于如何“拯救”这群20岁的男生,可能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 《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是一篇极具社会价值的文章。它以一种不回避现实的勇气,剖析了中国青年,特别是男性青年所面临的深层困境,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讨论。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唤醒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以及青年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虽然其表述可能带有一定情绪化和概括性,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篇值得深思和讨论的优秀社会评论文章的地位。它提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面对和解答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有点羡慕。


从某种角度来说,简浅已经成功了,或者,不用「成功」这么大的词,简浅已经完完全全达到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个「纯粹的」【注1】自媒体人,写一篇文章的最终诉求是什么?

点击量,讨论量,留存量。


这三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点击量决定了文章曝光窗口的大小;讨论量决定了你文章的传播广度;而留存量决定了你品牌形象塑造的难易程度。


就拿我所熟悉的核反应来类比:

  • 点击量,就好比入射的中子密度,没有足够的中子,反应压根不会发生;
  • 讨论量,就类似于核反应截面,它很大程度取决于参与反应的元素的密度;
  • 留存量,就是核反应堆的大小,反应堆不够大,反应就不能持续【注2】。

一方面,一个核反应想要持续的进行,入射的中子密度、反应截面、反应堆的大小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如果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了,小小的输入也将能释放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


同样地,一篇文章也要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达到「核反应」的结果。


而这三点,简浅都把控得很好:

  • 骇人惊俗的标题,决定了他的文章从来不缺点击量:《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有大范围的群体(女孩、中国男生),有活力的代名词(优秀、20岁),也有让人虎躯一震的字眼(性生活、杀死);
  • 常见的永恒的社会矛盾,使得文章不可能无人问津: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业余时间、男孩为了置业放弃自身的精神追求,从而导致找对象的困难和矛盾,都是永恒的社会问题,永远讨论不完。甚至,因为问题太过普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知乎提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格式一模一样的文章点评提问;
  • 带有抱怨和无奈的结论,让共鸣的人释放情绪,感到「爽」,从而留存下来成为读者:女孩为了奋斗牺牲了生活,怎么办?没办法,是社会对女孩有色眼镜的错;男孩为了置业放弃了精神和艺术追求,怎么办?没办法,社会对男生的标准摆在那里。这么解释的话,这些都是无解的问题,或者说,作者根本不打算告诉你怎么办,只是想让你释放情绪,然后把一切的责任归结于社会。对吗?似乎有点不对劲。但爽吗?爽。


不仅如此,简浅还非常巧妙多做了一步:他的文章,非常套路,非常适合改写。

《XX的XX是没有XX的》《是谁杀死了XX的XX》,随便改一下标题,改一下例子,又是一篇「爽」文。大家争相改写文章,虽然大家都是调侃,但这反而会使原文的传播也就更加广泛,从而最终触达目标用户。


以上 4 个因子叠加在一起,一篇广泛流传的爆款文就诞生了。


别看说起来那么轻巧,这可是技术活,没有天赋以及长时间的自媒体写文经验,要写出具备以上要素的「好文章」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毋容置疑,不管是咪蒙还是简浅,都是非常厉害的写手。


但至于文章的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不存在的。


我在 如何评价简浅《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一文? 中,用下面的逻辑反驳了标题:

能不能成为变得优秀,和你有没有性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关系非常弱,除非你能从统计上验证它,否则,「举一两个身边人的例子」并不能让文章的可信度增加一分。


而这篇文章,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反驳:

  • 不那么逼迫男孩去买房买车、相对自我独立而不自私的女生还是有不少的,而且通常越优秀的女孩对这方面的执着越低;
  • 男孩努力工作和挣钱,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味和精神世界也并不是互斥的,甚至据我观察,应该是正相关的;


学术上有种说法,叫做「孤证不立」,也就是说,你举几个(可能还不知道真伪)的例子,往往不如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或逻辑有说服力。如果你不能证明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强有因果性,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在统计上是普遍的、多数的,并且没有其他合理的可能,那……文章大概率只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爽文」而已。


但不得不说,这样「爽文」就是有市场。

毕竟,大部分人上网看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思考,而只是发泄情绪罢了。


彩蛋:

  • 将一个自媒体写过的文章串起来,往往能意外地回答很多疑问

问: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答:因为优秀的女孩都没有性生活,所以那些男生身边都是不优秀的女孩,是女孩们的不优秀拖累了男生。


  • 社区大了,即使有冷静的声音,但永远是看「爽」文更有市场,即使暂时落后,最终还是会取胜。

如,在《优秀的女孩是没有性生活的》文获得万赞时,知乎上引起了讨论,高票回答获得2w赞,一度超越了原文。但风头过去后,原文的赞同数慢慢地追赶上来,而讨论则被渐渐遗忘。


*****

注释:

  • 注1:「纯粹的」自媒体人,即不依赖任何「专业领域」的自媒体人。关于「专业领域」的定义,主要是三点:有门槛、有体系、有权威。具体可移步:zhuanlan.zhihu.com/p/29
  • 注2:核反应中,反应堆有一个参数叫做「临界半径」,低于临界半径的反应堆无法持续进行裂变反应。对应的,在互联网领域,当「留存率」低于某个值时,社区也终将走向衰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