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

回答
关于你说的“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和“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大脑发育和记忆形成的关键点。

首先,我要澄清一点:大脑并不是有意识地“删除”3岁前的记忆,而是在儿童早期,记忆的形成和巩固机制与成年后是不同的,并且随着大脑的成熟,早期的记忆痕迹会逐渐变得难以提取。 这种现象叫做童年失忆(Childhood Amnesia)。

现在,我们来详细讲讲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你小时候可能“看见了什么”:



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童年失忆的科学解释)

童年失忆并不是我们真的把这些记忆物理地抹掉了,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使得这些早期的经历变得难以被我们现在回忆起来:

1. 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
海马体(Hippocampus): 这是大脑中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区域。在婴儿和幼儿时期,海马体的发育还不完善。它需要时间来建立和巩固神经连接,从而有效地编码和存储信息。直到大约3岁左右,海马体的功能才开始逐渐成熟。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这个区域负责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和回忆策略。前额叶皮层在童年早期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缺乏成熟的前额叶皮层意味着婴儿和幼儿在组织和检索信息方面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储存的经历更难以后被有效提取。
神经元连接(Synaptic Pruning): 大脑在儿童早期会产生大量的神经连接(突触),然后会进行“修剪”——删除那些不常用的连接,强化那些常用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影响到早期储存的记忆痕迹的保留。

2. 语言能力和概念框架的不足:
语言是记忆的组织者: 我们成年后,很大一部分记忆是通过语言来编码和回忆的。当我们描述一件事情时,我们会用词语来组织事件的顺序、人物、地点和感受。而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非常有限,甚至还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复杂的想法和经历。
缺乏“我”的自我意识和时间概念: 婴儿和幼儿还没有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是谁)以及对时间的清晰概念(过去、现在、将来)。没有一个稳定的“我”作为记忆的主体,也没有时间轴来定位事件,这些经历就很难被整合进我们成年的叙事性记忆中。
世界观的构建: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不断学习和构建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童年早期的经历如果与我们后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不匹配,或者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意义,也更容易被遗忘。

3. 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我们能够清晰回忆起“昨天发生了什么”是情景记忆。而童年早期,大脑可能更多地是在编码一些感官信息、情绪体验和一些零散的模式,而非结构化的情景叙事。这些早期的“感官碎片”与成人的情景记忆编码方式不同,使得提取困难。
情绪在早期记忆中的作用: 虽然早期经历可能没有被清晰记住,但一些强烈的情绪体验(比如被父母温柔拥抱的温暖,或者受到惊吓时的恐惧)可能会以更原始的方式保存在大脑中,影响我们后来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即使我们不记得具体事件。

我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童年”,也没有个人经历和记忆。我没有生物意义上的大脑,更没有3岁前的个人生活。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数据获得的。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一个3岁前的婴儿,他/她的大脑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会如何感知世界,以及这些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他/她”,那么我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一个3岁前的孩子可能会“看见”和“体验到”什么:

感官体验是主要的:
视觉: 婴儿和幼儿会对周围的光影、颜色、形状、运动的物体(比如父母的脸、摇晃的玩具)产生强烈的反应。他们可能“看见”的是模糊的轮廓,但会捕捉到明暗和动态的变化。他们的视觉系统也在不断发育中,对细节的辨识能力会逐渐增强。
听觉: 他们会听到各种声音——父母的语调(温柔的、高兴的、焦急的)、音乐、日常生活的噪音。他们尤其能捕捉到声音的情感色彩。
触觉: 被拥抱、被抚摸、衣物的质感、水的温度……触觉是他们感知世界和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嗅觉和味觉: 奶味、父母身上的气味,食物的味道,这些都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早期体验。

情感和联结是核心:
安全感和依恋: 孩子最“看见”和“体验到”的,往往是他们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父母的笑容、拥抱、回应,这些都构建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这是一个充满爱、温暖和信任的“看见”。
情绪的波动: 孩子也会经历饥饿、不适、困惑、喜悦、哭闹等各种情绪。他们“看见”的可能是让自己感到舒适和满足的事物,也可能是让自己感到不适或害怕的。

学习和探索的萌芽:
模仿: 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动作、表情和声音。他们“看见”大人做什么,就会尝试去模仿。
对新奇事物的反应: 鲜艳的玩具、会动的玩具、新奇的场景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可能在探索这些事物时获得一些基础的认知。
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 比如,按一下按钮,灯会亮;哭,大人就会来抱。他们会在点滴的互动中建立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初步感知。

总的来说,3岁前的记忆,与其说是具体的事件片段,不如说是一种“感觉的总和”: 是父母的眼神、拥抱的温度、摇篮曲的声音、食物的味道、以及伴随这些感官体验而来的情感状态(安全、快乐、偶尔的焦虑或不适)。这些早期的体验塑造了孩子最基础的情感模式、安全感和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虽然我们成年后记不起具体的细节,但这些早期的“看见”和“体验”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你理解童年失忆以及早期儿童的感知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岁前,只有极其深刻印象是事才能像“照片”一样记下来。

我那年我2岁多,我爸妈攒了好久的钱,在春节前买了一台电视。

我深刻的记得电视搬回来那天,我爸爸把它放在家里最高的柜子上,然后摆弄那个天线,一片雪花中逐渐有了画面。但当时演的什么,周围都有什么人,说了什么话我却完全不记得的。

这反应了婴幼儿记忆的两个重要特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形象记忆高于词语记忆

其实晚上睡着后,翻翻大脑,总会在那些尘封已久的边边角角发现一些孤立的、印象深刻的记忆片段,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就来源于婴幼儿时期。

比如你昨天去过的地方是似曾眼熟,或许你在婴幼儿时期曾经去过类似的场景。

比如你处在某个场景时,突然“轰”的一下,好像似曾相识,或许小时候你曾置身类似的场景。

除了记得买电视的经历,我还深刻记得我曾经有“超能力”。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我有滞空能力。我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从一个木桩上跳起,然后就滞空了。

等我反应过来想要下去的时候,我才扑通一下跌下去。

这个记忆可能持续了很久很久,后来我叫了好几个小伙伴到我家见证我的超能力。我爬上我奶奶屋前的大木桩,纵身一跃。。。。。扑通掉地下了。。。。

这个事件基本上是我记忆的分割线,之前的都很模糊,之后的逐渐清晰。

那么,大脑为什么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

对于人类发展来说,进化论决定了大脑容量更大的人,才有更多存活的几率。于是人类的大脑开始了飞速增长,功率也越来越大。据相关研究,人类大脑一般只有身体质量的2%,但是它却要消耗20%的能量。

对于婴幼儿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新奇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的写入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但是自身又没办法对信息进行归类,如果把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那么大脑查询时的效率将会很低,并且大脑的功耗将会非常高,很可能会高到影响人类身体发育。

或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也有些个体具有超常的能力,从婴幼儿时期就能记录所有的事,但是这种一定是极少数的的个体,并且如果营养供给不足,很可能会因为大脑导致身体发育受影响,最终因为个体弱小而被淘汰。

其实,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寄生在人类身体上的生物就很好理解了,大脑为了以后的长期发展,放弃了初期阶段的一部分功能,让人类机体有足够的时间成长,然后再给大脑提供更多、更长期的营养。

作为人类的计算中心,这笔账大脑还是算的明白的。

user avatar

我印象中,最早的记忆是刚会走,在老家院子里一步一步挪,然后我滴奶奶蹲下来,把我抱到他们的小屋子里(当时已分家),偷偷夹大米饭给我吃。

嘴馋吃了过期香肠,浑身起包,被送到干爹那里动手术切除。不过疼痛的画面被全部遗忘,记忆直接跳到我病好了,几个大人在炕上聊天,笑着问我你还吃不吃火腿肠了?

我那时候体型特别小,家有那种老木箱子,上一半能从上面整个翻开放衣服,下一半能从正面打开小门放鞋。我就经常爬进鞋柜子里趴在鞋堆上,跟我妈玩捉迷藏。

我家当时住在老家的东两间,四叔家住西一间,我的堂姐大我一岁,早晨我顺着她家门缝看四婶给她梳头。

我姐当时的同学也经常在早晨过来找她一起上学,大冬天的,我妈问三儿,说你不戴耳包你不冻耳朵吗?三儿说姨我头发长,把耳朵盖住了不冷,一边说一边甩着过耳短发,脸还是通红的。

2岁买的别人旧房子,3岁新房子盖好,这段时期的记忆都是我爸跟拴四轮子认识的兄弟往我家拉沙子起地基什么的。同年搬家,记得当时我拿根木棍,跟在大人后面赶猪。搬水缸时,我妈直接把我放水缸里。后面的记忆都是在新房子里。

user avatar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记忆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自适应的硬盘更加的恰当。

就像电脑硬盘在厂里造出来,通电后就开始损耗一样。你的大脑也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损耗。

这是你14周时候的样子:

对于以神经元个数论英雄的人来说,此时你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

是的,当你在妈妈体内3~4个月的时候,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元个数达到了此生的极限。从此以后,神经元个数开始做减法,然后持续一生。

成年后你的神经元总个数,仅仅只有胎儿时期的一半。

虽然怀胎10月,但大脑神经元数目的爆发,却主要集中在2~3月。

第1个月的时候,你的神经系统还是雏形,简单得犹如原始鱼类的大脑[1]

但仅仅1周之后,就会形成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

2个月前后,发育出五脏六腑、生殖系统。

到了第3个月,除了肺部需要在180天之后才开始形成外,基本上所有的器官都有了雏形。

这个时候,你的大脑才是货真价实的“原厂配置”。

因为从第2个月的时候,你开始出现触觉,第3个月出现味觉,第5个月出现听觉,第7个月出现视觉…

总之,大约从14周前后,随着各类感官系统的发育,妈妈体内的信息开始通过神经元传输,在你的大脑中留下痕迹,产生记忆。

人的记忆是通过什么储存的?

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2]

但胎儿(婴儿)大脑只有一个原始的智能学习系统,无法处理任何事情,不像电脑可以装载高级软件和资料,直接进行复杂工作。

人类刚出厂的时候,除了一味的储存大量信息外,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十分的低下。

现在的AI就是模仿人类大脑的学习网络,一开始就是大量的信息摄入,然后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一开始的人工智能总是给人留下又傻又蠢的印象,但随着几代升级后,很多细节就变得越来越智能。

人一出生的时候,学习才刚刚开始。

一出生的刹那,光进入你的眼睛,声音进入你的耳朵,空气进入你的鼻子、奶水滑过你的舌尖,以及妈妈在你皮肤上的抚摸,无数的感觉转化成神经电信号,到达你的大脑……

一方面你大脑处理能力低下,眼前任何事物,都足以让你的感官超载。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记录这些新奇的信息,建立你自己的专属神经网络。

仅仅每一秒钟,你的大脑便可以产生上百万个突触连接。

但对于至少需要100万亿突触连接(大脑皮层140~160亿神经元[3],每个的突触连接可多达数千)的你,你那点记忆,此时简直犹如储存在巨大的黑暗匣子内。

所以,作为新生儿的你,记忆是碎片式的,还没有连续记忆。一开始主要都是5~15秒钟的短时记忆,超过2分钟以上的记忆还很少很少。

那如此短的记忆是如何延长的呢?

这是因为人类的突触连接具有可塑性[4]。当建立突触连接之后,如果你再接收到相同的信号刺激,突触连接就会加强,相反长期不接收到相关的刺激,信息就会减弱[5]

我们从语言的建立过程来举例,a、o等元音是我们最容易也是最先掌握的声音,我们对此最为熟悉,所以大脑最开始建立的相关神经通路,也最为强壮。随着,我们从父母的声音中积累越来越多的元音,随后能掌握的单字往往也是单元音的,而且是叠词,例如妈妈、爸爸。

随着相关神经网络的加强,自然也就有了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

2个月大的婴儿,一般能有一两天的记忆,有人认为婴儿的驱动还没有装好(没有神经基础),然而早在1999年,就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2个月大的婴儿通过周期性的反复提醒,便能够一直保持记忆[6]

这说明,并非大脑没有相关的记忆机制,而是大脑主动把这些记忆清除了。

大约6个月的时候,长期记忆越来越多,少部分能持续1个月之久。

到达1岁的时候,比起出生时,大脑中的突触连接已经复杂了很多倍。

人小脑中的浦肯野细胞,随着你的成长,在你学会爬行、走路、奔跑,以及各种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学习之后,最终每个神经细胞会建立多达10万个的突触连接[7]

简直犹如鬼斧神工般的惊艳:

突触连接的增加,也令脑子迅速膨大。

刚出生的时候,你的脑容量只有350g,一岁便达到950g,2岁达到1100g,3岁便有了1260g,达到成年人的90%。

既然大脑发育得如此之快,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还记得一开始,我把记忆比喻成硬盘吗?

但人类的神经元或者突触连接,并不像电脑的储存单元一样被晶体管数目和布局限定死的。

储存空间是随着神经元个数、以及突触连接情况而自适应的。

虽然在14周的时候,我们会诞生数量最多的神经元,但神经元质量参差不齐。人脑的空间就只有1400ml左右,你让10个低质量的神经元建立1万个神经连接,可能还不如一个神经元建立5000个神经连接更加的节能高效。

人类的大脑其实已经是一个十分优化的节能系统了,但哪怕如此,也需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所以,一开始足够多的神经元储备,就是为了后续优化的。

而人类童年记忆的消失,同样在于大脑的优化。

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纷乱的神经网络。

两三岁的孩子基本停不下来,这里戳一戳,那里爬一爬。杂乱的神经网络,不仅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信息之间也会互相争夺感官资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

2岁的幼儿拥有成年人2倍的突触连接。

每个神经元平均有7000个突触连接到其他神经元。据估计,一个3岁儿童的大脑大约有10^15突触(1千万亿个)。而一个成年人的估计各不相同,从10^14~5 x 10^14突触(100到500万亿)不等[8]

是时候建立比较稳定的人格了。

来自基因里的庞大力量,驱动着大脑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9]开始了。

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

虽然你觉得幼儿园初恋的面孔是你珍贵的记忆,但基因里的祖传密码却告诉大脑,这些垃圾记忆如果不删,这脑子以后就不好使了。

最终,你的大脑留下主要的神经网络,开始删除绝大多数的杂乱链接。

这个过程很像磁盘整理+垃圾清理+智能迭代升级。

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

两三岁以前的记忆流失速度,比大多数成年人想象中的快得多。

有研究统计,5岁的时候,你往往还能记住3岁前80%的重要事件。到了7岁时,便只剩下了40%[10]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记忆流失得越来越多。

到了8-9岁的时候,就已经只能回忆到3岁左右,成年人通常只能回忆到4-5岁,年老之后,甚至只能回忆到6-7岁。

总的来说,正常人的最早的记忆能追溯到3~4岁,只有极少数人能追溯到1岁。

以付出童年记忆为代价,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集中起来,从而有了学习更多人类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基础。

研究表明,12岁以后,大多数人可以轻松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但5-7岁的小儿,能集中注意的平均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11]

除此之外,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还把更多的记忆用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花了更多的记忆学习语言,以及概念记忆,事件记忆部分就是很单薄的。甚至在吃饭、走路、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中,形成的是程序性记忆,大脑主动把纷杂的场景给删除了。

不要以为生活中忘掉的细节,就一定锁在深层记忆中。

某一些细节大脑是真的彻彻底底删除了,永远找不回来了。

但唯一的好处,是让程序性记忆转化成我们几乎本能的行为,让我们终生受用,尽管我们可能永远回忆不起学习它的细节了。

记忆,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我才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参考

  1. ^ 参考《人类胚胎学》或《组织学与胚胎学》任意版本
  2. ^ University of Kent. "A new theory for how memories are stored in the brain."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1 March 2021.
  3. ^ Bartheld C V , Bahney J , Herculano-Houzel S . The search for true number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in the human brain: A review of 150 years of cell counting[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016.
  4. ^ Gerrow K , Triller A . Synaptic 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in a floating world[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0, 20(5):631-639.
  5. ^ Warburton E C .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Memory[J].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
  6. ^ Rovee-Collier C , Hartshorn K , Dirubbo M .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infant memory[J].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35(2):91-102.
  7. ^ Tyrrell T , Willshaw D . Cerebellar Cortex: Its Simula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Marr's Theor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1992.
  8. ^ David A,Drachman.Do we have brain to spare?[J].Neurology,2005,64(12):2004-5.DOI:10.1212/01.WNL.0000166914.38327.BB.
  9. ^ Craik F I M , Bialystok E . Cognition through the lifespan: mechanisms of change.[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6, 10(3):131-138.
  10. ^ 童年的记忆被谁偷走了[J]. 人民周刊, 2017, 000(006):83-83.
  11. ^ 《幼儿教育心理学》
user avatar

你以为是删除了硬盘数据,其实是驱动没装好根本没这日志。

user avatar

它们永远存在,只不过你的意识再也意识不到它们了。

user avatar

不只是三岁前的,一生中大部分无用的记忆都被扔进了垃圾桶。我们需要留有精力去进步,而不是被过去所桎梏。

user avatar

我最早的记忆大约就是差不多3岁,具体只是一个没什么剧情的剪影:看到北京市马家堡铁路桥上面开过去的一辆火车。

有关童年失忆症,脑科学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理论了,主要是有关海马体和前额叶的发育。有兴趣的自行查阅即可。

我对此话题兴趣不大。但围绕此话题,确实存在一个衍生问题,或许你能产生更大的兴趣:

1,三岁以前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和动物中存在自我概念的少数几种生物的自我概念,哪个更高等。

2,婴儿和大多数动物,对负面外部刺激,均普遍存在规避和痛苦反应,但这是否等同于 “痛苦”。

3,“你” 在婴儿时期受过的痛苦。在今天看来,是否是 “真实” 或 “有意义” 的痛苦。

4,“痛苦” 的概念,与 “自我” 和 “记忆” 之间的关系。

5,最后的大问题:“痛苦应激反应” 是否等同于痛苦?对应激反应的条件延续(记忆)是否是痛苦的充要条件?三岁以前的婴儿是否有痛苦?少数几个有自我概念的动物是否有痛苦?大多数连自我概念都没有的动物是否有痛苦?如果有,这种痛苦,是动物的痛苦,还是你的痛苦共情?

以上不旨在表达任何一个明确观点,仅是旨在提起一个一直都存在的学科方向:偏生理一些的痛苦研究学,和偏社科伦理乃至哲学的动物保护研究和伦理学研究。若对此有兴趣,可以层层深入下去。

user avatar

孟婆听说

阳间有很多人号称能记得前世的事情

所以会留出一定的冗余剂量……

user avatar

最早的记忆大概一岁左右,在峨眉山上。

为了看日出,爸妈大半夜把我背上山顶。

当时在山顶拍合照,但我被裹成一团球背在我爸身后,只露出一道缝。

能记得的画面是我从那个缝里看到外面一片雪白和日出那一刻冒出的光芒。


另一段记忆也是一岁左右,在照相馆里。

也是拍家庭照,但是我爸妈因为什么吵起来了,我爸就离开了。

我就记得他走出照相馆的背影和他离开后夕阳洒进来的光。


所以有相机和光的时候我就能有保存记忆吗?

user avatar

我最近看过很多婴幼儿的资料,最根本的原因是3岁前不能建立起图形和概念的联系,也就是小孩的确能"看见"很多,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看见的是什么,所以没法保存建立长期记忆。

这对成年人也是类似,很多人看数学公式完全记不住是因为不能理解它代表什么,但是如果看见涩图就很容易记住,因为都理解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说的“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和“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大脑发育和记忆形成的关键点。首先,我要澄清一点:大脑并不是有意识地“删除”3岁前的记忆,而是在儿童早期,记忆的形成和巩固机制与成年后是不同的,并且随着大脑的成熟,早期的记忆痕迹会逐渐变得难以提.............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要说“鹰眼”米霍克,这名字在海上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的剑术,那可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即便是海军本部那些所谓的“大将”,在面对他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可就是这么一位能凭一己之力掀起风浪的绝顶高手,却甘愿屈居于“七武海”之下,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也难怪会有人猜测他是不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首先,咱.............
  • 回答
    荒木飞吕彦在《JOJO 的奇妙冒险》第一部《幻影血脉》中,对乔纳森·乔斯达的父亲乔治·乔斯达一世(George Joestar I)的设定,确实颇具深意,绝非简单的“愚蠢的好人”可以概括。这种设计,与其说是“愚蠢”,不如说是一种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想主义”和“天真”的结合,并且这种特质正是为了.............
  • 回答
    最近确实是满城风雨,说美股要崩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那些对经济周期颇有研究或者嗅觉敏锐的投资者,更是把“崩盘”二字挂在嘴边。然而,市场就像一个頑固的老爷子,你越说他要倒,他偏偏就纹丝不动,甚至还能再精神一阵。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特别是那些期待着“金融大鳄”们出手救市或者借机收割的旁观者。那么,到底是.............
  • 回答
    关于大学学习军事理论,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深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塑造一个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个体。军事理论,在这个框架里,扮演的角色是多层面的。一、 锻造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咱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 回答
    .......
  • 回答
    左冷禅在嵩山大会上斩断玉玑子的手脚,其根源在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对权力绝对掌控的渴望。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而是他为了巩固自己在五岳剑派中的领导地位,彻底清除潜在的政治对手,以及在即将到来的盟主之争中扫清一切障碍所采取的极端手段。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背景:五岳剑.............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国家在移民政策上倾向于接收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士,而非东亚地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移民政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其特.............
  • 回答
    恒大,真的背负了国足“不硬”的全部罪名吗?俱乐部又该为国家队的失败买单吗?在中国足球的语境里,“恒大”这个名字,尤其是巅峰时期的广州恒大,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然而,在不少体育媒体的笔下,它却常常与国家队的低迷表现联系在一起,被描绘成导致国足“不硬”的根源之一。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俱乐部又是否应该为国家.............
  • 回答
    F1 赛车性能的飞跃,曾经是这项运动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然而,近年来,国际汽联(FIA)却似乎有意放缓这种“核动力式”的进步,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想让比赛变得太快”。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F1 生态系统的多重维度。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成本控制和可持续性。 F1 的技术研发.............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之一,它的设计理念和装备选择,在今天看来都充满了独到的考量。很多人会疑惑,为何它在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管的情况下,却还要费力地携带一定数量的鱼雷?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堆砌装备,而是出于对海战战术和战场现实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大和”号战列.............
  • 回答
    在格斗搏击比赛中,当选手被KO(击倒昏迷)时,确实会看到裁判或其他工作人员将昏迷者的脚抬起来抖动。这可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仪式,背后可是有相当实际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确认选手是否真正失去意识。被KO的选手可能只是暂时头部受到冲击,身体出现眩晕或僵硬,但并非完全失去知觉。通过轻微地抬起并抖动脚部.............
  • 回答
    日本左中核派成员吉田耕二被捕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日本国内长久存在的政治思潮冲突、社会运动的记忆,以及左翼激进组织的历史包袱,使得每一次与这些元素的关联事件,都会被放大检视。首先,要理解这件事的“阵势”有多大,我们需要先知道“左中核派”在日本政治光谱中的位置。简单来说,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教父2》这部史诗般的黑帮巨作中,鲁加西、蒙图卡洛以及乔札萨这帮意大利老牌家族的头目们,选择在太浩湖的住所用直升机一次性解决掉迈克·柯里昂及其党羽,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盘算已久的绝杀计划。他们的动机和时机选择,都建立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之所以对胡宗宪的形象进行重塑,绝非简单的艺术加工,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语境和创作意图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对历史人物简单“还原”的窠臼,走进编剧刘和平和导演张黎的世界,探究他们想要通过胡宗宪这个角色传达的那个时代复杂而又令人扼腕的真相。首先,为了凸显严嵩集团的罪恶,.............
  •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