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世界为何要大力接收落后的中东北非移民而不是大力接收比较发达的东亚地区人士?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国家在移民政策上倾向于接收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士,而非东亚地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移民政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接收标准和考量。因此,用“西方世界”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来概括所有发达国家可能会失之偏颇。但总体而言,观察到的现象是存在的,背后确实有深层原因。

地缘政治和历史联系:

历史殖民遗留的影响: 许多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曾经是中东北非地区的宗主国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历史联系意味着双方在语言、文化、法律体系,甚至在某些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熟悉度和连接。例如,法国与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北非移民在语言和教育上有优势。英国与中东一些国家(如伊拉克、约旦)也有类似的历史渊源。这种历史纽带使得接纳这些地区的人士在心理和实际操作上都相对容易。
地缘政治的稳定考量: 中东北非地区长期的政治动荡、冲突和战争(如叙利亚内战、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冲突等)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这些冲突的根源有时也与西方国家在中东的政策或干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历史上曾深度介入该地区事务的国家,在人道主义责任感和缓解地区人道危机方面,会承担起更大的接收义务。接收难民也是一种“消化”地缘政治后果的方式。

人道主义和国际义务:

难民公约和国际法: 许多中东北非国家是《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的签署国,其国民因战争、迫害等原因逃离本国时,符合国际法定义的难民身份,西方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有义务根据国际法接收和保护这些难民。
人道主义危机驱动: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虽然也存在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整体上,国家内部的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大规模、系统性的迫害和战乱导致公民大规模外逃的情况相对较少。即使有移民需求,更多是经济移民,而非寻求庇护的难民。西方国家在接收和安置难民方面,往往有更强的法律和道义上的紧迫性。

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差异:

技能匹配和劳动力需求: 这是一个更具争议但实际存在的因素。一些分析认为,特定时期,某些西方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对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特别是特定技能领域(如医疗、工程、建筑等)的劳动力有需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东亚地区人士缺乏这些技能,但移民的途径和过程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融入和社会文化接受度(相对而言): 尽管中东北非移民的融入也面临挑战,但某些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特别是语言或宗教方面,可能与这些地区存在一些相近之处,或者说,其社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经过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例如,法国的世俗化国家理念(laïcité)与穆斯林移民在宗教实践上存在张力,但同时在历史上,法国也有一套管理和整合不同族裔和宗教群体的经验。相比之下,东亚文化在某些方面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可能在某些社会层面引起更多的文化摩擦或需要更长的适应期。这是一种社会接受度和文化融合动态的问题,并非绝对。
社会福利体系的考量: 移民的接收也涉及到社会福利体系的压力。一些观点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东北非部分地区)的移民,其初始技能和教育水平可能与接收国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这可能在短期内对社会福利系统造成压力。然而,长期来看,移民对经济的贡献通常是积极的。东亚地区尽管发达,但其人口结构和迁移模式可能与西方国家的需求和政策目标不完全匹配。

一些误解需要澄清:

并非完全不接收东亚人士: 西方国家实际上也接收了大量的东亚移民,而且在某些领域(如高科技、学术研究、创业等)是非常欢迎的。例如,美国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科技人才和留学生。加拿大、澳大利亚也一直有来自东亚的移民。问题在于“大力”的程度和类型。
“落后”标签的局限性: “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东北非地区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很多移民并非出于“落后”而是出于“动荡”和“安全”的考量。简单地用“落后”来概括一个庞大的区域,未能体现其复杂性。

总结来说,西方世界在移民政策上对中东北非地区人士的“大力”接收,更多是基于以下几点的综合考量:

1. 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责任: 这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尤其是在面对地区冲突和难民危机时。
2. 人道主义义务: 国际法和国际道义要求接收因战争和迫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们。
3. 特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考量: 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特定技能的移民是受欢迎的。
4. 社会文化融合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 尽管存在挑战,但一些西方国家对整合来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积累了经验。

而对东亚地区人士的接收,更多的是基于经济机会、教育追求和家庭团聚等原因,通常以经济移民或技术移民为主,其数量和形式与基于人道主义危机驱动的难民接收存在性质上的区别。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处理全球化、人道主义危机和国家利益时所面临的复杂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东、北非居住的主要的族群是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

在西方人种划分中,他们都算白人。

扪心自问,如果让中国选择接收移民,是选近处的东亚人,还是那些白人、黑人?

欧洲人选择接收自己的远方亲戚,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不太接受东亚人,对于他们来说也不难理解,连中国人都知道非我族类的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国家在移民政策上倾向于接收来自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士,而非东亚地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移民政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其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核心脉络。要解释为什么上世纪我们选择“打倒孔家店”,而西方没有必要“打倒苏格拉底、柏拉图”,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思想性质以及社会转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打倒孔家店”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上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
  • 回答
    地名中常见的“亚”“维亚”“尼西亚”“尼亚”等后缀,其起源与历史、语言、文化及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源于古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等语言的词根演变,以及不同文明对地理名称的命名习惯。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古希腊语的“ia”后缀1. 词源含义 古希腊语中,“ia”(或“ia”)常作为词尾,表.............
  • 回答
    现今世界各国军服普遍采用西装式开领而非立领设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流行趋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军事需求、舒适度、功能性以及时代审美演变的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实用性和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从历史演变看立领的衰落与西装式开领的兴起立领设计在早期军队制服中非常.............
  • 回答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深陷大萧条的泥沼,而当时占据主流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时,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困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对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过分迷信与政府干预的迟疑凯恩斯主义尚未成为主流之前,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便是强调市场机制.............
  • 回答
    .......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苏联的巨轮仿佛已经触礁,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经济的困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戈尔巴乔夫,这位被誉为“改革者”的领导人,一边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体制,一边却又在亲手撕开它的肌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或许真的曾在某些高层脑海中闪过,一个.............
  • 回答
    西部世界第二季第四集“The Benefactor”中,关于华人铁路劳工的描绘,尤其是那句“以西方人的尸首为枕骨”,无疑是这一集中最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画面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历史、权力、民族矛盾以及被压迫者反抗的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呈现。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历史.............
  • 回答
    “金粉世家”里,金燕西追着清秋,在花店里碰倒了花架,撒了一地的铜板和纸钞,那场面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既心疼又好笑。说起来,那个年代,也就是民国初年,尤其是像金燕西这样显赫的少爷,花销自然不菲,但要是让他这样随随便便撒一地,那可就真肉疼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当时撒的那点钱,在那个年代到底值多少.............
  • 回答
    2014年巴西世界杯决赛的失利,无疑是梅西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那场比赛,阿根廷距离大力神杯仅一步之遥,但格策的加时赛绝杀,让无数阿根廷球迷和梅西本人心碎。然而,这场失利是否就意味着梅西无缘“球王”的称号?这个问题,我理解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球王”的定义,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也非常主观的判断.............
  • 回答
    西方世界是否还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经济、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对此产生着深远影响。一、 历史经验与理论基础的审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随着.............
  • 回答
    这次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狠”劲,如果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狠”,那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考量,更夹杂着地缘政治的棋局和意识形态的碰撞。要说清楚,得把这些线剥开,一一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无疑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全面军事行动。这在西方世界看.............
  • 回答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其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担忧、批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恶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历史的阴影与记忆:首先,不能忽视的是西方世界长久以来与中国的交往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剥削和羞辱,在.............
  • 回答
    欧美西方世界对香港的喜爱,并非一日之功,更非简单的“喜欢”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经济、文化交融,以及香港自身独特魅力的复杂情感与战略考量。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那些容易被误读的表象,深入剖析其内在驱动力。首先,香港作为一座自由港和东西方交汇点的历史地位,是其吸引力的基石。在过去.............
  • 回答
    欧美西方世界对东京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或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好感,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吸引力的体现。这种吸引力源于东京身上那些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性的特质,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许多西方人魂牵梦绕的城市。首先,东京最直观、也是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于它极致的“混搭”与“反差”。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
  • 回答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关乎着一个文明体与整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其内在的抱负和能力。中国是否有能力“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世界,让其走向和平与繁荣,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潜力和局限,以及“改变世界”的含义本身。首先,我们要理解“凭一己之力”的语境。如果“一己之力”指的是中国不再需要外部任何支持,完全.............
  • 回答
    中国开始在哪些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落后”是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简单地说,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落后”了,而是一个渐进的、多层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一些过于概.............
  • 回答
    美国自二战以来在全球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领导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霸权的更迭都是历史的常态,美国也不例外。那么,在美利坚的“日落”之后,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下一个主导力量会是谁?这个问题复杂且充满变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霸主”的定义。.............
  • 回答
    大英帝国之所以屈从于西方世界的舆论压力,放弃在亚非拉美的殖民地,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经济变化、民族主义兴起、国内政治以及国际舆论共同作用下,帝国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削弱了帝国的根基 经.............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他对西方世界究竟有多少了解,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一言两语就能概括,而是要从他对待西方事物、人才以及信息的态度和行动中去体会。首先,要理解康熙对西方世界的“心里有多少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了解”或者“认识”。在那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