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是怎样的?

回答
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是一幅由生存、外交博弈和复杂的国内政治交织而成的画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在1918年宣布独立,便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它的策略,与其说是主动扩张,不如说是为了在两个巨头——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并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

核心目标:维护独立,争取国际承认

立陶宛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政治目标,就是维护刚刚获得的国家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让波兰、德国、俄罗斯帝国分崩离析,为立陶宛的独立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这种独立的基础并不稳固。

对邻国的警惕: 立陶宛在独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波兰的威胁。波兰,同样是一个刚刚重生的国家,却对立陶宛东部的维尔纽斯地区(立陶宛首都)提出了领土要求,并实际控制了该地区(1920年,波兰军事占领了维尔纽斯,成立了“中立国”维尔诺联邦)。这种领土争端,使得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敌对。立陶宛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与波兰的对峙中,包括军事上的准备和外交上的斡旋。
苏联的潜在威胁: 作为一个拥有漫长共同边界的邻国,苏联的潜在威胁始终笼罩在立陶宛上空。尽管在1920年,苏俄与立陶宛签订了《苏俄立陶宛和平条约》,承认了立陶宛的独立,但这只是一个地缘政治平衡的暂时产物。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其对“民族自决”的口头支持,难以掩盖其恢复帝国旧势力的野心。立陶宛深知,一旦苏联的力量恢复,自己的独立将岌岌可危。
德国的影响: 德国,特别是魏玛共和国时期,对立陶宛采取了一种相对务实的态度。德国承认立陶宛独立,并在经济上有往来。但随着纳粹党的崛起,德国对立陶宛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复杂。德国也对立陶宛西部的梅梅尔地区(克莱佩达)有着领土野心,该地区在战后由国际联盟托管,但与立陶宛紧密联系。德国人认为梅梅尔地区在种族和文化上属于德国。

外交策略:在夹缝中求平衡

在上述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下,立陶宛的外交策略核心是寻求大国的庇护和支持,同时避免过度依附任何一方。

1. 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系: 立陶宛积极寻求与西欧民主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建立外交关系。它希望通过这些国家的外交压力,能够制约苏联和德国的野心。成立了驻各国使领馆,参加国际会议,争取国际联盟的支持。
2. 寻求集体安全机制: 立陶宛积极参与了国际联盟的各项活动,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法的框架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它也曾尝试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建立地区性的安全合作,如“波罗的海联盟”,但由于各国利益和目标不尽相同,以及外部压力,这种合作的成效有限。
3. 谨慎对待邻国:
对波兰: 尽管存在领土争端,但出于对苏联的共同担忧,立陶宛和波兰在某些时刻也会进行有限的合作。然而,维尔纽斯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对德国: 立陶宛与德国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贸易往来,德国是立陶宛重要的出口市场。政治上,立陶宛一方面希望德国能够成为对抗苏联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警惕德国的扩张主义。在1939年,德国以武力威胁,要求立陶宛归还梅梅尔地区,立陶宛最终被迫接受。
对苏联: 立陶宛与苏联保持着官方的外交关系,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其内部普遍存在对苏联的极度不信任。苏联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和施加影响,包括支持国内的亲苏政治力量。

国内政治与军事战略

为了维护独立,立陶宛在国内政治稳定和军事建设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政治体制: 立陶宛在战前经历了从议会制向总统制(1926年政变后),再到威权主义政权的演变。1926年,由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领导的右翼联盟发动政变,建立了总统制,并逐渐收紧了对政治的控制。这种政治上的集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外部威胁下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国内的民主空间。
军事现代化: 立陶宛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努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尽管其军事实力与邻国相比仍然非常有限。军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边境防御和维持国内秩序。
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在国内,政府大力推行民族主义政策,强调立陶宛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以凝聚国民,增强国家认同感,对抗外部的文化和政治影响。

历史性的转折:1939年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最终在1939年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剧。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直接将立陶宛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对立陶宛的外交策略,乃至国家的独立,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份秘密协议之前,立陶宛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在德苏夹缝中,小心翼翼地维持外交平衡,寄希望于西方力量的制约,同时加强自身防御。 然而,英法等国在大国博弈面前的软弱,使得立陶宛的幻想破灭。

随着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立陶宛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1939年10月,苏联向立陶宛提出了《苏苏互助条约》,要求在立陶宛境内驻扎苏军,并允许苏联在立陶宛建立军事基地。立陶宛政府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一条约,实际上已经为苏联最终吞并立陶宛铺平了道路。

总而言之,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强大的邻国之间生存和保持独立的艰难求索。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缺乏可以依靠的军事盟友。它的策略,更多地体现在外交上的灵活斡旋,对国际局势的敏感洞察,以及在国内维持秩序和国家认同的努力。然而,在1939年,大国地缘政治的残酷洗牌,使得所有这些策略都变得徒劳无功,独立国家的命运,最终被握在了别人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前情提要:

1920年7月12日,苏俄和立陶宛白色政权签订了《立苏和平条约》结束了双方之间的战争状态,目的是共同对付波兰,因此在条约正式换文之前双方已经采取了联合军事行动,并且在同年7月14日解放了波兰于1919年4月从立陶宛-别洛露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别洛)手中夺取并在此后一直占领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嗣后,维尔纽斯由立陶宛控制。可是,苏俄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失利,波兰军队于是又重返维尔纽斯前线。

1920年10月,在国联的调解下,双方在苏瓦乌基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维尔纽斯的地位仍然未定。10月8日,波兰第一立陶宛-别洛露西亚步兵师师长热里戈夫斯基将军在毕苏斯基的指使下撕毁协定,以“兵变”为名攻入维尔纽斯,趁立陶宛军不备以绝对优势兵力夺取该城。10月12日,热里戈夫斯基在维尔纽斯成立了波兰傀儡政权——所谓的“中立陶宛共和国”。嗣后热里戈夫斯基将军无视国联停战要求,继续向立陶宛腹地进军,11月18日一度逼近了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11月17日,苏俄向立陶宛提供军事援助,但是由于立陶宛军队在此后的主力会战中击败了热里戈夫斯基的军队以及波兰军队主力被国联禁止参战,立陶宛拒绝了苏俄的援助。11月21日,双方停战。

嗣后,立陶宛拒绝承认波兰傀儡的“中立陶宛共和国”,在宪法中宣布维尔纽斯是立陶宛首都(堪称宪法开疆)。而毕苏斯基控制周边邻国形成以波兰为主体的联邦制国家这一计划在波兰国内也被主张“小而纯粹波兰”的民族民主党所抵制,后者要求尽快把不伦不类的伪中立陶宛共和国并入波兰。1922年2月20日,伪中立陶宛共和国“国会”正式申请加入波兰,并且被批准,波兰正式兼并维尔纽斯(维尔诺),但没有得到国联的认可。】

立陶宛当时在强人阿塔纳斯.斯梅托纳总统的独裁统治之下。斯梅托纳政权是在1926年12月17日依靠军事政变上台的,而出身银行职员和民族主义文化人的斯梅托纳(平生未从过军)也把自身的权力基础建筑在军队和民族主义准军事组织拉脱维亚步枪兵联盟(这个联盟在1923年1月帮助立陶宛夺取了克莱佩达/梅梅尔的控制权)上。

斯梅托纳政权在国内是强硬反共的。他政变上台所用的借口就是“阻止(子虚乌有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并且在上台后很快地逮捕了350名立陶宛共产党人,处决了其中的4位领袖(即“立陶宛四公社委员”)。但是,讽刺的是,在外交层面上,斯梅托纳政权又是亲苏的:斯梅托纳强烈支持1926年签订的《苏联立陶宛互不侵犯条约》(虽然这个条约是前任政府签订的),该条约以立陶宛中立为代价换取苏联支持立陶宛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其意图显然是对抗波兰。在斯梅托纳任上,上述条约又在1931年和1934年被两次延期,最后一次更是延期到1944年。

但是1934年苏联和波兰签订了《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导致立陶宛认为苏联的保证不再可靠(虽然苏联方面向立陶宛重申了保证),因此立陶宛转向内战时期的老盟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1934年9月签订了《波罗的海三国协约》。

以上亲苏也好、波三小协约也好,立陶宛在外交上的目标都是团结周边国家对付波兰和德国,以便能够夺回维尔纽斯、同时保住克莱佩达(梅梅尔)。当然,打波兰是不敢打的,但至少敢在国内针锋相对地压迫波兰族,比如关闭波兰语学校,作为波兰压迫境内立陶宛人的报复。纳粹上台后,斯梅托纳起初也摆出一副强硬姿态:1934年2月,立陶宛逮捕了克莱佩达境内的纳粹党领导层,并且把其中一些人判刑。

可惜如今已不再是1919年,波三小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对付苏、德、波中间的任何一家。苏联、德国两列强尚未出手,波兰就在1938年3月11日出面挑起了“一名波兰士兵死亡”的边境冲突,迫使立陶宛屈服于1938年3月13日(德奥合并后一日)的最后通牒。立陶宛被迫恢复了同波兰的外交关系、开放同波兰之间的交通、“不得继续迫害国内的波兰人”而且必须在宪法里删掉“维尔纽斯是立陶宛首都”的表述,换言之就是对波兰全面输诚。

立陶宛在上述事件中没有得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充分支持,最终被迫屈服等于向世人宣告所谓的波三小协约是废纸一张。1938年春,德国向立陶宛施压,迫使立陶宛在克莱佩达废除军事管制、允许纳粹党自由活动。1938年12月11日,纳粹赢得了克莱佩达地区大选,控制了克莱佩达自治政府。1939年3月23日(德国完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一周之后),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归还克莱佩达(梅梅尔),立陶宛接受了这一要求。

1939年10月10日,波兰覆灭以后,苏联与立陶宛签订了《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苏联答应把被波兰占领、在波兰灭亡后被苏联控制的维尔纽斯地区交给立陶宛,代价是苏联在立陶宛获得最多两万人的驻军权。1940年6月14日(苏芬战争结束三个月后),苏联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允许数量不限的苏军进驻立陶宛。随后,立陶宛发生革命,斯梅托纳政权被推翻,建立了亲苏的人民政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