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三国里的刘备换成刘裕的话,会怎样发展呢?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想,将历史的轨迹巧妙地错位。如果三国时期,那个在乱世中崛起的刘备,变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涟漪。

一、 核心人物的转变:仁德之君 vs. 功勋之主

首先,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位“刘”姓领袖的根本特质。

刘备: 以“仁德”著称,招揽天下英才,以“兴复汉室”为旗帜,虽然屡遭挫折,却始终能吸引追随者。他的个人魅力和政治理想,是其崛起的关键。他缺乏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更多的是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收揽人心”的政治手腕。
刘裕: 同样是乱世枭雄,但他的崛起更像是军事天才的闪耀。他出身寒微,以军功一步步爬升,勇猛善战,治军严明,对内镇压叛乱,对外北伐南侵,几乎是一部“征服史”。他更看重实力和军事上的压制,政治手段也更为直接和铁腕。

如果刘备换成刘裕,那么“兴复汉室”的口号,在刘裕身上很难成为他最核心的驱动力。他更可能会以“统一天下”、“结束乱世”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且手段会更加务实和强硬。

二、 剧本的重新编写:汉室衰微背景下的刘裕

想象一下,刘裕并非身处东晋末年的北方蛮族内侵、内部腐朽的复杂局面,而是来到了汉末,那是一个军阀割据,但理论上汉朝正统仍在(尽管名存实亡)的时代。

1. 初期的立足:
刘备的起点: 靠贩草鞋、卖酒起家,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依靠关羽、张飞等人的忠诚和诸葛亮的智慧,一步步建立基业。
刘裕的可能起点: 作为一个没有显赫家世的普通人,刘裕在乱世中的起步会更加艰难。他不太可能像刘备那样,一开始就能凭借“汉室宗亲”的名头获得一些先天优势。他更可能是在某个小型军阀麾下,以一名普通士兵或低级军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潜在的机遇: 汉末各地军阀混战,正是刘裕施展军事才能的绝佳舞台。他可能会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凭借其过人的勇武和指挥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地位。他或许会投靠陶谦、陶侃(如果历史重叠的话,但这是假设刘裕穿越),或者在其他军阀阵营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 势力扩张的差异:
刘备的策略: 联合弱小,对抗强大,寄希望于诸葛亮超凡的智谋来弥补军事上的不足。他会争取曹操之外的势力联合,例如东吴。
刘裕的策略: 如果刘裕以军事才能为主导,他不会像刘备那样,过多地纠缠于“仁德”和“名分”。他更可能的是,凭借强大的军队,一路横扫。
对付黄巾军/盗贼: 刘裕的军事才能,在镇压黄巾起义、扫荡各地盗贼方面,会比刘备早期更容易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迅速积累声望和军队。
吞并军阀: 他可能会像他在历史上那样,直接用武力征服那些阻挡他的军阀。他不会像刘备那样,那么看重“大义名分”去争取他们的投降,而是直接用实力说话。
北方的挑战: 曹操在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基础。刘裕可能会以更为直接和血腥的方式去挑战曹操。考虑到刘裕在历史上曾北伐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并取得巨大胜利,他面对曹操的军队,虽然不至于碾压,但凭借其治军严明和强大的个人作战能力,完全有机会与曹操抗衡,甚至在某些战役中占据优势。
东吴的挑战: 东吴的孙权,在刘裕面前,很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刘裕的军事风格与刘备截然不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通过孙刘联盟才得以立足,但刘裕可能会试图直接挑战东吴的长江防线,或者用更具侵略性的方式迫使孙权屈服。

3. 政治理念与统治风格:
刘备的“仁德”: 试图建立一个以民为本、恢复秩序的政治体制,但也常常因为局限性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裕的“铁腕”: 在历史上,刘裕以严明的军纪、高效的政务著称。他会推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鼓励生产。他对于反对派的处理会更加果断和严酷,不会像刘备那样,给太多机会。
对士族的影响: 汉末时期,士族势力已经开始抬头。刘裕作为“寒门”出身,在历史上对士族采取了打压和限制的政策。如果他来到汉末,他可能会更早地开始对东汉末年日益膨胀的士族势力进行清洗或限制,这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政治动荡,但也可能为统一后的集权奠定基础。
“复兴汉室”? 刘裕不太可能将“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口号。他更可能强调“拯救苍生”、“结束乱世”、“重塑秩序”。如果他最终掌控了汉朝的残余势力,他可能会选择另立新朝,或者架空汉献帝,以自己的方式统治。

三、 可能的结局设想:

1. 统一的模式:
军事统一: 刘裕更有可能通过纯粹的军事征服来完成统一。他可能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快速翦灭各路军阀,包括曹操和孙权。
快速且血腥: 他的统一过程可能比刘备时期更短,但也可能更加血腥。他不会像刘备那样,愿意在某些地方采取迂回策略,而是会以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 统一后的帝国,很可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刘裕可能会像他在历史上那样,大力发展农业,整顿吏治,鼓励读书,但他对思想的控制可能会比刘备更严。

2. 对其他势力的影响:
曹操: 曹操在军事上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刘裕能否击败曹操,取决于他早期积累的军事实力和治军能力。如果刘裕能像历史上那样,建立起一支同样强大且忠诚的军队,他与曹操的对决将是一场硬仗。刘裕可能会在早期就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而不是被动防守。
孙权: 孙权在长江天险的保护下,可能比曹操更难被攻克。但是,刘裕的性格和军事风格,可能会迫使孙权采取更加决绝的抵抗,或者在压力下过早地做出妥协。孙刘联盟在刘裕的语境下,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还在,他可能会发现刘裕是一个极难驾驭的君主。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多的是针对刘备的处境和性格设计的。面对刘裕这样一位更注重实际、更不拘泥于形式的军事统帅,诸葛亮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他可能会发现,诸葛亮的政治和外交策略,在刘裕的军事主导下,作用会大打折扣。甚至,刘裕可能会认为诸葛亮过于“纸上谈兵”,而更看重具有实际作战能力的将领。

3. 对三国文化的影响:
“仁德”的淡化: 刘备留给后世的“仁德”形象,在刘裕这里将不复存在。三国的故事会更侧重于军事谋略、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而少了一些温情和理想主义。
历史记录的差异: 如果刘裕统一了三国,那么史书的记载将完全不同。人们会铭记的,可能是刘裕如何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结束了汉末的混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总结:

如果刘备是刘裕,那么三国演义里的许多经典桥段,比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的联盟,都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更加侧重军事实力、更加直接和血腥的权力争夺过程。刘裕可能会以其强大的军事才能,比刘备更快速、也更残酷地完成统一。他建立的国家,可能会是一个高度集权、军事力量强大的帝国,但“仁德”的温情色彩将大大减弱。

这就像是给一出悲壮的英雄史诗,换上了一位铁血军人的角色。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乱世中的崛起与征服,但其中的情感基调、人物关系和最终的价值判断,都将截然不同。这无疑会是一段更加令人血脉贲张,但也可能更加冷峻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1.26争取最后一次改动答案。

开头标明:

那位答主开头所列“京口十一人”名单里,只有两人是被刘裕弄死,即:刘毅、诸葛长民二人

另外,孟昶属于保持错误意见,被刘裕否决后自尽。刘裕在其中是“挽救、劝说未果”。更是给刘裕扣的冤案!(这要是错误意见被否了自杀都怪刘裕,那也太无耻了吧?)

刘穆之,顶多算是刘裕考虑不周全,灭后秦之后,诸将都想“从龙”,一劝,他脑子一热直接要九锡。刘穆之认为“不先跟我商量,是不是从此不信任我了”,自己生闷气,病死。也被拿答主影射、暗戳戳的指责刘裕害死。

所谓“出了中途战死病死(之前有“几个人”字样)”,其实是绝大部分。

绝大部分人的死,跟刘裕无关!

只有自来就是独立,在建康与朝臣、高门勾结,最终刘裕不得不以“许重镇分割刘裕与建康”的办法分而治之。还有一个写信劝人造反的诸葛长民是刘裕弄死的。

答主恶意抹黑,故意误导。

————————————11.24——————————

不是,那位答主,您……我一直针对的是您对谬论的态度问题。但我对您的人品,态度,都是称赞的。但这个事情,我不挂人。但得让您回忆起来。

这是两小时前

这是34分钟前您的回复。咋甩锅了呢?

虽然,在争论中,我先提了“双标”两个字。但我指出的地方,答主您双标是实锤。

说我双标?我哪里双标了?您一套又一套的,我每一个都解释、反驳了。

你我争论不出结果(我早已说明,你揣着明白装糊涂),总有别人看得明白。

双标这个问题,我详细写明,表达态度之后,您整出来个“想端着公平”……您从一开始,我没答这话题之前,揣着的、端着的、抱着的,通通都是不公平。您至于嘛?

到最后还是输了人品?

我指出的问题,您从来都规避。

比如孟昶的问题,您原答案,现在还写着“与刘裕意见相左,自杀”……引人想象他是被刘裕逼死的。

实际上呢,历史证明,孟昶是错的。刘裕是正确的,意见相左,因为孟昶错了。

孟昶的自杀,是他认为刘裕会败,试图对刘裕“以死相劝”,刘裕要是听了劝,大概也就完蛋了。

而刘裕对孟昶,是尽力挽救!刘裕可是说了“看我一战,再死不迟”。

在您哪里,还在暗指刘裕的责任……刘裕有什么责任?没有拿东晋政权、自己的前途,去陪孟昶疯,算责任嘛?

——————————原答案2021.11.24————————————

从评论区劝说另一位答主无果,只能参与回答。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先重申二人不同。

首先二人出身不同!

刘备虽然“少孤,与母贩履织席”,虽然某些现代翻译说“生活非常艰苦”——但这话是现代人瞎说的。

您看看,刘备15岁拜师拜的是卢植为师,而且刘备是“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还“好交结豪侠”,然后呢?“年少争附之”……虽然有高祖刘邦故事,清贫点也能结交出一堆真豪杰。

但刘备是又喜欢犬马、音乐、华服,又爱结交豪侠。大商人苏双、张世平到涿郡贩马见到刘备,又一顿资助,让刘备有更多的钱结交豪侠……

不会真有人觉得刘备的日子清苦吧?

刘裕就不同了,是真的苦,母亲生下他就死了,亲爹不想要他了。要不是刘怀敬的母亲出手,刘裕小崽子真让亲爹扔了。后来继母对他不错。但日子是真的贫苦!

刘裕也不学好,好赌。还曾经输的倾家荡产。

虽然都“贩履”,刘裕肯定是客串小商贩卖鞋,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赌输了被揍躺下出不了摊那种,但刘备那日子,那么多活动,纯贩履织席可未必做得到。

其次,文化水平不同。

这个显而易见,一个卢植的弟子,一个真的文化水平有限。后来刘毅各种勾结世家大族的时候,一个劲的秀文化优越感,刘裕只是坦然承认自己文化水平不够。

再次,二人崛起其实也不同。

前面说了,刘备其实早年就开始结交豪侠,有带头大哥风范了。后来辗转半生,其实身边是有专属团队的,有一套自己的班子、队伍。

刘裕是什么情况?人家是北府军军官,凭战功崛起的。刘裕的团队,基本上是后来拉的!

也因此,崛起、掌权时期,会有刘毅这么个当时威望、战功不如刘裕,的合伙人,不是一条心。卢循开始往建康打的时候,京口老哥们因为两次乌鸦嘴应验,愣说刘裕会输,劝刘裕带皇帝撤退跑路,刘裕不从,他就自己自尽了。搞得当时建康城里刘裕很被动,硬挺着打赢了才扭转气氛。

刘备有自己的队伍,刘裕凭能力跟人合伙,导致刘备崛起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刘裕是凭本事打出一片天。刘备的队伍是铁杆,刘裕的内部,有人不安分。

最后,二人军事才能也不同。

刘裕的水平,过于bug。

那么以上一顿分析。

说结论,刘备要是换刘裕。

第一,合法性可能会差一些。毕竟人家祖上是皇帝,刘裕祖上是刘邦的弟弟。

第二,汉末时代,对白手起家不是特别友好,不是说没有。但相对而言不友好。这也对刘裕的起家,叠了重重的debuff。

第三,换到刘备那个出身环境,刘裕,真的还是刘裕了么?

如果题主能够把问题中的历史、社会、家庭背景等bug全都解决。

那么,曹、孙两家灭门,汉朝第三位“事实开国之君”,指日可待。

如果不能,那么刘裕也翻不起多大风浪。
——————————关于另一位答主对刘裕的抹黑————————

他自己写了,京口十一人,还列了每人死亡原因。其实列的很客观,显而易见,有两个人 被刘裕弄死了

但他在这个他自己客观列出的名单之后,推出了一个反向答案!

说“除了中途病死、战死的几个人,其他都跟刘裕脱不了关系”。经过我回复,他最后把“几个人”给去掉了。

但这句话的整体意思,还是在指:刘裕干掉了除了战死、病死的所有人。而事实上,只有两个人,已经是政治斗争,甚至需要刘裕费尽心思的去除掉。

那位答主,聊天、回应,态度均属诚恳,但是意见,极端的固执、不讲理。聊天诚恳,结论固执。

而且不但固执,给的结论,有恶意的有罪推定

只有刘毅和诸葛长民是被刘裕除掉的——但被他说的跟刘裕除掉了大多数,至少除掉了许多人似的

有个特例是刘穆之:

因为刘裕要了九锡,这个意思传达回建康之后,刘穆之觉得刘裕不跟他商量,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然后忧郁而死。

那位答主就把刘穆之的死算在刘裕头上。而事实上,刘穆之一死,刘裕的整个北伐彻底被搁置了。

刘裕北伐,这个时候诸将都是南方人已经开始有人不断劝刘裕停了,结果刘穆之死了。大后方没人镇场子了,这刘裕确实需要撤回。刘穆之的死,是给这帮人的劝说加了筹码。

本来再给他几年时间,赫连、拓跋都差不多能收拾了。刘穆之死了,他得匆匆南返。

那么刘裕有害死刘穆之的动机或者举动嘛?没有。

九锡的问题,刘裕一来“打了一辈子仗,就不……”多少有点急这肯定是事实。但又建了一大功,诸将中总有想做从龙功臣的,大家一劝。刘裕脑子一热就认同了,让把意思传回去。刘穆之就想多了。

到底刘裕是不是故意不跟刘穆之商量的?那位答主做了有罪推定。如果更多人看待问题,这个有罪推定,到底合适不合适呢?

刘毅和诸葛长民:

那位答主表示,对刘毅就应该明目张胆的架空,闲置!

但他为什么就要刻意无视:刘毅在被卢循打败后,刘裕方面已经在遏制,不让刘毅掌握兵权了。而在建康,虽然有刘穆之的监控和压制,但刘毅已经与高门大族、朝臣世家搭上关系。勾结起来,这种勾结在政治斗争中要人命的。

答主反复“义正词严”的“质问”:“是谁故意纵容”……

为什么不考虑,刘毅和朝臣的勾结,已经到了架空和闲置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程度了?

刘裕需要故意给刘毅荆州,来把刘毅和建康的一些人用距离给分割开来,才能处理。

刘毅和朝臣勾结,刘裕不得已采用的“分割”办法处置。并且处置了刘毅,并不是他所说的“北府军内战”,反而是以“斩首行动”、“时间差”为办法,的一次解决。并且准备“征讨刘毅”的兵力,除了王镇恶等先头部队,没有内战!

反而是去灭了谯蜀。而且灭了刘毅前后,建康城里一批人也处理掉了。后来的义熙土断,没有多大压力。

这要是刘毅在外,朝臣在内。刘裕能义熙土断?能灭谯蜀?

这也能鸡蛋里挑骨头?

对诸葛长民,那老贪污犯了。民怨之大,诸葛一灭,百姓称快呀!

那位答主讲了两点:一,他认为诸葛长民给刘敬宣的信,“没把话挑明”。二,他认为需要明正典型,指责没有程序正义。

我的反驳,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已经到了我需要也写个答案来说的份上,可能也没啥可聊的了。

一,如果“没把话挑明”算理由的话。刘敬宣干嘛要赶紧给刘裕告变?为什么刘裕要在归期上打时间差突袭?

刘敬宣的态度、处置,还有刘裕的处置,都在表明:二人的处置,是按照应对谋反、叛乱、政变的措施干的

三个当事人,两个按谋反看待,这可不是一句“没把话挑明”能替他抵赖的。

二,同样,作为应对谋反的处置,刘裕在诸葛长民已经等刘裕回京等懵圈了的时候,突然在京城秘密召见,立即处决。诛灭诸葛氏。

诸葛黎民,骁勇异常,是“捕者”战斗到死。诸葛幼民逃到山里,被举报才抓到处死。

这同样是应对谋反,特事特办。这个时候讲“程序正义”。

如果刘裕在上游就宣布,诸葛长民贪污、造反,刘裕和刘敬宣离着远,诸葛长民在建康。这要是真反起来,刘裕容易措手不及的。

于非常时,苛求常规程序。是谬也!

到最后,觉得那位答主,是希望刘裕是佛陀本陀,或者唐僧本僧。

user avatar

虽然我也不认为刘裕人格魅力很高,但有人愣是说他什么刻薄寡恩如同孙权,我就感到有些诧异。

在我看来刘裕对待臣僚方面,也算是达到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了。

还有拿除刘毅和诸葛长民来讽刺刘裕,这简直匪夷所思。

你说刘毅、诸葛长民是刘裕部下,我觉得让他俩听到这话反而会不满意呢。

与其说他俩,还不如说刘裕无端杀韩范,有的人真是黑都黑不到点子上。


至于刘裕这个人,总的来说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同富贵的人,当然了,前提是你要服从他。你要是他敌人,刘裕肯定要想方设法除掉你。

当刘裕的亲信部将去世时,刘裕也会感到悲痛,如孟龙符战死后,刘裕“深加痛悼”。

还有自己的部将兼女婿徐逵之在讨伐司马休之时战死,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刘裕悲愤之下,要亲自发起冲锋,诸将劝说,反而让刘裕更加愤怒,好在谢晦抱住刘裕拖延时间,而另一边胡籓攀登上了悬崖,刘裕这才作罢。

【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籓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


还有刘裕和部将沈林子关系密切,刘裕病重时,便让沈林子陪侍,但后来沈林子也患病了,刘裕只好让他回家休息。

但刘裕虽然身患重病,依然关切沈林子的病情,所以经常派人去询问沈林子身体情况如何,但此时沈林子已经先一步病逝了,群臣担心刘裕得知此时会直接悲痛而死,于是便都假装成沈林子还活着的样子,并借着沈林子的名义给刘裕写信答复,直到刘裕病故,也不知道沈林子已经去世的事情。

【上寻不豫,被敕入侍医药,会疾动还外。

永初三年,薨,时年四十六。群公知上深相矜重,恐以实启,必有损恸,每见呼问,辄答疾病还家,或有中旨,亦假为其答。高祖寻崩,竟不知也。】


再说一说关于刘穆之的事情,不少人因为“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乃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这句话,认为是刘裕把刘穆之给吓死的,然而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在刘裕出征前,刘穆之的身体状况就令人堪忧了。因此刘裕的幕僚张邵特意请见刘裕,询问如若刘穆之一旦病故,那要怎么办呢?

刘裕表示后方就交给刘穆之和你了,言下之意就是万一刘穆之真的病故了,你要顶住压力。

【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而加九锡这种事情,虽然也算是个大事,但实际上就是走个过场,刘裕不让刘穆之主持此事,我认为其中原因在于没必要因为这种走过场的事情,来增加刘穆之的工作负担,从而让刘穆之更加劳累。

不过刘穆之自己误会了刘裕的意思,导致忧虑,从而病情恶化去世,刘穆之有愧疚之情,倒还能理解,但所谓“惧”当是史书夸大的说辞,为了突显王弘的作用。

刘穆之死后,刘裕“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在称帝后也常常回忆起刘穆之。

【及帝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光禄大夫范泰对曰:"圣主在上,英彦满朝,穆之虽功著艰难,未容便关兴毁。"帝笑曰:"卿不闻骥騄乎,贵日致千里耳。"帝后复曰:"穆之死,人轻易我。"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曰文宣。】


所以说刘穆之这事,也没什么好指责刘裕的,正所谓黑人也要黑到点子上,要黑刘裕薄情,还不如说说刘敬宣的事情。

刘敬宣在刘裕还在打孙恩的时候就主动和其结交,而且刘敬宣对刘裕也有救命之恩,后来在政治上也十分支持刘裕,可以说刘敬宣够朋友了。

后来刘敬宣被人刺杀,刘裕虽然也“临哭甚哀”,但在称帝后,刘裕便把刘敬宣子嗣的封爵给废除了。

【丧至,高祖临哭甚哀。子祖嗣。宋受禅,国除。】

因为此事,就连沈约都不免吐槽一句:

【刘敬宣与高祖恩结龙潜,义分早合,虽兴复之始,事隔逢迎,而深期久要,未之或爽。隆赫之任,义止于人存;饰终之数,无闻于身后。恩礼之有厚薄者,将有以乎!】


至于本问题,要是刘裕和刘备换一下,我觉得别的不说,刘裕暴打袁术当是毫无压力的事情,那样刘裕至少可以雄踞两淮之地,至于之后和曹操、袁绍怎么周旋,那就不知道了。

还有那个吕布,要么老老实实给刘裕打工,要么刘毅、诸葛长民就是他的榜样。

刘裕表示人格魅力那都是次要的,能打胜仗才是在乱世立足的基础。


对了,说句题外话, @燮羽 说刘裕和刘毅之间的战争是北府军内战,让北府军白白流血,这话说的真是让我一脸懵逼。

刘裕在讨伐刘毅前,早就控制了徐州、兖州、青州,也就是北府军所在的地区。

四年正月,征公入辅,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徐兖二州刺史如故。表解兖州。先是,遣冠军刘敬宣伐蜀贼谯纵,无功而返。九月,以敬宣挫退,逊位,不许。乃降为中军将军,开府如故。

四年正月,征公入辅,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徐兖二州刺史如故。表解兖州。先是,遣冠军刘敬宣伐蜀贼谯纵,无功而返。九月,以敬宣挫退,逊位,不许。乃降为中军将军,开府如故。

【四年正月,征公入辅,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徐兖二州刺史如故。】

【七年,解并州,加(刘道怜)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高祖伐刘毅,征(刘道怜)为都督兖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兖青州刺史,持节、将军、太守如故,还镇京口。】

刘毅自己的嫡系部队大多都被卢循歼灭了,他到荆州上任所带的士兵,还是他擅自从江州带走了。其士兵大多为江州士兵,关北府兵什么事?

【毅次于桑落洲,与贼战,败绩,弃船,以数百人步走,余众皆为贼所虏,辎重盈积,皆弃之。毅走,经涉蛮晋,饥困死亡,至得十二三。参军羊邃竭力营护之,仅而获免。】

【毅至江陵,乃辄取江州兵及豫州西府文武万余,留而不遣,又告疾困,请籓为副。】


只能说我今天又见到神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想,将历史的轨迹巧妙地错位。如果三国时期,那个在乱世中崛起的刘备,变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涟漪。一、 核心人物的转变:仁德之君 vs. 功勋之主首先,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位“刘”姓领袖的根本.............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光荣公司《三国志》系列中,刘备的能力值和技能设计确实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他的“差”或“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作品和玩家的期望。 传统印象中的刘备: 军事能力(统帅、武力): 历史上,刘备虽然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但他本人并非以个人武勇或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著称.............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如果当初汉献帝真的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对比发生改变,而是围绕“正统”这个核心,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在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将不再属于曹操。曹操能够挟持汉献.............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假设!如果把李世民和李靖这对大唐的“双子星”投放到建兴元年六月,让李世民附体重生为刘禅,李靖成为马谡,那么三国大局,能否就此扭转乾坤,最终实现统一,这背后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前提设定:灵魂的移植与意识的融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绝不是简单的“穿越”或“附体”,而.............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像是在拿一把铁锤去砸一块精钢,又或者说,像是把一辆坦克开进了星际舰队的战场。红警的苏军和盟军,放到星际争霸这个高度发达、科技爆炸的宇宙体系里,那结果嘛,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够呛”。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一点点拆开来看看。红警的基石:地面推进与单位克制红警系列,特别是原版和.............
  • 回答
    这画面实在太有趣了!想象一下,如果三国里的那些风云人物,比如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甚至还有吕布,突然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汤师爷”和“黄四郎”的鹅城,然后被摆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凉粉……这恐怕会是另一场比当年赤壁之战还要热闹,还要让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咱们就先从那碗凉粉说起。在鹅城,吃凉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 回答
    穿越到抗战年代,三国豪杰们会变成谁,这念头一起,脑子里就跟开了染坊似的,一锅炖着无数可能性。咱们就细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些熟悉的面孔,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会是什么样儿的角色。刘备:一位饱经风霜的游击队长,又或是“救亡图存”的总书记先说那位仁德的刘皇叔。到了抗战年代,他的那份仁爱之心,那种“先天下之忧.............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 Those formidable figures, each a legend in their own right, were to suddenly materialize in the tumultuous landscape of the late Ming Dynas.............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三国群雄逐鹿,卧虎藏龙,但“作死”的天才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往往聪明绝顶,却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性格缺陷,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要评选出三国“作死”的五大天王,那可真是难为我了,毕竟个个都是“作死”界的佼佼者。不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勉强挑出了这五位,他们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出出精彩的“作.............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带着JOJO的替身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要说哪个替身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的生存,我思来想去,最合适的莫过于——白金之星(Star Platinum)。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世界”(The World)或者“绯红之王”(King Cr.............
  • 回答
    我?手持一把永不卷刃、永不折断的黄油小刀,穿越回三国?嘿,这可真不是个小玩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把黄油小刀再锋利,它终究还是把黄油小刀。它无法像青龙偃月刀那样开山裂石,也无法像丈八蛇矛那样横扫千军。它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能精准地涂抹黄油,或者…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引起太大注意.............
  • 回答
    好,我就来捋一捋,如果我是那许攸,在官渡之战立下奇功之后,又该如何为自己谋划,才能不至于像那真正的许攸一样,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话说我许攸,本就是袁绍麾下的谋士,虽说算不上顶尖,但也颇有几分才智。当年那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袁绍坐拥优势,却迟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让我心痒难耐。而我,正是.............
  • 回答
    《西游记》:唐僧的精神之旅——三个徒弟的臆想如果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唐僧在漫长而孤独的取经路上,为了排遣内心的恐惧、寂寞与自我怀疑而创造出的精神慰藉,那么这个故事将变得更加幽深和复杂。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降妖伏魔的神话,而是一场深刻的心理探索,唐僧的内心世界将成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