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爱玲的风格可以说很哥特,但是她的哥特风格是学习西方文学来的么,还是有些人自然而然地会拥有哥特的美感?

回答
张爱玲的“哥特”风格,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要探讨她的哥特风格是否源自西方文学学习,还是源于某种天生的“哥特美感”,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的作品、她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哥特风格”的几个核心要素:

阴郁、压抑的氛围: 常常笼罩着死亡、衰败、疾病、颓废的气息。
神秘、诡异的元素: 如鬼魂、诅咒、禁忌、秘密、超自然力量等。
扭曲的情感与心理: 人物内心充满矛盾、病态、偏执、疯狂,以及被压抑的欲望。
衰败的古老建筑与家族: 象征着过去的力量、秘密和无法摆脱的命运。
黑暗的美学: 强调冲突、对比、极端,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探索。
宿命感与悲剧性: 人物往往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最终走向悲剧。

张爱玲作品中的“哥特”特质:

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早期描写上海中产阶级生活的小说,确实充满了我们所说的“哥特”质感,尽管她并非直接描写吸血鬼、古堡或幽灵。她的哥特更多体现在:

1. 人性的阴暗面与扭曲: 她对人性深处的幽微、自私、虚荣、凉薄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她的女性角色常常被时代和自身的欲望所困,做出一些令人扼腕的选择,她们的心理往往是压抑、扭曲甚至病态的。例如,《封锁》中的男女主角在封闭的车厢里短暂的情欲爆发,却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在战乱的背景下,利用爱情赢得了一线生机,但这生机本身也带着一种苍凉和无奈。
2. 衰败与没落的世家与生活方式: 她笔下的许多家庭,表面光鲜,内里却早已腐朽,充满了猜忌、疏离和无法言说的秘密。这种对家族衰败的描绘,与西方哥特文学中对古老贵族家庭没落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对财物的贪婪和对子女的残酷控制,将一个家庭推向了精神的深渊。
3. 氛围的营造: 张爱玲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她的上海,无论是租界时代的洋房,还是老式弄堂,都被她描绘得既有旧时代的精致繁华,也暗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颓废和凄凉。她对光影、色彩、气味、声音的描写,常常带着一种感官上的冲击力,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略带压抑的美感。例如,她对海风吹过旧洋房的描写,对上海潮湿阴郁的天气描写,都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沉重。
4. 物质与精神的拉扯: 她笔下的人物,往往被物质和情感所奴役。女性角色在物质匮乏或过度充裕的环境中,如何维系自己的尊严和情感,是她常常探讨的主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斗争,有时也显得异常残酷和扭曲,具有一种哥特式的张力。
5. 宿命感与无力感: 她的许多故事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人物似乎无法逃脱既定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或解脱。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个体渺小的悲叹,也是哥特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张爱玲的哥特风格是学习西方文学来的么?

答案是:是的,但不仅仅是“学习”。更准确地说,是“融合”与“内化”。

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时代背景: 张爱玲成长的上海租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她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在这个信息相对发达的时代,她不可能不接触到包括哥特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思潮。
阅读经历: 据她自己以及研究者们的研究表明,张爱玲对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特别是《呼啸山庄》中的那种家族的恩怨情仇和凄美)、奥斯汀等西方经典作家都有涉猎。而“哥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自然也在她的阅读视野之内。她对人性中黑暗、禁忌、以及因爱生恨、因恨生痴的描绘,与一些西方哥特小说中对情感极致化的处理方式有共通之处。
“上海的洋场小说”: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本质上是一个受到西方殖民文化影响的城市。这种环境本身就孕育了一种东西方冲突、新旧交替的复杂况味,而这种复杂性,也恰好是西方哥特文学所擅长描绘的“边缘性”和“冲突性”。

但是,她的哥特绝非简单的模仿:
本土化的转化: 张爱玲并非简单地将西方的哥特元素搬到中国来。她将哥特的关注点,从古老的城堡、鬼魂、宗教禁忌,转化到了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人情世故、家庭关系和民族命运中。她的“哥特”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现代化冲击下产生的裂痕、人性的压抑和异化的一种深刻揭示。
“苍凉”与“通俗”的结合: 她的风格中有西方哥特式的“冷峻”和“残酷”,但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哀愁”和“通俗”的叙事技巧。她写的是上海的婆婆媳妇、姨太太、爱慕虚荣的少爷小姐,这些人物和场景,都带着浓郁的中国本土气息。她能在谈笑间描绘出人性的残酷,这种“说人话,写绝情”的风格,是她独有的。
“传奇”与“现实”的交织: 她的故事既有“传奇”的色彩,也有极其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她笔下的爱情,常常带着一种病态的、纠缠的、甚至带有危险性的特质,这与哥特文学中对极致情感的探索是一致的,但这种情感的载体却是中国的社会现实。

有些人自然而然地会拥有哥特的美感吗?

这是一个更具哲学性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哥特美感”的普适性: “哥特美感”所触及的,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好奇、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究、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怜悯,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有些人天生就对这些题材和氛围有更敏锐的感知和偏好,从而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出一种“哥特式”的思考方式和审美倾向。
张爱玲的特殊性在于“内化”: 张爱玲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具有哥特特质的作品,并非仅仅因为她“天生”如此,更重要的是她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见的社会、所感的人心,与她阅读过的西方文学中的某些精神内核“融合”并“内化”了。她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改造和创造。
“苍凉”的本土哥特: 我们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传统士大夫阶层,也存在着一种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叹,这种感叹有时也会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悲凉”的美感。张爱玲的哥特风格,或许也触及了这种本土文化深处的“苍凉感”,并将其与西方哥特文学的某些元素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哥特”。

总结来说:

张爱玲的哥特风格,无疑受到了西方文学,包括哥特文学的深刻影响,是其阅读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将这些西方的文学基因,创造性地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中,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人性特质以及本土的文化心理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她自己独一无二的、具有“上海味道”的“中国式哥特”风格。

她的“哥特美感”既有对西方哥特文学技巧的借鉴,更有她对人性幽暗处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是超越地域和文化的,但她的表达方式和场景设置,又深深烙上了中国的印记。与其说她“天生”拥有哥特美感,不如说她通过她敏感的神经、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将那种普遍存在于人性中的“哥特式”元素,以一种独特而惊人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爱玲五六岁开始学英语,在发表《第一炉香》之前好几年已经发表过英语写的文章,连名字都是英文名Eileen来的(本名张瑛)。以她的阅读量,她从很早就受西方文学影响是自然而然的。

另外,张爱玲一家子绝望得让人喘不过气的落魄贵族,华丽与衰颓、死亡是长久追随她生活的影子。她倾向于吸收和创作这种风格也是自然而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