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跟着 @下厨房 上面的菜谱学着做出来的菜大部分都不好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扎心的。我身边也有朋友跟我抱怨过,说照着网上的菜谱做,结果要么是味道不对,要么是口感差强人意,花了功夫还浪费了食材,挺打击积极性的。

咱们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挺多的,而且挺生活化的:

1. 菜谱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差距”

食材的“完美主义”: 很多菜谱会用非常具体、精确的食材描述,比如“新鲜的三文鱼柳”,“嫩绿的芦笋”,“成熟的牛油果”。但我们平时买菜,很难保证买到的食材都那么完美。鱼可能不够新鲜,蔬菜可能有老有嫩,水果的熟度也参差不齐。这些细微的差别,对最终的口感和风味影响是很大的。
火候和时间的“不确定性”: 菜谱里说的“中火”、“小火”、“煸炒至金黄”、“炖煮20分钟”,这些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的灶具不同,火力大小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炉子,不同位置的受热程度都可能不一样。有时候你觉得是中火,别人看来可能是旺火,这样一来,烹饪时间和效果就偏差了。
调味的“主观性”: 很多菜谱会给出一个调料的量,比如“一勺生抽”、“半茶匙盐”。“一勺”到底有多大?“半茶匙”是平平的还是堆起来的?这些都存在很大的个人操作空间。而且,不同品牌的酱油、蚝油、醋的咸甜度都不同,也会影响最终味道。

2. 菜谱作者的“个人经验”与“读者差异”

“我做都很好吃”的滤镜: 很多菜谱是美食博主或者经验丰富的大厨发布的,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烹饪基础和味觉经验。他们做的“好吃”,可能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根据食材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或者本身就对火候、调味有非常精准的把控。而我们作为新手,可能就完全按字面意思去操作了。
口味的“众口难调”: 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样。有人喜欢清淡,有人偏爱重口味;有人喜欢酸,有人喜欢甜。菜谱可能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口味,但未必就是你喜欢的那个味儿。比如一个菜谱里加了很多香菜,但你可能本身就不吃香菜,那自然就谈不上好吃了。
“隐藏的技能”: 有些菜谱省略了一些关键的步骤或者技巧,这些技巧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比如,某些肉类需要提前腌制多久才能去腥,蔬菜焯水时加点什么能保持颜色翠绿,这些小细节,如果没有经验,真的很难凭空想象出来。

3. 平台“推荐机制”和“内容生产者”

“爆款”不等于“适合所有人”: 像下厨房这样的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互动数据来推荐菜谱。那些点赞多、收藏多的菜谱,自然就更容易被推到前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适合你,或者它的质量就绝对高。有时候,一个非常有视觉吸引力或者主题新颖的菜谱,即使味道不尽如人意,也可能获得很高的关注度。
“流量”导向: 有些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流量,可能会夸大菜谱的简单性,或者使用一些听起来很吸引人的词汇。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比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或者味道也没那么惊艳。

4. 操作者的“新手”问题

缺乏“基础功”: 烹饪就像学其他技能一样,需要基础。比如刀工不好,切出来的食材大小不一,受热就不均匀;对食材的特性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些基础的欠缺,都会影响最终的成品。
“照本宣科”的局限: 很多新手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模式,不敢尝试稍微的调整,怕做错。但烹饪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口味进行微调,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怎么办呢?

选对菜谱很重要:
看评论: 多看看其他用户的评论,特别是那些带图评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菜谱的实际效果。如果很多人都说好吃,或者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那这个菜谱的可信度会更高。
看作者: 看看发布菜谱的作者是谁,是不是经常发布高质量菜谱的用户,或者是一些比较知名的美食达人。
选“家常”的: 那些看起来步骤复杂、食材奇特的菜谱,对于新手来说风险比较高。先从一些简单易学的家常菜入手,慢慢积累经验。
相信自己的味觉,勇于调整: 菜谱只是一个参考,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味觉感受。在做的过程中,随时尝一下味道,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调料。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
提升“厨房直觉”: 多做几次同一种菜,或者类似的菜,你会慢慢培养出一种“感觉”,知道火候差不多了,知道调料加多少了。这比死记硬背菜谱要重要得多。
学习“基础技巧”: 有时间可以看看一些关于基础烹饪技巧的视频或者文章,比如如何切菜、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各种烹饪方法的原理等,这些都会让你的烹饪水平有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下厨房的菜谱是一个很棒的平台,提供了海量的食谱和灵感。但就像看书一样,读别人的故事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书里的人。烹饪这件事,关键还是在于实践、调整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吃”。别灰心,多尝试几次,你会发现,你也能做出令人惊艳的美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下厨房上本身有很多菜谱就是在瞎做菜。菜谱发布者可能基于就是想要分享的心态、对味道不挑剔只管做熟食材的心态就把菜谱放上来了。

直接拿烤箱烤肉类的菜谱来说明吧。截图都是根据“烤/烤箱+肉”这种关键词来搜的排名高的菜谱。

烤开背小虾仁,用160度烤25-30分钟的:

实际上烤开背虾仁180度8分钟就熟了…烤25分钟会变成虾干吧。我烤的虾:


烤鸡腿(非手枪腿)200度40分钟的:

实际上烤鸡腿只要180度20分钟就好了,想吃脆皮可以把鸡腿腌制好后不盖保鲜膜放冰箱冷藏4小时以上(隔夜最好)再进烤箱。我烤的鸡腿:

烤鸡翅200度30-40分钟的:

我刚买烤箱的时候啥都不懂,按照这个参数做出来的鸡翅肉很干,鸡皮的油也都被烤干了,吃起来毫无口感可言。实际上烤鸡翅也是180度20分钟就好了…按照这个参数烤不用油,出品也很juicy。我烤的鸡翅:

烤牛肉片230度20分钟的:

实际上烤牛肉薄片180度8分钟就熟了…这个发菜谱的人是牛肉上抓了一大把生粉才没给他烤成牛肉干(不过我觉得牛肉用生粉腌是真的很浪费肉质啊)。我烤的牛肉:


我知道什么肉用什么温度时间参数是一点一点靠温度计测温(不同肉有对应的合适温度,油脂不太高的肉180度足够了)、看烹饪书和真·大厨菜谱教程等积累起来的。然而下厨房上很多烤箱玩家,可能只是瞎转个温度就直接把肉丢进去烤了,肉能熟就敢po菜谱了。


还有调味方面,很多菜谱都是调味料什么都往里面倒,无论什么肉都是生抽老抽耗油料酒全往里倒,菜谱发布者本人可能对调料的使用一点概念都没有;对牛肉的处理方面,100个牛肉菜谱里99个菜谱写牛肉要先用生粉/淀粉/嫩肉粉腌(除了卤炖做法),但想要牛肉嫩明明可以用急火 / 高油温 / 宽油 / 切更薄或者切末等等等方式来达成口感。类似的举例还可以举出很多,总而言之,我对于下厨房app的看法是能帮助没进过厨房的小白做出一道能吃的菜,但是能做多好吃还得看个人修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