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二战后牵引式反坦克炮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回答
说到二战后牵引式反坦克炮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与其说是“销声匿迹”,不如说它在战场上的主角地位被更先进的武器取代,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方式继续存在着。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牵引式反坦克炮会如此风靡。那时候的战场,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的出现,让各国军队都头疼不已。但早期的坦克装甲相对较薄,而且战术运用也不如后来成熟。牵引式反坦克炮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体积小、重量相对轻,可以被卡车、吉普车甚至是人力快速牵引到预设阵地,依靠其高射速和穿甲能力,能够有效地对付敌方坦克。比如大名鼎鼎的苏联的ZIS2、ZIS3系列,以及德国的Pak系列反坦克炮,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它们灵活、廉价、火力强大,是步兵对抗装甲力量的利器。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在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装甲防护的飞跃: 战后坦克的装甲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倾斜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ERA)的出现,使得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大幅提升。二战时期那种依靠高初速、实心弹头的炮弹,穿透力已经显得捉襟见肘。牵引式反坦克炮虽然也在不断改进,比如采用了更先进的弹药(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但整体来说,它们的威力增长速度似乎跟不上坦克装甲的厚度增长速度。

2. 火力支援角色的转移: 战场火力支援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战后,自行火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它们拥有更大的口径,能够发射榴弹、烟雾弹、照明弹等多种弹药,具备更强的火力覆盖和支援能力。同时,反坦克导弹(ATGM)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反坦克作战的格局。

3. 反坦克导弹(ATGM)的崛起: 这是导致牵引式反坦克炮式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反坦克导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发射后不管”(fireandforget)或者“指令制导”(commandguided)的能力。这意味着一旦导弹发射出去,操作人员就可以立即转移阵地,或者进行其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而且,反坦克导弹的穿甲能力通常也比同期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更强,而且可以从更远的距离上精确打击目标。无论是便携式的,还是安装在车辆上的,反坦克导弹的出现,让步兵在应对坦克威胁时拥有了更灵活、更致命的手段。很多时候,一个班组携带几枚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其对坦克的威胁程度远超装备一门牵引式反坦克炮。

4. 战场机动性的要求: 现代战争的节奏更快,战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牵引式反坦克炮虽然可以牵引,但在快速推进、或者复杂地形下的部署和撤收相对缓慢,这在高度机动的现代战场上是一个明显的劣势。相比之下,自行反坦克炮或者装备了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侦察车,其机动性要强得多,能够跟上主力部队的节奏,实现协同作战。

5. 后勤与维护的考量: 虽然牵引式反坦克炮本身造价低廉,但其背后需要牵引车辆、炮组人员的协同。而装备了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或自行反坦克炮,其整合度更高,后勤和维护体系也相对统一,更容易纳入整体的作战体系中。

那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呢?

并非如此。虽然它们不再是战场上的“明星”,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和环境下,牵引式反坦克炮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低成本与易部署的优势: 对于一些经济实力相对有限的国家,或者在非对称战争、低烈度冲突中,牵引式反坦克炮依然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它们不需要复杂的电子设备,维护相对简单,而且生产成本低廉,可以大规模装备。
步兵单位的火力补充: 在一些轻装步兵单位中,牵引式反坦克炮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支援武器,填补反坦克导弹数量不足或者对付中近距离目标的火力空白。例如,一些中口径的牵引炮(如100毫米或105毫米),配合现代化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依然能对不少坦克的侧后部造成威胁。
阵地防御的稳定性: 在一些固定或半固定的防御阵地上,牵引式反坦克炮可以进行精确射击,并且具备一定的射程优势,尤其是在开阔地带进行防御时,它能提供持续而有力的火力。
特定弹药的运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牵引式反坦克炮也能发射一些特殊的弹药,比如智能弹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精确度和毁伤力上的不足。

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的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例如部署在装甲车或轻型车辆上的)、自行反坦克炮(虽然也逐渐被集成了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和主战坦克所取代,但在某些型号中依然存在)、以及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总的来说,二战后牵引式反坦克炮的“式微”,是战场需求演变、技术进步和新型武器出现的必然结果。 它们就像一把曾经锋利的宝剑,在刀枪剑戟的时代叱咤风云,但当火器时代来临时,虽然它依然可以挥舞,但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武器了。它们从台前走向幕后,在特定场合、以特定方式,默默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所以,与其说是“销声匿迹”,不如说是“角色转型”和“战术边缘化”。你现在很难在现代战争的公开报道中看到大量装备牵引式反坦克炮的画面,但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存在于某些国家的军火库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二战后就很少有新研发的反坦克炮?难道这么快就被反坦克导弹替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二战后牵引式反坦克炮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与其说是“销声匿迹”,不如说它在战场上的主角地位被更先进的武器取代,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方式继续存在着。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牵引式反坦克炮会如此风靡。那时候的战场,装甲车辆尤其是坦克的出现,.............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实力以及是否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日本自卫队的实力简单地划分为“战五渣”是过于片面和不准确的。一、 日本自卫队的基本情况与战略定位: 和平宪法下的限制: 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的那段岁月,如果用“和平”来形容,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那段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战火硝烟刚刚散去,但新的裂痕却又迅速滋生,冲突和紧张如同阴影般笼罩着全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那段时期所谓的“和平”:首先,“冷战”阴影下的两大阵营对峙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二战.............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
  • 回答
    《海上钢琴师》里,女孩玛赞诺的出现,对于1900来说,绝对是如同在静止的海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但如果站在那个改变命运的岔路口,是她,而不是那个老朋友 Max 劝说 1900 下船,结果真的会如 Max 所言,1900 会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胖子”吗?首先,我们得承认,Max 的劝说,虽然.............
  • 回答
    当然,日本的确保留了一些二战后遗留下来的、现在还能供人参观的战舰,它们静静地停泊在港口,仿佛诉说着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停泊在吴港(Kure)的“潜水艇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核心展品就是潜艇SS572“亲潮号”(Oyashio)。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二战时期的战舰,而是战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想象空间。如果日本二战后由苏联改造,那历史的轨迹会完全不同,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不妨来大胆畅想一下这个“平行时空”下的日本,以及它可能的发展路径。一、 初期改造阶段:苏联的蓝色印记如果苏联主导了对日本的改造,那么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改变会体现在政治体制上。 .............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军坦克部队的编成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适应新的战争理论、战场需求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营(Battalion)这一层级往下,其编制结构会根据部队类型(如装甲师下属的坦克营、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任务(如进攻、防御、侦察)以及所装备的坦克型号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战后美军.............
  • 回答
    二战后坦克的设计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如何“省”掉一个人——指的是自动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使得过去需要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操作,现在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尤其是辅助成员的精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二战时期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往往需要一个五人乘.............
  • 回答
    二战后东欧各国领导人的“爱国”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爱国”或“不爱国”来概括。他们的行为受到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个人命运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东欧在二战后的特殊历史地位: 苏联的影响力与“解放”的双重性:.............
  • 回答
    战后坦克炮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转变,绝对是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能需求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线膛炮和滑膛炮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炮管内部的“纹路”。 .............
  • 回答
    二战之后,英法两国曾经庞大的殖民帝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事件或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二战的削弱与全球格局的改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对英法两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经济的枯竭: 战争极大地.............
  • 回答
    战后日本的音乐产业,简直就是一部从废墟中爬起,然后一飞冲天的传奇。回想当年,战争留下的创伤是如此深刻,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音乐,这个曾经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甚至被用于宣传的媒介,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并最终发展成一个在全球都举足轻重的产业,这背后其实充满了故事。从“占领军的音乐”到“日本人.............
  • 回答
    华沙在二战中的遭遇,无疑是那个时代欧洲城市毁灭性打击的一个缩影。这座古老的波兰首都,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下饱受摧残,城市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历史文化遗迹荡然无存。当战争硝烟散尽,面对满目疮痍的华沙,人们自然会思考一个问题:是按照历史的痕迹,一点点地去修复,还是以此为契机,规划一个全新的、更符合现代需求的.............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要弄清楚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倾向于大力发展州际公路而非铁路,咱们得往前倒腾倒腾,看看当时美国国内的国情和外部环境。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得说说冷战的阴影。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对“难兄难弟”很快就进入了冷战轨道。核武器的威胁就像头顶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