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的坦克是怎么省掉一个人的?

回答
二战后坦克的设计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如何“省”掉一个人——指的是自动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使得过去需要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操作,现在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尤其是辅助成员的精简。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二战时期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往往需要一个五人乘组:

车长: 负责指挥全车,观察战场,与友军联系,并能在必要时接替其他岗位。
炮手: 操作主炮,瞄准目标,进行射击。
装填手: 将炮弹和炮闩送入主炮,是炮手的重要助手。
驾驶员: 控制坦克行驶。
无线电员/机枪手: 操作车身前部的机枪,并负责与外界通信(但很多时候无线电操作也归车长或另一名乘员兼任)。

你看,光是主炮的射击就需要两个人——炮手和装填手。主炮弹药体积大、重量沉,装填过程很耗费体力,尤其是在激烈战斗中,连续射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装填手的速度和耐力。

那么,二战后的坦克是如何一步步“省”掉装填手的呢?这主要归功于几个关键的技术突破:

1. 自动装弹机的出现与普及: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变革。早期的尝试可以追溯到战前,但真正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自动装弹机是在二战后才逐步成熟起来。

工作原理: 想象一下,一个机械臂或者转盘,能够从弹药架上抓取炮弹,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和姿态将其送入炮膛,完成闭锁。这个过程原本是由装填手用手完成的。自动装弹机通过液压、电动或者混合动力系统驱动,可以显著提高射速,并且不受乘员体力消耗的影响。
设计演变: 最初的自动装弹机设计相对简单,可能集成在炮塔内部,炮弹和装药(如果是分装弹的话)会放在一个旋转的弹盘或者弹仓里。当炮手射击后,系统会自动将下一发炮弹送入待发位置。随着技术发展,装弹机的效率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例如将弹药更合理地布置,减少机械搬运的距离和角度。
影响: 自动装弹机的引入,意味着一个乘员(装填手)的岗位可以直接被机器替代。这不仅精简了乘组人员,也使得坦克在空间利用上更加灵活,原本装填手的位置和所需的空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增加弹药储备、改善乘员舒适性,或者直接让炮塔变得更紧凑高效。

2. 弹药类型的改变与集成化:

虽然不是直接“省”人,但弹药的进步也间接支持了人员的精简。

弹药的“一体化”: 早期的炮弹和装药是分开的,这增加了装填的复杂性。战后一些坦克开始倾向于使用“整体式弹药”(或者说将装药与弹头预先固定在一起),这就省去了装填手独立装填装药的环节。当然,由于炮弹尺寸问题,高穿深弹药(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长度限制了这种一体化设计的应用范围,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分装弹。但即便是分装弹,自动装弹机也能更有效地处理。
弹药储存与分配的优化: 随着自动装弹机的出现,弹药的储存方式也随之改变。弹药不再是简单堆放在炮塔后部或车体地板上,而是被集成到自动装弹机周围,形成一个高效的供弹环路或弹仓。这种设计优化了装弹手的动作流程,而自动装弹机则直接接管了这一流程。

3. 火控系统的升级与集成化:

虽然火控系统主要影响炮手和车长的效率,但它的发展也与乘员精简息息相关。

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 这些先进设备的集成,让坦克在发现目标、测量距离、计算提前量并瞄准射击的整个过程大大简化。过去,这些可能需要车长和炮手协同完成很多计算和操作,现在大部分被电子设备代劳。
“猎歼”模式的普及: 随着火控系统的进步,车长可以更方便地将目标信息传递给炮手,甚至直接授权炮手接替射击,而车长则可以去搜索下一个目标。这种“你打你的,我找我的”模式,提升了整体的作战效率,也使得车长在战术指挥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利用炮手进行火力输出,而不是被繁琐的瞄准过程束缚。虽然这没有直接“省”掉一个人,但它让剩下的乘员能做得更多,间接促进了人员的精简和专业化。

4. 人体工程学的进步与空间利用:

更合理的内部布局: 战后坦克的乘员舱设计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虽然关键岗位(车长、炮手、驾驶员)仍然需要,但通过优化布局,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使得较少的乘员也能高效协同工作。
辅助设备电气化和液压化: 很多过去需要人力操作的辅助设备,例如炮塔的旋转、主炮的俯仰,在战后坦克中都实现了电气化或液压化驱动。这减轻了乘员的体力负担,也使得操作更加精确和快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效率。

举个例子:T64坦克

苏联在 20 世纪 60 年代推出的 T64 主战坦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四人乘组(车长、炮手、驾驶员、无线电员/机枪手),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取消了独立的装填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效的自动装弹机。这款坦克的自动装弹机位于炮塔的旋转弹盘上,一次可以装载22发炮弹,使得主炮的射速大大提高。这种设计在当时的西方坦克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标志着坦克设计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

当然,我们说“省掉一个人”更多的是指装填手这个岗位。车长、炮手、驾驶员这三个核心岗位是坦克生存和作战的基础,很难被完全取代。但通过上述技术手段,一个原本需要五人协同完成的任务,在技术先进的战后坦克上,现在可能只需要三人或四人就能高效完成,并且在某些方面(如射速)的性能反而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二战后坦克通过引入自动装弹机,配合弹药类型的优化、火控系统的升级以及更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实现了乘组人员的精简,将战术效率和生存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人员的简单减少,更是技术进步对军事装备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车长干,甚至在5人制时期,操作无线电的工作就已经给车长了。

以T-34中型坦克为例,T-34/76是4人制的,它倒不是没有专职机电员,而是车长兼炮长,炮塔里只有2人,左边是车长/炮长,右边是装填手,车体里也是两人,驾驶员和机电员。

车体右侧的机电员工作有两个,一个是操作电台,还有一个是操作那挺前机枪。

到了T-34/85,车长和炮长职能分开,车长有独立的指挥塔专注指挥和联络,电台也交给车长使用,毕竟与上级、友邻联络的工作交给车长更合适,而且此时车长也不再承担射击任务。

这样一来,原先机电员的位置没有电台了,机电员的工作就只有操作那挺前机枪了,实际上成了纯粹的前机枪手。

坦克的车体机枪视野狭窄,利用率低,到战后要么取消,要么像T-54中型坦克那样改为固定的航向机枪,靠驾驶员用潜望镜右边缘概略瞄准射击,取消前机枪手,于是就只有4人了。

美军的坦克,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M26潘兴和M24霞飞都是有前机枪和专门的机枪手的,5人制。战后的M46、M47、M41沃克还是有前机枪和专职机枪手。

到M48中型坦克,前机枪彻底取消了

所以M47是美军最后一款有前机枪和机枪手的坦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