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的坦克是怎么省掉一个人的?

回答
二战后坦克的设计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如何“省”掉一个人——指的是自动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使得过去需要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操作,现在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尤其是辅助成员的精简。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二战时期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往往需要一个五人乘组:

车长: 负责指挥全车,观察战场,与友军联系,并能在必要时接替其他岗位。
炮手: 操作主炮,瞄准目标,进行射击。
装填手: 将炮弹和炮闩送入主炮,是炮手的重要助手。
驾驶员: 控制坦克行驶。
无线电员/机枪手: 操作车身前部的机枪,并负责与外界通信(但很多时候无线电操作也归车长或另一名乘员兼任)。

你看,光是主炮的射击就需要两个人——炮手和装填手。主炮弹药体积大、重量沉,装填过程很耗费体力,尤其是在激烈战斗中,连续射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装填手的速度和耐力。

那么,二战后的坦克是如何一步步“省”掉装填手的呢?这主要归功于几个关键的技术突破:

1. 自动装弹机的出现与普及: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变革。早期的尝试可以追溯到战前,但真正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自动装弹机是在二战后才逐步成熟起来。

工作原理: 想象一下,一个机械臂或者转盘,能够从弹药架上抓取炮弹,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和姿态将其送入炮膛,完成闭锁。这个过程原本是由装填手用手完成的。自动装弹机通过液压、电动或者混合动力系统驱动,可以显著提高射速,并且不受乘员体力消耗的影响。
设计演变: 最初的自动装弹机设计相对简单,可能集成在炮塔内部,炮弹和装药(如果是分装弹的话)会放在一个旋转的弹盘或者弹仓里。当炮手射击后,系统会自动将下一发炮弹送入待发位置。随着技术发展,装弹机的效率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例如将弹药更合理地布置,减少机械搬运的距离和角度。
影响: 自动装弹机的引入,意味着一个乘员(装填手)的岗位可以直接被机器替代。这不仅精简了乘组人员,也使得坦克在空间利用上更加灵活,原本装填手的位置和所需的空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增加弹药储备、改善乘员舒适性,或者直接让炮塔变得更紧凑高效。

2. 弹药类型的改变与集成化:

虽然不是直接“省”人,但弹药的进步也间接支持了人员的精简。

弹药的“一体化”: 早期的炮弹和装药是分开的,这增加了装填的复杂性。战后一些坦克开始倾向于使用“整体式弹药”(或者说将装药与弹头预先固定在一起),这就省去了装填手独立装填装药的环节。当然,由于炮弹尺寸问题,高穿深弹药(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长度限制了这种一体化设计的应用范围,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分装弹。但即便是分装弹,自动装弹机也能更有效地处理。
弹药储存与分配的优化: 随着自动装弹机的出现,弹药的储存方式也随之改变。弹药不再是简单堆放在炮塔后部或车体地板上,而是被集成到自动装弹机周围,形成一个高效的供弹环路或弹仓。这种设计优化了装弹手的动作流程,而自动装弹机则直接接管了这一流程。

3. 火控系统的升级与集成化:

虽然火控系统主要影响炮手和车长的效率,但它的发展也与乘员精简息息相关。

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 这些先进设备的集成,让坦克在发现目标、测量距离、计算提前量并瞄准射击的整个过程大大简化。过去,这些可能需要车长和炮手协同完成很多计算和操作,现在大部分被电子设备代劳。
“猎歼”模式的普及: 随着火控系统的进步,车长可以更方便地将目标信息传递给炮手,甚至直接授权炮手接替射击,而车长则可以去搜索下一个目标。这种“你打你的,我找我的”模式,提升了整体的作战效率,也使得车长在战术指挥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利用炮手进行火力输出,而不是被繁琐的瞄准过程束缚。虽然这没有直接“省”掉一个人,但它让剩下的乘员能做得更多,间接促进了人员的精简和专业化。

4. 人体工程学的进步与空间利用:

更合理的内部布局: 战后坦克的乘员舱设计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虽然关键岗位(车长、炮手、驾驶员)仍然需要,但通过优化布局,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使得较少的乘员也能高效协同工作。
辅助设备电气化和液压化: 很多过去需要人力操作的辅助设备,例如炮塔的旋转、主炮的俯仰,在战后坦克中都实现了电气化或液压化驱动。这减轻了乘员的体力负担,也使得操作更加精确和快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效率。

举个例子:T64坦克

苏联在 20 世纪 60 年代推出的 T64 主战坦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四人乘组(车长、炮手、驾驶员、无线电员/机枪手),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取消了独立的装填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效的自动装弹机。这款坦克的自动装弹机位于炮塔的旋转弹盘上,一次可以装载22发炮弹,使得主炮的射速大大提高。这种设计在当时的西方坦克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标志着坦克设计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

当然,我们说“省掉一个人”更多的是指装填手这个岗位。车长、炮手、驾驶员这三个核心岗位是坦克生存和作战的基础,很难被完全取代。但通过上述技术手段,一个原本需要五人协同完成的任务,在技术先进的战后坦克上,现在可能只需要三人或四人就能高效完成,并且在某些方面(如射速)的性能反而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二战后坦克通过引入自动装弹机,配合弹药类型的优化、火控系统的升级以及更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实现了乘组人员的精简,将战术效率和生存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人员的简单减少,更是技术进步对军事装备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车长干,甚至在5人制时期,操作无线电的工作就已经给车长了。

以T-34中型坦克为例,T-34/76是4人制的,它倒不是没有专职机电员,而是车长兼炮长,炮塔里只有2人,左边是车长/炮长,右边是装填手,车体里也是两人,驾驶员和机电员。

车体右侧的机电员工作有两个,一个是操作电台,还有一个是操作那挺前机枪。

到了T-34/85,车长和炮长职能分开,车长有独立的指挥塔专注指挥和联络,电台也交给车长使用,毕竟与上级、友邻联络的工作交给车长更合适,而且此时车长也不再承担射击任务。

这样一来,原先机电员的位置没有电台了,机电员的工作就只有操作那挺前机枪了,实际上成了纯粹的前机枪手。

坦克的车体机枪视野狭窄,利用率低,到战后要么取消,要么像T-54中型坦克那样改为固定的航向机枪,靠驾驶员用潜望镜右边缘概略瞄准射击,取消前机枪手,于是就只有4人了。

美军的坦克,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M26潘兴和M24霞飞都是有前机枪和专门的机枪手的,5人制。战后的M46、M47、M41沃克还是有前机枪和专职机枪手。

到M48中型坦克,前机枪彻底取消了

所以M47是美军最后一款有前机枪和机枪手的坦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坦克的设计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如何“省”掉一个人——指的是自动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使得过去需要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操作,现在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尤其是辅助成员的精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二战时期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往往需要一个五人乘.............
  • 回答
    在那个风雨欲来的年代,如果希特勒的工业机器能够将那两门为攻克马奇诺防线而打造的庞然大物——古斯塔夫列车炮,转而投入到两辆比它们更为科幻的Pz.Kpfw.VIII Maus(老鼠)超巨型坦克的生产线上,那么二战的战场格局,甚至整个历史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战后坦克炮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转变,绝对是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能需求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线膛炮和滑膛炮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炮管内部的“纹路”。 .............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各国都卯足了劲在坦克技术上寻求突破,试图打造出能够左右战局的“钢铁巨兽”。如果要我挑一款在二战末期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德国的虎王(Königstiger),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虎II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别急着反驳,我知道很.............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WWII)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而在这场战争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陆地战争的形态。从最初的试验品,到战场上的绝对主宰,坦克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早期:不被看好的“铁乌龟”战争爆发之初,并非所有人都对坦克抱有绝对的信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哈,你问到《坦克大战》这款经典FC游戏啊!这可是很多80后、90后玩家心中的神作。很多人一提到“坦克大战”,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种经典的像素风格画面,两辆小小的坦克在布满障碍的战场上互相炮击,还有那标志性的“嘀嘀嘀”的射击音效。不过,关于它的背景设定,其实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它并非直接以二战为背景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二战中“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击毁”和统计口径。不过,如果非要找出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反坦克炮绝对是绕不开的巨头。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像坦克本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尤其是斯图卡)以及步兵反坦克武器(如巴祖卡、.............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在重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远超前辈的防护能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厚装甲”那样直观,而是现代科技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火控系统以及战术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仅仅比较物理厚度,现代主战坦克(MBT)的装甲确实比许多二.............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组成员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危险和辛苦,但如果要选出“最辛苦”的岗位,装填手(Loader)通常会被认为是其中最辛苦和最具挑战性的之一。装填手的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繁重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弹药搬运和装填: 这是装填手最核心也是最辛苦的任务。二战坦克使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好想的。说到现代坦克比二战坦克先进多少,那简直是脱胎换骨,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了。要仔细说起来,真是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进步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杀伤力”来说吧。火力:从“砸核桃”到“打飞弹”二战时期的坦克炮,比如著名的88炮,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能穿透大部分盟军坦克装甲。但现.............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关于虎王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触及了战争形态、战略战术以及后勤维护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剥掉那些冰冷的AI痕迹,还原一个更接地气的分析。虎王坦克的“高傲”与“现实”:技术层面的审视首先得承认,虎王坦克在设计之初,那绝对是当时的“技术.............
  • 回答
    如果一位精通现代坦克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穿越回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将如何利用当时的技术水平,设计出“超时代”的坦克?这绝不是简单地把现代坦克的零件塞进二战的躯壳,而是一个关于技术整合、战术思维和材料科学的博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坦克设计知识”具体指什么。这包括但不限于: 火控系统: 目标捕捉、.............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