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坦克车组成员里,最辛苦的是哪个岗位?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组成员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危险和辛苦,但如果要选出“最辛苦”的岗位,装填手(Loader)通常会被认为是其中最辛苦和最具挑战性的之一。

装填手的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度繁重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弹药搬运和装填: 这是装填手最核心也是最辛苦的任务。二战坦克使用的炮弹,尤其是重型坦克,体积庞大、重量惊人。例如,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弹一发就重达三十多公斤,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炮弹也有十几公斤。在狭窄、颠簸的车体内,装填手需要不断地将这些沉重的炮弹从弹药架上取出,以极快的速度和精确度将它们送入炮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而是在高压、高强度、生死攸关的战斗环境中进行的。
连续射击的负荷: 在激烈的战斗中,坦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射击。这意味着装填手需要以惊人的速度连续不断地进行搬运和装填。一次激烈的交火可能意味着装填手要在几分钟内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沉重的体力劳动,每一次都要求精准无误。
狭窄空间内的协调: 坦克炮塔内部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装填手的位置,通常紧挨着炮塔壁和炮管的后坐装置。他需要和炮手(Gunner)紧密配合,在炮管每次后坐时,迅速找到装填的合适时机,并以扭曲的姿势将炮弹塞入炮膛。炮塔在旋转过程中,装填手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头部和身体,避免被炮管或车体内部的突出物撞伤。

2. 高压和危险的工作环境:

紧邻爆炸物: 装填手是离炮弹最近的人。虽然炮弹有其防护,但在坦克内处理大量弹药,任何一点火星、意外的撞击或炮弹的引信误触,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殉爆,瞬间将整个坦克化为火球。这种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缺乏通风和恶劣的内部环境: 坦克内部是一个封闭且充满危险的环境。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烟雾、火药燃烧产生的废气、汗水和灰尘混合在一起,使得车内空气污浊不堪,温度极高。装填手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下,很容易中暑或因缺氧而出现生理不适。
被炮火和爆炸波及的风险: 虽然炮弹弹药箱有一定的防护,但当坦克被击中,尤其是炮塔被击穿时,装填手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炮塔被击中或穿透时,弹药爆炸的冲击波和高温会直接威胁到他。
炮塔的限制: 炮塔的旋转速度和角度会直接影响装填手的操作。他需要根据炮手的指令和炮塔的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姿势和动作,有时甚至要在炮塔猛烈旋转时保持平衡,这增加了操作难度和受伤的风险。

3. 对精力和技术的严苛要求:

速度是生命线: 在战场上,坦克的射速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装填手的速度直接影响坦克的火力输出。装填慢一步,就可能错失攻击机会,甚至让自己的坦克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炮弹种类和装填顺序: 根据目标和战术需求,坦克会携带不同类型的弹药,例如穿甲弹(AP)、高爆弹(HE)、榴霰弹(HESH)等。装填手必须能够迅速辨认出所需的弹药,并按照炮手指令准确地从弹药架上取出。错误的弹药装填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在坦克被击伤或炮塔发生故障时,装填手也可能需要承担一些维修或紧急排除故障的任务,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和临场应变能力。

与其他岗位的对比:

炮手(Gunner): 炮手负责瞄准和射击,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战场判断力。虽然压力巨大,但其体力消耗相对装填手较小。
车长(Commander): 车长负责指挥全车,协调各部门行动,观察战场态势,需要极强的领导能力和战场感知能力。虽然责任重大,但通常不直接参与繁重的体力劳动。
驾驶员(Driver): 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需要熟练的驾驶技巧和对地形的判断,同时也要忍受发动机的噪音、震动和高温。他们的体力消耗也很大,但相比于持续不断的搬运和装填,可能在某些阶段会有喘息的机会。
通讯员/机枪手(Radio Operator/Bow Gunner): 这些岗位也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和危险,但通常不像装填手那样需要持续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对抗。

总结:

装填手的工作是坦克炮塔内部最基础也是最辛苦的劳动。他们在狭窄、恶劣、高压的环境下,需要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不断搬运沉重的弹药并完成精确的装填。这种日复一日、甚至是连续不断的严苛体力劳动,加上身处弹药堆旁的极高危险性,使得装填手成为二战坦克车组成员中一个极其辛苦的岗位。他们的默默付出,是坦克能够持续输出火力、赢得战斗的重要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军伙食标准分七个等级,最低等级就是普通步兵的一类普通灶,最高的是飞行员的七类空勤灶,而坦克兵的标准是四类坦克地勤灶,比步兵高了三级,仅次于空勤,潜艇和舰艇了。可以说是地面部队吃的最好的了,从伙食标准就能看出坦克兵是属于重体力兵种,开坦克的就没有不幸苦的。现在我军女特种兵,女飞行员都挺常见的了,但是女坦克兵真的是罕见。52年的时候东北和北京培训过两批一共34名女坦克兵,反正加起来凑不够一个坦克连,那会开的是T34/85 。不过就搞了那么两批,到了55年,女子坦克单位就全解散了。


原因就是坦克兵真真实实的属于重体力劳动者,保养补给以及训练作战对坦克兵体力的要求太高。例如一辆59坦克30多发炮弹,一发炮弹50多斤,全部要从装填手窗口一发发的往里送。另外还有2000多发同轴机枪弹和500多发高机弹要补给。换电瓶,一块电瓶120多斤,一共4块,也要通过安全门或舱门往里塞。车上好几个油箱,一次要加上千升燃油,要是有电动加油泵还好说,要是野外条件没有,几千升燃油全用手摇泵或者往里倒。那是个啥滋味?更换负重轮,一个轮子400多斤。换履带,一条履带两吨半。就是换个空滤,都是90斤重。这个还光只是平时日常的保养维护,还没算上战地维修呢。坦克兵修坦克是个啥德行,你们可能见过的不多。但是你们可以去参考一下工地上修挖机,铲车,渣土车的汽修工,看他们一天天都造成什么样子了。就这恐怖的体力消耗和工作强度,女性干的确有点不太适合。然后这一取消就是小六十年。

到这几年,有99坦克了,坦克自动化程度高了,才又出现了女坦克兵的身影,不过依旧是实验性质的,不是普遍现象。 99坦克相比59,可能就是操纵起来轻松一些了,但是日常保养维护的工作量还是一点不少,而且99车组还比59车组少一个人。活还可能更多了。

老毛子二战时也用女坦克兵,不过毛子二战的时候男人死的太多,没办法才用女兵,再说毛妹那体格也不输男人,以色列现在也用女坦克兵,不过以色列人口太少,女人都要强制兵役,所以有女坦克兵也不奇怪。中国不缺兵源,所以也就没必要用女坦克兵。

至于坦克车组里面谁最辛苦,那也要分的。装填手除了作战时忙点,行军机动时基本没啥事。再说二战时坦克炮的口径都不算太大,炮弹也不算太重。所以体力强度也不算怎么大。那些大口径火炮的坦克,例如慈父2或者kv2这种的,炮弹是重,但是人家车组有要不是两个装填手要不炮弹就是分装的,先塞弹头后塞药包。分开装填也不算特别重。再说装填手也不是总是再塞炮弹啊。平时车辆保养补给时,抬电瓶,换履带,擦炮修车什么的,车组成员都是齐上阵,其实都差不多忙。要是说训练,作战,行军的时候,驾驶员真的是最累的。别人忙时他在忙,别人闲时他还在忙。平时普通人就是开轿车开个几百公里,都觉得腰酸背痛的,就更别说开坦克了,59操纵杆没液压助力,没膀子力气还真的拉不动,一根操纵杆25公斤的拉力。要是急转弯,拉力超过50公斤,要是急刹车两根一起拉那就是100公斤。那会的坦克没有同步器,换挡要踩两脚离合,一脚离合35公斤。由于驾驶员体力消耗太大,那会要求驾驶员实车训练,每天上车不能超过40分钟,要不容易把人累出毛病。坦克驾驶位那就是个移动的健身房。还有老59里面没空调,冬天是个冰箱,夏天就是个烤箱,气温能到五六十度,就这个环境一口气开个几十公里上百公里,一般人是真吃不消。

并且坦克的视野不好,闭舱驾驶时就两个潜望镜能看见路。要是路况复杂,能见度过低。那就得升舱驾驶,脑袋探出来,雨天一头的泥,晴天就是一个带着坦克帽的战场吸尘器。

我国法律把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三级劳动强度就是指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坦克兵妥妥的是三级以及三级以上的劳动强度,体能消耗大,所以坦克兵伙食标准高,那是无可厚非的的。并且我国也有规定,禁止女性从事三级以上的劳动强度的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组成员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危险和辛苦,但如果要选出“最辛苦”的岗位,装填手(Loader)通常会被认为是其中最辛苦和最具挑战性的之一。装填手的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繁重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弹药搬运和装填: 这是装填手最核心也是最辛苦的任务。二战坦克使用.............
  • 回答
    要说二战坦克为什么不打裤裆(装甲防护薄弱的炮塔裙板或车体侧面下部)而优先攻击首上装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战场逻辑和技术考量,而不是什么“不打”的原则性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你想要击倒一个对手,你会选择攻击他的要害部位,而不是随便踢他的小腿。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首上”和“裤裆”在二战坦克上的含.............
  • 回答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之所以能在防护力上甩开二战坦克几条街,绝不是某个单一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军备竞赛,对方发明了更强的炮弹,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车体更结实,然后对方又升级炮弹,我们又得跟上。1. 材料的飞跃:不仅仅是“厚”那么简单首先,最直.............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WWII)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而在这场战争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陆地战争的形态。从最初的试验品,到战场上的绝对主宰,坦克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早期:不被看好的“铁乌龟”战争爆发之初,并非所有人都对坦克抱有绝对的信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二战中“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击毁”和统计口径。不过,如果非要找出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反坦克炮绝对是绕不开的巨头。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像坦克本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尤其是斯图卡)以及步兵反坦克武器(如巴祖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好想的。说到现代坦克比二战坦克先进多少,那简直是脱胎换骨,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了。要仔细说起来,真是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进步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杀伤力”来说吧。火力:从“砸核桃”到“打飞弹”二战时期的坦克炮,比如著名的88炮,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能穿透大部分盟军坦克装甲。但现.............
  • 回答
    战后坦克炮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转变,绝对是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能需求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线膛炮和滑膛炮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炮管内部的“纹路”。 .............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坦克(通常被称为“灰熊”,尤其是在盟军中)的实力与现代主战坦克(MBT)相比,完全无法匹敌,根本不具备一战的资格。 这是一个天壤之别,两者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信息化作战能力上都存在巨大的代差。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灰熊坦克无法与现代主战坦克一战.............
  • 回答
    二战后坦克的设计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革命,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如何“省”掉一个人——指的是自动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使得过去需要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操作,现在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尤其是辅助成员的精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二战时期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往往需要一个五人乘.............
  • 回答
    关于虎式坦克是否是二战德军的“错误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系列权衡和妥协的结果,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杰作,在另一些方面却暴露了设计和生产上的局限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错”的二元论,深入虎式坦克诞生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实战表现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在重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远超前辈的防护能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厚装甲”那样直观,而是现代科技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火控系统以及战术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仅仅比较物理厚度,现代主战坦克(MBT)的装甲确实比许多二.............
  • 回答
    “郎森打火机”这个比喻,说实话,对谢尔曼坦克来说,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点出了它最核心的优点,也是它最容易被诟病的点:够用、可靠,但缺乏惊喜,有时甚至显得笨拙。要评价谢尔曼坦克,得把它放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和那个战场上去看。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中后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德国有虎式、.............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