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灰熊坦克实力可否和现代主战坦克一战?

回答
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坦克(通常被称为“灰熊”,尤其是在盟军中)的实力与现代主战坦克(MBT)相比,完全无法匹敌,根本不具备一战的资格。 这是一个天壤之别,两者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信息化作战能力上都存在巨大的代差。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灰熊坦克无法与现代主战坦克一战:

灰熊坦克(M4 Sherman)的实力分析:

1. 火力:

主要武器: M4谢尔曼最常见的型号配备的是75毫米M3 L/40炮,后期型号则升级到76毫米M1系列炮(L/52或L/55)。
穿甲能力: 即便是威力较大的76毫米炮,其发射的穿甲弹(APCBC或APCR)在面对现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时,穿透力是极其有限的。例如,76毫米M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约能穿透100120毫米的垂直均质钢装甲。而现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往往相当于数倍于此的等效厚度,特别是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之后。
弹药类型: 主要依赖实心穿甲弹和高爆弹。虽然也有使用破甲弹(HEAT)的型号,但其性能也远不及现代高爆反坦克弹药(HEATFS)。
射速与精度: 相较于现代坦克,其射速和瞄准精度也较为落后。

2. 防护:

装甲厚度与类型: M4谢尔曼的装甲厚度通常在50100毫米之间,防护水平在二战时期属于中等偏上。但其装甲以均质钢为主,对付二战时期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尚可,但面对现代坦克使用的高速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时,几乎毫无抵抗能力。
均质钢装甲的局限性: 现代主战坦克普遍采用先进的复合装甲,结合了金属(如钢、钛)、陶瓷、贫铀等多种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弹药的能量,大大提高了防护性能。
无爆炸反应装甲(ERA)和主动防护系统(APS): M4谢尔曼没有任何应对现代反坦克武器的附加防护措施。
弹药存放: 虽然有改进,但二战坦克的弹药存放安全性仍不如现代坦克,一旦被击穿,殉爆的风险较高。

3. 机动性:

动力系统: M4谢尔曼通常装备径向发动机(如9缸R975径向发动机),功率在400500马力左右。后期型号可能会使用一些更强力的发动机,但总体而言,其单位功率重量比较现代坦克要低。
悬挂系统: 采用的是螺旋弹簧悬挂系统,虽然可靠,但在越野能力和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上不如现代坦克的液气悬挂或更先进的扭力杆悬挂。
速度: 最高时速约4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在现代战场上相对缓慢。

4. 战场感知与信息化能力:

火控系统: M4谢尔曼的火控系统非常原始,依赖人工测距、简单的弹道计算和光学瞄准镜。这导致在运动中射击精度较低,以及难以对付快速移动的目标。
战场信息共享: 没有先进的战场管理系统(BMS),车组人员之间的通信能力也有限。无法实现现代坦克之间高效的信息共享、目标指示和协同作战。
夜战能力: 缺乏先进的夜视设备,夜间作战能力非常薄弱。

现代主战坦克(MBT)的实力分析:

现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德国的豹2、俄罗斯的T90/T14等)与二战坦克在设计理念上就截然不同:

1. 火力:

主炮: 普遍装备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先进弹药。
弹药类型: 包括高穿深的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通常由贫铀或碳化钨制成,拥有极高的初速和穿甲能力)、高爆反坦克弹(HEATFS)、高爆破片弹(HEFRAG)以及制导弹药等。
穿甲能力: 现代MBT的APFSDS弹药在1000米距离上,其穿甲能力相当于数百毫米的RHA(轧制均质钢),足以轻易击穿二战时期任何坦克的装甲。
先进火控系统: 配备了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弹道计算机、稳定系统等,可以实现“静对静”和“动对静”的高精度射击,即使在恶劣天气和夜间也能有效作战。
辅助武器: 通常配备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用于对付步兵和低空目标。

2. 防护:

复合装甲与爆炸反应装甲(ERA): 现代MBT正面装甲的等效防护能力远超1000毫米RHA,甚至达到2000毫米以上,能够有效抵御各种现代反坦克导弹和炮弹。
复合装甲: 结合了金属、陶瓷、聚合物、贫铀等多种材料的复杂结构,能有效吸收和分散弹药能量。
爆炸反应装甲(ERA): 安装在坦克外部,当反坦克弹药击中时,ERA会爆炸并产生一个高速喷射的金属片,与来袭弹药的射流或弹体发生碰撞,从而降低其穿甲能力。
主动防护系统(APS): 部分先进的现代MBT还装备了主动防护系统,能够在来袭弹药未到达坦克前,将其在空中摧毁。
核生化防护: 具备一定的核生化防护能力。

3. 机动性:

动力系统: 装备大功率涡轮燃气发动机(如M1艾布拉姆斯)或柴油发动机,功率可达10001500马力以上,甚至更高。
高单位功率重量比: 确保了其出色的加速性和爬坡能力。
先进悬挂系统: 采用液气悬挂或先进的扭力杆悬挂,使其在复杂地形上的行驶更加平稳,并能提高高速射击时的稳定性。
速度: 最高时速可达6070公里/小时,越野速度也更快。

4. 战场感知与信息化能力:

数字化战场: 现代MBT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节点。
战场管理系统(BMS): 车组人员通过集成的显示器获取战场态势,包括友军位置、识别出的敌军目标、通信信息等。
目标自动跟踪与识别: 部分系统具备目标自动识别和跟踪功能,大大提高了战场效率。
战场数据链: 能够与指挥中心及其他单位实时共享信息,实现协同作战和精确打击。
先进通信系统: 确保了指挥和控制的顺畅。
先进夜视与热成像: 全天候作战能力是标配。

结论:灰熊坦克 vs. 现代主战坦克

火力对比: 现代MBT的120/125毫米滑膛炮及其先进弹药,可以轻松地从极远的距离(2000米以上甚至更远)击穿灰熊坦克的任何部位。而灰熊坦克装备的75/76毫米炮,即使近距离也难以穿透现代MBT的正面装甲,对付现代MBT的侧后方也极其困难。
防护对比: 灰熊坦克的均质钢装甲,在现代高能穿甲弹、破甲弹或高爆弹面前形同虚设。现代MBT的复合装甲、ERA和APS使其能够承受多次重创而保持战斗力。
机动性对比: 尽管灰熊坦克在二战时期机动性不错,但与现代MBT相比,其速度、加速性和越野能力都明显落后。
信息化与战场感知对比: 这是最关键的差距之一。灰熊坦克是纯粹的机械化武器,而现代MBT是信息化的“移动作战平台”。灰熊坦克无法感知到现代MBT的存在和威胁,也无法与现代战场上的其他单位进行有效协同。现代MBT可以在灰熊坦克尚未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将其摧毁。

如果将一辆灰熊坦克和一辆现代主战坦克放在现代战场上,结果将是毫无悬念的碾压。 灰熊坦克将无法对现代主战坦克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而现代主战坦克则可以从远处轻易地将其摧毁。这就像是用一把冷兵器去对抗一把现代突击步枪,其差距是代际的,无法通过战术来弥补。

因此,灰熊坦克的能力与现代主战坦克进行一战,是绝对不可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3代坦克的侧面装甲都是不值得一提,T-72/T-80/T-90车体侧面70mm厚装甲

M1A2车体侧面37-74mm装甲

国内的96坦克,侧面才50mm,

2战57mm以上反坦克炮都可以干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坦克(通常被称为“灰熊”,尤其是在盟军中)的实力与现代主战坦克(MBT)相比,完全无法匹敌,根本不具备一战的资格。 这是一个天壤之别,两者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信息化作战能力上都存在巨大的代差。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灰熊坦克无法与现代主战坦克一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期间,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战争中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上其翻盘机会极低,主要受制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德国:东线与西线的双重困境1. 资源与战略失误 东线战争: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后,陷入苏德战场的泥潭。尽管初期取得局部胜利(如莫斯科保卫战),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的工.............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和复杂的冲突,其中充斥着许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它们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触及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以下是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纳粹德国的系统性灭绝与“效率至上”的冷血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奥斯威辛集中营并非仅仅是一个关押和处决.............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