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末期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是哪款?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各国都卯足了劲在坦克技术上寻求突破,试图打造出能够左右战局的“钢铁巨兽”。如果要我挑一款在二战末期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德国的虎王(Königstiger),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虎II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别急着反驳,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到苏联的IS2或者美国的M26潘兴。它们的出现确实也极具影响力,但从设计理念的完备性、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敌方装甲的压制力这几个维度来看,虎王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德国重型坦克设计的巅峰,即便它有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

先来说说虎王诞生的背景。战争进行到后期,盟军的坦克,特别是美国的谢尔曼和苏联的T34(后期型号),其火炮已经能够有效威胁到德国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德国人深知,在数量上无法与对手匹敌,就必须在质量上取得绝对优势。于是,他们设想了一种能够凭借其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在任何战场上都能碾压对手的终极坦克。虎王便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设计上的精妙之处,首先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防护上。 虎王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80毫米,并且还进行了倾斜设计,这使得它在面对盟军同期坦克炮时,几乎是坚不可摧的。无论是美国的76毫米M1炮,还是苏联的85毫米炮,在常规交战距离上,都很难击穿虎王的正面装甲。即使是盟军后期出现的穿甲能力更强的90毫米炮和100毫米炮,也需要精确瞄准虎王的薄弱环节,或者在极近距离才能保证击穿。侧面和后部装甲虽然不如正面,但也相当可观,足够抵御大多数来自侧翼的攻击。

其次是那门令人闻风丧胆的88毫米KwK 43 L/71火炮。 这门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炮之一,拥有极高的初速和精确度,能在远距离上精准打击并穿透盟军的任何坦克。它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甚至更远,这意味着虎王可以在尚未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时候,盟军坦克部队在远方就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身影,随即就是一阵令人心悸的爆炸声,然后损失惨重。这种心理上的威慑力同样不容忽视。

虎王的设计也吸取了前辈虎式坦克的经验教训。 例如,在炮塔设计上,它采用了单人式炮塔,但其内部空间相比虎式有所优化,使得乘员的协同作业更加高效。火炮的稳定系统也得到了改进,即使在行进间射击,命中率也相当可观。

当然,虎王并非完美无缺。它的设计上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德国特色”和时代的局限性。

高昂的制造成本和复杂的机械结构: 这是德国重型坦克普遍的问题。虎王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属和精密的制造工艺,导致其产量非常有限。每一辆虎王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生产周期长,维护也极其困难。
巨大的重量和有限的机动性: 虎王重达近70吨,远超盟军同期坦克。这使得它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难以通行,例如桥梁的承重限制。而且,它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承受着巨大的负荷,可靠性问题也比较突出,经常因为机械故障而趴窝,甚至被自己人放弃。这种“走得慢,修得勤”的毛病,让它在战场上的实际效能大打折扣。
产量过低: 这是虎王最致命的弱点。到战争结束,德国总共只生产了不到500辆虎王。这么少的数量,即使它再强大,也无法在整个战争的进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像是一种“战术上的胜利”,而非“战略上的解决方案”。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虎王在设计上的卓越成就。 在那些它能够有效运作的战场上,虎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它的出现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损失。许多参加过与虎王交战的盟军老兵,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然心有余悸。一名苏联坦克兵就曾这样描述:“当我们发现一辆虎王,我们知道这场战斗会非常艰难,我们必须找到它的侧面,而且要非常快。”

可以说,虎王代表了德国在坦克技术上一种极致的追求,一种对绝对力量的信仰。它是一种针对特定战场环境和特定对手而设计的终极武器,在这些方面,它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它没能改变二战的最终结局,但它作为一款坦克,在设计上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对现有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以及其在实战中表现出的对敌方装甲的绝对压制,都让它成为二战末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坦克之一,也是我心中最成功的那个设计。

它就像一位身穿华服、手持巨刃的骑士,虽然行动略显笨拙,维护成本高昂,数量也少得可怜,但在战场上,他的每一次出击,都能让敌人感受到死亡的寒意。这就是虎王,一个在坦克设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是慈父3号,毫无争议。

(慈父3退役调往远东养老,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后,当时二战已经结束23年了,t-54/55/62/10都已经列装部队了。慈父3是正常退役!和1956年匈牙利事件没有任何关系!请个别知友不要混淆视听!)

没想到很多知友对坦克还挺感兴趣,随便写一下二战末期其他国家的几个坦克,水平有限,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知友们斧正。


二战的坦克基本是苏德美英,其他国家的坦克也没啥讨论的必要,接下来先从这四个国家里最弱的英国说起。

一,英国最强坦克,

二战英国的坦克研发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整个研发方向都是错误的。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步兵坦克,主要用于支援步兵,装甲厚,速度慢,火力小。一类是巡洋坦克,我喜欢喊他们骑兵坦克,主要用于坦克大战,装甲薄,速度快,火力大。

总感觉这英国佬还沉浸在一战里无法自拔呢,硬生生把坦克也分为了步兵和骑兵,也不怪他们,毕竟是岛国闭门造车的产物。

一直到二战末期最后几个月,英国才意识到自己的研发方向完全是错误的,重新搞坦克研发,加班加点搞出了百夫长坦克,但也没能赶上二战的末班车。仅仅是生产了几辆原型车,基本还属于图纸坦克的范畴。

对于他的数据,其他答主都贴了,我对他的战斗力并不是很看好,毕竟歪路上走了好多年,突击了几个月估计也就那样吧。我认为百夫长MK1综合实力肯定是弱于美国的潘兴坦克、德国虎式坦克无争议的。

个别知友请先把MK1-MK3区分好,再拿着和慈父3比较吧。

很多知友对这段争议比较大,严格意义上来讲,二战末期英国并没有百夫长mk1,只有a41样车。防护增强后的a41样车就是后来的mk2,mk1的资料确实很少。

早期的MK1前装甲为76mm装甲倾斜54度(57?58?60?),等效装甲130mm左右(139?143?152?);但受车重控制的影响,依然无法完全抵抗短88的射击;于是MK2加强到了118mm勉强能抵抗长88的射击。百夫长经典造型的全铸炮塔到mk2才使用,mk1依然是焊接炮塔。

百夫长主要靠祖传的76.2毫米17磅炮撑场面,打虎式102mm前装甲肯定没问题。炮塔主装甲厚152mm,比虎式135-150mm强一些。但车体侧、后部装甲实在太薄了,连虎式侧、后装甲都有82mm,百夫长却只有38mm,弱点过于明显。如下图:

两者比较,很多地方虎式或多或少弱于百夫长,但不至于毫无招架之力,能凑活着上。而百夫长38mm的侧装甲实在太薄,弱点太明显,我依然认为虎式综合实力略强于百夫长mk1。

二、美国最强坦克

美国可以说是英国的难兄难弟,也走了很长时间歪路,比英国醒悟早一点,还搞出了谢尔曼,比英国强多了。

美国二战末期的最强坦克自然是大家都熟悉的潘兴坦克了,美国还有几辆图纸坦克倒是生产出了原型车,毕竟没下生产线就不讨论了。

潘兴坦克参加了西线战场,与德国的虎式、黑豹坦克都有交战记录,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潘兴坦克对标的是虎式坦克,综合实力略强于虎式。

个别知友拿着潘兴战后改进型号和慈父3比较,真的大丈夫?

三、德国最强坦克

虎式坦克上面已经说了,潘兴略强于虎式略强于百夫长MK1几乎无争议,至于慈父2号的位置,争议太大,避免争吵也不多说了。但慈父2号对标的就是虎式,属于同一档次,各自的优缺点都没有致命的差距。

虎王坦克是替代虎式坦克的出现,虎式坦克设计落后,严重浪费吨位。虎王坦克直接就拿去与慈父3号比较就好,是二战德国最强坦克。

至于德国那一堆图纸坦克就算了吧,苏、美、英家里的图纸不比德国少。

图纸坦克的比较毫无意义,可以看看苏美造出的很多图纸坦克原型车,图纸上看着各种好,一下地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四、苏联最强坦克

慈父2号上面都说了,不再说了。

在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派了一个庞大的调查团,对战场上所有的被击毁的苏德坦克进行了调查。回到莫斯科后,用手头的数据开始了慈父3号的研发,对标的就是能战胜虎王坦克。综合了两套方案的优点,生产了出了慈父3号。

关于慈父3号与虎王的纸面数据,火力上看,综合射速、威力、人机功效,虎王略强;防御上看,等效装甲数据,正面装甲相当,虎王略强一点点,但实际射击实验里慈父3号强多了,德国穷途末路,生产的虎王质量有问题,而侧装甲上慈父3号完胜;机动上就不用多说了,慈父3号完胜。

五、苏德重型坦克简单对比

虎式坦克57吨(后期型)虎王坦克69.8吨

慈父2号46吨 慈父3号46.5吨

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德国的虎式、虎王比慈父2、3号重太多了,虎式比慈父2号重10吨以上,虎王重量是慈父3号的1.5倍!

而且虎式到虎王增重了13吨,而慈父2号到慈父3号只增重了0.5吨!

这就是我为何更推崇苏联坦克的原因,苏联用更少的重量制造了与德国坦克相差不大甚至是性能更好的坦克。

面对敌人更强的坦克,都需要制造更强的坦克,德国选择的是更厚重的装甲增重了13吨,而苏联选择更加科学的设计,仅增重了0.5吨,便让坦克的战斗力大幅上升。

所以,高下立判,苏联坦克完胜。

即使是在冷战里的很长时间,一直是英、美针对苏联现役坦克研发新坦克,这边刚下线一个能和现役苏联坦克刚正面的,人家苏联那边就派出更强的坦克露脸。

在坦克方面尤其是二战坦克,德棍家好歹有点家底,英、美真没啥好吹的。

不过也要强调一点,苏德的坦克研发偏横向一些,也就是偏应用方向,让人觉得更加实用。英美的坦克研发更纵向一些,也就是上了更多的新科技,让人感觉更先进。


慈父3号方案图

1945年5月中旬下生产线,可惜未能赶上参加欧洲方面的战役。

在柏林阅兵上现身,引起了欧美国家恐慌,史称“慈父3号危机”。

有一辆运到了远东战场,但没有参战记录,估计是一看小日本的铁皮车根本没用上。

柏林阅兵

慈父3号强在设计理念,尤其是椭圆形炮塔和箭镞式首上装甲,完全领先其他二战坦克。

椭圆形炮塔,看这形状你就知道跳弹率很高

箭镞式首上装甲,通俗点讲就是上下方向倾斜之后,再在左右方向上倾斜;。

还有侧装甲的双层间隙装甲,亦是先进的设计理念,不仅是节约资源还大大节省了坦克的机动力。

看上图下面的这个截面图,外层装甲30mm外倾30度,内层装甲90mm内倾60度。

主要的缺点是内部空间太小,不易养护,长时间作战,乘员易疲惫,但说驾驶员是躺着开车就有点夸张了。

对于慈父3内部空间狭小,原话是“仅比t-34略大一些”。而且t-34能塞5个人进去,慈父3虽然炮粗弹大,但只有4人,所以空间虽然小还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二战后期红军有巨量的坦克老兵,各种人机功效差一些不算很大事,不好养护就慢慢修,乘员疲惫就轮休,既有质量还有数量。

后装甲薄一些也不算大缺点,就这实力,有几个坦克能打到慈父3的屁股?这是视察库尔斯克战场后的设计,本来后装甲就几乎不会被打到,不如薄一点,修发动机容易,重量轻能进一步节省机动力。

至于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表现差倒不算污点,一是当时(1967、1973)已是二战后二十多年了,毛子已经列装了t-54/55/62/10,慈父3本就是毛子淘汰下来卖出去赚钱的。二是埃及军队的作战素养、战斗意志与苏联红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很多知友提到了焊接的问题,这么说吧,苏联焊坦克的技术绝不比其他国家差,焊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慈父3号特殊的箭镞式首上装甲和间隙式分层装甲确实比以往容易开缝。苏联也一早就想好了办法,如下图。

大口径HE命中焊缝,确实很容易开缝,这基本属于一个概率问题,与敌军射击水平关系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慈父3号量产之前,对原型车进行的数轮射击实验里,开缝仅仅出现了一次。

如果开缝问题严重,苏联也不会量产2311辆,估计生产个百十辆吓唬吓唬西方国家就停产了。

至于匈牙利事件被酒瓶子爆了好几辆,慈父3号本来就是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设计出来用于野外坦克大战的,压根没考虑巷战里酒瓶子的事。

酒瓶子战斗力很低,被电影夸大了太多。真实战场都是步坦协同,即使是巷战,拿着酒瓶子也很难近身。

即使二战时期红军拿酒瓶子爆德国坦克,那也是不知多少条人命填出来的。酒瓶子真那么厉害,就不用发展反坦克武器了。

而且当时是去稳定局势的,如果一早下命令所有拿酒瓶子的平民按敌人处理,估计布达佩斯都能轰平了,德国鬼子的“铁拳”都没怂过,还能让酒瓶子扔着?

user avatar

先综述一下我的观点:这几个玩意完全没有可比性,放在一起说就离谱。

然后大概说一下我所了解的二战末期的一些坦克的相关情况。

1,看到了题主加了豹式,就先说说德国坦克的相关。

首先,必须说明,豹式坦克,我认为并不是二战末期的坦克,毕竟,豹式成熟的型号豹G在1943年末就已经投产了,而我个人理解的二战末期应该是从44年末开始算起,那么,这么计算,对于豹式来说就并不公平,虽然我们知道,豹G并不是豹式坦克的最后一种型号,后面还有豹F,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进一步改型,比如某游戏中的完全体7级豹。但是,豹式本身还是一个42年完成设计,43年投产装备部队的坦克,算是二战中期比较优秀的坦克。

其次,说回比较,我认为豹式的设计受限于德三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思路问题,并不能拿来和二战末期同盟国的一众新型坦克做比较。首先,75/70火炮在面对二战末期的各种新型坦克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黑豹的炮塔2.2立方米的容积又限制了其更换更强威力主炮的可能(实际上除了长88,德三也拿不出比75/70威力更强并且可以上车的坦克炮了。)动力,重量,也决定了,黑豹不可能在防御力上追上二战末期同盟国新锐坦克的防御水平。当然,这不是豹式坦克设计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德国在坦克设计上已经走到了思路。迈巴赫HL230并不是一款非常适合为重型车辆尤其是坦克提供动力的发动机。高转速低排量导致HL230在长时间的高频运转下容易过热,容易损坏。为了解决问题,HL230装车配套的是两个巨大无比,非常挤占空间的散热器,还有把发动机最高转速限定到2200转左右的限速器。而德三能拿出的最优动力方案也就是HL230了。如果是稳定安全的和平时期,德三科研部门是一定拿的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的,但是,毕竟这是二战后期了,整个战争局势已经基本崩盘,德三就基本上拿不出什么阳间设计了。所以,豹式也就只能这样被同盟国的各种新式坦克比下去了。

实话实说,不考虑黑豹炮塔转的慢这个毛病,只管开不管修和维护,黑豹确实是很不错的坦克。

2,关于黑太子和百夫长以及英国战时坦克的一些看法

第一,我很反对某些人的观点,即“英国人有二战时期最好的坦克炮(17磅炮)和二战时期最好的坦克发动机(罗罗发动机),就是设计不出好坦克。”

这个观点,我认为分两部分,首先,我同意后半部分,英国人在二战期间确实没设计出什么好坦克。但是,对于前半部分,我并不赞同。

必须澄清,现实问题,要抛开很多游戏数据带来的假相。罗罗发动机本身确实是600多马力,而且体积不大,重量相对较轻。而17磅炮,也确实是二战中标穿很高的一门优秀反坦克炮。但是,罗罗发动机自身耗油量高,且出力情况并没有纸面数据那般好看。比如送去苏联测试的克伦威尔坦克,在野外机动中,成绩并没有T-34好。整个克伦威尔坦克,也基本被苏军认为是垃圾。而17磅炮,和”二战时期最好坦克炮“就不搭边。

首先,QF17磅炮,设计之初是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其重量过大一直令军方不满,所以,最后英国炮兵搞出了“弓箭手”,也就是把17磅炮装上了坦克底盘,但是,这并不是自行火炮,英军在设计时就没按照自行火炮进行设计,只是考虑到17磅炮实在太重,所以给它装个底盘方便机动,这也是为什么,弓箭手是反向开的,如果带入牵引火炮的设计思路,你会发现,非常合理。

说回17磅炮,作为面对德三重型装甲目标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整个二战后期的英国坦克设计,都在解决如何把17磅炮非常舒服的装进坦克里这个问题。结果就是,17磅炮几乎装不进炮塔。所以,必须说,在二战时期,17磅炮就不是一款好的坦克炮,因为它本身连装上坦克都困难。

英国人做了各种尝试,最后是强行把17磅炮塞进了M10和谢尔曼的炮塔里,M10变成了阿喀琉斯,谢尔曼变成了萤火虫。首先,阿喀琉斯算是17磅炮装车比较成功的案例,因为这是个敞篷的反坦克歼击车。谢尔曼萤火虫的装车,简直就是灾难,只能做到勉强能用,最后战场定位基本上变成了反坦克歼击车。

(17磅炮萤火虫有多么反人类,可以看一下)

题主说炮最狠,那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17磅炮在打APCBC时,水平尚可,英国人认为其威力远大于美国的M1A2 76MM坦克炮,而美国人则认为二者在实战用差距不大,因为二者都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内击穿虎式和4号的正面装甲,都无法保证击穿豹式坦克的首上,同时都对虎王的正面无可奈何。但是打APDS时,就惨不忍睹,简单来说美国人做测试的时候在900多米外测试QF17磅炮的穿透力,结果打了38发,拖靶了36发,以至于最后美国人压根不知道这门炮的APDS的穿透力究竟如何,因为他们解决不了炮弹乱飞不上靶子的问题。而英国人解决自己17磅炮apds到处乱飞,500米外弹着点随机得毛病都二战后了。而且,除了前面说到的尺寸重量问题,QF17磅炮本身还有更多问题,比如,炮口尾焰过大,会致盲瞄准的炮手,英军的萤火虫炮手在击发瞬间要闭眼。同时炮口冲击波和尾焰会造成视障,使得车内乘员无法观测弹着点和弹道。同时,17磅炮炮栓比美国的M3 90MM坦克炮还重,射击后开栓还有燃气回抽的毛病。看起来数据非常美,实际上就是折磨坦克手,美国人测试后,就完全打消了引进的念头。

说完了炮,说回车,

黑太子是一款典型落后思维拖累设计的作品,英国人到了战争后期还抱着步兵坦克的概念,给黑台子装了个小马力发动机,使得本来就机动性感人的丘吉尔系列步兵坦克在黑太子这更加感人。同时,因为要满足更厚装甲和传统“17磅炮装车”这两个需求,黑太子的重量达到了前所未有,连带着带来的就是更加不可靠的性能。最后的结果就是连英国人自己都不要,投产都进不了。

(黑太子,还是挺离谱的)

而说到百夫长坦克,我知道这是一款非常知名,战绩斐然的坦克。但是这里还是要得罪一下广大百夫长粉丝,我认为,百夫长坦克也是一款设计非常保守,也比较平庸的坦克。当然,我要先申明,这里说的是二战末期那个百夫长,众所周知,百夫长MK3换了新炮塔,和20磅炮,几乎是一款新型坦克了,而到了MK5/2又换了大名鼎鼎的L7主炮。

百夫长坦克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17磅炮装车”这一需求而展开了,并且,改变了英国人以前的坦克车技,引入了大倾角首上和外置大炮盾。最后设计出来的是一个全重接近黑豹,火力只有76.3MM的重型巡洋坦克。百夫长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动力。首先,罗罗发动机提供的动力在这个车重下不是很优秀。其次,耗油量太大,以至于早期的百夫长做长途机动,要在车尾外挂一个小车,车上装的额外的燃料,这种长途机动能力,显然只能作为内线防守用,打传统的外线突击和大纵深进攻,都不太行。同时,首上防御只有黑豹的水平,炮塔正面更强一些。直到百夫长MK3换装了新炮塔和新20磅炮,百夫长才以强大的火力安身立命。最后还是以色列人,拿美国的动力系统,把百夫长改装成了肖特卡尔,才算是最强百夫长,靠本身可靠的性能和强大的火力,以及最重要的以色列装甲兵的战术素养,在中东战争立了名。当然,肖特卡尔,相比于1945年的百夫长MK1,动力系统完全不同,炮塔和火力系统完全不同。我认为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坦克,也是可以的了。


巨无霸还可以,首上和炮塔防御很靠谱,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虽然我们都知道,潘兴的炮塔可以扣在大座圈版谢尔曼的底盘上,因为二者座圈直径完全相同。但是,有了潘兴,也就没必要搞这些了。

我认为,要说最成功,到战争结束,也就苏联的t-44和is-3。

t-44得首上基本上是叹息之墙,128和美帝得105可能有点机会,别的基本都白扯,而且,30多吨的重量,非常友好,通过性好,悬挂和动力系统负荷也低。

is-3,首上,基本无解,炮塔正面180度也没什么可以被二战时期反坦克炮击穿的地方,46吨重,也是一个比较友好的重量,代价是车内环境确实有点差,因为车身高度压缩了很多,同时炮塔角度过大,但是好在座圈大小还够用。

t-44差就差在那门85炮,要等到100炮上车。

d-25t这门炮,首先就不是什么榴弹炮,a-19是军属加农炮,初速800+,身管46。谁家榴弹炮这么高初速这么长身管?

至于精度,千米散布小于30*30,你说它精度差,等于说kwk36也精度差,等于说17磅炮没精度。

其他的,我挺想说说这个所谓人机工程这方面。这几年,好像苏联坦克人机工程差,都成政治正确了,但凡硬指标拉胯得,都要从人机工程上找,我也是挺奇怪的。我并不是说人机工程没用,相反,我感觉很有用。比如,t-34-76没有炮手,车长兼顾指挥和射击,你可以说人机工程差,这也确实影响战斗。再比如,kv那个别扭的战斗室成员位置,也确实莫名其妙,而且很影响战斗。

但是!并不是什么东西都算人机工程。比如,天天有人说,t-34-85车内空间小,is-2车内空间小,德国车如何如何,巴拉巴拉,我就很奇怪,都是些什么鬼?一个事实就是,坦克即使到了今天,舒适度也赶不上现代家用车,他本质上就是个用装甲包着得战斗车辆,不是豪华轿车。为什么总会有人自行带入生活经历,一说宽敞就带入私家车,看到地方小就觉得人机工程不行?

一组最简单的例子,看到t-34-85战斗室空间小,车长膝盖挨着炮手后背,装填手站不直,就是人机工程太差,然后默认隔壁德三人机工程典范,可是,四号战斗室比34-85还挤,因为有吊篮,内高才1.4米出头,34-85站不直,四号压根站不起来。经典人机工程典范豹式,炮塔容积2.1,34-85有2.6。这还没算豹式那个75炮炮闩和炮弹都大了那么多。吹就硬吹,现在is-2都人机工程也不行了,估计马上就要被说成不能打仗了。(虽然is-2和is-3包括is-4得驾驶室确实有点反人类)这里还是建议货比三家,体验体验英国彗星河克伦威尔得内部空间和反人类驾驶员进出口,再去豹式里当两天装填手再硬黑。

我认为三大指标,还是基本标准,其他的,都是参考系。人机工程做到天上去,武器就一挺.30机枪,看到斯大林3也是个死。

拿实战作为论据也要谨慎。实战中,最重要的变量是操作者,不是装备,拿来考量武器性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坦克动辄3人一组,多则5-6人,按游戏分类,是个团队游戏。想想自己吹着空调,吃着零食,打lol得时候也有一路崩带崩全场得局面。何况炮火连天,随时可能死人的战场。这其实是实战和坦克类对战游戏最大的区别(具体论述可参考酋长姥爷得某一问答视频),5个菜鸟真的是会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所以,当使用类似中东战争,二战,朝鲜战争的具体战例进行举例时,请先量化双方人员的差距,再谈武器。

最后在说两句,1,IS-2是一款战斗室非常宽敞的坦克,某些发明家不要乱黑。

2,炮塔吊篮不是万能的,没有说装了吊篮的坦克就可以在炮塔转动或者行驶状态下装填的说法。下次拿美帝和英国坦克举例之前请先记住,英国坦克,尤其是萤火虫,克伦威尔,彗星,百夫长,没装吊篮。美国坦克,谢尔曼,潘兴,巴顿,都是半边吊篮,装填手一边要不没有吊篮,要么是可以折叠的。


user avatar

套用一个英国坦克军官的名言“没有煮茶器的坦克,都是糟糕透顶的坦克”!都说我中华民族才有资格展现茶文化的王者荣耀,然而大英帝国对于喝茶的执念仅仅在坦克的设计上就提现的淋漓尽致了,不让我喝茶,怎么能对得起我“红茶坦克”的威名呢!!!

没有钻研过,不过感觉上最靠谱的就是牛牛的百夫长了....

前面的回答也提到了,一款坦克最重要的就是看改装升级潜力,而这一点,百夫长几乎是二战末期坦克中做的最好的。

诚然,一众红茶坦克在二战中的设计和表现都剑走偏锋,甚至可以说憨态可掬,但是也正是因为憋屈的太久了,牛牛们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终于放出了大招,这一放不要紧,要紧的是影响了往后七十年的世界坦克设计,开创了“主战坦克”这个深入人心的概念。

谁都知道,兔子经典的五对负重轮脱胎于T54/55,可是要说最强输出的五队负重轮,还是搭配了L7的改型,QF20磅炮不算强,可是也算是经典,谁叫他有个叫L7的接班人呢?而当百夫长扛起L7的那一刻,那苏系坦克真的开始颤抖了,仅仅靠着戈兰高地一战,L7就有了吹嘘一辈子的资本;更不用说直到今天,兔子推出的“宇宙最强105”依旧有L7的影子;时光过去60年,它却依然能打,这是有多经典!

我曾经最推崇的也是IS3,那家伙满足了一切暴力美学所需的要素啊!可是实际用起来呢?毕竟是重型坦克,从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它依附的那棵逐渐倾倒的科技树就注定要被时代所遗弃了,虽然数据上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吊打所有人的存在,可是毕竟没什么可延续性,而红色帝国无语的细节设计又让人非常不省心,造成了数据很好看,实即操作打折的情况;或许真不像百夫长这样,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在多少的新车上留下自己的烙印。

除了经典的战车炮,百夫长的装甲,人机工程,发动机等等都还算不错,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可以不断改进的根本依据,它的无数衍生车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许多国家的一线部队,而作为第一款搭载了“Boiling vessel”车载电饭锅/煮茶器的车型,他也更是奠定了日后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坦克茶餐厅”文化,而成为了备受士兵好评的福利之一!前面讨论了那么多苏系坦克人机设计的不合理,那么牛牛们这一“划时代”的发明,无疑是日后数十年英国坦克兵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优越感来源了,而这煮茶神器更是和L7线膛炮,乔巴姆复合装甲一起,造就了真正“红茶坦克”文化。

总的来说,百夫长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的日后极强的可延续性,它可以被改的面目全非却依然和自己产生联系,这就是它作为一款MBT而非传统“轻/中/重坦”的好处,而同时期,能与之匹敌的坦克平台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几年之后就被新款所淘汰,就连众多人提到的苏联T44也是款存在感极低的车型,它尽管在大战结束前完成了研发,却因为部队不想在战时换装新装备而迟迟未能列装,而日后随着T54/55的问世而在仅仅列装一两年后没了优势,而且2000多辆的产量,在苏系坦克中几乎垫底,而且还被苏军一直保密到60年代而未予以重任,这样一款坦克,我相信它被时代所抛弃绝对是情理之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各国都卯足了劲在坦克技术上寻求突破,试图打造出能够左右战局的“钢铁巨兽”。如果要我挑一款在二战末期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德国的虎王(Königstiger),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虎II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别急着反驳,我知道很.............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应对敌方坦克威胁的作战平台,在各国陆军的武器发展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国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战术思想以及对战争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些“反坦克炮的载具”在设计理念和使用策略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德国:狩猎豹的哲学——重炮与机.............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豹式”中型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豹”I型,其设计理念与现代主战坦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玩味的渊源和前瞻性。要说它是现代主战坦克“前身”的定论,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迭代是持续且复杂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豹”I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方面的取舍,为后.............
  • 回答
    说二战时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落后”,这说法确实有些过于绝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英国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一些坦克设计上,确实暴露出了与德意等国相比的一些不足,但要说整个战时都“落后”,恐怕也忽略了他们后期的努力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承认,二战初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设计,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甚至有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设计也确实对初学者不太友好,这背后藏着一番复杂的考量和那个年代德国航空工业的独特性。设计上的亮点:速度、火力与先进技术首先得承认,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确实展现出了惊.............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象力的设想,二战末期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盟军就无法入侵了?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假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赠送”的可能性。在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虽然疯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统治欧洲,而不是把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他们对领土的占.............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社会无疑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下,但在这份沉重的压抑中,上流社会和平民的生活差距,却如同被战争拉扯开的巨大鸿沟,显得格外触目惊心。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渗透在精神、教育、甚至对战争的感知上。物质生活的“天堂”与“炼狱”对于日本的上流社会而言,即便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些人依然能够维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末期历史中最令人痛苦也最复杂的一环,关于美国是否“正当”使用原子弹以及日本坚持抵抗的后果,从来就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注定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的考量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回到1945年夏天那个异常艰难的时刻。太平洋战争已经.............
  • 回答
    一个关于二战末期日本提出的用本土置换满洲的投降方案,如果被同盟国采纳并付诸实施,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想情境下的可能走向,力求细致入微,并摒弃任何可能暴露人工智能痕迹的生硬表达。首先要明确,日本在战败边缘提出这样的“交易”,其背后必然是军国主义政府在绝境中的.............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士兵选择向美军投降,而不是脱下军装回家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交织着现实的残酷、战略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逃避”或“投降”,而是当时德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下,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德国的整体状况。到1945年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经濒临崩溃.............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要认真掰扯开来,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不少。咱们就别说什么“AI痕迹”了,就当是两个军事爱好者,坐下来好好聊聊这桩假设。首先,得明确一点,现代解放军跟二战末期美军“正面作战”,这本身就是个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正面作战”这四个字包含太多可能性。是哪种规模的对抗?是局部冲突还.............
  • 回答
    二战末期才出现“步枪威力过剩”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发展、战术演变以及军事思想转变的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节点性顿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直到战争的严酷现实将这些因素集中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首先,我们要理解“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说法本身的含义。它并非指步枪不能杀死敌人,而是指在.............
  • 回答
    射雕英雄传末次华山论剑,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周伯通与欧阳锋的交锋,至今仍是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是双手已臻化境的“老顽童”,还是逆练九阴真经的“西毒”,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境、他们的状态,以及一些外在的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关.............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名末流二本的大一新生,你心里有考研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很多人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还在懵懵懂懂地摸索,而你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出路,这绝对是一个好兆头。至于说“现实不现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但我想说,任何事情的现实与否,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读到你的困惑,我完全理解。社会上的确有很多声音在强调名校光环的重要性,仿佛手握名校毕业证,人生就如同开了挂,一路坦途。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和现实因素。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其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首先,我们来谈谈“名校”这个概念。为什么国内外的“名校.............
  • 回答
    说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这可不是一个能轻易下定论的人物。他的一生,以及他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深刻的矛盾,以及最终的悲剧。想要评价他,咱们得一点一点来,从他这个人本身,到他所处的时代,再到他留下的遗产。一个不情愿的继承者,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君主首先得明白,尼古拉二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
  • 回答
    十月革命发生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之所以被处决,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革命的残酷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得回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的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让俄国人民苦不堪言,经济凋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而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位末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问到了不少国内普通一本、末流211院校考研的同学的心坎上。咱们实话实说,从国内普本末流211硕士的背景,去申请英国Top100的二硕,可行,但绝对不是一条坦途,需要非常有策略、有准备、有“硬”东西才能打动对方。先别急着觉得没戏,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英国大学,尤其是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