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与《愤怒的小鸟》在政治观点上的表现截然相反?

回答
《疯狂动物城》和《愤怒的小鸟》这两部动画片,在表面上看都以可爱的动物形象为主角,剧情也都轻松有趣。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它们内在的叙事逻辑和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就会发现它们在政治观点上存在着截然然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各自试图触及和回应的社会议题以及导演的创作意图。

我们先来看看《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以一个高度拟人化的动物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现代都市。影片的核心冲突,围绕着“掠食者”和“猎物”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历史性隔阂和当下的偏见展开。朱迪,一只充满理想主义的兔子,渴望打破社会固有印象,证明自己作为一名警察的能力。她面对的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某些物种因为历史上的习性而被贴上了“危险”、“不可信赖”的标签,从而被边缘化。

《疯狂动物城》的政治表述非常直接且深刻。它强烈地批判了种族歧视、刻板印象和身份政治的负面效应。影片中,“掠食者”群体(如狮子、狼、豹子)虽然在表面上与“猎物”群体(如兔子、老鼠、瞪羚)和平共处,但实际上却面临着普遍的不信任和被妖魔化的境遇。这种设定影射了现实社会中少数族裔或被污名化群体的遭遇。当影片中出现“野蛮化”的“掠食者”时,这不仅仅是剧情需要,更是对煽动仇恨言论和散布恐慌情绪的警示。尼克,一只狡猾的狐狸,正是这种偏见的直接受害者。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本性,用一种世故的、甚至是带有欺骗性的方式来适应这个充满敌意的社会。

朱迪的旅程,就是一场挑战权威、打破制度性歧视的斗争。她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证明个体的能力可以超越群体的标签。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一次重塑。影片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任何人”的理想,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和社会流动性的愿景。它鼓励个体超越出身和身份的限制,通过努力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影片并没有回避社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呼吁包容、理解和改变。它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理想主义的,强调通过个体努力和制度改革来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再来看看《愤怒的小鸟》。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手机游戏,其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直接:一群被自己社区视为“怪胎”的愤怒的小鸟,必须团结起来,对抗一群前来偷鸟蛋的绿色猪。影片的叙事焦点集中在小鸟们如何克服内心的愤怒和自卑,以及如何面对外部的威胁。

与《疯狂动物城》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隐喻相比,《愤怒的小鸟》的政治表述显得更为简单、直接,甚至可以说是保守的。影片所探讨的“政治”更侧重于“群体内部的团结”和“对外防御”。当猪入侵时,小鸟们必须放下彼此的隔阂和不满,共同对外作战。这种叙事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国家(或者说鸟类社区)的统一与安全。

影片中,小鸟们被描绘成对外界(尤其是猪)充满警惕和敌意的群体。它们的生活方式是“与世隔绝”且“和平”(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而猪的到来则打破了这种宁静。猪被描绘成贪婪、破坏性的入侵者,它们的目标是掠夺鸟蛋,威胁着鸟类的生存。这种“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以及对“外敌”的强烈描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叙事模式。

小鸟们之所以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误解、不被信任,或者因为它们的情绪化被视为一种缺陷。但影片最终鼓励的是,将这种“愤怒”转化为对外抗争的动力。这与《疯狂动物城》中对负面情绪的解构和引导不同,《愤怒的小鸟》似乎是将个体的情绪压抑或转化成一种集体性的战斗力。

影片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团结一致对外,保护自己的家园。这种价值观在很多社会面临外部威胁时会被强调,但它也可能忽视了内部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影片并没有深入探讨小鸟社会内部的制度性问题,也没有关注个体如何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障碍(除了雷德作为主角的个人成长线)。更多的是一种“共同的敌人出现了,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的简单逻辑。

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差异就更加明显了:

对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 《疯狂动物城》深入剖析了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等结构性社会问题,并提供了一个关于和解与理解的解决方案。《愤怒的小鸟》则将焦点放在了外部威胁上,强调的是内部的团结来应对外部的入侵。
价值观导向: 《疯狂动物城》推崇的是包容、多元和个体主义,强调打破身份界限,实现社会流动。《愤怒的小鸟》则更侧重于集体主义、安全至上和对外防御,强调“同仇敌忾”。
叙事中的对立关系: 《疯狂动物城》中的对立是基于社会建构的偏见,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碍。《愤怒的小鸟》中的对立则是基于现实的威胁,是需要被消灭的对象。
对“愤怒”的解读: 在《疯狂动物城》中,愤怒(如兔子朱迪的执着,狐狸尼克的聪明,以及被迫隐藏的掠食者们的压抑)是引发问题和寻求改变的动力,但最终需要被理性引导。《愤怒的小鸟》中,愤怒是角色自身的一种属性,并且被直接转化为对外反击的力量。

总而言之,《疯狂动物城》展现的是一种对现有社会结构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进步主义立场,它试图通过教育和理解来构建一个更开放、更公平的社会。而《愤怒的小鸟》则更倾向于一种强调集体认同和对外防御的保守主义或民族主义叙事,它认为外部的威胁是主要的,而内部的团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两部影片在动画艺术层面都取得了成功,但它们所传递的政治信息,却如同水火,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指向。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动画电影在娱乐性之外,也可以成为承载和传播不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主创者意图如何,《愤怒的小鸟》还是被“过度解读”了。这反映了人们心里的想法,比主创者是否有此意图更重要。

这部电影基本是炒过气手游的冷饭,但对游戏的还原真的做得不错,还致敬了《闪灵》、《X战警》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要素的巧合,和这样的剧情,确实难以让人摆脱与现实的联系:

在一片和谐宁静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不会飞的小鸟,它们过着友善、和平、融洽的社会生活,在这里,发怒都被视为异类,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突然有一天,漂洋过海来了一个长相截然不同的绿色族群(猪),为首的留着大胡子。他们声称自己人数很少,爱好和平,但实则为数众多地偷渡入境,并且裹挟着大量炸药,图谋窃取小鸟们的下一代。原住民小鸟们以包容热情地接纳了它们,它们未经邀请就住进了一些原住民小鸟的家,主人不乐意,还被小鸟首领猫头鹰厉声斥责“让我们的客人感到不舒适了”,最后自然是鸡飞蛋打,还需小鸟中最勇敢的黑红黄三色的勇士和老迈的白头鹰再次登场拯救。


虽然大部分素材都取材于几年前的手机游戏,而且手机游戏确实没有任何动机去牵涉政治,但这部电影的确不由得不让人建立一一对应的联想:不会飞的小鸟–没有自卫能力的欧洲人,绿色的猪与大胡子–欧洲最大移民群体的宗教颜色、装扮特征和最忌讳的动物,炸药–恐怖袭击,窃取鸟蛋–生育能力高于原住民,小鸟首领猫头鹰–欢迎难民的欧洲领导人,黑红黄三色–德国国旗色,白头鹰–美国的象征。





无论电影的创作者没有这样的创作意图,但竟有如此多的观众做出这样的“过度解读”,足以说明这一话题在许多人心里的位置。当异族人落难时,欧洲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帮助了他们,确实令人敬佩。即便有填补劳动力之类的考虑,但占主导的还是他们的无私。

以自由和包容自豪的欧洲人,在美国的安全庇护了半个多世纪后,也不应该忘记,Freedom is not free,捍卫自由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正如70年前与希特勒的战斗一样。斗争的对象不仅是希特勒这样的极右思潮,也应包括世界上任何与包容的价值观为敌的人。自由和包容,必须建立在人人互相尊重,并坚决捍卫对方以自己的喜好的方式生活的自由,这一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如果没能让对方形成这个共识,包容就成了纵容。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引狼入室的问题,难民也未必就如此不堪。关键的问题是,欧洲是否具备了多元文化并存的能力呢?

我自己曾在一个德国公司工作多年,也断断续续在德国生活过几年。德国人的确是心怀天下的,对于战乱和不幸的地区,不仅积极掏腰包捐助,也认为应当接纳难民。然而真正让难民做邻居,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乃至攀亲戚,普通的德国人心里又一万个不愿意。这个思路也延展到工作中,在许多德国公司里,无论能力与经验,高管必是德国人,中层才有欧美其他国家人,而亚非拉人只能是普通员工或者小头目。在看似一片和谐的欧洲,这种惊人的社会僵化,其实比看似族群冲突不断的美国,要严重得多。

所以欧洲的真正问题是,尽管有文明和包容的理念和口号,也近乎无私的接纳和救助难民,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讽为圣母,然而欧洲的社会其实缺乏真正容纳多元文化的活力。这个问题的起因,我认为有三大方面。

第一,欧洲传统上并非移民国家,没有美国的民族融合的历史经验。

第二,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让每个人都自给自足,而不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协作,从而让人际关系愈加疏远,也减少了和其他族群交流的机会和意愿。

第三,政治正确的灌输,造就了欧洲人虚伪的“圣母心”,比如捐助和支持国家接纳难民以彰显自己的文明与体面,然而又没有诚意让这些外来者融入自己个人的生活圈。

欧洲未来去往何方,我们拭目以待。相信也会有更多相关题材的电影问世。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疯狂动物城政治正确?

在我看来疯狂动物城在疯狂地嘲讽政治正确。

电影的名字:Zootopia,来自词根Zoo,和Utopia乌托邦。乌托邦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简直就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虚假和谐的代名词。

影片中,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进行“歧视”的根源是“食肉动物的攻击性,隐藏在它们DNA深处”

这到底是“歧视”还是“事实”

影片最后,矛盾的解决是坏人(绵羊市长)的落网。动物城恢复了正常。但是,坏人落网解决问题了么?食肉动物的兽性问题不存在了么?整个城市还是建立在浮沙上的乌托邦。

影片确实是在影射美国社会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关系。影片中的"夜嚎花萃取物"甚至影射了一个著名的阴谋论:80年代初,美国政府曾经故意促进黑人社区的可卡因流通,来摧毁底层黑人社区以防止共产主义对于这些无产阶级的渗透。

现实是如何的呢?对于: 黑人人种是否比其他人种更加具有暴力倾向、黑人人种是否更加懒惰,等等问题,这种提法都是政治不正确的,这种问题你想客观去认识都不可能:此类科学研究都不会亮绿灯,这样的问题提出来都会被指控为种族歧视。

狮子市长在影片最后的采访几乎已经明示了这个讽刺:

“我错误地囚禁了那些动物么?是的。”

“你懂的,这是经典的‘好心办坏事!’”(这种局促中用自问自答来回避问题的方式,是狐狸之前教过兔子的)

什么?限制那些动物的自由有错么?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具有很强烈的攻击性啊?难道不抓么?

这明明白白就是在讽刺动物城强求表面和谐而枉顾事实的“政治正确作风”,是那种“把垃圾扫到毯子下面”的打扫方式。美国社会也确实有这种风气,为了追求表面的“平等”而姑息纵容所谓的“弱势群体”。

然后镜头转化到主旋律歌颂,一下子节奏慢了下来。对“粉饰太平”的反讽。

结尾的谢幕歌曲,Zootopia推出了代表文化多元化,会说六国语言的羚羊---吉赛尔(Shakira)。歌词又回到了影片最肤浅,最表面的一个故事:兔子的励志故事-----美国梦。

大家想起来了么?Shakira,给2010南非世界杯演唱了主题曲。南非,这个饱受种族隔离之苦的国家,在曼德拉执政之后,黑人反客为主,对种族隔离矫枉过正。而在赢得世界杯举办权之后,一个白人歌手Shakira来演唱主题曲的事实,引起了黑人社区的轩然大波。仅仅因为人家的皮肤是白色的,就不让人家唱主题曲,真是一个以种族歧视思维来反种族歧视的奇怪群体呐!

一个动物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把“肤色的区别”转化成了“掠食者和猎物的区别”。这还政治正确?大家想想,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动画片,是真人电影,争取“种族平等”的主题电影,主角是“兔子”----影片中白种人的象征。黑人还不闹翻天,抗议电影“White washed”?记得奥斯卡么?而且电影本来的灵感就来自于1973的迪士尼电影《罗宾汉》,主角是谁?哦,对了,狐狸。

影片从构思开始,主角也确实一直都是狐狸,制作到了一半,11月份的时候,才把主角从狐狸切换成了兔子。

导演何其高明!这种讽刺真是全方面立体式的,最后还要在智商上羞辱一下嘲讽对象:反正你看不懂。

---------------------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电影确实是以描绘“偏见”为主题的。但是它不像很多观众想象的那样在批判所有的“偏见”和“歧视”,很多情况下,影片的立场并不明显。比如:体型小的兔子不能当警察,这算是不好的偏见么?现实生活中体型偏弱的人在确实在一些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这能划归为“歧视”么?不聪明的人不适合做科研工作的观念算“歧视”么?还有,影片对于车管所(DMV)等官僚机构工作效率的“偏见”,恐怕也没有明显的态度。还有对于“大象记忆力”好的偏见,这算是“好的偏见”么?现实生活中,对“华裔理科好”的偏见算是“好偏见”么?短期内可能造成给你点虚荣心和自豪感。长期里可能给你的工作造成麻烦:你的上司同事会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电影暗示讽刺了“偏见”和“歧视”,但是以同样的力度暗示和讽刺了现实中人们过于敏感地到处贴“歧视”标签的行为。很多时候电影只试图“点出问题”,而不纠结于解决问题或者给出鲜明立场。伟大作品如《羊脂球》《阿Q正传》,给出任何解决方案了么?

--------------

《愤怒的小鸟》政治不正确是真的,但是那根本就是明示,不是暗示。整个影片表达的只是愤懑,不满。这算是一种抱怨,呐喊(Complain),而动物城,就是结结实实的讽刺(satire)了。这个层面,动物城力量大得多。

If I had kids, I'd rather take them to see Deadpool, Zootopia is too heavy.

--------------

关于题主问,是不是一向被左派占领的文艺界开始右倾了呢?

其实不是这样,对于“政治正确”的批判,美国的左派一直是非常活跃的。

“白左”一词对应的英语regressive left(蜕化的,逆行的左派)一词就是著名的左派学者、演说家Sam Harris提出来的。左派喜剧演员,Bill Mahar 早年主持一档节目,名字就叫“Politically incorrect”(政治不正确)。后来因为说了特别政治不正确的话,节目被停掉了。

美国的左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这样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极端保守,最有法西斯作风的群体,例如:极端女权、黑人至上、伊斯兰辩护者,其实都藏在左边,而且他们都确信自己是进步人士。左派人士称他们为:左派的“茶党”。如果你经常看左派的network,或者听他们的Podcast,到Youtube看他们的节目,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一直都在批判美国大学校园里的这股“政治正确”之风。

-------------

说电影只是娱乐的观众,我部分同意你们的观点,但只是从观众的角度。美国的导演们有一种精英般的使命感:他们认为电影和戏剧,文学是同样等级的严肃艺术,所以各种电影中的各种文化隐喻、宗教隐喻、政治隐喻是层出不穷的。即使对待商业片也是如此。迪士尼更加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匹诺曹》讲人口贩卖、《美女与野兽》讲述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的爱情、《沉睡魔女》就是一个强奸受害者的故事。迪士尼写童话不假,但是迪士尼想做的是安徒生,而不是格林。

(*哈哈哈!今天刚出来的改版《美女与野兽》的Teaser

youtube.com/watch?

能请来资深女权主义代言人Emma Watson来饰演著名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新版本的立意肯定是会让人惊讶的。你说迪士尼就是直白讲童话赚小孩子的钱,鬼才信!)


-------------------------



你觉得在胖胖豹警察脸上的斑纹中加入一个“米老鼠”Logo的彩蛋、地铁一闪而过时屏幕左下方打扮得像冰雪姐妹的小象,99.99%的观众会发现么?导演这么做,不过就是为了换骨灰粉会心一笑而已。好莱坞导演的脑回路和郭敬明是不一样的。

你说看电影就是乐乐,我能理解,毕竟我也曾经是这样看电影的。但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现在会带着批判性的目光去看电影,我会观察电影的节奏、剧本、表演、摄影、剪辑、配乐、立意、隐喻、彩蛋。我坦白的说,这样看电影我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