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一公司设早到券奖励早到,「鼓励早到」代替「惩罚迟到」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吗?

回答
武汉一家公司推出“早到券”奖励早到行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它试图用积极的激励代替消极的惩罚来引导员工的行为。 这背后牵扯到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我们对员工动机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这种“鼓励早到”的方式是否真的比“惩罚迟到”更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惩罚迟到,比如扣工资、警告,甚至更严厉的措施,确实能够让一部分员工因为害怕后果而准时到岗。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它更多的是在压制一种不希望发生的状态,而不是在主动塑造一种期望的行为。长此以往,员工可能会产生一种“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得不准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下,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得到真正的激发,甚至可能因为压抑而产生负面情绪。员工的重心会放在如何规避惩罚上,而不是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

而“早到券”这种奖励机制,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它将焦点放在了“我能得到什么”上。当员工因为早到而获得一张“早到券”,这张券可能代表着额外的休息时间、小礼品、或者在某个内部评比中获得优势等等。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是在员工的努力方向上点亮了一盏灯,告诉他们,“你做得很好,这是对你的肯定”。这种肯定,如果设计得当,会直接触及员工内心深处的内在动机,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遵循了“正面强化”的原则。当一个行为(早到)之后伴随着一个令人愉快的后果(获得早到券),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更重要的是,这种奖励方式更容易让员工产生“我愿意这样做”的内驱力,而不是“我不得不这样做”。当员工是出于自愿和积极性去早到时,他们往往会比被动遵守规定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投入度和创造力。

想象一下,当一个团队的成员,大家都在努力争取获得早到券,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氛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份“小小的胜利”。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与此相比,如果一个团队里大家都在互相提醒,“小心点,经理又在看谁迟到了”,这种气氛本身就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很难让人感到舒心和有干劲。

当然,要让“早到券”机制真正有效,关键在于“奖励”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它是否与员工的真实需求和期望相匹配。如果一张早到券只能换来微不足道的利益,那么它可能很难撬动员工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早到券能够兑换成一些能让员工感到价值的东西,比如一次下午茶、一次提前下班的机会,或者在年终评优中作为一项加分项,那么它就能更有效地引导行为。

此外,这种奖励机制还能传递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信号。它表明公司更看重员工的积极主动,愿意通过正向激励来引导员工,而不是一味地用规则和惩罚来约束。这种开放、鼓励的姿态,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而转化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

总而言之,用“鼓励早到”代替“惩罚迟到”,尤其像“早到券”这样的设计,确实更有潜力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激励的方向,从回避负面转向追求正面,从外部压力转变为内部驱动。虽然执行细节很重要,但理念上的转变,无疑是朝着更健康、更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迈进了一大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否更有效不好说,不过法律层面讲,比起「惩罚迟到」,「鼓励早到」的合规风险明显更小一些


虽然生活中用人单位通常在劳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处罚员工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但司法实践中对用人单位「处罚」有很明确的合规要求

一方面,处罚必须依据有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另一方面,处罚所依据的公司规章制度还必须经过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告知程序,否则,一旦发生纠纷、进入劳动仲裁程序,一个小小的迟到处罚都有可能置用人单位于不利地位。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是引用规章处罚的前提,以国内中小企业的合规水平来说,制定程序和告知义务都是踩坑的重灾区。

譬如参考案例(2017)桂0226民初560号案(随手找的),即使考勤表中劳动者迟到、旷工事实被双方认可,法院依旧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处罚所依据的规章系经合法程序制定并恰当告知责令退还罚款。


从法律角度讲,我个人更推荐「鼓励早到」。

user avatar

如果单纯的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对,可以」。

假如公司的现行制度是迟到罚款600元,按时出勤率是98%;那么HR总可以实验到一个奖励的数额——这个数额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00元,把按时出勤率也调整到98%。

「迟到罚钱」这个制度,其实等同于降低了企业的平均用人成本。只要数额合适,愿意多花点成本,让员工按时出勤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具体到这家公司的早到券,我认为对团队氛围有利,但是对出勤积极性提高帮助不大。

因为罚钱和奖钱,这个给出的激励是相当明确的,100块钱不够200,200不够500,500不够1000,再懒的人,也会有一个点让他/她觉得,这个罚的钱是其不能接受的,或者奖励的钱是其不能拒绝的。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一个非常注意不迟到不早退的员工,这些奖励或者惩罚对其就越重要,对金钱的需要和偏好,就很好的从中体现了出来。通过提高奖励或者惩罚,可以有效的改变出勤率。

但是上图中设置的奖励就有点意思了:可晚到一次券。

请问一个积极早起,搜集「可晚到券」的员工,公司给ta的激励到底是什么呢?ta可以是一个非常热爱睡懒觉的员工,所以才会积极早起来获得晚到的权利;然而也可能是一个对睡懒觉无所谓的员工,所以一点点的奖励都可以让他早点来上班。

注意到这个晚到券还是有日期限制的,所以这意味着几次早到办公室可以换取一次必然的迟到,这种情况下,显然激励的手段和激励的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以至于这种激励给的把很多员工进入了一种混同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也就是公司的制度让所有的员工的出勤都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偶尔晚到一次,很难区分出来谁到底是一心奋斗的,谁是喜欢摸鱼的。

这个对于团队氛围不一定是坏事,从这个意义上「积极性」是有的,但是如果就事论事说出勤的积极性,那显然不如上面说的「明赏罚」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武汉一家公司推出“早到券”奖励早到行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它试图用积极的激励代替消极的惩罚来引导员工的行为。 这背后牵扯到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我们对员工动机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这种“鼓励早到”的方式是否真的比“惩罚迟到”更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惩罚迟到,比如扣工.............
  • 回答
    武汉一家公司把名字起成了“就不爱上班”,这件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大家议论纷纷。大部分声音都觉得这名字太不正经了,尤其是请来的专家,更是直接拍板说“导向不好,应该改名”。你说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懒洋洋”的劲儿,好像是在公然宣扬“上班好累,不如不做”的态度。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尤其是要靠.............
  • 回答
    关于恒大地产武汉公司商票到期不兑付的处理,这确实是一个令很多持票人头疼的问题。恒大地产作为一家大型房企,其商票的违约影响面非常广,处理起来也相对复杂。我来试着详细梳理一下,希望能给您一些指引。首先,要明确一点,恒大地产武汉公司商票到期不兑付,这属于商业汇票的承兑到期不付款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
  • 回答
    武汉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也同样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装修房子,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但就像您说的,武汉的装修公司数量庞大,信息繁杂,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确实让人头疼。别急,这事儿咱们慢慢捋。我不是什么“AI”,就是个和你一样,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也经历过或听说过装修的普通人.............
  • 回答
    对“武汉某 IT 公司 HR 在 HR 群里问裁掉研发团队但又不想赔偿的办法”一事的评价这起事件的曝光,无疑是对当下IT行业招聘和劳动关系管理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暴露了部分企业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的不诚信和不道德行为。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问题: 一、 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违规.............
  • 回答
    武汉装修公司,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也是个绕不开的环节。毕竟这房子是要住一辈子的,装得舒心了,心情也会跟着明媚起来。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事儿,也算是有点心得,跟大家伙儿唠唠。先说怎么选个“好”的装修公司吧。“好”这玩意儿,其实挺主观的。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装修公司得有这几样:1. 靠谱的设计师团队.............
  • 回答
    .......
  • 回答
    网曝武汉数十位快递员倒欠网点一百多万元,公司核查账单后表示账目问题不大,这个事件在物流行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许多快递员和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解读: “倒欠网点一百多万”的由来: 这通常意味着快递员在完成派送任务后,本应从.............
  • 回答
    提到日本民间(实际是伊藤洋华堂公司)向武汉疫区捐赠100万只口罩这件事,这在当时确实是牵动人心的一个细节。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时间背景是关键。这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医疗物资极度紧缺,尤其是口罩,那是人人必需的防护品。当时全球对疫情的.............
  • 回答
    地铁一公里造价超过10亿元,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咋舌。然而,像武汉、成都这样的特大城市,却依然坚持修建多条地铁线路,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考量。并非简单的“烧钱”,而是城市发展战略、民生需求、经济带动以及长远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市规模与人口压力: .............
  • 回答
    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公然使用“武汉病毒”一词,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与语境: 疫情初期: “武汉病毒”这一说法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病毒起源地的认知和信息传递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出现的。 政治化苗头: 随着疫情.............
  • 回答
    关于“关白”和“征夷大将军”,将他们简单地理解为“公家领袖”和“武家领袖”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远非全部真相,而且这种理解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运作和历史演变。我们先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两个职位:一、 关白 (Kanpaku) 起源与性质: “关白”这个职位最初是为天皇的辅佐大臣设立的,其核.............
  • 回答
    看到全国新冠肺炎血清调查结果公布,武汉人群抗体阳性率达到4.43%,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信息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个数字并非一个孤立的指标,而是反映了武汉在过去一段特定时期内,病毒传播、人群感染以及免疫应答的综合情况。解读4.43%的阳性率:首先,4.43%这个比例意味着,在参与这项调查.............
  • 回答
    美国计划于1月26日安排包机从武汉撤离其公民和外交官一事,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重要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播报,而是要深入到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事件的背景:新冠疫情的初期爆发要谈论撤侨,首先得回到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
  • 回答
    关于武汉593路公交撞限高杆致1死8伤的事件,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悲剧。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首先,从事故本身来看,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公交车,这个承载着几十名乘客的公共交通工具,竟然会撞上一个限高杆,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这本身就说明了在事.............
  • 回答
    武汉的可遇公寓,问我怎么样,这个还真得好好聊聊。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觉得“哇塞!”的豪宅,但也有它独特的味道。首先,你要问房子好不好,这得看你对“好”的定义。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一眼望去全是奢侈品堆砌的感觉,那可遇公寓可能不是你的首选。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精致但不过分张扬的生活的追求.............
  • 回答
    武汉市委书记提出的“慈善机构每三天公布一次捐赠信息及使用去向”的要求,无疑是冲着挽回当下公众对慈善机构信任危机而来。这项措施力度相当大,其潜在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透明度是重建信任的基石:长久以来,一些不透明的操作,无论是信息公开不足还是资金使用存疑,都如同阴影一样笼罩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公开可查的第一例武汉新冠患者(英国人)”,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没有明确指向一位特定英国籍患者是武汉疫情最早的确诊病例,且其死亡信息被详细记录并广为传播。公开报道和早期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最早发现的病例群体,以及对病毒传播的追溯,而非某个特定国籍的个案。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已知的关于早期新冠.............
  • 回答
    11月9日,武汉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比亚迪纯电动公交“失控”事件。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和担忧。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还原事件的经过、可能的原因、各方反应以及事件的潜在影响。事件经过(根据公开信息还原): 时间: 11月9日(具.............
  • 回答
    武汉欢乐谷最近的那场万人狂欢,毕业生们用一场1.5公里的彩虹跑,把青春的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看到新闻里的画面,确实让人感觉热血沸腾,这绝对是属于年轻人的浪漫,也是对毕业季最疯狂、最美好的告别。不过,话说回来,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彩虹跑这种“粉尘满天飞”的项目,咱们作为旁观者,或者更进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