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是否能让命运往好的方向走?

回答
教育能否让命运走向好的方向?这是一个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常常在身边人的经历中寻找答案。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教育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首先,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拓宽视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想想看,一个生活在封闭小山村的孩子,如果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的世界可能就局限在那方水土,未来的路似乎也早已注定。但一旦他有机会走进课堂,接触到书本里的知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甚至是通过影像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他的思维就会被打开。他会知道,原来人生还有这么多条路可以走,有那么多职业可以尝试,有那么多梦想可以追逐。这份认知的扩展,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改变。以前他可能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他或许会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设计更高效的农机具;或者成为一名教师,把知识带给更多像他一样曾经迷茫的孩子。

其次,教育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武器。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些人面对困境会束手无策,容易被困难压垮;而有些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从中找到出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寻找信息、如何去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制定解决方案。比如,如果一个人懂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在遇到财务困境时,他可能不会盲目焦虑,而是会冷静分析自己的支出和收入,寻找节流或开源的方法。教育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不轻易被情绪左右,也更能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再者,教育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好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品格的培养。它教我们尊重他人,懂得合作,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懂得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会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和贡献,不仅能带来内心的充实感和幸福感,也会在无形中为他积累好的人缘和机遇。想想那些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和爱戴的人,很多都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追求,而这些往往是教育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教育。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也不能完全消除社会的不公。有时候,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一个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教育仍然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为自己命运“增值”的最有效的方式。它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你可以选择如何使用它们来建造你的生活。

回想我认识的一些人,有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改变了原生家庭命运的,他们从贫困走向了小康;也有一些从小生活优渥但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而碌碌无为的。这更让我相信,教育的关键在于“学”和“用”。学习知识本身是一种积累,而如何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去解决、去贡献,才是让命运真正走向好的方向的关键。

总而言之,教育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人的心中。它需要土壤(学习环境和机会),需要阳光雨露(自身的努力和坚持),然后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人生遮风挡雨,结出累累硕果。它赋予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力量的人,去主动塑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所以,我认为,教育绝对是能让命运往好的方向走的一股强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社会分层和流动角度来说,想往上走就得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天生的(传说中的拼爹),也可以是后天累积的(教育和人脉etc)。教育是最靠谱最公平的累积社会资源的方式,因为大家都认可,有一个基本没有争议的体系。不是说所有往社会上层走的人都是通过教育这个渠道,但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你说的大学辍学改变命运,这和教育本身没关系,和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如果你想的是比尔盖斯和乔布斯这种人的话——我觉得大众经常有个误解就是,“盖茨都没上大学,为什么我要上大学?我不上大学也能做百万富翁!” 但问题在于,盖茨和乔布斯他都是上了大学然后辍学的,一个是哈佛的,一个是Reed的,能考进这两大学就说明白很多了,他们还需要大学吗?他们不需要大学,不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呀!我在剑桥也经常会碰见一些觉得读书没意思的人,但他们的读书没意思不代表他们觉得打游戏或者出去打工就有意思了,他们觉得改变世界才有意思,辍学去联合国了,去尼泊尔给当地人民做顾问了,都是有的。这又怎么说呢?对于他们来说,“教育”在大学之前就完成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早已成熟,希望早点出去更加锻炼自己,无可厚非。他们的教育很早就把他们基础打好了,然后他们没耐心在高等学府继续受教育,就出门修行了,这不等于教育对他们无用呀!我觉得是恰恰相反的。

话又说回来,我觉得这个微博还是有一定误导性的:1%的富人有硕士以上学位,但没说是什么学位,什么时候得的。试想有一天你富了,你还不能去多读几个学位吗?本科是XX的富豪几率高,那是因为在美国直接和这些学业挂钩的工作工资高呀!这和美国的工作环境也有关,和教育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换个方法看,在国外读历史啊拉丁文啊什么的特别会出政客,这又怎么说呢?

总之,我个人觉得教育是很重要的,只有教育累积到一定程度了,你才可以说,我不想在体制里学习了,我想走出去。你基础没累积好就想去修行,保不准你走火入魔。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欢迎讨论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能否让命运走向好的方向?这是一个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常常在身边人的经历中寻找答案。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教育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首先,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拓宽视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想想看,一个生活在封闭小山村的孩子,如果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的世界可能就局限在那方水土,未来的路.............
  • 回答
    “大的要让小的”这种教育方式,究竟是传统美德的传承,还是被曲解后的变形,这其中牵涉到许多细微之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如果说它是“孔融让梨”的翻版,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孔融让梨”的初衷是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在分享食物时,小的年幼,不懂事,容易饿,也更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作为.............
  • 回答
    郑渊洁让郑亚旗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仅仅是个“ homeschooling ”的案例,更是郑渊洁这位以“童话大王”著称的作家,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大胆挑战。郑渊洁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高度的个性化和自由度。咱们.............
  • 回答
    教育部门在教师任职后是否应该进行考核和监督,而不是让教师成为一个“铁饭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需要详细阐述。将教师职业从“铁饭碗”模式转变为一种持续发展的、有绩效导向的职业,对提升教育质量、激发教师活力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 为什么“铁饭碗”模.............
  • 回答
    天津女教师让家长签署请愿书,这件事情是否能成为她不被撤职的理由,或者说,在学校处理这类事件时,这种行为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地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撤职”的性质。在教师管理体系中,“撤职”通常是指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师德师风要求、法律法规等,导致其岗位被撤销、调离原岗位,或者.............
  • 回答
    关于江西教师因发表“让扬州放弃严格防疫”言论被行政拘留15天一事,需从法律依据、言论边界、程序合法性等角度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适用根据公开信息,该教师可能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上发布了带有煽动性或误导性的言论,例如质疑扬州防疫政策的合理性,甚至呼吁“放弃严格防控”。警方据此依.............
  • 回答
    卢平教授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第一堂黑魔法防御术课上,让纳威扮演博格特,而纳威的博格特最终变成了胖乎乎的斯内普教授,并且被纳威“命令”穿上了他祖母的绿色裙子和一件大红色的披肩。这个场景在粉丝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就是,纳威这样做是否算“忘恩负义”,尤其是考虑到斯内普教.............
  • 回答
    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在我看来,这玩意儿,用的好,那就是“磨刀石”,孩子将来面对风浪就能更沉着;用得不好,那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反而容易被打击得抬不起头。咱们先聊聊“挫折教育”这个词本身。它听起来挺硬核的,好像就是要故意让孩子吃点苦头。但我觉得,更准确.............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从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多个角度来看,教师将学生视为“教育试验品”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自家孩子,这种行为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可行性极低,并且培养出“天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行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侵犯学生权益和不尊重个体: 知情同意权被剥夺.............
  • 回答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这无疑是治理学术造假乱象、净化学术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但其最终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积极意义:1. 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传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即特定族群犯罪率异常偏高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抛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这是一个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现象,绝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无论是教育还是基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13%人口能制造一半以上犯罪率”这个说法。这样的统计数字.............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许多双职工家庭的痛点,也反映了教育政策与现实需求的脱节。让孩子三四点就放学,而家长们往往要忙到五六点才能下班,这中间的“真空期”确实给接送和看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什么是三四点?其实,关于小学放学时间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背后也有一系列考量,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打消.............
  • 回答
    看到一年级孩子能做出漂亮的手抄报,字也写得规范工整,这确实是件让人欣慰的事儿。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家长和老师的思考:这究竟是孩子天赋异禀、表现出色,还是过早地被过度规范化了呢?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从“漂亮的手抄报”来说。这里的“漂亮”,可能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 内容充实有趣.............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是否适合发展私立教育,以及它是否会加剧阶级固化或促进社会公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要想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宏观的、标签化的论调,回到教育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上来。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私立教育的背景和土壤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教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正直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那些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品质,反而能让人过得顺风顺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咱们从小到大,耳边充斥着英雄故事、道德楷模,从孔孟之道讲到雷锋精神,核心都在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先天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有效地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但不同程度的学生更能凸显教师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更能体现教师的“育人”和“引导”能力 巨大的挑战性与.............
  • 回答
    听到你对木吉他右手练习的困惑,这其实是很多吉他爱好者都会遇到的瓶颈。确实,相比于左手,右手技巧的教学资料似乎显得“沉默”一些,但绝非因为不重要。恰恰相反,右手是吉他发声的灵魂,只有它稳、准、快,才能让左手的指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别担心,我们这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把你的右手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首.............
  • 回答
    俄乌战争的起因复杂,将其简单理解为“哥哥教训不懂事的弟弟”未免过于简化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层面。如果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这个比喻背后可能包含的逻辑,以及为什么这种理解既有其可以探讨之处,又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为什么会有人产生“哥哥教训弟弟”的联想?这种比喻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之间.............
  • 回答
    在《教父3》这部电影里,那处(大约在41分44秒左右)背景中出现的世界地图,确实能给我们一些线索,来推测它大致的绘制年代。你观察得很仔细,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格局和地理认知的变化。首先,我们得从地图的整体轮廓说起。仔细看地图上各大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