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 年前论文称赛格大厦存在「边设计边施工」问题,导致天线震荡大厦晃动等情况,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 年前论文称赛格大厦存在‘边设计边施工’问题,导致天线震荡大厦晃动等情况”,我需要首先澄清一些关键信息:

1. 赛格大厦(SEG Plaza)并非您描述的“20年前论文”中提到的案例。 您描述的“天线震荡,大厦晃动”的情况,更符合的是2021年深圳的赛格大厦事件。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确实存在关于施工和设计流程的讨论,但它发生在2021年,并非“20年前”。
2. “边设计边施工”是现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项目管理方式,并非绝对的“问题”,但如果管理不当,则可能导致问题。 这种模式在一些大型、复杂或时间紧迫的项目中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精细化设计尚未完全完成时,部分工程就已开始。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缩短工期,但也需要非常精密的协调和风险控制。

鉴于您提到的信息可能混淆了时间和事件,我将主要围绕 2021年深圳赛格大厦事件 来详细讲述,并探讨其中可能与“边设计边施工”相关的讨论,以及真实情况是如何解读的。



2021年深圳赛格大厦事件详解

事件发生:

2021年5月18日12点左右,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赛格大厦(SEG Plaza)突然出现剧烈晃动,大厦的顶部天线也随之发生震荡。这一现象被大量视频记录下来,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目击者和媒体报道,晃动感明显,导致在大厦内的人员感到不适,部分人员选择撤离。

初步原因排查与猜测:

事件发生后,深圳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专家组也第一时间进驻现场进行调查。初步的排查和媒体的猜测集中在几个方面:

风力影响: 赛格大厦高约350米,作为超高层建筑,其顶部受到风力的影响是正常现象。然而,事发当日的天气记录显示,事发时深圳市并没有出现强风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因此仅凭风力不足以解释如此剧烈的晃动。
共振: 这是最被广泛讨论的原因之一。超高层建筑在特定频率的风力或外部激励下,可能发生共振,导致结构产生过大的振动。专家们开始排查是否存在外部因素(如风、人流、地铁等)与大厦自身结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的可能性。
施工或改造问题: 赛格大厦在事件发生前,曾进行过一些小的改造或维护工作,例如顶部天线的加固。也有声音猜测,这些工作可能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边设计边施工”的质疑: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此次事件是由“边设计边施工”直接导致的,但对于一些大型复杂项目,这种项目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理论上的风险。如果设计变更频繁、与施工配合不紧密,或者安全评估不足,就有可能埋下隐患。然而,赛格大厦并非是新建项目,其主体结构早已建成多年,这次事件更倾向于是在现有结构上进行的某种操作或环境因素的叠加。

官方调查与最终结论:

事件发生后,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专家们进行了多轮现场勘查、数据采集和分析。最终,官方发布了调查结果,排除了建筑结构本身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地质和外部环境因素(如地震、强风)造成晃动的可能。

最终结论主要指向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叠加:

1. 风力引起结构振动: 事发时存在一定的风,引起了赛格大厦主体结构的低频振动。
2. 风致振动与塔吊振动耦合: 在晃动发生时,大厦顶部有一座正在使用的塔吊(用于大厦的维护或改造工程),塔吊的振动与大厦主体的风致振动发生了“耦合”或“叠加”。塔吊的摆动可能传递了额外的能量和频率到大厦结构上,放大了整体的晃动幅度。
3. 大厦顶部附加构件的影响: 大厦顶部的一些附加构件(如天线、装饰物等)可能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使其对某些频率的振动更加敏感。
4. 人员活动等次要因素: 大厦内部的人员活动和一些其他微小因素也可能对振动产生一定影响,但并非主导原因。

关于“边设计边施工”的讨论与实际情况:

赛格大厦的建造时间: 赛格大厦于1997年动工,2000年落成。这意味着它在“20年前”就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因此,此次事件并非发生在项目建设阶段的“边设计边施工”阶段。
事件的性质: 这次晃动更像是一次在已建成大厦主体结构上,由特定外部因素(风力+塔吊振动)叠加导致的动力学响应放大现象,而非结构设计或施工本身存在根本性缺陷。
设计与改造: 尽管非建设期,但任何大型建筑都会有长期的维护和改造需求。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如果设计方案不够周全,对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影响评估不足,也可能带来风险。例如,新增加的设备或改变了原有的受力方式,可能会改变大厦的动力特性。当时报道中提及的“天线加固”等工作,也可能属于此类改造范畴。

“边设计边施工”在现代建筑中的解读:

正如前面提到的,“边设计边施工”本身是一种项目管理策略,并非绝对的错误。它允许项目在设计尚未完全收尾时就进入施工阶段,以期加快进度。

优点: 缩短总工期,尤其对于一些技术创新或需求不断变化的项目。
风险:
设计变更: 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依据现场情况或新想法对设计进行频繁修改,这可能导致返工、材料浪费和成本超支。
协调难度: 设计团队、施工团队和业主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引发问题。
质量风险: 如果未完成的设计细节被施工,可能会导致最终产品与预期不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挑战: 需要高度集成化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来管理设计与施工的联动,并进行精准的模拟分析。

在赛格大厦事件中,虽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边设计边施工”导致了主体结构的晃动,但这次事件的讨论也提示了以下几点关于超高层建筑的项目管理:

1. 对结构的动力特性有深入理解: 在进行任何改造或加固时,都必须充分评估对大厦整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包括与外部环境(风、地震、交通等)的互动。
2. 细致的现场施工管理: 即使是小范围的施工,如安装或调整设备,也需要考虑到其可能对整体结构产生的动态效应,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上。
3. 多专业协同的重要性: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以及施工方需要紧密合作,确保任何改动都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总结:

2021年的深圳赛格大厦事件并非源于“20年前论文”所描述的“边设计边施工”问题,而是由于风力、塔吊振动以及大厦顶部附加构件等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结构动力响应放大。虽然“边设计边施工”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但它与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并不完全对应。赛格大厦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特定条件下,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学特性被外部因素激活,产生了显著的晃动。这起事件也再次强调了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及长期维护过程中,对动力学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的极高要求。

如果您所说的“20年前论文”指的是另一栋大厦,请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我将尽力为您查找和分析。但就赛格大厦而言,上述信息是基于公开的调查结果和普遍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生期间搞的是结构振动控制,现在的工作是桥梁设计,算是有一点发言权。

赛格大厦振动跟结构本身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关系不大,单纯是业主思维落后没有考虑到利用TMD (tuned mass damper)进行振动控制的必要性。

即使对于现在大多数国内的业主来说,结构振动控制是一个远远超出他们认知水平的领域。因为这类振动的发生对于风荷载的要求本身是比较苛刻的,有的建筑可能裸奔十几年都碰不上一次大振。结构的阻尼本身是一个玄学,和温度,施工质量等不可控因素相关性远比业界想象的要大,在研究过程中甚至出现过由于国内钢结构加工质量比日本差太多,结果阻尼更大反而实测不需要进行振动控制,这真不是段子。二十年前的业主搞不好也是第一次修超高层建筑,更加没有这个经验。以现在的视角看,400多米高的楼不放TMD很愚蠢,但在那个年代是司空见惯的,欧美也是到90年代才普遍开始应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一句话,这件事的本质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产生的不合理设计引发的。解决方法么,加个TMD就好了,代价么,也就是少收一两层的租金,几千万以内搞定。要是真听信了学阀忽悠搞大规模的结构监测和相关研究反而可能被坑好几个亿。

user avatar

我是一名一级建造师,曾经在做EPC项目的时候,就一直有疑问,到底什么叫做设计为龙头,什么是设计降成本?

学项目管理的时候,曾经有提到过一个名词,叫“三边工程”。

“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既造成工期大幅延长,影响老百姓出行;又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上述这样的,但提及的造成工期大幅延长是不存在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资金成本,缩短工期,三边工程只会大幅度减少施工时间,先建造后出图的情况很常见,部分区域不满足规范要求,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

“三边工程”是不允许的,但EPC模式又是国家推广的,在工程实务中,EPC如何能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呢?

秘诀还是“边设计边施工”,一般一个项目会分成多个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的图纸都是分阶段出的,有些单位工程规模较大的还会有众多的子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

施工单位在干活的时候,肯定是怎么施工方便怎么来,并不会按照你图纸的出图顺序来给你施工。

一边设计单位在按部就班得出图,另一边施工单位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始施工,且不说每完成一册图纸就开始施工该标段本就有“边设计边施工”的嫌疑。

施工超前设计,设计根据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修改施工图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所以说,目前我们国内大部分EPC项目,其实是变相的“三边工程”,套了个高大上的马甲而已。

设计院在EPC中扮演的所谓“龙头角色”更是苦不堪言,业主的需求要满足,不停修改图纸讨好业主,实际施工便捷性能不考虑,绝不考虑,施工单位怨声载道。

顶着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名头,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更可怜项目现场的实际管理人员,大多技术出生,有些不符合设计施工规范的,看在眼里,担惊受怕,还没处说。

和设计院领导说,领导告诉你,年轻人要有担当,这点事,你不担着,难道让我们老头子上?

和业主单位说,业主告诉你,我要是能解决,要你EPC干嘛的?

和施工单位说,施工单位的告诉你,你们哪个设计师做的设计,蹲坑开个落地窗,给人看腚么?

和监理单位说,总监告诉你,我也认为你是对的,但我只做业主爸爸让我做的。

不过好在现在施工原材料质量有保证,公开招投标找来的施工单位大部分也有国资背景,工程的质量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保障,工程主体结构一般不会出问题。

怕就怕在一些生态环保农业林业问题上,被强行裹挟着越过了红线,到头来钱没挣多少,却背了个天大的锅到身上。

至于题中20年前就建造完成的赛格大厦,那个年代的工程存在“边设计边施工”问题,都不叫事儿,只要别出事,那就是项目经理管理有方,进度控制管理到位,为业主大大得省了一笔钱,该奖!

但要是真塌了,不知道那个年代是否有终身责任制。


我是@还是叫XX吧,在一家综合甲级设计院做了好多年新能源,后跑路考公上岸了,如果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向我咨询,包括但不限于设计院选择、电网就业、考公考研、新能源企业就业择业等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