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诅咒”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在拍卖会上,出价最高的人,最后往往不是最划算的那个。想想看,你费尽心思、咬紧牙关把价格抬上去了,最后拍到了东西,结果发现,这东西的真实价值,比你付出的钱还要少。这就叫“赢家诅咒”。
这玩意儿背后,其实是好几层经济学道理在互相作用,挺有意思的。
核心的出发点:信息的非对称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
拍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参与竞拍的每个人,对于拍卖品的“真实价值”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卖家: 卖家当然知道这东西值多少钱(或者他们期望值是多少),但他们不会告诉你。
竞拍者: 每一个竞拍者心里都有一个对这件拍品的“估值”。这个估值,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用途、偏好、对市场的判断,甚至是对其他竞拍者的了解。
关键在于,没人知道别人心里那个“真实的价值”是多少。你知道你自己觉得值多少,但你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会出现“赢家诅咒”?
1. “平均谬误”(Winner’s Curse Fallacy)或“高估偏误”(Overestimation Bias)
这可能是最经典的一种解释。想象一下,一件拍品,有N个竞拍者。每个人对这件拍品都有一个各自的“真实价值”估计。这些估计值,我们不妨假设它们围绕着一个“平均真实价值”波动。
有的估值会高于平均真实价值。
有的估值会低于平均真实价值。
有些可能刚好等于平均真实价值。
拍卖的规则是价高者得。那么,谁最有可能出最高价? 答案是那些最高估值者。
然而,最高估值者,不一定是对拍品最“懂行”或估值最“准确”的人。他们只是恰好,在所有竞拍者中,给了最高那个数字。
所以,当我们成为“赢家”,也就是出价最高的人时,我们赢的可能不是“价值最高”的那个人,而是“最敢出高价”的那个人。而那些真正对拍品价值有更准确判断、但估值没那么高的人,早就被我们挤出去了。
换句话说,你之所以能出最高的价,可能是因为你比所有人都更乐观,或者说,你的估值是所有估值中最高的那个。 但平均来看,那些比你估值低的人,他们的估值反而更接近拍品的“真实”市场价值。所以,当你赢了,你很可能就承担了“高估”的风险,付出了比它真实价值更多的钱。
比如,一个物品的真实价值是100元。有5个竞拍者,他们的估值分别是:90, 95, 100, 105, 110。
第一个人(90)不买了。
第二个人(95)不买了。
第三个人(100)可能犹豫一下。
第四个人(105)可能觉得差不多。
第五个人(110)觉得值得。
最后,第五个人出了105或110(取决于拍卖的精细程度,比如是增量拍卖还是密封价格拍卖),他成为了赢家。但他支付了105(或者更高),而物品的真实价值只是100。他就“诅咒”了。
2. “策略性竞价”(Strategic Bidding)与“恐慌性出价”(Panic Bidding)
在拍卖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基于对物品价值的朴素判断来出价,还会考虑其他人的出价行为。
“我得在别人之前拿下”: 当你看到价格不断攀升,而你又非常想要这个东西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再不加价就可能被别人抢走了”的恐慌感。这种心理会驱使你提高出价,即使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你最初的理性评估。
“我不想被别人认为我很弱”: 在某些社交场合或者面对特定类型的竞拍者时,人们可能不愿意表现出“胆怯”,即使心里认为价格已经偏高,也可能继续出价,以维护自己的“面子”或“地位”。
“也许我比别人更懂”: 有些经验丰富的竞拍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比其他人更准确,所以他们敢于出更高的价格。但如果他们的判断有误,同样会陷入赢家诅咒。
3. “信息外溢”与“市场信号”(Information Leakage & Market Signaling)
拍卖过程本身也在传递信息。当价格被推高时,它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件东西很受欢迎,并且大家普遍认为它有较高的价值。
“追随者效应”: 后来的竞拍者,看到前面的出价很高,可能会误以为这件物品确实值那么高,于是跟着抬价。他们可能没有独立判断,只是在追随市场“潮流”。
“沉默的智慧”(Tacit Knowledge): 有时候,某些竞拍者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是基于一些非公开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当他们不出价时,这本身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不想要”或者“我不愿意付出这个价”),而那些继续出价的人,可能就忽略了这些“沉默的信号”。
4. “风险规避”与“不确定性”(Risk Aversion & Uncertainty)
尤其是在缺乏完善信息的情况下,拍卖品的“真实价值”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总会有个价值”的心态: 很多人参与拍卖,是带着“总能卖个好价钱”的预期。但这个“好价钱”是相对的。如果你支付的价格,刨去各种交易成本、时间成本,最终收益很低,甚至亏损,那就算是被“诅咒”了。
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他们的支付能力,以及他们对这件物品的真正重视程度。这种未知性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和几个朋友去二手市场淘古董。
你觉得一个花瓶可能值500块,因为你喜欢它的样式,而且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有这个价。
你的朋友小王,是个专家,他知道这个花瓶的窑口是晚清的,保存得也不错,他心里估值是800块。
你的朋友小李,是个收藏家,他最近正想找一个类似的,他觉得能值1000块,但他也知道这个价格有点偏高,但他愿意为稀缺性多付点。
你的朋友小张,是个新手,觉得这个花瓶挺好看的,他愿意出600块。
拍卖开始,你出500,小张出600,你觉得不值,退出了。小张出600,小李觉得600太便宜了,就出700。小张觉得700太高了,不干了。现在就剩下小李了,他心里估值800,他可以出700,他觉得这是个好价钱,就出了700。
如果你是小李,你出价700,并且成功拍到了。但如果小张的估值是600,你的估值是800,而这个花瓶的“市场公允价值”其实是750,你为了拍到它,出到了700,虽然比小张高,但你不知道小李会出800。
等等,这个例子有点绕。我们换个更直观的:
假设我们要拍卖一块地皮。
开发者A 觉得这块地可以盖公寓,市场价能卖1000万。他愿意出900万。
开发者B 觉得这块地可以盖商场,市场价能卖1200万。他愿意出1100万。
开发者C 觉得这块地有点偏,只能盖个仓库,市场价只能卖700万。他愿意出600万。
开发者D 是个乐观派,他觉得这块地可能有开发潜力,估值1300万,但他也知道不确定性很大,也许真值950万,他愿意出1000万。
所有人都知道这块地最起码值700万(仓库的价值)。
C开始出600万,大家觉得太低了,没人跟。
D出950万,A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价钱,也跟着出980万。
B看到A出980万,他知道自己的估值是1200万,觉得980万还可以,于是出了1000万。
A看到B出1000万,他觉得这个价位已经高于自己的公寓开发估值了,他退出了。
D看到B出1000万,他的乐观估值是1300万,他虽然知道不确定性很大,但觉得1000万是个值得冒险的价位,他出了1050万。
B看到D出1050万,他知道自己的商场开发估值是1200万,他觉得1050万还可以接受,他出了1100万。
D看到B出1100万,他知道自己的乐观估值是1300万,但他也知道真实的价值可能更接近950万,他觉得1100万风险太高,退出了。
最后,B出了1100万,拍到了这块地。
现在我们分析:
B的估值是1200万。他付出了1100万。看起来他赚了100万。
D的估值最高(1300万),但他认为真实价值可能接近950万,他最终没敢出到1200万以上。
A的估值是1000万,他在980万时就退出了。
C的估值是700万,他在600万时就退出了。
这里的“赢家诅咒”体现在:B是最有可能准确估值的人(1200万)。 但是,如果他的估值比其他人(尤其是D)的“最高潜在估值”低,或者他没有认识到D的乐观主义,他就有可能付出比他自己最终认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如果开发商场不太顺利,实际只卖了1150万)更高的价格。
更关键的是,在一个“密封价格拍卖”(Vickrey Auction)的变种中,比如一个人出最高价,但支付的是第二高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赢家诅咒的风险会降低,因为赢家不需要支付他的最高出价。
如何避免赢家诅咒?
做足功课: 对拍卖品的价值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市场行情。
设定上限: 在竞拍前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上限,一旦达到就果断放弃。
保持理性: 不要被情绪或竞争对手的行为所影响,避免恐慌性出价。
学习使用策略: 了解不同拍卖形式的规则,并根据规则制定竞价策略。
总而言之,“赢家诅咒”不是一个简单的“买贵了”的故事,它触及了信息不对称、个体估值差异、策略性互动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经济学原理。当你成为赢家时,你可能只是因为你比别人更愿意承担风险,或者你的信息比别人更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