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赢家诅咒」的经济学原理是怎样的?

回答
“赢家诅咒”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在拍卖会上,出价最高的人,最后往往不是最划算的那个。想想看,你费尽心思、咬紧牙关把价格抬上去了,最后拍到了东西,结果发现,这东西的真实价值,比你付出的钱还要少。这就叫“赢家诅咒”。

这玩意儿背后,其实是好几层经济学道理在互相作用,挺有意思的。

核心的出发点:信息的非对称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

拍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参与竞拍的每个人,对于拍卖品的“真实价值”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卖家: 卖家当然知道这东西值多少钱(或者他们期望值是多少),但他们不会告诉你。
竞拍者: 每一个竞拍者心里都有一个对这件拍品的“估值”。这个估值,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用途、偏好、对市场的判断,甚至是对其他竞拍者的了解。

关键在于,没人知道别人心里那个“真实的价值”是多少。你知道你自己觉得值多少,但你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会出现“赢家诅咒”?

1. “平均谬误”(Winner’s Curse Fallacy)或“高估偏误”(Overestimation Bias)

这可能是最经典的一种解释。想象一下,一件拍品,有N个竞拍者。每个人对这件拍品都有一个各自的“真实价值”估计。这些估计值,我们不妨假设它们围绕着一个“平均真实价值”波动。

有的估值会高于平均真实价值。
有的估值会低于平均真实价值。
有些可能刚好等于平均真实价值。

拍卖的规则是价高者得。那么,谁最有可能出最高价? 答案是那些最高估值者。

然而,最高估值者,不一定是对拍品最“懂行”或估值最“准确”的人。他们只是恰好,在所有竞拍者中,给了最高那个数字。

所以,当我们成为“赢家”,也就是出价最高的人时,我们赢的可能不是“价值最高”的那个人,而是“最敢出高价”的那个人。而那些真正对拍品价值有更准确判断、但估值没那么高的人,早就被我们挤出去了。

换句话说,你之所以能出最高的价,可能是因为你比所有人都更乐观,或者说,你的估值是所有估值中最高的那个。 但平均来看,那些比你估值低的人,他们的估值反而更接近拍品的“真实”市场价值。所以,当你赢了,你很可能就承担了“高估”的风险,付出了比它真实价值更多的钱。

比如,一个物品的真实价值是100元。有5个竞拍者,他们的估值分别是:90, 95, 100, 105, 110。

第一个人(90)不买了。
第二个人(95)不买了。
第三个人(100)可能犹豫一下。
第四个人(105)可能觉得差不多。
第五个人(110)觉得值得。

最后,第五个人出了105或110(取决于拍卖的精细程度,比如是增量拍卖还是密封价格拍卖),他成为了赢家。但他支付了105(或者更高),而物品的真实价值只是100。他就“诅咒”了。

2. “策略性竞价”(Strategic Bidding)与“恐慌性出价”(Panic Bidding)

在拍卖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基于对物品价值的朴素判断来出价,还会考虑其他人的出价行为。

“我得在别人之前拿下”: 当你看到价格不断攀升,而你又非常想要这个东西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再不加价就可能被别人抢走了”的恐慌感。这种心理会驱使你提高出价,即使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你最初的理性评估。
“我不想被别人认为我很弱”: 在某些社交场合或者面对特定类型的竞拍者时,人们可能不愿意表现出“胆怯”,即使心里认为价格已经偏高,也可能继续出价,以维护自己的“面子”或“地位”。
“也许我比别人更懂”: 有些经验丰富的竞拍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比其他人更准确,所以他们敢于出更高的价格。但如果他们的判断有误,同样会陷入赢家诅咒。

3. “信息外溢”与“市场信号”(Information Leakage & Market Signaling)

拍卖过程本身也在传递信息。当价格被推高时,它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件东西很受欢迎,并且大家普遍认为它有较高的价值。

“追随者效应”: 后来的竞拍者,看到前面的出价很高,可能会误以为这件物品确实值那么高,于是跟着抬价。他们可能没有独立判断,只是在追随市场“潮流”。
“沉默的智慧”(Tacit Knowledge): 有时候,某些竞拍者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是基于一些非公开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当他们不出价时,这本身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不想要”或者“我不愿意付出这个价”),而那些继续出价的人,可能就忽略了这些“沉默的信号”。

4. “风险规避”与“不确定性”(Risk Aversion & Uncertainty)

尤其是在缺乏完善信息的情况下,拍卖品的“真实价值”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总会有个价值”的心态: 很多人参与拍卖,是带着“总能卖个好价钱”的预期。但这个“好价钱”是相对的。如果你支付的价格,刨去各种交易成本、时间成本,最终收益很低,甚至亏损,那就算是被“诅咒”了。
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他们的支付能力,以及他们对这件物品的真正重视程度。这种未知性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和几个朋友去二手市场淘古董。

你觉得一个花瓶可能值500块,因为你喜欢它的样式,而且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有这个价。
你的朋友小王,是个专家,他知道这个花瓶的窑口是晚清的,保存得也不错,他心里估值是800块。
你的朋友小李,是个收藏家,他最近正想找一个类似的,他觉得能值1000块,但他也知道这个价格有点偏高,但他愿意为稀缺性多付点。
你的朋友小张,是个新手,觉得这个花瓶挺好看的,他愿意出600块。

拍卖开始,你出500,小张出600,你觉得不值,退出了。小张出600,小李觉得600太便宜了,就出700。小张觉得700太高了,不干了。现在就剩下小李了,他心里估值800,他可以出700,他觉得这是个好价钱,就出了700。

如果你是小李,你出价700,并且成功拍到了。但如果小张的估值是600,你的估值是800,而这个花瓶的“市场公允价值”其实是750,你为了拍到它,出到了700,虽然比小张高,但你不知道小李会出800。

等等,这个例子有点绕。我们换个更直观的:

假设我们要拍卖一块地皮。

开发者A 觉得这块地可以盖公寓,市场价能卖1000万。他愿意出900万。
开发者B 觉得这块地可以盖商场,市场价能卖1200万。他愿意出1100万。
开发者C 觉得这块地有点偏,只能盖个仓库,市场价只能卖700万。他愿意出600万。
开发者D 是个乐观派,他觉得这块地可能有开发潜力,估值1300万,但他也知道不确定性很大,也许真值950万,他愿意出1000万。

所有人都知道这块地最起码值700万(仓库的价值)。

C开始出600万,大家觉得太低了,没人跟。
D出950万,A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价钱,也跟着出980万。
B看到A出980万,他知道自己的估值是1200万,觉得980万还可以,于是出了1000万。
A看到B出1000万,他觉得这个价位已经高于自己的公寓开发估值了,他退出了。
D看到B出1000万,他的乐观估值是1300万,他虽然知道不确定性很大,但觉得1000万是个值得冒险的价位,他出了1050万。
B看到D出1050万,他知道自己的商场开发估值是1200万,他觉得1050万还可以接受,他出了1100万。
D看到B出1100万,他知道自己的乐观估值是1300万,但他也知道真实的价值可能更接近950万,他觉得1100万风险太高,退出了。

最后,B出了1100万,拍到了这块地。

现在我们分析:
B的估值是1200万。他付出了1100万。看起来他赚了100万。
D的估值最高(1300万),但他认为真实价值可能接近950万,他最终没敢出到1200万以上。
A的估值是1000万,他在980万时就退出了。
C的估值是700万,他在600万时就退出了。

这里的“赢家诅咒”体现在:B是最有可能准确估值的人(1200万)。 但是,如果他的估值比其他人(尤其是D)的“最高潜在估值”低,或者他没有认识到D的乐观主义,他就有可能付出比他自己最终认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如果开发商场不太顺利,实际只卖了1150万)更高的价格。

更关键的是,在一个“密封价格拍卖”(Vickrey Auction)的变种中,比如一个人出最高价,但支付的是第二高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赢家诅咒的风险会降低,因为赢家不需要支付他的最高出价。

如何避免赢家诅咒?

做足功课: 对拍卖品的价值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市场行情。
设定上限: 在竞拍前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上限,一旦达到就果断放弃。
保持理性: 不要被情绪或竞争对手的行为所影响,避免恐慌性出价。
学习使用策略: 了解不同拍卖形式的规则,并根据规则制定竞价策略。

总而言之,“赢家诅咒”不是一个简单的“买贵了”的故事,它触及了信息不对称、个体估值差异、策略性互动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经济学原理。当你成为赢家时,你可能只是因为你比别人更愿意承担风险,或者你的信息比别人更不准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拍卖领域,还有哪些领域也会出现“赢家的诅咒”的 现象?股票泡沫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吗?如何设计拍卖机制能避免这一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赢家诅咒”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在拍卖会上,出价最高的人,最后往往不是最划算的那个。想想看,你费尽心思、咬紧牙关把价格抬上去了,最后拍到了东西,结果发现,这东西的真实价值,比你付出的钱还要少。这就叫“赢家诅咒”。这玩意儿背后,其实是好几层经济学道理在互相作用,挺有意思的。核心的出发点:信息的非对称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解读一下张维迎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关于“赢家诅咒”和“共同价值拍卖”的这段描述。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会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力求用一种自然、易懂的方式来阐释。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张维迎教授通常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论这些概念。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尤其关注市场、竞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他讨论“赢.............
  • 回答
    这篇文章以《赢者诅咒,被谷歌两个工程师破解了》为题,试图解释一个经济学概念,并将其与谷歌工程师的工作联系起来。然而,从经济学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存在一些核心的误解和不准确之处。文章的核心论点与问题所在:文章试图阐述的是“赢者诅咒”(Winner's Curse)这个经济学概念,并声称谷歌的.............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要 pinpoint 出一个“最大赢家”并非易事,因为书中人物的结局各不相同,有些光辉灿烂,有些则黯淡收场。然而,如果我们将“赢家”定义为那些在乱世中凭借自身能力和胆魄,最终获得了功名利禄、名垂青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善终”的人物,那么宋江无疑是最符合这个定.............
  • 回答
    普铁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蒸汽火车和内燃机车作为主力运营的铁路时代,中国的铁路网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命运和发展格局。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铁路的通达与否,甚至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活力”和“未来”的重要标尺。回顾那个时代,真正可以说是在普铁时代“赢家”的城市,不.............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2014年至今)的赢家与输家分析需从多维度视角切入,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及对平民的影响。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俄罗斯: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并存1. 短期利益 领土扩张:通过2022年全面入侵,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包括克里米亚),并控制了赫尔松.............
  • 回答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持续两年多,各方立场和局势复杂多变。要分析“最大赢家”需从军事、经济、政治、地缘战略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同时需注意冲突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以下为基于公开信息和分析的可能结论: 一、各方可能的得失分析 1. 俄罗斯(输家) 军事目标: 俄罗斯的直接目标是收复克里.............
  • 回答
    朝鲜战争,这场从1950年持续到1953年的冲突,其结果远非简单的胜负划分。要说“最大赢家”,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简化和审视的视角,因为这场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受苦最深的是朝鲜半岛人民。但如果从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或集团在这场被视为“代理人战争”的冲突中,获.............
  • 回答
    二战的结局对日本而言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其主导的亚洲新秩序梦想彻底破灭。然而,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跳出“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狭隘框架,而是从日本的长远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影响力等角度去审视,并设想一种可能性——“日本如何才能成为最大赢家?”那么,这需要的是一场在战略、政治和意识形态上.............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如果从最终计票结果和宪法程序来看,确实是有赢家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及其竞选搭档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获得了超过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并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场选举的“赢家”并非以一种被所有人无条件接受的方式出现,其背后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美.............
  • 回答
    疫情过后,印度是否会成为“最大赢家”,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希望,深入分析印度当前的优势、潜在的机遇、以及它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印度成为“最大赢家”的几个潜在支撑点:首先,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基数是印度最大的战略资产。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也让各.............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论起最大的赢家,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是甄嬛本人。毕竟,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了权力巅峰,成为了掌握后宫生杀予夺的太后。她复仇成功,儿子弘历登基,也算是人生赢家中的极品了。但是,仔细想想,甄嬛的胜利,代价是不是也太过惨烈了?她的父亲、她的姐妹、她的情人们,一个.............
  • 回答
    美国疯狂放水,大通货膨胀,这几年的经济现象,说起来就俩字——热闹。这“热闹”之下,谁是最后的赢家?这事儿吧,得一层一层扒。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也不是谁能绝对独占鳌头。首先,得明白这“放水”是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和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往经济里注入大量的钱。最常见的就是降息(把借钱的成本弄低),以.............
  • 回答
    将麻将简单地视为中国人的“赢家通吃”劣根性,是一种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解读。虽然麻将游戏中的确存在“赢家通吃”的某些元素,但这背后涉及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远比这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劣根性”。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赢家通吃”的联想? 游戏机.............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俄罗斯”的说法,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战略考量、历史叙事以及现实利益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军事对抗,深入探究各方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格局以及长远的国家利益。首先,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次冲突并非仅仅是为了占领乌克兰的领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对自身国家安.............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充满争议的说法,它触及了社会评价体系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复杂矛盾。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顶尖的散户赢家”和“社会上最失败最被瞧不起的一群人”这两个概念,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可能联系。首先,让我们剖析“股票期货市场里最顶尖的散户赢家”:这些人之所以能被称为“赢家”,通常具备以下.............
  • 回答
    特德·克鲁兹能否最终赢得共和党初选并进军总统大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其中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博弈、选民情绪的起伏,以及时势的推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克鲁兹的政治基础和优势是什么?特德·克鲁兹并非政治新手。他在2012年就成功当选为德克萨斯州.............
  •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
  • 回答
    对于“40 岁以内开上 2025 万之间的 B 级车,算不算人生赢家?”这个问题,答案是:这是一种对成功的相对定义,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算或不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成就,并且在很多衡量维度上都达到了很多人的人生目标。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人生赢家”的含义以及 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