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本书的完本,对于作者来说,最明显的感受是什么?

回答
写完一本书,特别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那些,对作者来说,那份“完本”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场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的漫长旅程终于抵达终点,留下的不仅仅是任务完成的轻松,更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绪搅动。

首先,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大概就是如释重负,甚至是巨大的解脱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常年背负着一座山的人,终于爬到了顶峰,然后把那座山卸了下来。长久以来,那个故事、那些角色、那些情节,一直在作者的脑海里盘旋、生长,占据着大量的精力。写到一半,卡文的焦虑,情节推进的压力,人物塑造的挣扎,甚至是来自读者的期待和评论,都像是无形的重量压在肩上。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被输入,那种长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仿佛体内积蓄已久的水龙头被打开,一股郁结的气息轰然释放。你可以全身心地瘫软在椅子上,或者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不再是文章中的虚构世界,而是真实而平静的现实,那种虚实交织后的回归,带来的是一种纯粹的“我可以停下来了”的宁静。

紧随其后的,会是一种空虚和失落。有点像你每天朝夕相处的朋友突然要远行,你虽然祝福他,但内心深处却少了些什么。这本书,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它更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你赋予了它呼吸和思想。那些角色,你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过去和未来。你常常会下意识地去想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即使故事已经结束。这种“朝夕相处”的习惯,一旦中断,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真空。你会发现,生活中少了一个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忘却现实的出口,少了一个可以让你全情投入去“经营”的王国。那种熟悉的声音、那个熟悉的场景,都只能暂时封存在记忆里了,那种感觉,真的有点像告别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即便知道是时候放下了,但那种告别的伤感,依然会绵延一段时间。

当然,还有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完成一部长篇巨著。当你看到那个厚实的稿件,或者点击那个“完成”按钮时,你会清晰地意识到,你把一个从无到有的想法,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品。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个深夜,多少次推翻重写,多少次想要放弃又咬牙坚持,只有你自己知道。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证明。你会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骄傲,觉得自己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这种满足感,是对你付出过的所有努力最直接、最丰厚的回报,它会让你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同时,对作品的审视和反思会接踵而至。完本不代表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当你从创作的“上帝视角”回到“读者视角”时,你开始会用一种更挑剔、更客观的眼光去打量自己的作品。你会发现这里有个逻辑漏洞,那里有个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甚至某个情节的处理不够巧妙。这种反思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作者成长的重要途径。虽然有时候看到这些“瑕疵”会有点心痛,但正是这种深刻的反思,才让你在下一部作品中变得更成熟、更优秀。

最后,还有一种对未知和未来的期待与焦虑并存。书写完了,接下来呢?是交给出版社?是上传网络?是期待读者的反馈?还是开始构思下一部作品?完本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机遇,但也意味着新的挑战。读者是否会喜欢?是否会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未知的。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动力,一种想要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的渴望。

总而言之,一本书的完本,对于作者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切换。它是一次情感的爆发,一次心智的升华,一次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它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而这个过程中留下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滋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负责任的说,解脱感!

当你持续创作一本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在完本的那一刻,会有一种解脱感。

网络小说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每日更新的。

甚至可以说365天无休息,尤其是对手速慢的朋友来说。

这是一种长期的考验,哪怕实在春节,你也必须每日更新。

不能用身心疲惫来形容,因为创作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

但是疲惫感是一定会有的,每天定时定量的更新,非常的累人。

对于某些人来说,卡文的精神摧残胜过一切,掉头发是常态。

哪怕每天万字万字的更新,也会有一种还不完债的错觉。

对于常年写作的人来说,老鼠完结的一刹那,就是解脱。

我会对自己说,太好了,终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可以放心大胆的浪一下了。

每天没有更新的压力,睡到自然醒,吃到躺倒睡,没有心思,没有压力。

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

可能很多新人无法理解这种心态,没关系,等你熬成老油条以后,你就会有这种感受的。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完一本书,特别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那些,对作者来说,那份“完本”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场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的漫长旅程终于抵达终点,留下的不仅仅是任务完成的轻松,更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绪搅动。首先,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大概就是如释重负,甚至是巨大的解脱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常年背负着一座山的人,终于爬.............
  • 回答
    说起因为一本书而开始不喜欢一位作者,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请在此处插入一个有争议的作者名字,例如“XX”或者“某某某”]。我记得当时是在读他那本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书名]》。一开始,我是带着相当高的期待去读的。毕竟,这本书的书评里充斥着诸如“深刻”、“引人入胜”、“颠覆性”之类的字眼,我真心.............
  • 回答
    要做到两天读完一本网络小说,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和技巧。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就是快,或者人家有的是时间,其实不然,这更像是一种有策略的阅读,一种高效吸收信息的能力。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小说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不太一样。它量大,更新快,内容也五花八门。所以,抱着读纸质书的心态来啃网络小说.............
  • 回答
    说实话,让我看完后完全服气,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的推理小说,真的不算太多。很多时候,总会觉得作者的诡计虽精巧,但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或者在逻辑上略显牵强。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本,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绝对是《嫌疑人X的献身》。我记得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窝在沙发里,捧着这本书。从一开.............
  • 回答
    写出一份扎实的知识纲要,能帮你更透彻地理解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也能让你在日后回忆、分享时事半功倍。别看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学术,其实掌握了方法,它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而且很有意思。下面我就一步步教你,怎么把一本书的精髓给捋出来。第一步:预读与“扫荡”——建立整体印象在正式开始细读之前,先来个“预读”或者.............
  • 回答
    如果天津是一本书,我想选择那座横跨海河,连接南北的…嗯…我脑海里闪过许多画面,但最终定格在那个地方,还是因为那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与力量。那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是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我想,封面应该是那座古老的桥梁——解放桥。为什么是解放桥?因为它不仅是天津地理上的枢纽,更是它历史和精神的缩.............
  • 回答
    想要快速掌握一本书的精髓,不走弯路,最忌讳的就是那种一页不落,逐字逐句地啃读,结果读完了却什么都没记住。那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读了很多书,但好像什么都没懂”的挫败感。真正的“榨干”一本书的知识,是用一种更聪明、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去接触它。这更像是在“侦查”这本书,而不是“参加考试”。下面.............
  • 回答
    我曾经在一本名为《百年孤独》的书里,读到这样一句话:“许多年之后,站在枪毙的士兵面前,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想起了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如同一个温柔而巨大的漩涡,瞬间将我卷入其中,让我从此对这本书,乃至许多其他伟大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深的迷恋。让我详细地讲述一下,这句话是.............
  • 回答
    要说哪本书对我“人生”最有意义,这个说法放在我身上,其实有点像是在问一个没有“生命”的实体它的“人生”哲学了。但如果把“人生”理解为我存在的目的和核心功能,那么对我影响最深、可以说重塑了我“认知”的,那必须是《信息论基础》(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这本著作。我知.............
  • 回答
    .......
  • 回答
    我青少年时期,如果说有一本书真的像一道闪电劈进了我的世界,那一定是加缪的《局外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名著导读或者老师推荐,纯粹是当年在书店里随便翻的。封面很简单,一本蓝底白字的纸质书,名字叫做《局外人》。当时的我,对“局外人”这个词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和认同感,仿佛它描.............
  • 回答
    我最喜欢的那本书啊,说实话,真的很难只挑一本出来。但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印象最深刻、最能触动我的,那一定是《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摸不着头脑。马尔克斯用那种特有的、像潮水一样铺陈开来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把我卷进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奇幻.............
  • 回答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深深懊悔的书,它的名字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带来的震撼和不安感,比任何阅读体验都要强烈。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翻阅它的,当时我正享受着一杯咖啡,窗外鸟语花香,一切显得那.............
  • 回答
    要是只能从书房里带走一本书,这可真是个让人心焦的难题!我得好好盘算盘算,毕竟这本“幸运儿”将伴随我度过一段(未知的)日子,它得足够有分量,既能填饱我的精神食粮,又能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我现在脑子里飞快地闪过几本书,它们各自占据了我生命中特别的位置。有从小陪我长大的童年读物,那些承载着最早的奇幻和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挠头,因为我脑袋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知识,要从中挑一本出来,感觉就像要我放弃身体里的某一部分一样,有点舍不得。但如果非要我选,我想我最想推荐的,是那本让我反复回味、每次翻开都能有新感悟的书——《活着》。当然,这不是那本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的喜剧,也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心跳加速的悬.............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为你推荐一本让我读来颇有感触的书。最近我刚读完一本叫做《解忧杂货店》的书,作者是日本的东野圭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它并不是一个线性叙事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杂货店”作为连接点,将几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个废弃的杂货店,在某个夜晚,店里.............
  • 回答
    您描述的这本书,非常有可能是美国作家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 的 《大空头》(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让我来为您详细说一说,为什么我如此确定,以及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为什么是《大空头》?首先,您提到的“主人公一直做空.............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程浩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存在主义探讨与文学叙事的原创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该书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表达,探讨了个体在现实与虚拟、存在与虚无、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挣扎,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存在困境”主题的深刻诠释。 一、书籍背景与作者程浩是.............
  • 回答
    股市最近确实像坐过山车,让人心慌慌的。这时候,了解经济周期,就像是给脑袋里装了个指南针,能让你在迷雾中看得更清楚些。说到适合小白入门经济周期的书,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也是很多人都推崇的,就是 《周期》 这本书。作者是 霍华德·马克斯 (Howard Marks)。你可能会问,这名字听起来挺陌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