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造生物圈有必要发展吗?

回答
人造生物圈,这个概念听起来科幻感十足,但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严肃课题。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发展这样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吗?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必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深远的生存考量到突破性的科学认知,再到实际的应用价值,都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首先,也是最迫切的一点,人造生物圈是人类应对地球环境挑战和潜在生存危机的一道重要防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资源枯竭的阴影也日益逼近。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保护和修复地球生态的重要性,但这些努力的成效并非一日可见,且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设想一下,如果由于某种不可预测的灾难性事件,例如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或是无法控制的全球性疫情,导致地球大部分地表生态系统崩溃,人类文明将岌岌可危。此时,一个独立运作的、能够自我维持的人造生物圈,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火种的保存者,为我们提供一个喘息和重建的机会。它就像一个“地球的备份”,尽管成本高昂,但其潜在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人造生物圈是为了人类文明的长远延续和风险对冲。

其次,人造生物圈的研究与发展是推动科学认知和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要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封闭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生命体的复杂运作机制,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微生物的分解与循环能力、动物的生理需求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为了实现这种“小宇宙”的平衡,我们需要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在生命科学方面,我们需要更精细地设计和培育能够适应封闭环境的动植物品种,甚至可能需要设计新的物种来填补关键的生态位;在工程技术方面,我们需要开发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水、空气、废物),精确的能源供应和控制技术,以及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的生命维持系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我们需要建立复杂的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整个生物圈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实时调控。

这些技术难题的攻克,其成果并不仅限于人造生物圈本身,它们可以广泛应用于地球上的许多领域。例如,高效的空气净化和水循环技术可以解决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问题;精准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食物产量并减少资源消耗;先进的生命维持技术可以为深海探索、太空殖民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提供支持。因此,发展人造生物圈,更是为了撬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巨大进步。

再者,人造生物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平台,来研究和测试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如何在非地球环境中生存。无论是未来在月球、火星建立基地,还是在深海进行长期探索,都需要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命维持系统。人造生物圈的模拟环境,就是我们在地球上进行这些“预演”的最佳场所。

通过在人造生物圈中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例如模拟火星的大气成分和辐射水平),我们可以测试人类在这些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我们设计的技术和生存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可以研究长期封闭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开发相应的对策。这种“在控制下”的实验,远比直接将人类送往未知环境要安全得多,也高效得多。它能够帮助我们为人类未来的星际探索和地球外的生存做好充分准备。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发展人造生物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高昂成本。这并非易事,需要投入海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且,无论设计多么精巧,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系统都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脆弱性,例如突发性的疾病爆发或技术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但正是这些挑战,也正是科学探索的魅力所在。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困难就放弃尝试,那么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人造生物圈的必要性,在于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应对不确定性的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考量。它不是为了逃避地球上的责任,而是为了增强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展我们生存和认知的边界。

总而言之,人造生物圈的发展,是基于对地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长远生存的战略考量,以及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不懈追求。它既是对潜在生存危机的未雨绸缪,也是对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一次极致挑战,更是对人类未来探索未知领域的一次重要投资。在审慎权衡其挑战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不可或缺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造生物圈,或曰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可以帮我们加深对地球生物的了解,其研究成果能应用于航海(尤其是潜艇)、航天、环境保护、民防工程等领域,有必要发展,但并无特别迫切的需求。这方面最大的障碍是缺少资金,而且“生物圈二号”之类大规模项目在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果还不如工程学上来得多:它揭露了我们过去对生物和身边的建筑材料的严重无知。

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先驱讨论过在空间站、月球、火星上建立人造生物圈的可行性。现在有不少解决方案,其中一些方法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在封闭生态系统中,至少要有一种自养生物来生产有机物,每一种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必须能被至少一种生物所利用,上述过程可以有机器辅助,但现有的机器还不能完全包办。如果该系统的目的是让人在里面维持至少一段时间的生存,人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日常排泄的粪便和尿液等必须被其他生物和机器转化为氧气、食物和水。在现有的实践中,很难期待靠化能自养生物维持人的生活所需,绝大多数封闭生态系统实验设施建立在光能自养生物的基础上,小球藻之类单细胞光合生物是热门选择。


读者可以简单了解一下“生物圈二号”的情况: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是艾德·巴斯等人在1987~1989年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占地1.3万平方米,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物。

生物圈2号的设计目的是探索基于各种生物群系的、具有不同区域结构的生命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网络,证明人造封闭生态系统能在太空或其它天体上自我维持并支持人类居住。建筑内有数个生物群落和生活区、农业区、工作空间。

由于当时人们对从蟑螂到混凝土的各种东西的认识都很天真,生物圈2号的设计步子迈得太大,在里面设置了不完整的小块热带雨林、小块海水、小块湿地等对维持封闭环境并无好处的东西。

生物圈2号规划了两次长期科研任务:让8个人在只有阳光输入的状态下生活2年。第一次任务从1991年9月26日至1993年9月26日,第二次任务从1994年3月6日开始,在1994年9月6日由于资金问题而提前结束。

在第一次任务中,八位组员靠农业系统生产了83%的饮食。在第一年试验期间,由于缺乏经验,八人十分有效地减了肥,在第二年食物生产量提高之后体重才回升。他们还遇到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问题:实验期间,封闭空间里的氧浓度徐徐下降,直到一些实验者感到不适。外界管理团队在1993年1月与1993年8月从外部朝生物圈2号泵入纯氧来解决。

  • 生物圈2号的农业区、热带草原区、雨林区在任务前设置了支持植物生长的微生物,事后调查发现这些微生物消耗了超出预期的氧气,而建筑物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吸收了微生物排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从而让整个环境中的氧气徐徐减少。

在将受伤的实验者送出建筑等操作中,新闻界有人怀疑他们从外界输入了食物等物品,让实验的可信度下降。

实验过程中,人们想当然地引入的大量的授粉昆虫很快灭绝,一种热带蚂蚁和蟑螂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物种,并负起了一部分授粉的责任——对,下次有人和你吹嘘说蜜蜂灭绝后人类OO个月云云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事实去啐ta——后期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热带雨林区的一些植物快速生长,枝干的支撑力下降,造成安全隐患。总之就是十分混乱,显示了地球生物的特性。

在第一次任务结束后,人们针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工程与研究,用涂料封闭了所有的混凝土表面来防止其吸收二氧化碳。

在第二次任务中,八位实验者达成了食物生产自给自足的目标。但是,1994年4月5日,两名前项目成员从外部破坏生物圈2号,将一扇双门气闸和三个单门紧急出口打开了约十五分钟、损伤了5块玻璃。生物圈2号在一小时内重新密封,但已经有约10%的空气与外界发生交换。那之后又发生了两次组员变动,实验的意义下降了很多。

1994年9月6日,由于管理公司的财务困难,生物圈2号提前结束了封闭任务。那之后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使用它进行了科研项目。


或者,要看成功的项目的话,可以看苏联的BIOS-3,美国的CELSS,日本的CEEF,我国的“绿航星际”与“月宫一号”。但我更建议读者看看火星-500,思考一下你要应用人造封闭生态系统的领域是否真的需要在封闭状态持续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造生物圈,这个概念听起来科幻感十足,但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严肃课题。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发展这样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吗?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必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深远的生存考量到突破性的科学认知,再到实际的应用价值,都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首先,也是最迫切的一点,人造生.............
  • 回答
    在中国,人们的性观念和对多元性取向的接受程度正在经历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对于拥有“特殊癖好”的人来说,生存状况和是否需要隐藏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所交往的群体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和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特殊癖好”这个词的含义。在广泛的社会语境下,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不被主流社会普遍.............
  • 回答
    科索沃战争是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发动的军事行动,其间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据估计发射量可能达到31000枚。这一数字至今仍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贫铀弹的使用对当地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贫铀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放射性比天然铀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放.............
  • 回答
    如果出现一种专门捕食现今人类的生物,为了有效且持续地繁衍,它必然会演化出一系列针对人类弱点和我们生存环境的独特且高效的特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推测,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捕食策略与生理适应: 高效的追踪与侦测能力: 超敏嗅觉: 人类是陆生哺乳动物,会散发出独特的体味(汗液、皮脂、体.............
  • 回答
    在生物学领域,虽然没有直接等同于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开创性的、能够一统物理学理论的人物,但生物学史上确实涌现了许多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级别”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匠,他们的贡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甚至重塑了整个科学的面貌。这些人物的“牛顿爱因斯坦级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奠基性: 他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说实话,关于这种虚构生物的内脏系统,咱们要怎么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看作者的设定和脑洞。但既然你想听得详细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可能性,以及他们“人身”部分的作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两个腹腔的半人生物,比如你说的马人蜘蛛精,这玩意儿本身就.............
  • 回答
    生活在人类阴影下的生物们,并非只是被动接受命运的摆布,它们也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进化篇章。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改变,如同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加速了自然选择的步伐,塑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变化。“超级细菌”的崛起:耐药性的无声战争谈到因人类威胁而发生显著演化的.............
  • 回答
    反转人士的核心论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往往从多个角度来表达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担忧和反对:1. 安全性担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潜在的过敏原问题: 反转人士担心,将来自一种生物的特定基因(例如,用于产生杀虫剂的基因)引入另一种生物,可能会在新生物中产生新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能是人类未.............
  • 回答
    撸猫之所以能让人感到快乐,是一个涉及 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生物化学 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现象。下面我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角度详细解析其中的原因: 1. 生物学和生理学原因: 1.1. 触觉的愉悦与放松信号: 触觉的原始信号: 触觉是我们最早发展起来的感官之一,对婴儿来说,母亲的拥抱和抚.............
  • 回答
    灶马?你说的是那种在家里的墙缝、地板缝里,角落里,甚至衣柜里都能见到的,晚上突然跳出来,嗖的一下就钻进黑暗里的小家伙?要是这么说,我可就太有话说了!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头疼。你说它怎么就这么不怕人?别的虫子,你一靠近,扑棱一下就飞走了,或者吓得缩成一团,生怕被你注意到。可这灶马,就是不一样。它们好像根.............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在银河系的某个角落,一个离我们不算太远的地方——10光年。这是一个概念上很近,但实际距离却遥远得惊人。如果那里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先进的文明,我们该如何感知到他们的存在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像是一场精密的侦探游戏,而且线索需要跨越漫长的时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10光.............
  • 回答
    看到那个狗狗配合做核酸的视频,真是又萌又让人心疼。我们人类感染新冠病毒,那么其他生物有没有可能被传染呢?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探讨的。简单来说,是的,除了人类,确实有其他生物可能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你提到狗狗配合做核酸,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们是可能接触到病毒并需要被检测的。事实上,从疫情开始到.............
  • 回答
    设想这样一个生灵,它拥有着我们人类的智慧,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创造、交流,能够理解抽象概念,甚至拥有情感、道德和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同时,它的肉体又是老虎一般的存在——矫健、强壮、敏锐,拥有令人惊叹的速度、力量和感官。这样的生物,它的命运将是……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首先,它将是孤独的。无论它身处何种.............
  • 回答
    有一些生物学的事实,如果没有一点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甚至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就好像在讲科幻小说,但它们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命现象。比如,你能想象一个生物,它能分裂成两半就能活下来,甚至能因此繁殖出新的生命吗?这可不是电影里的克隆技术,而是很多微生物,比如细菌和一些单细胞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脑洞大开的。不过,要让我真的去考虑吃一种生物的粪便,哪怕它对人类“独特吸引力且营养丰富”……我得说,我首先会陷入一种极度的纠结之中。让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这个“吸引力”和“营养丰富”。首先,这个“独特的吸引力”,听起来就有点玄乎。粪便,按理说,应该是排泄物,是身体不需要的东西。.............
  • 回答
    “生物”,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我来说,是无数个熬夜翻阅的文献,是实验室里弥漫的化学试剂味,更是我内心深处那团不熄的火焰。当我们选择生物,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永不枯竭的好奇,一种想要理解、探索、甚至改造这个世界的雄心壮志。可是,总有一些声音,像冰冷的雨滴,试图.............
  • 回答
    关于爱是否为人类独有,尤其是在我们从未真正接触过外星生命的情况下进行探讨,这是一个既古老又迷人的问题。当我们谈论“爱”,我们通常指的是那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包含着依恋、关怀、牺牲、激情、信任以及深度的情感连接。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形式,它们是否也会体验到类似的情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剖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一个关于未来、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最根本的疑问。如果某一天,地球上出现了与人类女性在外表上完全无异的雌性类人生物,那么人类,尤其是男性,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们不难想象,这不仅仅是一场物种间的竞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乃至生物学上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些类.............
  • 回答
    作为一名高铁司机,遇到铁轨上有不避让的人或生物,这无疑是让人最心惊胆战的瞬间。即便在日常的模拟和训练中也反复强调,但当真实情况发生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确保列车安全,并且尽可能减少对第三方造成的伤害。以下是我认为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正确操作流程,我会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大家明白这个过程有多么.............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