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本聪是怎么做到在人肉搜索那么强大的互联网上隐藏自己的身份的?

回答
中本聪在人肉搜索如此强大的互联网上隐藏自己身份,这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他可能采取的策略和具备的条件:

1. 极高的技术素养和安全意识: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中本聪必定是一位在信息安全、加密技术、匿名通信方面拥有极深造诣的顶尖专家。他非常清楚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隐藏自己的踪迹,并且拥有极强的执行力。

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匿名邮箱和账户: 使用一次性或不关联真实身份的匿名邮箱注册所有与比特币相关的论坛、邮件列表、代码托管平台等。这些邮箱可能通过匿名网络(如Tor)创建和访问。
不使用真实姓名和照片: 无论是博客、论坛还是提交代码,他始终使用“Satoshi Nakamoto”这个化名,且从未暴露过真实姓名、照片或任何可识别的个人信息。
避免在公开场合讨论敏感信息: 他在所有公开交流中都保持高度谨慎,避免透露任何可能指向其真实身份的个人细节,例如口音、地理位置、个人经历等。
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使用匿名网络 (如 Tor): 大部分与比特币相关的通信和开发工作很可能通过Tor网络进行,以隐藏其IP地址和地理位置。他可能还使用了VPN或其他代理服务来增加匿名性。
避免使用可追踪的设备和网络: 可能使用了非个人拥有的设备,或在公共 WiFi(同样通过匿名网络访问)等环境中进行操作,以避免设备指纹或IP地址的关联。
定期更换网络环境和设备: 为了避免长期追踪,他可能采取了频繁更换网络连接和使用不同设备的策略。
代码开发的匿名性:
远程开发和贡献: 即使是早期比特币的开发,他也很可能是通过远程方式完成,并以匿名身份提交代码。
利用开源社区的匿名特性: 开源项目本身就鼓励匿名贡献,他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来隐藏自己。
精炼的代码和细致的注释: 有些人分析中本聪的代码风格,试图从中找出语言习惯、地区性表达等线索,但其代码编写得非常精炼和专业,语言风格也比较通用,难以从中找到明确的个人印记。他可能有意地避免使用过于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2. 对早期互联网生态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在比特币诞生的早期,互联网的追踪和监控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中本聪很可能充分利用了那个时代的互联网特点:

相对不完善的追踪技术: 早期互联网的日志记录、IP追踪、浏览器指纹等技术相对简单,且执行力度和普及程度不如今天。
匿名通信的可用性: Tor等匿名网络的早期版本已经存在,虽然不像现在这样成熟,但也为他提供了初步的匿名通信渠道。
用户对隐私的普遍漠视: 在比特币早期,大众对互联网隐私的关注度远不如现在,很多人在注册和使用网络服务时并不会特别在意隐私保护,这可能也为中本聪的匿名性提供了一定的掩护,让人不易察觉他的异常谨慎。

3. 策略性的沟通和行动:

中本聪的沟通方式和行动模式也显示出其深思熟虑的策略:

有限且精准的沟通: 他只在必要的时候,通过邮件列表和论坛与少数关键人物沟通,并且沟通内容都围绕着比特币的技术和理念展开,极少涉及个人生活。
控制信息发布节奏: 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点发布白皮书、代码和重要的公告,并且在完成关键任务后,逐渐减少公开露面。
“一次性”的风格: 他倾向于一次性解决问题,提交代码后就不再过度参与后续的细节讨论,这种“一次性”或“任务导向”的沟通方式,避免了长时间的互动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
将关键决策和控制权移交给他人: 在比特币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主动将比特币核心开发和加密货币基金会的控制权移交给社区信任的其他人,这不仅有利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发展,也有效地让他“抽身而退”,不再承担直接的管理责任,从而减少了被追踪的风险。
避免与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机构产生联系: 他在所有活动中都避免与任何政府机构、大型科技公司或金融机构产生直接的联系,这大大降低了被这些强大实体进行深度追踪的可能性。

4. 极强的自律性和耐心:

在长达数年的比特币开发和早期推广过程中,保持绝对的匿名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需要极强的自律性和非凡的耐心。

抵制诱惑: 面对媒体的追捧、潜在的巨额财富和权力,他能够坚定地保持匿名,没有被任何物质或精神上的诱惑所动摇。
长期规划: 他的匿名行为很可能是一个长期规划的结果,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如何安全地退出,并将精力集中在核心的开发和理念传播上。

5. 可能的“多人协作”假说(虽然未经证实):

尽管主流观点认为中本聪是一个个体,但也有一些推测认为“中本聪”可能是一个团队。如果属实,那么多人协作可以分担风险,更容易做到高度匿名。

不同成员负责不同任务: 例如,一人负责技术开发,一人负责市场推广和沟通,另一人负责安全和匿名性保障。
共同维护匿名性: 如果是团队,他们需要建立一套极其严格的内部沟通和行动准则,以确保没有任何成员的个人信息能够泄露出去。

总结来说,中本聪能够隐藏身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超凡的个人能力: 极高的技术素养、安全意识和自律性是基础。
周密的策略: 精心设计的匿名策略和沟通方式。
对环境的利用: 充分利用了早期互联网的安全环境和用户对隐私的认知。
果断的退出: 在合适的时机将控制权移交给他人,实现“功成身退”。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隐私的重视,未来或许会有新的线索出现,但至今为止,中本聪的身份仍然是互联网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谜团。他不仅创造了比特币,也以其极致的匿名行为,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深刻课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ired在12月8日的一篇报告中猜测Satoshi Nakamoto的真实身份可能是澳大利亚人Craig Steven Wright,并给出了编辑们认为最直接的证据。即使他不是,Wright也是一个天才的恶作剧高手。

2008年8月,网志中提及他将发布一篇关于cryptocurrency(加密电子货币)的论文,并提及Ian Grigg于2005年发表的一篇涉及类似比特币雏形的论文中提到的triple entry accounting(三式记账法)。数月后,关于比特币概念的白皮书才在cryptocurrency邮件列表中出现。

2008年11月。Wright在个人网志中要求读者将与他的联系信息进行加密,公布的PGP公钥与Satoshi Nakamoto相关联。通过对MIT服务器数据库的检查,所关联的邮箱是satoshin@vistomail.com,与Satoshi Nakamoto在邮件列表中使用的邮箱satoshi@vistomail.com近似。



2009年1月10日的网志,现已删除。关键内容:“The Beta of Bitcoin is live tomorrow. This is decentralized… We try until it works”。此文发布时间为比特币正式启动一日后。但考虑到Wright的国籍,如果那时他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则该网志发布时间为1月9日午夜,而比特币的启动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点。

该篇网址不久被删除,被一则扑朔迷离的文字取代(“Bitcoin – AKA bloody nosey you be…It does always surprise me how at times the best place to hide [is] right in the open”),这则替换的文字于当年十月也被删除。

Wired和Gizmodo收到的匿名来源的证据还包括邮件、相关信息抄本、会计账簿等信息,涉及许多后来广为人知的比特币相关技术内容。Wright原计划于2009年发表一篇题为“Electronic Cash Without a Trusted Third Party”,泄漏的这些邮件中提及此文。

一份PDF文件中还包括向好友David Kleiman的讨论内容(

Tulip-Trust-Redacted

)。两人早在比特币启动前就开始合作,内容提及“使用数百台电脑”、“接手一笔代号Tulip Trust的1.1M比特币的信托基金”。Kleiman同样使用了PGP签名。代号为Tulip Trust的比特币信托基金规模与Satoshi Nakamoto后来的信息相对应。

David Kleiman 2013年被发现死于家中,尸体已腐烂,轮椅上沾满血迹与排泄物(Kleiman 1995年因车祸致残),身边掉落一把上膛的手枪,室内发现了弹孔,但未发现弹壳。这意味着他可能自行清理了现场。尸检报告中其死因为MRSA感染。Kleiman在余生最后几年中一直随身携带着一个U盘,同时对自己使用的所有电子设备和数据进行了强加密。

其他相关证据都指向Wright,如果他不是Satoshi Nakamoto,也在相当程度上知晓内情。

或者,他是一位高明的恶作剧高手。

12月11日,Wired在跟踪报道中推翻了之前的推测。新线索表明Craig Steven Wright极可能并非比特币的发明者。证据如下:

1、Wright的公司宣称拥有两台超级计算机,其中一台购自SGI,但SGI否认与Wright 及其公司Cloudcroft有过任何业务往来。

2、Wright曾宣称自己拥有的两个博士学位,其中之一是在查尔斯特大学获得的计算机科学学位。但校方声称从未向Wright颁发过任何博士学位,只颁发过三个硕士学位。

3、通过对PGP公钥的分析,这条将Wright与Satoshi Nakamoto相关联的线索极有可能是最近才制作生成的。

Wright极有可能是有意识的制造线索让人们将他与Satoshi Nakamoto联系在一起。

Bitcoin's Creator Satoshi Nakamoto Is Probably This Unknown Australian Genius
This Australian Says He and His Dead Friend Invented Bitcoin
The Strange Life and Death of Dave Kleiman, A Computer Genius Linked to Bitcoin's Origins
New Clues Suggest Craig Wright, Suspected Bitcoin Creator, May Be a Hoaxer
user avatar

中本聪仍然没有被发现,因为他大概率已经去世了


根据目前的资料,现在自称自己是中本聪的Craig Wright(澳本聪),跟中本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Craig Wright提出了大量证明自己是“中本聪”的疑似证据,其中,最关键的证据有两个:


一是Craig Wright可以证明,他发送过一封给Dave Kleiman的邮件,邮件内容的大意是:

我已经设计好了一种新形势的电子货币——比特币,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希望你能帮忙完善一下。而且,这个设计不能以我本人的名义发布。

这封邮件的发送时间是2008年3月12日,而大概半年后的2008年10月31日,比特币白皮书正式发布。


二是Craig Wright在声称自己是中本聪后,曾经与当时比特币的核心开发,Gavin Andresen会面。Craig Wright很容易就取得了Gavin Andresen的信任,让后者公开背书,承认自己是中本聪。

可见,Craig Wright拥有者大量的信息,让在网络上对中本聪很熟悉的Gavin Andresen来相信自己。


此外,Craig Wright还有大量的其他证据证明自己是中本聪。如疑似比特币的初始源码,疑似初始的博客记录等等。虽然这些证据本身疑点重重,但也没有明确的反对证据证明它们是假的。

而且,他自称为中本聪的一年多来,真正的中本聪账号持有者并没有站出来反驳他。事实上,自从2011年4月以来,中本聪已经很久没有露过面了。


但Craig Wright可能仍然不是中本聪。

这里的中本聪,指的是拥有比特币创世区块的密钥的人,同时,他也应该拥有密码学邮件组,和P2P基金会论坛里中本聪的账号。

Craig Wright只要能提供和上述相关的任何一个证据,例如利用创世区块的密钥进行的签名,或登录中本聪的账号进行回复,都可以大大增加自己是中本聪的可信度。

然而,Craig Wright提出的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只能推测他自己和中本聪有关,却不能证明自己是中本聪。

所以,CW并不是中本聪本人,而是一个和中本聪走的非常近,非常了解中本聪的人。


真正的中本聪,可能是Dave Kleiman。


随着Craig Wright为证明自己是中本聪逐步公开证据,和Craig Wright因为“郁金香信托”和Dave Kleiman的弟弟Ira Kleiman打官司而公开的资料,我们发现,Dave Kleiman更加有可能是“中本聪”。

首先说说“郁金香信托”本身,他是一个拥有约110W个比特币的信托,名义上归Craig Wright和Dave Kleiman共同所有。

这么大量的比特币,很有可能创世区块的比特币就在其中。

也就是说,Dave Kleiman跟创世区块的比特币脱不开干系。


而且,Dave Kleiman本身也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也是一个密码学造诣很深的天才。

他有美国军方背景,退役后从事计算机取证相关的工作。

他本身对加密学很有造诣,而且,军方的经历使他对反侦察等手段也有所了解。

Dave Kleiman曾经因为事故终身瘫痪,因此本人深居简出,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和Paige来往较多,这样反而不需要同时在互联网和现实中伪装两个身份,只需要维护好网络上的身份就好了。

而且,比特币初步发展的2008-2010年,移动互联网还不发达,泄漏信息的渠道相对更少一些。


Dave Kleiman已经在2010年底因为MRSA(一种超级细菌)去世了,晚年也是穷困潦倒,甚至尝试过自杀。

如果Dave Kleiman真的是中本聪的话,他一定拥有大量的比特币,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卖出比特币来维持生活或者治疗费用呢?我的观点是在2010年那个时候,比特币的成交量远没有现在那么大,如果大量卖出的话,很容易击穿比特币当时的价格,对比特币的发展造成影响,而比特币前面的区块发生交易,也很容易让Dave Kleiman暴露自己的身份。

Dave Kleiman作为伟大的比特币创始人,像呵护婴儿一样暗中呵护着比特币,他自己一生,最终也没有享受到任何比特币的红利。

这也是现实戏剧的一面吧。


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没有办法介绍Craig Wright、Dave Kleiman和这段比特币历史的所有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暴走恭亲王中本聪往事系列: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

题主的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为什么隐藏(动机)?如何隐藏(技术)?

我仅从动机角度分析一下。

先假设,就按中本聪自己所称,比特币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真的可以解决现有货币制度下的一系列问题,这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丰功伟绩,将来极有可能被尊为”虚拟货币之父“、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那么, 为什么他不愿意受领这样的荣耀,而选择了匿名发布,然后完全消失在网络中?是他真的甘做无名英雄吗?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自己其实对这种虚拟货币的未来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促进人类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造成极大的金融秩序紊乱;因此,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选择先躲起来观察,必将是最好的最稳妥的决策。有功,则站出来认领,有过,则继续隐蔽躲藏。

至于在技术上如何实现隐藏自己,对于一个精英黑客来说,似乎不是难题。

user avatar

我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

首先第一,中本聪并不像答主说的,在这些方面造诣很深。实际上,在早期的邮件中和他和其他加密邮件组交流时候所说的话就知道,他更多的是一个这方面的爱好者而非专家。

第二,中本聪诞生的时代,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而他唯一的身份仅存在于加密邮件组和论坛,而此外,他并没有留下其他的足迹。

第三,我比较赞同 @严肃 的这个答案,

中本聪是Dave Kleiman,之所以现在中本聪不暴露自己,是因为已经去世了。而当他还在世的时候,比特币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影响力。

第四,中本聪不是Hal Finney,Hal在生前多次否认过他是中本聪。我与Hal的好友Phillip Zimmerman(两人是邮件加密算法PGP的两个发明者)聊过,他的回答是“Hal说过他不是,而我相信他。”Phil还说了另外一个关于Hal的轶事,是Phil说他后来去拜访Hal的遗孀,Hal家里摆着一台电视,是Hal当年买了几十万个比特币买的,而且当时Hal还很开心比特币能够卖钱了。他的遗孀开玩笑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电视了。

user avatar

关于中本聪

中本聪在密码邮件组中是一个年轻后辈(可能30岁出头),但地位十分显赫,在这个邮件组中,有菲利普·希默曼(PGP技术的开发者)、约翰·吉尔摩(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明星员工)、斯蒂文·贝洛文(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布拉姆·科恩(BT下载的作者)、蒂姆希·C·梅(英特尔公司前首席科学家)、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这样的大牛,虽然没有任何来自密码邮件组的成员对中本聪的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中了解中本聪在其中的地位。

很遗憾后面补充的内容不符合知乎社区规范,我已将完整版发表于巴比特<

我们都是中本聪:那些孜孜以求建立密码学货币的先驱们

>,分享给各位。

user avatar

他不是“在互联网上隐藏身份”,他根本就不在互联网上! 中本聪退出BTC项目后,就再没在网上发过言,等于是这个身份退出互联网了,你怎么去人肉呢?这才是最高级别的匿名,根本不再出现了。 等于这个人死了一样,你那里找到他呢? 当然我相信他还在上网,只不过再也不用中本聪这个名字,这时候如果他自己不用私钥去签名,你凭什么认定他就是中本聪?

user avatar

中本聪在2011年以后就不上线了,想找也找不到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