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回答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可以说是他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石,像是一张描绘人类心灵结构的精美地图。理解这三个部分,就好比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选择、产生某些情感。

咱们先从最原始、最根本的“本我”说起。

本我(Id):原始欲望的驱动者

你可以把本我想象成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被剥离了所有社会约束和理性思考的纯粹的“我”。它完全遵循“快乐原则”,也就是追求即时的满足感,逃避痛苦。本我里的东西,都是我们天生自带的,是生命力的源泉,是原始的冲动和欲望。

“我想要!” 这是本我最直接的表达。饿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累了就想休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立刻拥有。它不管后果,不考虑现实,只关注“我”能不能获得快乐。
潜意识的宝库: 本我几乎完全位于潜意识中,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它,但它却一直在暗中驱动着我们。那些被压抑的、不被社会接受的欲望、本能(比如攻击性、性欲)都藏在本我里,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婴儿式的思考: 本我思考的方式是“过程思维”,也就是说,它会构想出满足欲望的形象,就像你饿了,会在脑海里清晰地描绘出美味佳肴,然后想象自己正在享用它们。但这只是一个心理上的满足,而非现实中的行动。

打个比方,想象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刚出炉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烤面包,你的本我立刻会发出声音:“我想要!我现在就要吃到它!”它才不管你有没有钱,或者这个面包是不是别人的。

自我(Ego):现实的仲裁者

然而,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性生物,不可能像本我那样随心所欲。这时候,“自我”就登场了,它像是本我和外部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人”或者“管理者”。自我的主要功能是遵循“现实原则”。

“等等,我需要考虑一下……” 这是自我的核心逻辑。自我知道,光有欲望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可行的途径来满足这些欲望。它会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延迟满足,并且学会适应现实世界的规则。
现实的侦探: 自我负责感知外部世界,了解环境,分析情况。它会运用理智、判断力、记忆力等能力,为本我的欲望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
协调者和调停者: 自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本我,它还需要平衡本我的冲动,以及超我的道德要求。当本我想做一件不被社会接受的事情时,自我就会出面,想办法用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压抑这个冲动。
“我可以通过……” 自我的思考方式是“实在思维”,它会想办法去实际地获得满足,比如,会想“我需要攒钱去买这个面包”,“我可以等老板不在的时候偷一块”(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表明了自我在权衡选项),“我可以自己做一个”。

回到面包的例子,你的本我喊着“我想要!”,而你的自我则会说:“别急,你没带钱,而且这是别人的。咱们可以去旁边找个面包店,用你的钱买一个。或者,如果你现在确实很饿,可以先喝口水,等会儿再吃东西。”

超我(Superego):道德的审判官

最后,我们来看“超我”。超我像是我们内心的“父母”或者“法官”,它代表了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价值观以及父母的教导。超我一旦形成,就会开始监督、评判自我和本我的行为,并不断地追求完美,要求我们遵循道德准则。

“我不应该这样做!”或者“我应该这样做!” 这是超我的声音。它会不断地给我们灌输“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
良心与自我理想: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conscience)和自我理想(ego ideal)。良心是我们内化的父母或社会的惩罚,让我们产生罪恶感和羞耻感;自我理想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完美形象,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道德的警察: 超我并不真正关心现实是否可行,它只关心是否“合乎道德”。如果一个行为违背了超我的标准,即使它在现实中是可行的,超我也会让我们感到内疚、自责,甚至产生焦虑。
“我必须……” 超我的语言充满了义务和责任。

继续用面包的例子,当你的本我想要那个面包,而你的自我正在考虑如何得到时,你的超我可能会跳出来说:“这是别人的东西,拿了就是偷!偷东西是坏孩子做的!你不能这样做!”或者,如果你的自我想去买,超我可能又会说:“你今天已经吃过零食了,现在吃面包会让你发胖,不健康。你应该坚持健康饮食。”

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时刻进行着复杂的互动和博弈。

健康的个体: 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身上,自我扮演着一个强大的、能够有效平衡本我冲动、超我要求以及外部现实的“管理者”。自我能够识别本我的欲望,并找到既能满足欲望,又不违反超我规范、且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来行动。
冲突的根源: 大多数时候,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本我想要即时满足,超我要求道德约束,而现实又限制了行动。这种冲突会产生内疚、焦虑、抑郁等情绪。
自我的防御机制: 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焦虑,自我会发展出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比如压抑(把不被接受的冲动推入潜意识)、合理化(为不当行为找借口)、升华(将不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活动,比如把攻击性冲动转化为体育竞技)等等。

简单来说:

本我: “我想要!马上就要!”(纯粹的欲望,不顾一切)
自我: “咱们得想个办法,既能拿到,又不惹麻烦。”(现实的考量,延迟满足)
超我: “你不能这样,这是不对的!”(道德的审判,内疚的来源)

理解了这三者,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复杂的行为模式、内心的挣扎以及我们作为个体所经历的种种情感,其背后都有着这三股力量在交织、角力。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命运。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透彻地审视和理解那个最神秘的内在世界——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一连问了三个问题,我主要回答前面2个

1. 我就先来解释一下,自我、超我、本我的含义(人格的结构)

2. 关于防御机制

3. 其他心理学派与弗洛伊德有不同意见

1. 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代表什么,怎样分别理解他们?

不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还是超我、自我、本我,本质都是对人格(personality)的结构化、功能化的描述。简单地说,超我、自我和本我是构成人格的成分。“人格”是一个麻烦的概念,不同的学派对人格有不同的理解,但现在心理学人格的看法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可以粗浅地理解为个体与自己与外界打交道的一套系统。

我们常常会听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概念,它们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中的名词;我们也常会听到伊底自我超我的概念。没错,它们也属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些概念其实都是用来描述人格的,弗洛伊德早期采用第一组概念来划分人格结构,称为人格两部结构模型。后来弗洛伊德发现了人格两部结构模型的局限性,他认为人格模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解剖性”的,因此他提出将人格分为伊底、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结构模型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两部人格理论中,人格包含前意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系统。意识(conscious)是包含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preconscious)包含容易进入意识到的人格部分,而潜意识(unconscious)是无法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通常情况下潜意识无法进入意识中,然可以通过“梦”等以掩饰的形式进入意识。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比喻(我总觉得这个比喻怪怪的)来直观地理解人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弗洛伊德做了一个比喻,将前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系统比作两个房间。潜意识系统就像一个大的前厅,而前意识系统就像接着前厅的一个小房间,意识也居住于这一房间内。在意识居住的小房间与潜意识居住的前厅之间的门槛上站着一个稽察官。未经他的许可,是不能进入会客室的。其中,潜意识其稽查作用。

下面是著名的“心理冰山”示意图,冰山里的名词是各部分人格结构包含的内容,这幅图能够帮助较好理解人格两部结构模型

开头已经提到过,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两部结构模型存在缺陷,针对缺陷,后期他又提出了人格的三部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将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综合。伊底及其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可以看成一个动力系统,自我则代表人心中的理智部分,可以看成是一个认知系统,而超我是内化了的儿童的价值观念。

本我(id),又叫伊底,即“伊于胡底”,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是高觉敷先生的翻译(因为我经常会搞混本我和自我,所以我习惯用“伊底”这个翻译)。伊底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即力比多libido)和攻击本能组成(在这里补充一下,弗洛伊德第一个将物理学的动力理论引入心理学,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的作用。)伊底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就是满足个人当前的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本我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从中可以分化出自我和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准则。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准则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儿童5岁时超我就发展起来了,儿童的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个部分。“良心”通过惩罚,可以让儿童做了坏事后有犯罪感;“理想自我”通过奖励,可以让儿童做了好时候有自豪感。超我的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

自我(ego)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又考虑外部现实的人格部分。随着儿童的逐渐长大,儿童学会如何与周围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相互作用,他们在生命的头两年逐渐从本我中分离出来,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

人格的三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不是鼓励的,存在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整体,但是这个整体往往是冲突的,这种冲突会产生焦虑,个体会产生一套机制来防御焦虑,也就是题主的第2个问题。

以上则是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的简述,这两种模型并非独立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伊底、自我、本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 据说这是人类行为和自卫机制的原因,这是什么意思?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模型本质上是冲突模型。自我要侍候三个苛刻的主人(外在世界、超我和伊底),尽力调和这三个主人的要求和主张。伊底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性欲、饮食的欲望等等,自我需要限制为社会价值规范和超我所不允许的欲望,如阻止人强奸;同时自我又满足一部分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如饥饿时想要吃东西。超我和伊底的要求总是有分歧的,少部分是可以轻松解决的,但大部分往往是难以调和的,自我处在三面包围中,这种保卫就是冲突,而冲突过于剧烈,就会发展出焦虑来对待(比如说性欲,强奸肯定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就自慰喽,自慰总行了吧,如果还不行,那就麻烦了)。

产生的焦虑也很有讲究,焦虑是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有害反应应,它分为道德焦虑、现实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常见恐惧症等。弗洛伊德认为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不安全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 一种比较著名而又典型的焦虑就是“去势情节”(对可能失去生殖器的焦虑)。

如果焦虑一直存在,而个体又在精神上主观上夸大负面情绪,很可能导致行为过度反应,最后会产生神经症。所以为了有效地应对焦虑,防止其产生神经症,人类就发展出了一套防御机制来应对焦虑。典型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反向置换固着退化投射或者升华等。我来举两个例子吧,一个单身狗无处发泄性欲,有觉得打飞机有罪恶感会危害身体健康(误),于是说服自己打飞机有益身体、放松身心、舒活筋骨,于是他愉快地打起了飞机,这就是反向;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弗洛伊德说的,他说达芬奇有恋母情节,他通过《蒙娜丽莎》中的“圣母”来升华自己的恋母情节。

这就是防御机制(开车~)

3. 又有其他心理学派与弗洛伊德有不同意见?请问怎么理解这些问题?

这个问题太大了,心理学流派有好多,并未精神分析内部也有发展。所以我就只上一张图精神分析发展的图啦


另外还多人可能只知道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本我,所以放一张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全貌~



Reference

叶奕乾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二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本禹 《西方心理学史》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可以说是他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石,像是一张描绘人类心灵结构的精美地图。理解这三个部分,就好比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选择、产生某些情感。咱们先从最原始、最根本的“本我”说起。本我(Id):原始欲望的驱动者你可以把本我想象成一个刚刚.............
  • 回答
    弗洛伊德事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声援和抗议,其背后是复杂且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心理根源的交织。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事件本身,深入挖掘其触及到的更广泛的议题。首先,这是对长期存在的系统性不公的集中爆发。弗洛伊德的遭遇,一个黑人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警察执法过度致死,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不是孤立.............
  • 回答
    “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这句话,乍一听上去非常令人震惊和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与当时围绕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球性抗议和对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广泛讨论相悖。然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核心观点:并非指实际的社会运动或讨论.............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 回答
    这句话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方式,阐述了科学与宗教(在此特指佛学)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上可能存在的殊途同归。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表象的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佛学智慧的超前 科学探索的“爬山”隐喻: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们如同登山者,需要克服无数.............
  • 回答
    “Don't judge”(别评判)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核心含义:停止对他人进行预设的、带有偏见的、负面判断。“评判”(judge)这个词在中文里可以有几种理解: 审判(legal con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