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一下,通辽可汗主要犯了以下几个学术错误:
(1)违反了“西方民主绝对正确”的政治学第一原则,居然用事实论证了“西方民主”经常失败。
(2)违反了“念经大法好”的左壬第一原则,居然用事实论证了靠“念经”搞革命是不够的,是经常会被现实打败的。
(3)违反了“灯塔国必然伟光正”的国际关系第一原则,居然用实事证明了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无恶不作。
(4)违反了“经济发展不需要时间”的经济学第一原则,一个国家没有凭空建立地上天国就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居然用实事证明了大国博弈会对小国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招人恨啊,有人断章取义地碰瓷,也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找茬。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大家理解一下。
我不是小约翰可汗的粉丝,因为我只看过他卡扎菲那集。
我自己除了本职专业Environment Management之外,兼职做一些苏联历史和沙俄末期的研究。
我其实很佩服小约翰可汗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他不跟风。
实际上,我和他相比,研究苏联是一种很懒的行为,因为苏联作为上个世纪有鲜明存在感的国家,其资料之丰富,可以说研究苏联入门非常简单。举个例子,你甚至可以自己考证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议上有没有摔皮鞋,你不仅可以查询苏联的记录,甚至可以查询其他国家的记录,包括联合国自己的记录,一些私人身份,例如到场的记者,都能作证。
小约翰可汗不一样,他研究的是小国,小国的资料是非常难查的,语言不通是一方面,靠大国的记录不客观又是一方面。
举个例子,我自己做过苏联-阿富汗战争的研究,我发现我能引用的中文资料,只有俄罗斯和美国的,你根本找不到阿富汗人写的历史记录。
一个有能写书水平的阿富汗人,还愿意在战乱时期深入双方做记录,你觉得这种人有么?
更何况,我国的第一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出版于2015年,国内除了翻译国外的阿富汗战争记录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汉语研究可靠文献。
小约翰可汗愿意研究小国,可以说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如果小约翰可汗没有强大的资料查询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做了这么多期,还能有这么多粉丝。
第二点,研究小国除了资料来源困难外,很难继续深入是一个最大的难点。
还是以苏联为例,当你选择以苏联为研究方向的时候,你会在得到海量的入门后,选择一个专一方向,随后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你得到的会越来越多,你能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你甚至会觉得,越研究苏联,你越觉得简单,你进步的速度就越快,这是正反馈。
小约翰可汗研究小国,在第一点我就格外强调没有充足的资料的时候,你的研究只会越来越困难,你能获取的信息就越来越少。
而信息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出错几乎在所难免。
我真的很佩服小约翰可汗的勇气,能选择小国作为方向,承担的风险是极大的,素材积累的过程可以说是痛苦的。
像我这种,非专业之外的话题,我完全可以不碰触,装死装看不见都能糊弄过去,毕竟我不做就不会出错。
小约翰可汗做了其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出错是必然的,但其他人又有多少人有资格去指责呢?
当然我说的是指责,我没说不能纠错。
最后,如果题主实在想看点“专业”的,我这有,你跟我学不?
我这全是你希望的专业知识,你有兴趣看么?
相当不少。
哪怕我不回看,就凭空想就能想到的错误有:
1.卡扎菲那集,卡扎菲因为演唱会耽误了政变。当时我查到的资料是卡扎菲等人为了演唱会而推迟政变,他们本人还去看了,将政变推迟半年。
等做完这期节目以后很久我才知道,他们因为演唱会推迟这场政变的原因是乌姆鲁勒松姆是非常德高望重的女歌手,而且此次演唱会是为巴勒斯坦的和平而募捐,所以政治气候不适合发动政变,因此才推迟的。
2.恰饭广告有很多不严谨的错误,比如将苏联的AK枪系简称为AK47,说路易十六以后法国君主制终结了(实际上我也知道没有,表述不严谨)等等。
3.阿富汗下期,说塔拉基是勋宗的学弟,实际上塔拉基确实是勋宗的学弟,但不是莫斯科大学的学弟,而是莫斯科机械制造学院的学弟(塔拉基曾经在这个学院的子校里学过俄语),这是中文资料上的一个错误。但是这事倒是不影响勋宗对塔拉基的感情,他确实在塔拉基死后非常伤心,还跟安德罗波夫哭诉来着。
4.大量的口误,最典型的是把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念成1957,这个事快膈应死我了,因为那篇稿子一万好几千字,念的我快脑子缺氧了,这么明显的错误居然没发现。其他的诸如“大行皇帝”,这个字我过去一直念xing,知道后来看了《绣春刀》,里面的圣旨念得是大hang皇帝,我一琢磨电影还能有错吗?跟着就念了hang,实际上人家就是念xing。
还有比如土木堡(pu),这些年来我一直念成土木bao,也没个人纠正我,直到节目里出现才知道念了许多年大白字。
至于把马耳他念成马其他,哎……
5.桑卡拉那期,我根据当时的资料和桑卡拉的演讲,认为桑卡拉是个抵制外部借贷援助的领导者,实际上他的确求助过苏联,只不过被拒绝了而已。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不少我没有想到的,大家想到了也可以提醒我。
错了就要认,挨打了得立正,所以对于有事实性错误的地方,我非常欢迎大家纠正我。
不过,这个回答下的一个哥们说我是袁腾飞、宋鸿兵,那叫放屁,袁腾飞是历史发明家,他讲的事是他自己编的,我确实出过不少错,但我讲的事都是力求真实的。
这也是《奇葩小国》系列越写越慢的原因,因为随着播放量越来越大,我必须对自己讲过的事实负责,所以在素材中极力避免事实性错误,一般都会反复验证。
如果想了解这个难度,大家可以去买一本书,叫《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这本书是我埃及系列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这本书极其全面,详细的讲述了两代埃及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于想全面了解纳赛尔政权的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等你拿到一本书,你可以感受一下从里面提炼出一万多字的难度,还得加上几十篇论文哦。
即使在现在,我也不能保证我未来的内容就不出错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一周写一万多字,你跺你也麻,比我还麻。
所谓自媒体,其实不过是要在学术性——严肃性——接受度之间找一个平衡,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比如阿连德故事写完以后,知乎上就有人质疑:你为什么不讲阿连德的货币政策blabla,阿连德的货币政策自然也可以讲,他的国内政党问题自然也可以讲,我查的资料也都写了这些问题,可是要都写出来的话这个视频就得照十个小时去了。
就像纳赛尔政权,其实纳赛尔政权从兴到衰的前因后果是极其复杂的,都想讲全的话,不如把上面说的这本书直接做成有声剧,念出来发网上多好。
但是,这种质疑我可以理解,实际上,“不全面”这个短板一直在困扰我。
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我一直强调我的视频我的视频是一个通俗读物,但确实有相当多的观众是拿他作为唯一的信源,并且以此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的。这实际上是不对的,所以在纳赛尔和阿连德的节目之后我都单独写了一篇文章,不希望大家以一部短短半小时的视频为基础去对一个国家和政治人物这么复杂的事情做出判断。
在这方面,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苏联为何强大”的这期视频。老知乎er都知道这是我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当初发这个视频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就是缺选题的,所以把这个答案做成了视频发上去,当时我根本没没有几个粉丝,一开始做B站就是做着玩。如果我知道这个视频会在后来获得将近一千万播放的话,我一定会把这篇文章多多补充好好写一写。
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来自的那个问题叫做“苏联最强大时强大到什么程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正面的问题,所以这个答案也基本只写了关于苏联如何“强”和“好”的一面。关于我写的内容,的确也不是错的,也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但是这篇文章只是“苏联为何而强大”这个问题的回答,而不是“如何评价苏联”这个问题的回答,看事情不能只看正面不看负面,所以单独以这篇回答来评价苏联,自然是不全面的。
但结果却是,很多观众以此为标准对苏联充满了正面感情,却缺乏对一些负面内容的了解,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后来极力避免的一件事。作为一个成熟的理性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应该是一体两面的。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少在网上跟人对线,因为你我并不相识,我没有义务说服你。罗素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见人不认同你的意见就反驳,本是是因为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因为一个人在你面前说2加2等于5的话,你不会感到愤怒,只会感到同情。
所以,我特别反对一些自媒体在一上来就对一些事情做主观判断。比如“xx年,一群叛徒xxx!”、“纪念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xxx”,或者“最卑劣的xxx”。这是一种层次很低的表述,因为观众不是傻子,一个人是英雄还是小丑,你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己能判断,不需要你反复强调。情绪不能代替思考,立场不能影响事实,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在互联网上发声的人都需要注意的一点。
所以,人表达观点最有力的途径,就是用事实。如果你找不到足够的事实支持你的观点,那么可能你的观点就是错的。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很多朋友替我辩解,说题主不能以学术的标准来要求通俗内容等等。实际上这个问题未尝不是一种警醒,以学术的标准收集材料,以通俗的方式讲出去,这才是一个自媒体人应有的自我修养。
——分割线——
这个回答与现在的问题有点不太契合了,原问题是这样的哈
小国系列和人物系列讲的东西我都不懂,因此说不出错。但讲查尔斯二世的那集基本把路易十四发酵了几百年的陈年老谣都说了一遍:路易十四身高一米五四,长得丑,发明高跟鞋、假发、紧身裤、蕾丝边等等等等。
路易十四的身高和容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作为一个欧洲近代的著名国王他留下了服装实物,许多同时代人也在书信、日记和回忆录里谈论过他的外形。为公允起见,路易十四的仆人、情人和大臣的话我都不予摘录(其实很苛刻了),请看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在1656年见到路易十四后给红衣主教Decio Azzolino写的信:
他的文雅风度着实超出人力所能想象……他高个子,体格强健,相貌英俊,不过倒不至于像别人说的那么好。(Première Visite de Christine de Suède à la cour de France, 1656)
此时路易十四1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克里斯蒂娜不私、不畏、不有求于路易十四,且她的话是当时记录而非事后回忆,可信度为高。下图是巴黎荣军院藏路易十四的甲胄,是意大利人赠送给他的礼物,这套铠甲高度175厘米。
至于说路易十四发明假发和高跟鞋……假发这种实用度极高的东西各民族都有,很难说是谁“发明”的。古罗马贵妇把日耳曼女奴的金发剪下来绑自己头上,陶侃的母亲为了儿子有钱请客把自己头发剪下来卖了做假发。至于说那种波浪卷假发,路易十四他爸也戴过:
高跟鞋就更无稽了,这是伦敦National Gallery的镇馆之宝之一阿诺芬尼夫妇肖像,看左下角的男士高跟鞋:
至于路易十四穿的那种高跟鞋,这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表亲,第二代伦诺克斯公爵Ludovic Stewart的画像,作于1620年代,那时路易十四还没出生:
至于蕾丝花边,荷兰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肖像画人手一个大蕾丝领(不是伊丽莎白圈)。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幅鲁本斯的画儿,注意看画中人的脖子周围。鲁本斯去世时路易十四年方两岁:
这是第二代德文郡伯爵威廉·卡文迪许的肖像,作于1625年,路易十四还没出生:
路易十四的小姑姑,断头王查尔斯一世的妻子Henrietta Maria,她倒确实很矮。这幅肖像作于1630年代中期,路易十四仍未出生。看这大蕾丝领子:
路易十四个子矮不洗澡等谣言部分是由于英语世界的霸权和propaganda,这一点和拿破仑是一样的。谣传拿破仑一米五几,那是因为他身高五法尺二法寸(一米六八),法尺比英尺长,英国人翻译过来不换算直接五英尺二英寸,那当然就只有一米五几了。包括你现在读许多英文翻译的外文书,单位都是不换算的,你可以在拜占庭古书的英译本里看到“英里”的表述(笑)而许多法国著名历史人物都遭受过英国人不同程度的诋毁,比如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路易十四同理,你搜出来的都是英语材料。不过小约翰只是说书而已,听个高兴罢了,赵云哪还真是白袍小将呢(。
马岛那一期有一个细小的错误——阿根廷海军击沉了谢菲尔德号。这个倒不怪可汗,很多军圈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
这个描述不太准确,阿根廷海军准确说是重创了谢菲尔德号,谢菲尔德号是自沉的
首先声明一点:42型驱逐舰上面的铝合金结构并不多,很多人说是铝合金导致谢菲尔德号沉没完全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而且船体结构基本保持了完整。
一直到沉没前都是如此
作为对比,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构件的21型护卫舰
不难看出发生了很严重的结构变形。
那么为什么谢菲尔德号会自沉呢?
这和42型自己的设计有关。
42型——或者说英国设计的舰船都有个特点——指挥集中化。
阿根廷当时发射了两发飞鱼导弹,一发在干扰系统的作用下打偏了,另一发命中了舰体舯部——好巧不巧那里就是全舰的指挥中心,虽然弹头未爆炸,但是剩余燃料成功摧毁了指挥系统和动力系统,全舰动力丧失,排水系统无法工作,要命的是飞鱼导弹造成的破口离海面2m不到,大洋风浪大啊,海量的海水被灌入船舱,本来打算拖曳到南乔治亚岛,然后实在拖不动了,最后开通海阀自沉。
最大的错误不是拼多多假一赔十吗?
不算学术错误,但是这个比学术错误还惨。
索马里那期,这国旗是索马里国内分离主义政权索马里兰的(前两天索马里兰刚跟台湾当局勾搭上,索马里怒斥台湾干涉索马里内政)。因为非洲联盟达成的共识,只要索马里不承认他独立就没有任何一个非盟国家会承认他独立(南苏丹能独立是因为苏丹承认了),也不会在联合国支持他作为非洲国家成为会员国,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这是个独立国家。
索马里兰前身是英属索马里,就是钢4开局英国在亚丁湾南边那块地。
大概感觉,你能想象有个科普视频给中国国旗配图配个你姨的巴蜀利亚旗么(
不叫学术错误,而叫没有学术性可言。
请注意:包括小约翰可汗,当年明月,等等一系列在内的媒体、作者,他们的成分,说的精准点,叫“说书”。
正不正确无所谓,流量才是第一位。
这些人创作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影响力,历史普及,而绝非学术意义。他们的话多数都是一家之言,他们的作品也大都像《三国演义》之类,多少只有个大概。
注意,这也不是贬低,毕竟学术一直不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东西,这种人能把历史讲成故事已经很了不得了。
读者又有几个会认真考究他们的史料?学者会有几个去看价值低的东西?看小约翰可汗的三期埃及视频,长达一个多小时,但价值可能都没有读十分钟百度百科多,更不要说小约翰可汗只是把史料和史实陈述了一遍,没有任何研究核心和论题。
况且,这些东西都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很抱歉,再以小约翰可汗为例,他关于纳赛尔的视频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主观偏见,比如大幅度的称赞纳赛尔,事实上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纳赛尔绝对要负主要责任,约旦和叙利亚也被他贬低,比如埃及向两国谎报军情导致败局扩大的史料他未谈一字。
学生界也有不少主观臆断的东西,但多少是出于功利或政治目的。
小约翰可汗等人的视频,当个乐子看看就行了,认真学习历史还是需要去阅读正规书籍和论文,对待商业化的历史文化传播,认真你就输了。
更新:
看来真是被我言中了,小约翰的影响力确实可以,这篇回答能有这么多讨论,也说明了名人效应。
对高赞评论的回复:对于评论区第二条评论,我只能说,这种影响力大的up主,本来就没什么学术性,不是我们过于要求小约翰可汗的学术能力,学术性低本来就是他的缺点,还不能让人批评了是吧?
下面来拓宽了谈谈小约翰可汗的视频:
他的视频确实很有趣,偶尔看腻了试卷,专著和论文,去看看他的视频还是很有意思的(他的视频除了狠人我全看了一遍,硬核狠人系列说实话没什么看头)。
一来有一些梗子和笑点(像苏勋宗,这个点真的太有才了),二来配乐很好(参见阿富汗的两期视频,氛围是真的好)。
小约翰可汗是目前最有才的历史up主,其他的(恕我直言),像思维实验室,历史调研室,说句实话,做的都很一般,思维实验室除了那几期关于人类的视频做的不错,他剩下的视频基本都是流水账(把资料给你读了一遍),而且配乐和画面很差,搞得观感非常烂(具体去看他的中东战争,是真的无聊)。
历史调研室更烂,对于一些基本的人物评价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的斯大林的三期视频(尤其是前两期,第三期口风转了一点,估计是把斯大林洗的太白了)把慈父洗的是明明白白的(我都没看过有几篇论文能把斯大林洗的这么白,那么多罪恶被一笔带过),推荐大家去看看关于苏联早期乌克兰饥荒的研究(有不少是我国学者做的),就知道斯大林是什么样的统治者。
小约翰可汗也有不少这种情况,像苏联为什么而强大的视频,小约翰可汗有一个观点我一直无法认同:他一直认为意识形态是苏联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有两点他一直没提:美国也曾经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他的武器,而不是单纯的惧怕社会主义,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甚至比苏联还自信(具体去看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我不能完全苟同,但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其次,意识形态也不是美苏对立的核心原因,没有小约翰可汗说的那么重,国家利益和战略才是核心矛盾。
先说这么多吧。
对着高传播力媒体号说你的学术深度不足,对着学术大佬说你的传播力不够。滞胡特色
看视频不能乐完就过去了,得有些学术研究啊
作为在知乎混了这么多年的老油条
我自认为还是对知乎er们的心态有很多了解的,毕竟人红是非多。
认认真真在知乎写考究回答,尤其是这种小国和冷门历史的,顶天就只能有个两千赞。而且这些精品回答的评论区的杠精数量,不用我说吧,你要是敢说大家热情的学术讨论,那我只能当你瞎了眼睛,都是臭知乎出身的,谁还不知道谁呢?
认认真真查一两个月资料写一篇深入文章发出来要被喷,还要被各种扣帽子,一分钱没有,还没有几个人给你赞美和感谢,有个屁的创作体验。
题主要是很希望自己视频能够参与学术讨论,我乐意在搜索引擎加查资料的帮助下,和题主高强度交流。
小约翰花个把星期做一期历史视频,比起他之前在知乎写段子,还有打一个星期游戏有什么不同?
难道我打完游戏不能乐完就过去了,还得有点人生意义和技术进步?
无非就是他火了而已,可以每天吃着乐事薯片创作了而已,而知乎居然一毛钱都不给你们。
b站给我推了那个恰wot饭的坦克手视频,本来是没当回事的(毕竟b站还推对对子呢),然后群里截了一堆暴论就点进去看了。仔细一看还真挺乐的,可以说是典型的只参考单方资料而不对照,直接化身谣言中转站
卡罗洛夫击毁22辆德军坦克,加上队友击毁43辆坦克。这事写在苏联档案里肯定没得说,至少是有这么个说法的。但是是不是真的呢?可以说假的不能再假了。为啥呢?因为8月20日德军统计了自己的坦克损失,北线的三个装甲师[1]总共损失3辆坦克,分别为二号、38t和一号指挥坦克[2]。也就是说,水里只有一点战绩
精确到师,那就更乐了。第1装甲师经过卡罗洛夫伏击地点的只有第113摩步团,然而这个团不仅没有坦克,报告里甚至没提苏军重型坦克;第8装甲师的装甲团倒是提了苏联重型坦克,不过只提到了己方炮弹命中然后跑了(或许是卡罗洛夫的队友?),自身全天损失一辆二号[3];第6装甲师和伏击地点差了十万八千里,跟卡罗洛夫八竿子打不着[4]。卡罗洛夫很可能全天都看不到22辆坦克,算上装甲车或许才能凑够数,结果在各种不加分辨的吹嘘下塑造了非常正确的集体记忆
如果你对德军的坦克数量有所了解,就能想到这个数字有多扯淡——德军巴巴罗萨开始时仅有三千六百坦克[5],下半年发送到东线的坦克也不过二千五[6];一个装甲师平均也只有210辆坦克,43辆坦克占到了1/5。倘若是一场不痛不痒的小战斗[7]就能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那么规模宏大得多的拉塞尼艾[8]和布罗迪[9]的战斗是不是早就该把德军坦克消灭干净了呢?仔细一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
当然,不熟悉这块历史,被坑了也正常。我倒是不想评价up主水平如何,毕竟我就看了这一个视频,而且又是恰饭视频,大概率还是个跨界视频,没法概括一个人的水平。但是恰饭就安心恰饭,开头注明本视频是广告视频就完了嘛,最后才图穷匕见,搞得好像是自己做了个视频顺便恰个饭一样。用自己的“权威”(虽然我也不知道其他方面的水准够不够得上权威这个词)来为视频背书,跟卸载软件的时候把卸载做成一个极小的按钮、却把停止卸载搞得吸人眼球有什么区别呢?或许是360给的钱实在是太多了,或许是即使恰饭也想要恰的体面,又或许是兼而有之。不过做视频嘛,自己和观众(或许再加个金主)开心就好,学不学术是无所谓的,更谈不上什么学术错误。既然本来就是什么探索真实的学术探究,为什么又要纠结“真实”“学术”呢?
最后推荐一下朋友关于此战的视频:
1.这个问题并不是"如何评价小约翰可汗",而是客观的举例论证小约翰可汗视频中的错漏之处;
2."就事论事,有一说一"是一种美德,很多答主、包括我我这个回答都确实偏题了;
3.点名表扬这么几位认真的答主:
指出索马里国旗配成索马里兰旗帜的;
指出路易十四在英文世界中的刻板印象的;
指出西兰公国爵位涨价的;
...
希望他们和小约翰这种愿意认真讨论问题的人越多越好
最严重的一次他说他跟新垣结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还有一次说过再也不提乐事薯片了。但是后来又恰了乐事的饭。
两次翻车,一次因为好色,一次因为贪财。这人貌似不咋地。
一边扒英美欧老列强到黑历史,一边说举例说明只讲理论不考虑实际情况会有多惨的结果
两头得罪
有,比如对我的单方面妻子新垣结衣大放厥词,但出于他近期两天两更的良好态度,我对此表示理解和原谅。
作为西兰公国的授封女爵,我强烈抗议小约翰可汗给我国做的虚假广告。
此子在年初发了一期“花九块钱,买个公爵当当?”,在这一集里他说过你只需花九美元就能享受贵族身份。
【花九块钱,买个公爵当当?【奇葩小国06】-哔哩哔哩】 https://b23.tv/muZ018B
那真是大冬天给狗喝北冰洋,放他X的臭狗屁。
我西兰公国是那么廉价的么?
去看眼我国官网,光想要个身份证就得25磅,一块一平方英尺的国土20磅使用期十年,想要授勋30磅起步,还都甜美的不包邮,哪儿是区区九美元就能打发的。
小约翰可汗,你丧了良心!
———
以上言论均为玩笑,并不是真的讨厌了小约翰可汗,相反我很喜欢他的视频,在他只有几万粉的时候就关注了他,但是我也希望如果他视频中存在错误,如果有地方指出来也是很好的,互相提升,互相学习,总体,大家都是向上看的,就好。
对法国的态度吧。
我不是说辱法完全没有合理性,而是认为如果完全按小约翰的方式辱法,那么至少小约翰对法国的态度,不那么公平。
乳法那期是比较早的一期,如果只是看这期,其实问题不大,毕竟“乳法”在互联网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正确”,是个娱乐项目,而且那期节目本身就是“乳法时间”,单纯只陈述法国的二战前后的黑历史说事也并无太大问题。
但在看桑卡拉那期以及《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写在纳赛尔之后》和《写在阿连德之后》这三篇长文后,再去看对“乳法”那期法国投降的评价,以及奇葩小国、硬核狠人系列里和法国相关的部分内容严谨性(像“快活王”那期涉及路易十四的部分,黎巴嫩女人想让法国当父亲那篇),就会感觉小约翰对法国的相关历史考证上是真的没那么上心,而在树立法国殖民帝国形象的努力却非常用心。
是的,法国二战滑跪是事实,法国二战后拿部分与德军有关系的法国女性撒气也是事实,法国二战后在非洲依然有巨大影响力也是事实,很多非洲小国悲惨的背后有法国的阴影还是事实。
如果要乳法的话,段子其实有得是,实打实的黑历史也很容易找,毕竟,与奇葩小国中的亚非拉中小国家相比,法国的史料,明显要好找的多得多吧?
在乳法时间那期里小约翰也明确提到了法国投降的理由合理性,但结论仍然是“值得唾弃”。
那期总结的“值得唾弃”的理由是:
1、法国虽然重要工业区沦陷,无法继续进行工业化战争,但仍有大量殖民地和海军,本可一战。
2、法国虽然不想再次为英美的国际地位拼命,重复一战虽胜尤败的故事,但战胜国地位是靠实力保证的,不是靠“对赌”保证的,投降依然可耻。
3、法国的投降是上上下下的全民行为,而且有“宁与友(纳)邦(粹),不予家(法)奴(共)”的意味在里边,战后的“抽刀向更弱者”更是值得唾弃。
以上三条,那期视频里也用了中国和英国的二战表现作为对比以佐证。
那么第一条,法国沦陷的基本就是法国当时最核心的工业区,而且法国的地形和中国、英国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在机械化德军面前,法国几乎毫无地利可言,不然法国也不会修建马其诺防线),这点小约翰在把法国和苏联进行对比时也提到了,苏联初期对德的失地几乎相当于三个法国,但苏联血槽后,容错空间大。
而法国呢?法国当时的殖民地最近的也是在北非,完全是在德意(其中意大利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里的海军五强之一,海军实力并不差,至少没有乳意段子里那么渣)的打击范围内,其发展程度较之法国本土更是差得远,其他亚非的殖民地更是如此(参考法越“绝妙的对手”的结论),对本土作战完全是鞭长莫及,难以期待。
至于法国海军……对于抵抗德国的钢铁洪流而言,有多大的实际帮助?而法国海军在二战时吃亏吃的又是谁的亏?且现代化的海军和游击队不同,它是不能脱离工业支撑的,这点看甲午海战就能理解了。
而中国、英国和苏联呢?
尽管中国当时基本没有可以支撑现代工业化战争的重工业,前期沿海轻工业发达地区沦陷确实是损失,但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终究没断,和日本死磕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血槽厚和战略纵深稀释了日本的战斗力,仅就中国而言,抗日时打得就不是工业化战争,沿海发达城市的早期沦陷虽然是损失,但并没有直接导致游击队和正规军抗日时的水平从工业降级到农业化的水平。而日本就当时而言,它确实也是列强中最薄弱的一环,综合国力和意大利半斤八两,其海军是超出了自身合理发展程度的,总体的工业化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中日之间,空间换时间、体量对质量,勉强是可以实现的。
英国考虑流亡去的加拿大,在当时已经是个较发达的工业国了,和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完全就不是一个发展水平。而且,英国能打的殖民地和自治领可不只是一个加拿大,更何况,英国有英吉利海峡和当时世界前二的海军,本土的地利从防守角度而言比法国强得多。
而苏联的亚洲工业区在二战时已经成规模了,即便苏联的欧洲部分全部沦陷,它仍是世界前四前五的工业国,本土连成片的缓冲空间更是深不见底,人力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完全不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结合以上内容,虽然法国和中英苏的体量看起来是有可比性的(都是大体量的国家),甚至当时法国的国力还比中国强,但如果只考虑“对德”的这个角度,感觉凭法国的地缘环境,即便铁了心硬拼,它可能像晋西北、南斯拉夫和阿富汗那样打游击战吗?
第二条,如果承认战胜国地位是靠实力保证的,而不是靠“对赌”“投降”保证的。
那么,法国二战的投降,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在“保存实力”吗?实际上二战后的格局也基本能反证这点,保证法国战胜国和获得五常地位的,正是法国保存下来的实力,而不完全是三巨头的施舍和(按小约翰原话)法国二战时的“负贡献”。
第三条,除了法国上层的自私和妥协(“宁与友(纳)邦(粹),不予家(法)奴(共)”),其实小约翰总结的第二条,即,法国不想再为英美的地位拼命就已经解释了,法德硬拼,无论胜败,都会对法国本土伤害巨大,且即便战胜,获利和分蛋糕仍然不会是法国说的算,因此有了厌战情绪和上上下下的不抵抗行为。
但战后法国清算“法奸”时,是真的只针对法国女性了吗?
实际上除了贝当以外,很多法国高级“法奸”都被处以极刑或长期服苦役,而不是单纯地“抽刀向更弱者”,只欺负法国女性。
如果拿法国战后锄奸的力度和手段说事,那么确实会感到法国人对待叛徒不是一般的残忍,但如果单独拿法国战后用法国女性撒气这部分来体现法国的锄奸烈度,那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那只能让观众得出这样的结论:
和这种,
然而,综上所述,这是事实吗?
此外,像路易十四的那些传说,和桑卡拉让密特朗吃瘪,两人相处不愉快的表述,很难不被理解为是“偏听偏信”或“话只说一半”的春秋笔法,“快活王”那期路易十四的部分基本都是谣传,而且密特朗并没在桑卡拉身上吃瘪,其个人对桑卡拉是欣赏的态度,完全不是勋宗对阿明那种“必须铲除”的画风和态度。
而小约翰评价贝当等二战法国投降派的标准,和评价纳赛尔、阿连德的标准,基本可以说是两套标准。
在《写在纳赛尔之后》里,小约翰认为纳赛尔坚持以消耗战抵抗以色列,最后放弃旧的外交思路,所以纳赛尔是受到埃及人喜欢的伟人,而务实的萨达特没有受到埃及人的同等对待,萨达特不是伟人,但他仍是优秀的,甚至能力比纳赛尔更强。
在《写在阿连德之后》里,小约翰认为阿连德选择以智利的方式去对抗美国,而没用中国或古巴的方式对抗美国,小约翰认为这是合理的,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阿连德不是圣人,但他是英雄。
那么,如果以评价纳赛尔和阿连德的标准再来评价二战时的法国投降派,怎么法国的投降,就是“有合理性,但依然值得唾弃”的了呢?
法国虽然强大,但单独限定在法德之间的话,但凭法国的地缘环境,有埃及对以色列那样的进行“消耗战”的本钱吗?按小约翰自己的对比方式,用中日对比埃以,那么当时埃及和以色列到底谁血槽厚?而法国和德国到底谁血槽厚?而且以色列当时占领埃及全境了吗?
如果阿连德不采用中国和古巴的方式对抗美国是合理的,那为什么法国不采用中国和英国的方式对抗德国,就是不合理的了?
智利缺少缓冲空间,所以阿连德无法学习中国和古巴,那法国就不缺少缓冲空间吗?
智利最起码和美国还没有直接接壤吧?而德国是直接打到法国家里了,且自身优势兵力在法国的地理环境下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像苏联那么大地盘那么多人,一开始都没承受住德军的闪电战攻势,那以法国本土的体量和地形……确定能承受住了吗?
而且法国承受不住闪电战,小约翰自己也解释了,既然心知肚明,那为什么对贝当、纳赛尔和阿连德的评价,就是完全相反的呢?(我知道法国人、埃及人、智利人对他们三位的态度也不一样,但如果只是按小约翰自己的评价标准,那么这三个人的评价,本该是一样的。至少按小约翰自己评价这几位的逻辑,贝当的行为至少可以等同于萨达特,尽管不够英雄)。
所以我认为,虽然法国在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如果科普说书时对它的评价标准和对其它国家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的话,就很难说是客观了。至于像口误之类的小瑕疵(以及其他细节问题)和视频以外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但和评价标准的整齐划一相比,也就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了,毕竟字幕和说书具体的内容有些许出入,最多只能说是个团队协作中的失误与配合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评价小约翰可汗”,只是就视频而言,所以这里也不多说了。
就个人而言,自己的建议,是不太建议小约翰继续做“奇葩小国”系列了。
一来,像瑙鲁那样历史相对简单且不敏感的小国终究是个不可再生资源,小约翰自己也说过,以色列那期难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足够串联起其历史的单一人物,但做单一人物可以串联起来的奇葩小国,又很难不沦为实际意义上的个人传记,以致有所偏颇,埃及部分的难做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做成“硬核狠人”了。
至于一些话题性很强的小国,如果做了的话,那么可能会引起一些敏感问题,而不做的话,又会显得刻意回避,反而落人口实。
二来,“奇葩小国”的审美水平就说书下饭视频而言已经很高了,已经不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了,像索马里那期小约翰写文为《天下一家》和当时的美国文艺人说话,以及之前为黑人的能力讨说法时,评论区是有一些负面反馈的。而《写在纳赛尔之后》和《写在阿连德之后》这两篇长文,其反馈并不比原视频要好,可想而知,如果“奇葩小国”的后续视频,都是按《写在纳赛尔之后》和《写在阿连德之后》这种相对“理中客”的标准制作的话,那么积极反馈多半很难和现在“奇葩小国”的这种画风相比。
娱乐性和严谨难以平衡是客观事实,像小约翰这样偏重娱乐性而且质量稳定、受众广的Up主至今依然数量不多,基本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短短十五六分钟、二三十分钟就全面严谨地讲述一段历史,本就很难面面俱到,而偏重娱乐性,就难免出现一些对“固有印象”的妥协,毕竟逆风输出很难真的讨喜,也很容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科普娱乐和商业性兼顾的话,就更应该避免这点了,安全第一吧。
最后,因为这个问题自己是看小约翰自己的动态过来的,帮忙劝个架吧,那个小约翰提到的说他是“袁腾飞、宋鸿兵”的哥们……
我感觉他的原话,结合上下文看,应该不是那个意思(看了他的回答修改时间,也没有改动的记录,小约翰看到的应该也是原话吧),
就说这些吧,希望有所帮助了。
1.新垣结衣我不管,铃木爱理是我老婆。
2.乐事薯片里面充的是氮气。
3.通辽的地图完全不像协和飞机。
4.知识面涉猎太广,讲述方式既精确又克制,搞得别人想喷他,这么长时间都没找到有力的支点。
5.他早就不是新人up主了,咋好意思的。
6.对自己的描述“孤僻且嘴笨”,与嘟督不噶油的“胆小且卑微”有异曲同工之妙。
7.我曾经多次在他的视频下写出过排名非常靠前的热门评论,但他从来没有赞过我,这种失落感,我只在追求校园女神被拒绝后有过,因爱生恨了属于是。
8.我想到再说…我对他意见可大着呢。
有个词汇特别恶心:寓教于乐。
不知道是儒家的还是哪家的传统,把玩、嬉戏当做一种罪过。于是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动画片,总是想教孩子们一些东西。纯粹的玩,纯粹的快乐,在拥有这种思想的人看来,是一种罪恶。
卢克文,小约翰,差评,半佛仙人……等等等等,这些创作者,都是贩卖信息流的。
人家没有必要,而且没有义务,跟一个老学究一样,非得严谨、认真、枯燥、无味。
小约翰、卢克文等人,比那些互相抄袭的营销号,在制作视频,查阅资料方面,算是够严谨的了。
那些营销号们,才不管内容的真实性与否呢。
想看专业的,严谨的,严肃的学术东西,自己去查。
或者不要看他们的内容,要看就看b站那些大学公开课。
其实b站大学公开课,你也学不了什么东西。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有些教师知道自己的课程会被公布到网上,并不会把最真实的东西掏出来。
有些教师会特地的告诉学生们:我的言论仅限于这个学校校园,你们可别往外给我到处乱传去。
说完这些up主,再来说说观众们。
一个视频传播力度很强,影响力巨大,无非是符合了以下三个因素:
Happiness快乐、Knowledge知识、Resonance共鸣。
你以为吃瓜群众看罗翔老师的刑法讲座,是要学习刑法呢?人家主要听的是相声。
你以为去听张雪峰的考研视频,就是为了考研?主要也是奔着听相声的。
还有罗永浩,罗永浩的手机发布会,观众也是奔着相声去的。
那么问题来了:庞各庄大学出身的岳云鹏,也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废话,人家本来就是说相声的(手动滑稽)
快乐、知识、共鸣,快乐永远是放在第1位的。
知识谁都会讲,可偏偏为什么有人喜欢听半佛仙人,不愿意听你讲的呢?哪怕你比他讲的更加深,更加的学术严谨,原因何在呢?
我也可没有指责半佛、小约翰等粉丝的意思,我也是他们的半拉粉丝,我想说的是:看他们的视频,要有一种看相声段子的心态,这就OK了。
不要考虑视频的内容,一定要把快乐当做第1位。追求纯粹的快乐,不要追求什么寓教于乐,那玩意很扯淡。
所以,你这个提问纯属寻衅滋事。
这里再强调一遍,很多人可能或许会骂我,但我说的就是事实:小约翰、半佛,卢克文等,他们是贩卖信息流的商人,人家没有义务和必要,去传达一些严谨的学术性的东西。
有些研究,有些专家学者花十几年几十年都不明白,他们高产似母猪的产出,能有多学术?
你讨论人家的学术问题,你这不找事儿吗?
大人,时代变了。
不是易中天老师,当学术超男扬名立腕,才让贩卖知识流挣钱,这个行为普及,是历史之所趋。
我是 @庙祝大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