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永历请十字军、郑成功请德川幕府出兵?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永历帝和郑成功当年各自那点“出洋相”的往事,看看他们为何要找洋人帮忙,又为何会选择他们眼中的“异类”。这两件事,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都透着一股子无奈与 desperate,但也折射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历史细节。

先说永历请十字军,这事儿啊,简直是一出哭笑不得的“乱世孤儿求助记”。

永历,也就是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这个人,怎么说呢?能力嘛,那肯定是不如他老爹崇祯,甚至不如他在位期间那些能臣干将。但他的命,那叫一个苦,简直就是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傀儡。当初他能当皇帝,说白了就是一群明朝旧臣,比如马士英、阮大铖那些人,为了争权夺利,需要一个“正统”旗号,把永历推了出来。所以,他这位皇帝,从一开始就带着点“货不对板”的味道,坐不稳,也站不牢。

在他位期间,明朝是真的没救了。清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南明的各个势力,比如弘光、隆武、绍武,都先后被灭了。永历帝这边,也是风雨飘摇,从南京逃到福建,又到广东,最后被逼到了广西、云南。基本上就是一路被追着打,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稳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想到的办法,自然就得是“剑走偏锋”了。当时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政策虽然还在,但接触洋人,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都在中国沿海活动,甚至还在某些地方建立了据点。

永历帝想到请“十字军”,这事儿有多么绝望,你就想啊。十字军,那可是西方中世纪宗教战争的代名词,虽然那时候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但“十字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遥远”、“强大”的意味。永历帝和他的大臣们,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估计就像我们现在看外星人一样,神秘又模糊。他们可能听说了十字军当年是如何如何的英勇,如何如何的能打,再加上当时欧洲在某些地区确实还在进行一些战争,就脑子一热,觉得也许能拉来这么一股子“洋枪队”,来对抗同样是“异族”的清朝。

这事儿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史书上记载不详,但大概率是通过当时还在中国活动的西方传教士,比如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来联系欧洲的国王或者教皇。他们这些传教士,一方面在传教,另一方面也跟明朝的朝廷有联系,有时候也充当一些外交的角色。

但是,这件事有多不靠谱,可想而知。

首先,当时的欧洲,正值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尾声,或者刚刚结束。欧洲各国自己都打得不可开交,谁有空管你中国发生的事情?就算有人有兴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成本巨大,也不是说来就能来的。

其次,即便是欧洲有人愿意来,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的?是真心帮你一个灭亡的王朝,还是想借机在中国捞取好处,比如贸易特权、殖民地?这很难说。而且,十字军这个概念,对欧洲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情怀,未必是纯粹的军事援助。

最关键的是,永历朝廷根本没有和欧洲国家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吸引他们。你一没钱,二没地盘,三没实力,人家凭什么冒着风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帮你?这就像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想请国际巨星来开演唱会,没点真本事,谁会搭理你?

所以,永历请十字军,与其说是一种政治策略,不如说是一种绝望的呐喊,一种对未知力量的幻想。最终,这件事也没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史书中提到一些传教士确实尝试联系欧洲,但基本上是石沉大海。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郑成功请德川幕府出兵。这事儿,比永历请十字军,要接地气一些,但同样充满无奈,而且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利益考量。

郑成功,那可是当年南明抵抗清朝的标志性人物。他年轻有为,军事才能突出,尤其是在海战方面,几乎无人能敌。他提出的“北伐议”是很有魄力的,他想通过收复南京,来重振南明,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强大的后援,尤其是陆地上的支援。

他当时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清朝,还有一些盘踞在中国的汉奸、降将,比如镇守在台湾的荷兰人,以及盘踞在福建的清军。他要北伐,就得先解决后顾之忧,尤其是福建沿海的清军,以及在台湾的荷兰人。

郑成功当时已经和荷兰人交战,并且最终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这个过程,其实也涉及到了对西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想到请德川幕府出兵呢?这事儿得从当时的中日关系说起。

明朝时期,日本一直有“倭寇”的问题,两国关系不算太好。但到了清朝,情况有点变化。清朝虽然是满族统治,但它和日本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回避”和“防备”。而郑成功这边,他作为前明朝的忠臣,他的思路,是想利用日本对清朝的潜在敌意,来为自己争取援助。

当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的是锁国政策,但这种锁国,并非完全闭关,而是有选择性的开放,比如允许荷兰人、中国人进行有限的贸易。德川幕府在政治上,也对中国大陆的局势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

郑成功之所以会想到日本,有几个原因:

1. 地缘优势: 日本离中国大陆相对较近,海运便利,不像欧洲那么遥远。
2. 潜在的共同敌人: 虽然日本和明朝关系微妙,但对满清,尤其是清朝的统治者,未必就完全没有戒心。日本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被外族入侵的经历,对“外来统治”可能有着天然的警惕。
3. 军事援助的可能: 日本在军事上,尤其是在火器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虽然跟欧洲比不了,但相比于当时已经衰败的南明,也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4. 经济因素: 郑成功虽然军事上强悍,但经济上却十分拮据,如果日本能提供一些物资支援,对他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那么,郑成功是怎么跟德川幕府沟通的呢?

史书记载,郑成功曾经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请求德川幕府出兵,甚至提出了“共击清朝”的提议,并暗示可以分享一部分中国土地作为回报,或者进行贸易等利益交换。

这事儿,也同样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首先,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动,采取的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冒然出兵,违背了他们的基本国策,风险太高。

其次,日本国内对于是否援助郑成功,也存在争议。一部分人可能对郑成功表示同情,或者看到其中的利益,但更多的人,可能会出于稳妥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反对冒险。

再次,即使德川幕府同意援助,他们能提供多少兵力?援助的程度又有多大?这都是未知数。日本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国内的统治和稳定上。

最终,郑成功请求德川幕府出兵的这件事,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史书上说,德川幕府虽然接见了郑成功的使者,但并没有答应出兵,只是表示了一些同情,或者进行了一些有限的贸易往来。

评价这两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永历和郑成功,都处于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当内部力量不足以对抗时,寻求外部援助,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体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存续,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局限: 他们对西方世界和日本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模糊和片面的。他们可能夸大了外部力量的意愿和能力,也低估了介入的复杂性。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在整体认知上的局限性。
策略的冒险性与可行性: 无论是请十字军还是请德川幕府,这都是一项极具冒险性的策略。因为外部援助的意愿、能力和条件,都很难被精确预测和控制。最终的失败,也说明了这种策略的不可行性。
历史的讽刺与警示: 这些事件,也成为后人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时,常常提及的“黑料”。这其中固然有对他们“不自量力”的批评,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和反思。在绝境中,任何一点希望都可能被抓住,即便最终是徒劳的。

总而言之,永历请十字军和郑成功请德川幕府出兵,都是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在面对几乎无法战胜的敌人时,所采取的“孤注一掷”的策略。这两件事,虽然都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却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汉族政权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心态和认知。它们更像是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历史舞台上,留下的两声沉重的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我就得打开我的记事本了:

平秀吉是万历皇帝册封的大明日本国王,德川家作为他的后继者,不比你个建州将军有资格入主中原?

教皇是基督教世界的领袖,十字军入了关,半个美洲都是陪嫁,这对中国版图的贡献比满清只大不小。

再说了,众所周知,明末没有民族主义,人家爱请谁请谁,月代头和地中海不比大清内猪尾巴好看多了。(偷笑)

——————————————————————

评论区有人说十字军和日本人来了以后中国也要变成殖民地,说我是汪精卫,我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没有民族矛盾,只有阶级矛盾。无论什么物种来了,都是和汉族地主一起压迫百姓。而老百姓根本不在乎皇帝是出生在北京、江户还是马德里。希望各位清粉不要地域歧视、破坏世界人民大团结,不做皇汉,从清粉做起。()

————————————————————————

今日迷惑事件:被清粉说汉奸。

众所周知,汉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血统概念,只要喜欢中国文化那就是汉族人,不管哪里人只要当了中国皇帝就是中国人。

我不是汉奸,我只是一个支持“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团结人。

我并不想当日本国公民,但你们的宣统爷和他的间谍小老妹想。

user avatar

大明请援兵的水平都不如大清。

你看大清能把洋人请来镇压太平天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