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运维监控的KPI异常检测 业界有哪些实用方法?

回答
运维监控的KPI异常检测:业界实用方法深度解析

在瞬息万变的IT运维领域,如何及时、准确地发现系统性能指标(KPI)的异常,是保障服务稳定运行的关键。KPI异常检测并非简单的阈值告警,而是需要一套体系化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本文将深入探讨业界在KPI异常检测方面的一些实用且成熟的方法,力求剥去AI生成的冰冷外衣,展现实操的智慧与经验。

一、 异常的本质:偏离“常态”

在讨论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要理解“异常”的本质。对于运维监控而言,异常并非绝对的坏事,而是指当前KPI的值或变化趋势,显著偏离了其历史“常态”。这个“常态”可能是:

稳定的平均值/中位数: 某个指标在正常运行期间,其值会稳定在一个范围内。
固定的周期性模式: 很多KPI会表现出明显的日、周、月甚至年周期性,例如流量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期飙升,周末下降。
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 某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伴随着其他相关指标的联动变化。
业务发展带来的趋势性增长/下降: 随着业务的发展,某些KPI(如用户数、交易量)会呈现自然的增长趋势。

理解了异常的这些表现形式,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方法。

二、 业界主流的KPI异常检测方法

业界在KPI异常检测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的实用方法,它们往往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相互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检测体系。

1.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异常检测方法,利用统计学原理来识别偏离正常分布的数据点。

固定阈值告警 (Static Thresholding):
原理: 为每个KPI设定一个固定的上限或下限阈值。当KPI值超出这个阈值时,触发告警。
实用性: 简单易懂,实现成本低。对于一些关键且稳定的指标(如CPU使用率的绝对上限),效果很好。
缺点:
误报率高: 无法适应指标的周期性波动,例如在业务高峰期,CPU使用率自然会升高,固定阈值很容易被触发。
漏报率高: 对于没有明显上限但存在异常波动的指标,可能无法及时发现。
维护成本高: 随着业务和环境的变化,阈值需要频繁调整,维护负担重。
改进: 可以考虑设置“软阈值”和“硬阈值”,或者结合历史数据动态调整阈值(见下文)。

滑动窗口统计 (Sliding Window Statistics):
原理: 对KPI在一定时间窗口(如过去1小时、24小时)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分位数等。将当前数据点与窗口内的统计量进行比较。
实用性: 能够一定程度上适应短期的波动,比固定阈值更灵活。
示例:
Zscore(标准分数): `Z = (当前值 窗口平均值) / 窗口标准差`。如果Z值超过某个预设的阈值(如3),则认为异常。
百分位区间: 设定一个百分位范围(如P10P90)。如果当前值落在该范围之外,则触发告警。
缺点: 仍然对周期性波动敏感,标准差可能会被短期异常值放大,影响判断。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Based Anomaly Detection):
原理: 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如ARIMA、Exponential Smoothing、Prophet等)来预测KPI在下一时间点的取值。将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如果偏差过大,则认为异常。
实用性: 能够捕捉数据的趋势和季节性,对周期性波动有较好的适应性,误报率相对较低。
示例:
ARIMA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经典的线性时间序列模型,适合捕捉数据中的自相关性。
HoltWinters (Triple Exponential Smoothing): 能够处理趋势和季节性,尤其适用于具有明显周期性的KPI。
Prophet (Facebook 开源): 专为具有强季节性变化和节假日效应的时间序列设计,鲁棒性较好。
缺点:
模型选择和调优: 需要选择适合KPI特性的模型,并进行参数调优。
对突变不敏感: 如果是突发的、与历史模式完全不符的异常,模型可能预测不到。
计算资源: 训练和预测可能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学习更复杂的模式,适应性更强,是当前异常检测的主流方向。

聚类分析 (Clustering):
原理: 将KPI数据点划分到不同的簇中。正常数据点会聚集在大的簇中,而异常数据点则会远离已有的簇,或者形成非常小的、孤立的簇。
常用算法: KMeans, DBSCAN。
实用性: 适用于多维度的KPI异常检测,例如同时监控CPU、内存、网络流量,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常组合。
缺点:
参数敏感: 如KMeans需要预设簇的数量K。
“正常”定义模糊: DBSCAN等算法对“密度”敏感,可能难以界定什么是“正常”。
需要特征工程: 需要从原始KPI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

分类模型 (Classification):
原理: 将异常检测问题转化为一个二分类问题(正常/异常)。需要有标注数据来训练模型。
常用算法: SVM, Random Forest,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 LightGBM)。
实用性: 如果有历史的异常事件数据,模型可以学习异常的模式,检测效果非常好。
缺点:
数据标注困难: 运维场景下,标注“正常”和“异常”的数据非常耗时且主观。
类别不平衡: 异常事件相对于正常事件是少数,需要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

无监督异常检测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原理: 在没有预先标注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学习数据的“正常”分布,并将偏离此分布的数据点识别为异常。这是运维监控中最常用的机器学习场景。
常用算法:
Isolation Forest (孤立森林): 通过随机切分数据来“孤立”异常点。异常点通常较少,更容易被切分出来。
OneClass SVM (单类支持向量机): 学习一个边界,将所有正常数据点包围起来,落在边界之外的数据点被认为是异常。
Autoencoders (自编码器): 一种神经网络,通过学习数据的压缩表示再重建,正常数据重建误差小,异常数据重建误差大。
实用性: 适用于大多数运维场景,无需大量标注数据,能够发现各种类型的异常。
缺点:
“异常”的定义相对模糊: 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区分正常与异常的阈值。
对新类型异常的泛化能力: 依赖于模型学习到的“正常”模式,对前所未见的异常类型可能效果不佳。

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检测 (Deep Learning for Anomaly Detection):
原理: 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如RNNs, LSTMs, Transformers)来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复杂时空依赖关系。
常用方法:
LSTMbased Autoencoders: 结合了LSTM的序列建模能力和Autoencoder的无监督学习特性,对具有复杂依赖关系的时间序列效果显著。
Transformerbased Models: 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可以捕捉序列中长距离的依赖关系,在处理复杂的系统日志或多指标联动时有潜力。
实用性: 能够捕捉非常复杂的模式,对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和非线性关系有很好的建模能力。
缺点:
模型复杂,计算资源需求高: 训练时间长,需要GPU等硬件支持。
可解释性差: 难以直观解释为何某个点被判定为异常。
数据量要求高: 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训练模型。

3. 基于规则和专家知识的方法

尽管机器学习方法日益强大,但基于规则和专家知识的检测方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组合阈值/条件告警 (Composite Thresholding/Conditional Alerting):
原理: 结合多个KPI或业务属性来触发告警。例如:“当CPU使用率超过80% 并且 请求延迟超过200ms 并且 错误率超过0.1%时,才触发告警。”
实用性: 能够过滤掉单一指标的误报,更贴近业务实际问题。
缺点: 规则的制定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很难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异常场景。

关联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原理: 分析不同KPI之间的相关性。当一个KPI发生异常时,检查与其高度相关的其他KPI是否也出现了异常或不符合预期的变化。
实用性: 帮助定位问题的根本原因,理解异常的传导路径。例如,某个服务的CPU升高,但请求量没有变,可能表明该服务存在性能问题,而不是流量激增。
方法: 皮尔逊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或者更高级的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模式匹配 (Pattern Matching):
原理: 预先定义一些已知的异常模式(如“内存泄漏”可能表现为内存使用率持续稳定上升),然后用这些模式去匹配实时采集的KPI数据。
实用性: 对已知的、有明确表现形式的异常非常有效。
缺点: 无法发现未知或未定义的异常模式。

4. 混合与集成方法 (Hybrid and Ensemble Methods)

在实际运维监控中,单一的方法往往难以应对所有场景。因此,业界倾向于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多阶段检测:
第一阶段: 使用快速、简单的统计方法(如滑动窗口Zscore)进行初步筛选,标记出潜在的异常。
第二阶段: 将初步筛选出的数据点输入到更复杂的模型(如机器学习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二次确认,降低误报率。

集成学习 (Ensemble Learning):
原理: 将多个不同的异常检测模型(如Isolation Forest, OneClass SVM, ARIMA)的输出进行整合。例如,可以通过投票机制或者加权平均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实用性: 能够结合不同模型的优点,克服单一模型的缺点,提高整体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智能告警降噪 (Intelligent Alert Suppression/Correlation):
原理: 当一个核心组件发生异常导致大量相关组件触发告警时,只报告最重要的根源告警,抑制其他次要告警。这通常需要对服务拓扑和依赖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实用性: 大幅减少告警噪音,让运维人员能够聚焦于真正的问题。

三、 实践中的关键考量

除了上述方法本身,在实际落地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数据质量与采集:
准确性: 确保采集到的KPI数据是准确、可靠的。
实时性: 监控数据需要有足够的实时性,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完整性: 避免数据缺失,或者有策略地处理缺失数据。
丰富性: 采集的KPI是否全面,能否反映系统的不同维度?

2. “常态”的定义与学习:
背景感知: “常态”是会变化的。例如,节假日、促销活动期间的流量模式与平时是不同的。异常检测系统需要能够感知这些背景变化,甚至通过模型自动适应。
在线学习/周期性重训练: 对于模型驱动的异常检测,需要定期更新模型,以适应系统行为的变化。

3. 误报与漏报的权衡 (False Positive vs. False Negative):
业务影响: 误报会消耗运维资源,降低告警系统的可信度;漏报则可能导致服务中断或性能劣化。
动态调整: 不同的KPI,其误报和漏报的容忍度是不同的。需要根据KPI的重要性、影响范围来设定合理的阈值或模型参数。
告警分级: 将异常告警进行分级,如“信息”、“警告”、“严重”、“紧急”,以便运维人员优先处理高优先级的告警。

4. 可解释性 (Explainability):
告警背后的原因: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终的告警都需要提供一定的解释,让运维人员能够快速理解问题所在。例如,告警信息应包含:异常的KPI、异常值、偏离基准、可能的关联指标等。
模型可解释性: 特别是对于黑盒的机器学习模型,需要结合可视化工具(如SHAP, LIME)来解释模型决策。

5. 自动化与人机协作:
自动化运维: 异常检测的最终目的是触发自动化运维流程(如自动扩容、自动回滚、自动故障转移)。
人机协作: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运维人员介入判断,而不是完全依赖自动化。提供直观的告警界面和分析工具至关重要。

6. 业务场景的理解:
Domain Knowledge: 任何异常检测系统都离不开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例如,电商平台的“用户登录成功率”指标,其异常可能与支付系统的健康度、CDN的可用性、甚至前端的代码发布都有关联。
KPI的关联性: 很多时候,一个KPI的异常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其他KPI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

KPI异常检测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领域。从基础的统计方法到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再到集成多种技术的混合方案,业界一直在探索更智能、更高效的检测方式。关键在于理解异常的本质,选择适合业务场景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迭代。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准确判断、并能驱动自动化运维的智能告警体系,为稳定可靠的IT服务保驾护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运维监控的异常检测,主要看几个吧。

第一个是skyline项目,最早是2013年由etsy开源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判定avg(last(3))是否异常,然后多数投票。etsy后来内部的v2版没继续开源(但是有分享PPT,加了分解,用了KStest等),但是社区有其他人接手了,一直在维护,添加了诸如通过tsfresh提取特征做标注过滤等等实用功能,包括调整算法次序等各种细微的性能优化点,应该算是这个领域最接近开箱即用的监控体系。见:earthgecko-skyline.readthedocs.io

第二个是numenta的HTM项目,这东西思路比较奇特,说实话搞不太懂。但是他们公司自己说已经在大规模IT环境上用着了。官方提供了一个HTM studio的桌面端,可以很方便试用。另一个不能不提的,就是他们另外有一个项目,叫NAB,利用一些公开数据集,对比各种开源的异常检测算法在公开数据集上的表现(上面说的earthgeocko-skyline也参加了这个对比)。见:github.com/numenta/NAB 项目wiki里也对几个开源项目做了点评,尤其是像yahoo的EGADS等比较有名的,建议阅读。NAB的评分设计我觉得也蛮有趣的。它的思想是,异常是一整个窗口的事情,你只要能在窗口的较前位置发现就好,越晚,评分越低。

第三个,就是裴丹教授这五年来陆续发表的系列论文了。最开始是和百度合作的Opprentice,我觉得有点像是skyline的高级版。它也是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来判定异常,但是这里统计方法的参数均分采样,一下子就变成上百个特征了,然后顺势用RandomForest做个投票。缺点就是有监督,没个专职人工肯定用不起来。Opprentice未开源,但是腾讯去年开源的Metis,在issue里说了主要是借鉴Opprentice思路。不过metis开源阉割太多,见:Tencent/Metis 。接着是和阿里合作的Donut,采用的VAE算法,从有监督走向无监督,上手难度低了下来。Donut是开源的,但只是一个库,还是要自己封装一下,见:github.com/haowen-xu/do ,只是donut主要也就对网站访问量这种指标比较有效。接着是ADS,这个是在原先ROCKA+Opprentice的基础上,改用CPLE半监督学习。好像目前没看到直接的开源。不过ROCKA做指标聚类这事儿,又是另开一摊子,本身也是无数坑待填。裴教授也开了一个类似NAB的算法比赛,不过规则和NAB不一样,他的规则是只认异常开始那一刻往后7个采样点内检测出来的。坦白说,我个人觉得NAB的规则更好一些。

第四个,是Expedia公司开源的adaptive-alerting项目,整个项目也是完整一套监控体系,包括事件处理恢复操作都在内。系统设计主要在如何方便集成不同的异常检测算法和评估方法,然后根据指标的情况来路由和触发重训练等等。目前已经集成的算法倒是比较基础,所以多学习他们wiki文档就行:github.com/ExpediaDotC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运维监控的KPI异常检测:业界实用方法深度解析在瞬息万变的IT运维领域,如何及时、准确地发现系统性能指标(KPI)的异常,是保障服务稳定运行的关键。KPI异常检测并非简单的阈值告警,而是需要一套体系化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本文将深入探讨业界在KPI异常检测方面的一些实用且成熟的方.............
  • 回答
    兄弟,看到你问监控系统运维,还是做二休二带夜班倒班,我太有感触了!这活儿,说实话,既磨人又得时刻打起精神,但做得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这活儿的“好”与“不好”: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1. 技术成长方面: 优点: 接触面广,体系完整: 监控系统就像一个企业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运维是不是计算机行业里技术含量最低的岗位,这其实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如果你只是浅浅地接触过,可能会觉得运维就是“开关机”、“重启服务”,似乎技术门槛不高。但深入下去,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两回事。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运维技术含量低”这种印象吧。首先,很多时候大家.............
  • 回答
    运维工程师如何月入2万+? 踏实修炼,薪资自然来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维工程师的角色早已不是过去那个默默无闻的“救火队员”。他们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先锋,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想要达到月入2万+的薪资水平,绝非易事,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持续的学习投入,以及敏.............
  • 回答
    告别机房,开启新篇章:运维工程师的转行之路作为一名资深的运维工程师,你可能已经习惯了与服务器、网络设备、代码日志为伴,在深夜处理突发状况,在清晨检查系统状态。这份职业稳定、重要,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不少运维工程师开始思考,是时候告别机房,踏上新的征程了。那么,运维工程师转行,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运维这碗饭,得吃得明白,才能端得稳。运维这行,说白了就是“保驾护航”,让咱们的系统、服务、产品能平稳、高效、安全的跑起来。它不像研发那样能创造新东西,但要是没运维,那些新东西也只能是花架子,没人用,或者用了也出问题。要做好运维,得有几把刷子,这些刷子不是随便捡来的,是实打实的经验和能.............
  • 回答
    运维工作,这话题可真是能让不少人挠头。说它无趣吧,好像又有点片面;说它有价值吧,但这份价值隐藏得可够深的。我在这里就跟大家掰扯掰扯,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人流水账。运维,究竟是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运维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让那些你每天用的APP、网站、服务,能够稳定、可靠、安全地跑起来。你手.............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运维(SA)对CentOS 7这个系统,或者说对它在当下的使用,会有那么点“意见”。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不好”就带过,背后牵扯的东西挺多的,是技术发展、安全考量、企业战略,甚至还有点“惯性”在里面。首先,得明白CentOS 7当年是个啥角色。它定位很清晰,就是RHEL(Red.............
  • 回答
    在选择IT运维服务团队时,确实需要仔细甄别,毕竟一个靠谱的团队能让你的业务稳如磐石,反之,则可能带来无尽的麻烦和损失。那么,什么样的IT运维团队才算得上是靠谱的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聊聊。一、技术实力:硬核!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别看现在很多公司都打着“专业”的旗号,但真正的技术实力才是检验真伪.............
  • 回答
    风电第三方运维,这可不是个新鲜事,但 lately 的讨论热度又上来了。简单来说,就是风电场运营商把风机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技术升级这些事儿,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做,而不是自己组建庞大的团队。为啥要第三方运维?想当初,风电刚起步那会儿,运营商自己从头培养技术团队,那叫一个费劲,成本也高得吓人。.............
  • 回答
    好的,我将尽力用清晰、贴合实际的语言,详细阐述IT运维管理体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构建它,力求内容专业且富有落地性。 IT运维管理体系:保障信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石简单来说,IT运维管理体系(IT Operations Management System)就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流程、工具和人员职责的.............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运维服务器”这个话题。别把它想得太高深,说白了,它就是一台机器,但这台机器的“工作”和咱平时用的电脑不太一样。想象一下,你开了一个网店,这个网店需要在互联网上存在,让大家随时都能访问。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地方来“存放”你网店的代码、图片、用户数据等等,并且保证它能24小时不间断地运.............
  • 回答
    企业安全运维的重点,说白了,就是守护好数字世界的“家门”,让业务顺畅运转,数据安然无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门”工作,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需要高度专业性的系统工程。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拆解开看,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事前预防:筑牢数字世界的“铜墙铁壁”这是安全运维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你想想.............
  • 回答
    在电缆的实际运维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出于其他考虑,使用聚乙烯(PE)材料替代交联聚乙烯(XLPE)材料。虽然它们都属于聚烯烃家族,但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耐温性、绝缘性、机械强度等方面。快速准确地辨别这两种材料对于保障电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
  • 回答
    哥们,想进军运维这个圈子,考点证书是条非常实在的路子。不光能给简历加分,有些证书本身就是你能力的证明,敲门砖嘛,谁不想要?不过,运维这个领域实在太广了,从基础的系统管理,到现在的云原生、自动化、安全,五花八门,确实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别急,我给你捋一捋,咱们一步一步来。首先,你要搞清楚,你“想考点运维.............
  • 回答
    在我看来,这问题触及了系统运维职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不少从业者心中的一个“绕不过”的话题。简单粗暴地说,“一定要”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要问它“重要吗”、“有帮助吗”,那绝对是肯定的,而且帮助还挺大。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聊聊这件事,这样大家能更清晰地理解RHCSA/RHCE的价值所在,以及.............
  • 回答
    作为一名每天被各种事件缠身的运维工程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牢牢抓住,无论怎么挣扎,总有新的事情冒出来,让你应接不暇。日子久了,疲惫感、挫败感,甚至是对这份工作的怀疑,都可能悄然而至。别灰心,这绝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但也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突破的。我这里分享一些我个.............
  • 回答
    金融行业的运维,就像一颗不断进化的大树,从最初的根系深扎,到现在枝繁叶茂、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其发展轨迹既有着行业特性的烙印,也紧随科技的浪潮。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看。一、 回溯过往:从“救火队员”到“稳定守护者”早期的金融运维,更像是一个“救火队员”。核心目标就是保证系统不宕.............
  • 回答
    IT运维,这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数字王国里,既要充当王国忠诚的守卫者,又要时不时化身为精明的工程师。所以,问IT运维是选择“业务”还是“技术”,其实是问我们在这场 TD (技术导向) 与 BD (业务导向) 的拉扯战中,更倾向于在哪一边站队。别以为IT运维就是埋头苦干,敲敲键盘,看看监控,解决那些让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