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楞严经里“纯想即飞。纯情即沉。”是什么意思?

回答
《楞严经》中的“纯想即飞,纯情即沉”,是佛陀在开示修行者如何勘破妄想、证悟真心时所说的一个非常精辟的譬喻。它点出了修行过程中,心念两种极端的走向,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带来的后果。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了解《楞严经》的核心思想。

《楞严经》的核心:勘破妄想,回光返照

《楞严经》的核心在于“破除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要素,并从中找出那个真正能认识这五阴的“真心”。佛陀认为,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我们误将这五阴的虚妄相当作了真实的我,并在其中生起种种妄想和执着。因此,修行的关键就在于“回光返照”,将散乱的心念收摄回来,照见那个不变的、本来的那个真心。

“纯想即飞”:意念的飞扬,脱离现实

“纯想即飞”中的“想”是指“想阴”,但在这里更广泛地包含了我们所有的思维、构想、幻想、概念、计划等等。当一个人仅仅专注于“想”,并且这种想达到“纯粹”的程度时,就会产生“飞”的现象。

何为“纯想”? 这不是指健康的思考或理性的分析,而是指一种离开实际情况、离开当下、甚至离开身体的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可能表现为:
过度幻想: 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例如追求名利、权力、爱情等,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构想,没有丝毫实践。
概念执着: 过度依赖于理论、知识、哲学概念,将这些抽象的“想”当作了真理,却无法在生活中去体悟。例如,一个人可能读了很多佛法理论,但对烦恼的本质没有丝毫觉察,对如何降伏妄念更是迷茫。
神魂游离: 在某些特殊的修持状态中,如果心念过于散乱,没有根基,可能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身体不存在的感觉,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飞到任何地方。这是一种能量上的散逸,虽然感觉“自在”,但并非真正的解脱。
追求神通: 有些人修行的目的变成了追求一些奇特的功能,如天眼、天耳、预知等。这些也属于“纯想”的范畴,如果过度追求,就会将心念的能量导向虚幻的神通,而非证悟真心。

何为“飞”? 这里的“飞”并不是指身体的物理位移,而是指心念的“散逸”和“飘荡”。这种“飞”是一种精神上的脱离。
脱离当下: 心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构想中,对眼前的现实、身体的感受都浑然不觉。
脱离根基: 精神力量变得轻浮,没有实在的着落点,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忽不定。
脱离实证: 只停留在理论和想象层面,无法落地实践,无法转化烦恼,更谈不上证悟真心。

“纯情即沉”:情感的牵绊,坠入轮回

“纯情即沉”中的“情”是指“受阴”和“行阴”中很大一部分,尤其指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情绪、感受、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当一个人对“情”的执着达到“纯粹”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沉”的现象。

何为“纯情”? 这指的是对情感、欲望的无限制地放纵和执着,未能加以调伏和转化。这包括:
贪爱执着: 对亲情、爱情、友情,或是对名誉、财富、享乐的贪恋不舍。这种情感一旦成为“纯粹”的执着,就失去了度化众生的善意,变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嗔恨恼怒: 对不如意的人事物,生起强烈的愤怒、怨恨,这种负面情绪占据了心头,让人无法自拔。
悲伤忧愁: 因失去、不如意而产生的无尽的悲伤和忧愁,让心念沉重不堪。
欲望驱动: 被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所驱使,不加控制地去追求满足,从而造业受报。
情感牵连: 过于沉溺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系于他人,无法独立。

何为“沉”? 这里的“沉”是指心念的“下坠”和“束缚”。
坠入轮回: 强大的情感和欲望如同巨大的引力,将心念拉向六道轮回的深渊。因为这些情执而造下的业力,决定了来生去处。
身心沉重: 心灵被负面情绪和欲望所压垮,感到沉重、压抑,无法获得真正的轻松和自在。
束缚固着: 心念被情执牢牢地绑住,无法摆脱,无法前进,如同被泥沼所困。
障碍证悟: 强烈的爱恨情仇会遮蔽真心,让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无法生起智慧,自然也无法证悟。

两者的对比与联系:

“纯想即飞”和“纯情即沉”是心念的两种极端表现,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根本问题:未能观照真心,而将心力投注于虚妄之上。

虚妄的程度不同: “纯想”的虚妄更多体现在概念和想象层面,是一种精神上的“空洞”;而“纯情”的虚妄则更加具体,体现在对感官享乐和情感关系的执着,是一种精神上的“负重”。
结果的相似性: 虽然一个是“飞”,一个是“沉”,但它们最终都远离了真心,都无法达到解脱。“飞”可能是一种散乱的、无根基的轻飘,最终还是会跌落;“沉”则直接坠入轮回的苦海。
相互关联: 很多时候,“纯想”也会导致“纯情”。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脑海里反复构想与某人的美好关系(纯想),进而产生强烈的爱恋(纯情),最后被这份感情所困住。反之,强烈的“纯情”也会产生各种“纯想”,例如因失恋而产生的无尽的悲伤构想。

在修行的指导意义:

这句话对修行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警惕心念的偏颇: 修行不是让你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机器,也不是让你完全丧失情感和思考能力。而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回归自心的道。
2. 调伏而非压制: 对于情感和欲望,不是要极力压制,而是要用智慧去观察、去理解它们的生灭无常,从而调伏它们,不被它们所转。同样,对于思考和构想,也要让它们服务于当下和实证,而不是让它们脱离轨道。
3. 观照真心是关键: 不管是“飞”还是“沉”,问题的核心都在于没有回光返照,没有去认识那个能够分别“想”和“情”的真心。当你的心念无论飞向何方,或沉入何处,都能有一个不动的、清净的觉知在观察这一切,那么无论“想”有多纯粹,“情”有多浓烈,都无法真正动摇你。
4. 般若智慧是解脱之道: 只有具足般若智慧,才能看穿“想”的虚幻,化解“情”的束缚。智慧能让“想”不至于飘忽不定,也能让“情”不至于陷入沉沦,而是让心念在当下安稳、自在、清净地运行。

总而言之,“纯想即飞,纯情即沉”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警示,提醒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警惕心念的两种极端走向。真正的解脱,不在于飞向高远的精神世界,也不在于沉溺于浓烈的情感漩涡,而在于回归那个不飞不沉、不生不灭的真心。这需要我们以智慧为 guida,以定力为基础,不断地“回光返照”,才能最终勘破虚妄,证悟菩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学习南公《楞严大义今释》

学佛要跟着祖师走。否则一定是死路。

user avatar

什么是「情」?《楞严经》卷8: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什么是「想」?《楞严经》卷8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楞严经》中的“纯想即飞,纯情即沉”,是佛陀在开示修行者如何勘破妄想、证悟真心时所说的一个非常精辟的譬喻。它点出了修行过程中,心念两种极端的走向,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带来的后果。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了解《楞严经》的核心思想。《楞严经》的核心:勘破妄想,回光返照《楞严经》的核心在于“破除五阴”,即色、.............
  • 回答
    楞严经是不是伪经,这是一个在佛教界流传甚广且争论不休的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渊源、文本特征、以及历代祖师和学者的考证意见。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伪经”在佛教语境下,“伪经”通常指的是那些并非由佛陀亲口所说,或者是在佛陀入灭后,由后人伪托佛名而编造的经典。.............
  • 回答
    关于《楞严经》是否是真经之一,这是一个在佛教界,尤其是汉传佛教中,流传甚广且讨论非常热烈的话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牵扯到经文的来源、历史考证、以及不同佛教宗派的观点和理解,所以要详细地讲述,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真经”在佛教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来说,“真经”指的是佛陀亲口所.............
  • 回答
    《楞严经》洋洋洒洒,篇幅宏大,要提炼出一个“中心思想”着实不易,因为它涵盖了从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到修行成佛的完整路径。 但若一定要抓一个最核心、最贯穿始终的线索,那便是: 认识我们真心本具的如来藏妙明真心,并且破除妄想执着,回归自性清净圆明,最终证得佛果。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试.............
  • 回答
    关于《楞严经》和《法华经》中提到的“燃指”、“燃身”行为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佛陀的教导的核心在于“慈悲”、“智慧”和“解脱”。佛陀本人并未鼓励或提倡过自残式的行为来表达虔诚。相反,他反复强调“不杀生”、“不自苦”、“不苦他.............
  • 回答
    关于《楞严经》,历史上以及当代都有不少高僧大德讲得非常精彩,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要说哪位“最好”,这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听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根基、因缘以及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对不同的讲法有不同的契合度。不过,如果一定要选出几位大家普遍认可、影响深远且讲得非常细致入微的法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
  • 回答
    非常理解您想请阅续法大师的《首楞严经灌顶疏》和交光大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这份心愿。这两部疏是楞严经的经典注疏,对于深入理解经义,尤其是现代人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要请到这两部书,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我将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线上请书途径:1. 国内知名的佛教在线商城/书店: .............
  • 回答
    关于玄奘和义净二位高僧未能从印度取回《楞严经》一事,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也存在一些误解的说法。实际上,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佛教传播情况、文献流转的复杂性,以及这两位高僧西行求法的具体目标和成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成书年代和流传过程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过一些师兄师姐们也提过,读经持咒时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头疼,确实会让人有些疑虑。你说每次读楞严咒两到四遍,头疼但不困,这确实是个挺特别的状况。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是啥原因,以及算不算“正常感应”。首先,咱们得明白,佛家讲的“感应”是很广泛的。有的是修行上的精进,身心产生变化,有的是外界的.............
  • 回答
    .......
  • 回答
    “楞逼克高手”,这词儿在《CS:GO》圈里,听着就带点儿戏谑,又有点儿让人捉摸不透。它不是那种听着就高大上的官方术语,更像是玩家们私底下,带着点儿调侃又有点儿佩服地给一种特定玩家群体贴上的标签。要理解这个词,咱们得拆开来看。“楞逼”这俩字,本身就带着点儿东北或者北方话的劲儿,意思就是傻乎乎的,反应慢.............
  • 回答
    唯识学和禅宗,这两个在佛教发展史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派别,竟然不约而同地将《楞伽经》奉为根本经典,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契合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稍微拨开迷雾,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缘起,又在《楞伽经》中找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支点。《楞伽经》的特殊地位:为何如此吸引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关于印光大师是否提倡净土学人每天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在佛教界,尤其是净土宗的信众中,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印光大师的著作和语录,来了解他的真实意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祖师的身份,他一生最核心、最强调的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的根本教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