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和教理上判断依据的是不同标准。
佛教经书,本质上都是自证,学术上认为早期经书都是口口相传,可靠性值得怀疑。而且几乎很少有其它辅助依据,比如考古。所以,学术上,基本上认为佛教经书都不太可靠。
季羡林的话是“看起来,历史上还是有释迦牟尼这个人的”,这就是学术上的看法。
事实上,阿含经也是估计成书于公元前后,只是看起来比大乘经书更原始,“可靠性更大而已”。但是注意,并不是说阿含经很可靠,只是说相对好一点。而且,阿含经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记载,很多相互矛盾的版本。说明已经经过了很多次篡改或转载笔误。
季羡林是早期佛教语言学权威,他的结论就是“南传经典的巴利语应该是早期摩羯陀的一个土语,似乎也不是阿含经母本,不是原始佛教的最早语言,看起来巴利文典籍和阿含经似乎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母本”。季羡林是通过文字比对得出结论的。
早期佛经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
大乘经书学术上一般认为最早的也是在公元前后成书,时间上略微晚一点而已。北传佛教内部,判别经书真伪的标准不是学术标准,而是通过修行实践检验和看其是否符合佛法核心思想。所以,很多佛教学者工作中也质疑佛经年代和原作者,但是自己在修行的时候他们仍然把这些经书当成指南对待。现在公认的大乘经书,都是历代修行者在实践中千锤百炼证明了其真实可靠的。
学术上和修行实践依据的是不同标准。佛陀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你说学术上是不是鬼话?但是修行人不信这事儿,你才是真的修的个鬼喔。
大乘之所以大,是因其格局大,能够把相互矛盾的经书融会贯通,能够把出世和入世兼收并蓄。小乘的小,是格局小,眼光小,当然也是善法。但是一部分愚痴之徒,墨守成规,诽谤大乘。他们以为原教旨主义才是真实佛法,不是小是什么?说他们小已经是很礼貌客气的说法了。
你看看亚洲国家,大乘佛法流传的地方,通常都是国泰民安,富裕强盛,你能说没有大乘佛法入世的功劳?
第三问后还有第四问,第四问后还有第五问。第五问后还有第×问。。。。。
不就是反反复复自赞毁他么。。。
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