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楞严经是否是真经之一?

回答
关于《楞严经》是否是真经之一,这是一个在佛教界,尤其是汉传佛教中,流传甚广且讨论非常热烈的话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牵扯到经文的来源、历史考证、以及不同佛教宗派的观点和理解,所以要详细地讲述,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真经”在佛教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来说,“真经”指的是佛陀亲口所说的教法,或者是由佛陀的弟子传承、记录下来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佛陀教义。这个界定本身就为讨论《楞严经》的真伪提供了一个基础。

《楞严经》的流传与地位:

在汉传佛教中,《楞严经》的地位极其崇高,被认为是佛教般若思想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禅宗和密宗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经内容宏大,从宇宙的本源、众生的生死流转,到修行的次第、佛法的奥秘,都有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其中关于“五阴魔境”、“七趣众生”、“五十阴魔”、“真心与妄心”等的论述,对修行者极具指导意义。许多人认为,《楞严经》是“经中之王”,其义理深邃,能帮助人开悟见性。

在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对《楞严经》推崇备至,并以此作为修行的重要依据。比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就翻译了相关的梵文经论,虽然不是《楞严经》本身,但为后来的翻译奠定了基础。而将《楞严经》正式传入并广泛流传的,则主要归功于唐朝的般剌蜜帝(Pranāmitra)法师。

关于《楞严经》真伪的争论:

尽管《楞严经》在汉传佛教中备受尊崇,但关于其是否为佛陀亲说,或者说是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中国,以及是否为后人所造,历来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梵文原典的缺失: 这是对《楞严经》真实性最主要的质疑点之一。与许多其他被认为是佛陀亲说的经典不同,《楞严经》的梵文原典在历史上长期未能被发现或得到确凿的证明。虽然有学者声称找到了一些残缺的梵文片段或与之相关的材料,但终究未能提供一部完整的、无可争议的梵文原典来支持其佛说地位。这使得一些质疑者认为,《楞严经》可能是在中国本土创作,然后被冠以佛说之名。

2. 翻译时间与翻译者的考证: 般剌蜜帝法师翻译《楞严经》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初。一些学者认为,相较于早期佛教经典的传入,这个时间相对较晚。同时,对于般剌蜜帝法师的生平和其翻译过程的考证,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这使得经文的可靠性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3. 经文内容与早期佛教思想的差异: 有部分学者认为,《楞严经》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和概念,例如对心性、空性、如来藏等概念的阐述方式,与早期印度佛教的思想体系存在一些差异,或者说其论述风格更接近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这让他们推测,《楞严经》可能是在汉译佛经体系中,结合了部分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本土智慧而形成的。

支持《楞严经》为真经的论点:

然而,支持《楞严经》为真经的论点也同样强大且具有说服力。

1. 高僧大德的推崇与印证: 历代许多中国高僧,如天台宗的湛然、华严宗的澄观、法相宗的玄奘(虽未翻译《楞严》,但其弟子窥基等研究了相关经论)、禅宗的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以及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等,都对《楞严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并将其视为修行指南。这些高僧的见解和实践,构成了对《楞严经》真实性的强大佐证。他们的证悟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经文的教义是真实有效的。

2. 经文的精深义理与修行指导: 如前所述,《楞严经》的内容极为精深,尤其是在破除我执、认识真心、安住菩提心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细致入微的指导。许多修行者通过研习《楞严经》而获得启发和成就,这本身就是经文力量的体现。其对宇宙生命本源的探索,对生死轮回的透彻分析,以及对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境界(即“五十阴魔”)的预警和破除方法,都是非常系统和实用的。

3. 梵文片段的发现(虽然存在争议):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致力于寻找《楞严经》的梵文原典或相关文献。尽管至今未能发现一部完整的梵文原典,但零星发现的一些梵文残片,以及一些提及《楞严经》或与之思想相近的古老梵文文献,为《楞严经》可能存在的梵文版本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些发现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质疑,但为《楞严经》非中国本土虚构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4. 其教义与佛陀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细微差异,但《楞严经》所阐述的核心思想,如无常、无我、缘起、空性、慈悲等,与佛教根本教义是完全一致的。其对佛性、涅槃的阐释,也符合大乘佛教的宗旨。

结论与理解:

因此,关于《楞严经》是否是“真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从学术考证的角度看: 由于缺乏完整的梵文原典作为直接证据,学术界对于《楞严经》是否为佛陀亲说,或者说其确切的翻译源流,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容忽视。

从佛教实践和信仰的角度看: 在汉传佛教的实践和信仰体系中,《楞严经》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无数高僧大德的推崇、无数修行者的实践印证,以及其经文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强大的指导作用,使得《楞严经》在信众心中,就是一部无比尊贵、无比重要的“真经”。它带来的真实利益和对心灵的启迪是毋庸置疑的。

更广阔的视角: 在佛教的传承过程中,经典的流传和解释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某些经典在原始来源上存在一些考证上的不确定性,但如果其内容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导人向善、导人觉悟,并且被广泛认可和实践,那么它在佛教的实践领域就具有了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总而言之,如果将“真经”定义为“佛陀亲口所说且无任何附加或歪曲”的严格标准,那么《楞严经》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仍存讨论空间。但如果从“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帮助人们认识佛法、修行成就,并且被广大信众和高僧大德所认证和尊崇”的角度来看,那么《楞严经》绝对是“真经”之一,是汉传佛教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人宁愿相信,如《楞严经》这样一部义理精深、利益广大的经典,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且为历代祖师所重视,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不凡之处。与其过分纠结于学术上的定论,不如去深入研读其内容,体悟其义理,这或许是更为实际和有益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怜,可叹,可悲。

这个时代的众生福报越来越不足了。般舟三昧,很多人因为根器不够已经扛不下来了。首楞严经也有不少求名求利靠搬弄佛学为生的人在诋毁。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惨不忍睹。。。。。

===============南公教诲 镇楼===============

楞严经真伪决断

南怀瑾

  再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预言楞严经是所有的佛经中最后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预言,或是神话,姑且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一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应。楞严与其他几部的著名佛经,如缘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尽干脆认为楞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外道的学理相同。讲学论道,一定会有争端,固然人能修养到圆融无碍,无学无诤,是一种很大的解脱,但是为了本经的伟大价值,使人有不能已于言者。

  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近代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第一:本经译文体裁的美妙,和说理的透辟,都不同于其他的佛经,可能事后世禅师们所伪造。而且执笔的房融,是武则天当政时遭贬的宰相。武氏好佛,曾有伪造大云经的事例。房融可能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译的楞严经,为的是重邀宠幸。此经呈上武氏以后,一直被收藏于内廷,当时民间并未流通,所以说其伪造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楞严经中谈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种仙,梁氏认为根本就是有意驳斥道教的神仙,因为该经所说的仙道内容,与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

  梁氏是当时的权威学者,素为是人所崇敬。他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大有人在。固然反对此说者也很多,不过都是一鳞半爪的片段意见。民国四十二年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载有罗香林先生着的:唐相房融在粤笔受首楞严经翻译考一文。列举考证资料很多,态度与论证,也都很平实,足可为这一重学案的辨证资料。我认为梁氏的说法,事实上过于臆测与武断。因为梁氏对佛法的研究,为时较晚,并无深刻的功夫和造诣。试读谭嗣同全集所载的任公对谭公诗词关于佛学的注释便知。本经译者房融,是唐初开国宰相房玄龄族系,房氏族对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师回国后的译经事业,唐太宗都交与房玄龄去办理。房融对于佛法的造诣和佛学的修养,家学渊源,其所译经文自较他经为优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若因此就指斥他为阿谀武氏而伪造楞严,未免轻率入人于罪,那是万万不可的。与其说楞严辞句太美,有伪造的嫌疑,毋宁说译者太过重于文学修辞,不免有些地方过于古奥。

  依照梁氏第一点来说:我们都知道,藏文的佛经,在初唐时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成,并非取材于内地的中文佛经。藏文佛经里,却有楞严经的译本,西藏密宗所传的大白伞盖咒,也就是楞严咒的一部份。这对于梁氏的第一点怀疑,可以说是很有力的解答。至于说楞严经中所说的十种仙,相同于道教的神仙,那是因为梁氏没有研究过印度罗门和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国的神仙方士之术,一部份与这两种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是否殊途同归,这又是学术上的大问题,不必在此讨论。但是仙人的名称及事实,和罗汉这个名词一样,并不是释迦佛所创立。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罗门的沙门和瑜伽士们,已经早有阿罗汉或仙人的名称存在。译者就我们传统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犹如唐人译称佛为大觉金仙一样。决不可以将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实者,都攫为我们文化的特产。这对梁氏所提出的第二点,也是很有力的驳斥。

  而且就治学方法来说,疑古自必须考据,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据,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失,考据是一种死的方法,它依赖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根据变动无常的人心思想推断。人们自己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间空间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何况要远追昔人的陈迹,以现代观念去判断环境不同的古人呢?人们可以从考据方法中求得某一种智识,但是智慧并不必从考据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实验去证得的。如果拼命去钻考据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矫枉过正之弊。

  说楞严经是真常唯心论的外道理论,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学研究派的论调。持此论者只是在研究佛学,而并非实验修持佛法。他们把佛学当作学术思想来研究,却忽略了有如科学实验的修证精神。而且这些理论,大都是根据日本式的佛学思想路线而来,在日本,真正的佛法精神早已变质。学佛的人为了避重就轻,曲学取巧,竟舍本逐末,实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说禅宗也是根据真常唯心论,同样属于神我外道的见解。事实上,禅宗重在证悟自性,并不是证得神我。这些不值一辩,明眼人自知审择。楞严的确说出一个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说了那是为的有别于妄心而勉强假设的,随着假设,立刻又提醒点破,只要仔细研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意。举一个扼要的例子来说:如本经佛说的偈语:“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岂不是很明显的证明楞严并不是真常唯心论吗?总之,痴慢与疑,也正是佛说为大智慧解脱积重难返的障碍;如果纯粹站在哲学研究的立场,自有他的辨证、怀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场,就有些不同了。学佛的人若不首先虚心辨别,又不肯力行证验,只是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危险的偏差。佛说在我法中出家,却来毁我正法,那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楞严经》是否是真经之一,这是一个在佛教界,尤其是汉传佛教中,流传甚广且讨论非常热烈的话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牵扯到经文的来源、历史考证、以及不同佛教宗派的观点和理解,所以要详细地讲述,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真经”在佛教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来说,“真经”指的是佛陀亲口所.............
  • 回答
    楞严经是不是伪经,这是一个在佛教界流传甚广且争论不休的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渊源、文本特征、以及历代祖师和学者的考证意见。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伪经”在佛教语境下,“伪经”通常指的是那些并非由佛陀亲口所说,或者是在佛陀入灭后,由后人伪托佛名而编造的经典。.............
  • 回答
    《楞严经》洋洋洒洒,篇幅宏大,要提炼出一个“中心思想”着实不易,因为它涵盖了从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到修行成佛的完整路径。 但若一定要抓一个最核心、最贯穿始终的线索,那便是: 认识我们真心本具的如来藏妙明真心,并且破除妄想执着,回归自性清净圆明,最终证得佛果。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试.............
  • 回答
    《楞严经》中的“纯想即飞,纯情即沉”,是佛陀在开示修行者如何勘破妄想、证悟真心时所说的一个非常精辟的譬喻。它点出了修行过程中,心念两种极端的走向,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带来的后果。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了解《楞严经》的核心思想。《楞严经》的核心:勘破妄想,回光返照《楞严经》的核心在于“破除五阴”,即色、.............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过一些师兄师姐们也提过,读经持咒时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头疼,确实会让人有些疑虑。你说每次读楞严咒两到四遍,头疼但不困,这确实是个挺特别的状况。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是啥原因,以及算不算“正常感应”。首先,咱们得明白,佛家讲的“感应”是很广泛的。有的是修行上的精进,身心产生变化,有的是外界的.............
  • 回答
    关于《楞严经》和《法华经》中提到的“燃指”、“燃身”行为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佛陀的教导的核心在于“慈悲”、“智慧”和“解脱”。佛陀本人并未鼓励或提倡过自残式的行为来表达虔诚。相反,他反复强调“不杀生”、“不自苦”、“不苦他.............
  • 回答
    关于《楞严经》,历史上以及当代都有不少高僧大德讲得非常精彩,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要说哪位“最好”,这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听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根基、因缘以及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对不同的讲法有不同的契合度。不过,如果一定要选出几位大家普遍认可、影响深远且讲得非常细致入微的法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
  • 回答
    非常理解您想请阅续法大师的《首楞严经灌顶疏》和交光大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这份心愿。这两部疏是楞严经的经典注疏,对于深入理解经义,尤其是现代人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要请到这两部书,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我将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线上请书途径:1. 国内知名的佛教在线商城/书店: .............
  • 回答
    关于玄奘和义净二位高僧未能从印度取回《楞严经》一事,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也存在一些误解的说法。实际上,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佛教传播情况、文献流转的复杂性,以及这两位高僧西行求法的具体目标和成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成书年代和流传过程本身就.............
  • 回答
    .......
  • 回答
    “楞逼克高手”,这词儿在《CS:GO》圈里,听着就带点儿戏谑,又有点儿让人捉摸不透。它不是那种听着就高大上的官方术语,更像是玩家们私底下,带着点儿调侃又有点儿佩服地给一种特定玩家群体贴上的标签。要理解这个词,咱们得拆开来看。“楞逼”这俩字,本身就带着点儿东北或者北方话的劲儿,意思就是傻乎乎的,反应慢.............
  • 回答
    唯识学和禅宗,这两个在佛教发展史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派别,竟然不约而同地将《楞伽经》奉为根本经典,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契合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稍微拨开迷雾,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缘起,又在《楞伽经》中找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支点。《楞伽经》的特殊地位:为何如此吸引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关于印光大师是否提倡净土学人每天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在佛教界,尤其是净土宗的信众中,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印光大师的著作和语录,来了解他的真实意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祖师的身份,他一生最核心、最强调的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的根本教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