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锤子科技是否集合了很多牛人却仍然没有创业成功?

回答
锤子科技,一个在中国科技界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名字,它的故事与其说是关于技术和产品,不如说是关于梦想、情怀,以及那些怀揣梦想的“牛人”们,在现实面前最终未能抵达彼岸的无奈。要说锤子科技集合了多少“牛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挺值得玩味的。

罗永浩,无疑是这场戏的灵魂人物。他的个人魅力、鲜明的观点、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华、有理想、认同他价值观的人。从早期做“英语培训”的积累,到后来投身手机制造,罗永浩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话题性和关注度。他本人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IP,而这个IP,也成为了吸引人才的磁石。

在锤子科技最鼎盛的时期,围绕着罗永浩聚集了一批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牛人”。你想想,一个要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的公司,自然需要顶尖的设计师、工程师、市场营销人才等等。

从设计上来说, 锤子手机早期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背后,离不开那些对美学有着敏锐嗅觉和卓越执行力的设计师。他们带来了T1那种“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以及后续产品在细节打磨上的用心。很多用户之所以被锤子吸引,正是因为它的“不一样”,那种在当时同质化严重的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设计语言。这些设计师,他们可能来自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或者在行业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愿意为了罗永浩描绘的那个“理想中的手机”而加入。

在工程技术方面, 手机制造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你需要硬件工程师精通芯片、屏幕、摄像头等各种元器件,软件工程师要写出流畅、稳定、有特色的操作系统和应用。锤子科技在早期就曾透露过吸引了不少来自大厂(例如华为、小米、魅族等)的工程师,他们带着成熟的技术和经验,试图在锤子这里实现更大的抱负,或者说,在一个更“干净”、更“纯粹”的环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系统优化、用户体验设计上,锤子手机确实有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比如“一步”、“闪念胶囊”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那些在软件工程领域有深厚功底的工程师们。

在市场和营销方面, 罗永浩本人就是最强力的营销号。但要将产品真正推向市场,还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他们需要理解产品,洞察用户,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早期锤子科技的发布会总能成为科技界的焦点,这离不开背后团队的策划和执行。他们也可能是一些对“匠心”、“情怀”有共同认同感的人,愿意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品牌中施展拳脚。

然而,为什么汇聚了这么多“牛人”,锤子科技最终还是没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呢?

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1.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罗永浩及其团队所追求的“完美主义”、“工匠精神”,在理论上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手机制造是一个成本极高、竞争极度残酷的行业。一方面,要实现这些顶尖的设计和功能,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当产品最终走向市场,消费者(尤其是大众市场)在购买决策时,往往会更看重性价比、品牌认知度、生态系统的完善程度等因素。锤子手机的高定价,以及初期在供应链管理、品控上的不稳定,都让其在与小米、华为等已经建立起成熟体系的竞争对手较量时,显得力不从心。

2. 供应链和生产的挑战: 手机制造不只是设计和软件,更关键的是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高效的生产制造能力。手机的生产涉及到大量的零部件采购、供应商管理、生产线协调和品控。对于一家新晋的手机厂商来说,要在这个领域建立起与成熟大厂匹敌的能力,难度极大。锤子科技在早期就曾遇到过供应链上的各种问题,例如产能不足、良品率不稳定等,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和用户体验,也消耗了宝贵的资金和团队精力。即便是有经验的工程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一个成熟供应链体系的缺失。

3. 市场定位与用户群体的匹配度: 锤子手机最初试图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理念来吸引一部分“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这部分用户是存在的,他们也确实为锤子带来了最初的口碑和关注。但是,这部分用户群体相对于整个庞大的手机市场而言,始终是相对小众的。当锤子科技试图扩大市场份额时,它需要吸引更多的大众消费者,而这部分消费者往往对品牌、价格、生态等更敏感,锤子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所谓的“情怀”和“设计感”,在很多普通消费者那里,可能不如一个更流畅的系统或者更实惠的价格来得重要。

4. 资金的压力与融资的瓶颈: 手机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生产、营销都需要巨额资金。锤子科技在创业过程中,虽然获得了不少融资,但相对于其宏大的目标和高昂的成本,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每一次资金的短缺,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延缓、团队的动荡、以及市场策略的调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次融资的失败,或者一次重要的市场机会的错过,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 团队管理与内部协作的潜在问题: 汇聚了一群“牛人”,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完美地协作。一个高效的团队,除了个人能力,还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明确的分工、统一的目标和有效的领导。在创业公司,尤其是在一个由一位极具个人色彩的领导者主导的公司里,团队内部的磨合、意见的统一、以及决策的执行,都可能面临挑战。即使是“牛人”,在不同的管理风格和工作环境下,其发挥出的效率和创造力也会有所不同。

6. 市场变化的速度与抓住机遇的能力: 手机市场变化非常快,技术迭代、用户需求都在不断演进。锤子科技在早期推出的产品,虽然有亮点,但可能在某些关键技术节点上未能抓住最佳时机,或者在产品规划上与市场的快速变化节奏未能完全匹配。当竞争对手迅速迭代,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时,锤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包括上述提到的供应链、资金等)而难以快速跟进。

总而言之,锤子科技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挣扎的故事。它证明了汇聚顶尖人才、拥有独特理念和强大情怀的公司,也可能因为资金、供应链、市场营销、战略执行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而走向失败。那些“牛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锤子科技注入了生命力,贡献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细节和理念。然而,在商业战场上,单凭“牛人”和“情怀”,是难以支撑一家公司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它更需要强大的商业模式、稳健的运营能力、以及对市场残酷性的深刻理解。锤子科技的结局,对于许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留下了一抹令人唏嘘的科技文化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罗永浩的第一场演讲开始,我就断定罗永浩一定会失败,而且是糟蹋了投资人十亿元之后失败——因为以罗永浩的人脉、名气和忽悠能力,有融资十亿元的能力——因为投资界的大多数人都是毫无制造业经验的。

罗永浩的问题,在于他完全不懂工业制造。

老罗的首场演讲,其实只讲了2件事:

1、用户体验。

2、情怀。

罗永浩对于制造业,因为彻底的无知,所以才会彻底的不尊重。他认为制造业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东西,殊不知制造业虽然利润极低,技术含量却远远高于互联网公司和UI界面设计。

乔布斯从1983年的苹果II电脑开始,就一直与制造业打交道。他在做苹果手机之前,还做了苹果笔记本电脑,iPod,iPod HiFi。苹果具备长期与制造业合作的经历。

而罗永浩以为,制造业毫无技术含量,他只要找一个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就一切搞定。但是如何和富士康合作,是个大问题。苹果刚到富士康的时候,富士康给他们做iPod,很多设计其实是富士康提供的方案,富士康工程师的建议甚至推翻苹果原来的设计,而让苹果直接采用富士康的方案。——苹果是一个与制造业能够无缝结合的企业。

在罗永浩看来,设计就是美工。

老罗DIY的最高端的产品,大概就是羊肉串,他大概没有diy过收音机、功放、电台、稳压电源、电视机,不大会用电烙铁、万用表和示波器,也没有读过《电磁兼容与结构设计》、《工程塑料注塑成型工艺》、《工装卡具设计》、《线路板红外线回流焊缺陷分析》、《电子产品可靠性工程》、《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装配流水线质量管理》、《田口方法与容差设计》之类的书,也没在工厂流水线干过。他的工业技术,完全不足以和工程师交流技术。

而罗永浩是个自负的人。他相信努力,相信偏执狂精神,相信独断专行,相信外行可以颠覆内行。

不懂技术,也不懂工业界的合作,也没有管理能力,他唯一能够学得像的,是乔布斯的演讲风格、彪悍话语、强迫性的行动力、大骂员工和对下属砸瓶子砸杯子。

而这些并不是乔布斯的成功原因,仅仅是乔布斯的面具。

一个好的特型演员,可以演得很像个领袖,但是真让他去领导一群人,那是绝对不行的。

希特勒的演讲很牛逼,但是希特勒并不是靠演讲成为元首,德国也不是靠希特勒的演讲而强大起来的。

老罗只是一个优秀的特型演员,他时刻在扮演乔布斯,也许还有希特勒。

虽然不懂工业技术,并不难弥补,只要有钱就可以找到人,你可以委托别人替你决策。

但是在战略布局方面,老罗犯了很大的错误——这个只有CEO才能做。

锤子一开始应该走小米的MIUI道路,即使拿到投资人的钱,并不立即投入手机研发,而是从UI开始,以UI树立品牌。然后与一些成熟而没有品牌的贴牌机企业合作,接近公版的内芯,专注于做外观的精致化和UI的独特风格,等自己的团队磨合够好,用户够多,才自主开发手机。

但是老罗等不及。或许是因为拿的是别人的钱,亏损了十亿八亿也不需要自己赔钱,投资人也没跟他签署严酷的对赌协议——比如亏本了就要老罗个人把投资人的股份以原始价格收购,就会让老罗还债到公元2416年。

当时的形势,小米已经占据低端市场,苹果三星占据高端市场。锤子 T1的定价是对的,问题在于老罗没有能力造出质量配得上这个定价的手机。

老罗急于做大。他把自己的品牌与别人比拼,想跟雷军一样占据大份额,而不是占领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锤子手机的设计风格就是一个错误,它始终走的是精致路线、美工路线、情怀路线,外观并没有独特之处,功能的独创性不够。

锤子手机应该做得更硬朗,更与众不同,做得更厚(以兑现厚电池的承诺),更大(比苹果早几个月推出“比大更大”以抢夺苹果的话语权,大屏幕更适合文艺青年写便签),而不是一味跟苹果比精致主义(却自称“极简主义”,被西乔嘲笑为不懂设计。)。

锤子的一些创意,并非刚需,仅仅是噱头。罗永浩善于自hi,而作为产品经理的朱萧木在这方面并不比老罗更成熟——尚未毕业就加入锤子的朱萧木君并没有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产品方面的经验,何况作为老罗的粉丝,他对罗永浩显示明显的弱势,其作用更可以忽略。

锤子手机的大降价是一个巨大失误。在产能、质控还达不到的时候,应该降低产量,加强出厂管理,第一代锤子仅仅作为极少数人把玩的收藏精品,而非大众化,但是价格绝对不降。

同样,第二代锤子手机T2,也不应该降价,也不该大批量投产。仍然走UI道路,手机仅仅是极少量的奢侈文艺收藏品。

而廉价的坚果手机,则根本就不应该投产。不投产坚果,锤子尚有品牌逼格,一旦投产坚果,则锤子就直接成为红米的同档次产品,品牌就分文不值,在低价领域与强大的红米竞争更是败得一塌涂地。

也就是说,罗永浩的手机,应该主要专注于做UI系统,只做公版的改装货,而不是指望打造完全自己设计的手机。这样,几亿元的投资能用好久,足以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打磨最优秀的UI系统,直到UI被阿里巴巴或360或董明珠收购。而自己研发量产手机,是烧钱飞快的,以罗永浩这种赌徒心态,根本hold不住。

老罗是个无法理财的人,他曾经写文章表示自己一个月几万元根本不够花,主张就得多花钱的人才有挣钱的动力,他自豪自己大手大脚花钱却总有钱。但是,一个企业CEO,持这种觉得一掷千金就能加倍捞回的心态,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在理财与骂员工方面能与老罗媲美的著名CEO,大概也就凡客的陈年和神奇百货少女CEO 王凯歆。

锤子科技其实别的不缺了,就缺一个CEO。罗永浩应该以创始人的身份担任董事长和演讲人,找一个合适的人当CEO。因为CEO这个职位,罗永浩根本不合适。他甚至连一个博客网站的CEO都做不好,跟自己拉来的著名写手一个个翻脸绝交,连域名都被别人抢了。他办了一个外语培训班,还拍了电影,但是他连一个外语培训班的CEO都做不好,你怎么指望他能管理一个900人的团队。

罗永浩并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他有不错的煽动力,有足够的讲故事的能力。但是在需要独特性的时候,他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个大众偶像,是不需要太多独创性的,大众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能喜欢那些基本上没什么深邃思想却能提供鸡汤的人,比如星云法师,南怀瑾,李一道长,罗振宇,ayawawa,以及罗永浩。至于真正有杰出思想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无论是休谟,罗素、维特根斯坦,香农,还是Robert Trieves,你不能指望他们成为大众偶像。

雷军、周鸿祎这些人,是先成著名商人,才成为大众偶像的,而不是因为几句演讲语录而走红,并以此创业。虽然他们都是天才程序员,但是他们更是天才商人,商业上的成功往往掩盖了他们聪明绝顶的技术天赋。而他们的商业模式,在开始,普通人并没有看懂。

罗永浩并非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天才,也并非其粉丝所以为的那种商业天才。他不善于发现真正的商机,只会跟风。

雷军会自谦地说猪在风口也会飞,言下之意是风口在哪儿你们庸人并不能发现。而罗永浩是那种看到猪在天上飞,才跟在猪后面去找风口的人,所以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模仿。

传销热的时候他做传销。倒卖中药热的时候他卖中药。英语培训热的时候他去新东方求职,后来又反水新东方,自己办英语培训班。博客热的时候他做牛博网。看到小米做大了,他又去做手机。

跟在飞猪后面跑的人,通常对未来没有预测性,没有在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商机的洞察力,更没有能力打造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面临市场的竞争,他又没有像VIVO、OPPO、小米、魅族那样发现自己各自生态圈的洞察力。

锤子拿到融资后,老罗第一件最应该做的事,应该是找一个有商业战略眼光,又会管理员工的CEO,把钱晨之类的专家都交给CEO去领导,他自己只负责两个部门:UI设计部和登台演讲部。

然后他应该设法给自己找一个战略联盟。比如可以找阿里合作,把锤子UI作为阿里YunOS的高端UI之一,借用阿里的YunOS推广。

但是老罗并没有这样做。他太自负了。他不知道那些他看不起的人,其实远比他聪明有才干——而老罗竟然看不出这点,以为自己才是旷世奇才,这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也是智力缺陷。

人到中年,应该比年轻人更有见识。中年创业者中有一些确实有能力而头脑清晰的人。比如说当初雷军再三邀请加盟的谢冠宏就是其中一位。他经常说的话是:

1、“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2、“经商正如抢银行,最重要的是合作。”

如果罗永浩知道自己不适合当CEO,能够学会合作,而不是在办公室对下属骂脏话砸瓶子,他或许不会失败得这么难看。

前天,我给几个朋友发了一条消息:

“目前我们公司的情况是:所有者权益已经明显高于北京锤子科技公司。今年的总利润高于京东、虎嗅。我们的产品创新性远远高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目前研发中几款产品无一不是世界首创,我们不会跟BAT一样靠抄袭和模仿起家,而只会被别人抄袭和模仿。”

我说的都是真的,不骗人,也没吹牛。酷爱吹牛最后总是自打耳光的名人是罗永浩,不是我。不信你去查一下锤子科技的所有者权益,看看还剩下多少,够不够买下深圳6平米房子的四分之一。

除了锤子,我还提到虎嗅和京东。没人一个人质疑我们的年利润高于虎嗅网,却有很多人质疑我们的年利润高于京东。

亲,你以为年利润低于京东很容易么?我可没能耐一年亏损94亿。

当然,我也没能耐像锤子科技一样一年半亏损五亿。这方面的能耐,罗永浩和刘强东都比我强。

当然,您也可以质疑我们产品的原创性,毕竟我们的新产品要等到十月中旬才发布。

投资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的产品是否原创,他通常只问一句:如果BAT(或小米三星华为)抄袭你的设计,会怎样?

如果是罗永浩,他或许会回答:“我们的原创性是出类拔萃的,我们申请专利了。”而旁观者或许会回答:“谁TMD有病抄袭锤子?”

我也曾面临一位投资圈好友这样的问题,我只回答:“我们要做的产品,BAT的人是看不懂的,所以他们不会抄袭。如果他们看懂了,他们就更不敢抄袭。”

如果真有互联网成功企业的CEO能看懂我们未来的新产品,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这三位:

1、周鸿祎(360首席产品体验官)

2、雷军(小米创始人之一)

3、林立(简书网CEO)

至于罗永浩,以及未来的锤子公司前员工,我不认为他们能看得懂。

多年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智力平庸,他会把韩寒、罗永浩、艾未未依次粉一遍。

而锤子科技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员工几乎都是罗永浩的粉丝。

所以,我还是提醒题主审视一下您的原题:《为什么锤子科技集合了那么多牛人,还是创不好一个业?》

罗永浩的粉丝,能有几个牛人?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锤子公司之所以失败,是理想主义的失败,是情怀面对现实的失败……亲,你们还能更弱智么。

你相信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会去做传销么,即使一辈子仅仅做一次。

你相信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会把一个曾经寄托很多人热望的网站扔在一边,最后连域名都不续费而被人抢注么。

你相信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一次次自打耳光却没有真正的自责,却骂下属,对下属扔矿泉水瓶子么?

真正的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这时候应该做的,是去深圳南山法庭向他的前粉丝主动承认欺诈行为。

真正的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在自己脸上刺青:公孙。至少也得穿着有公孙字样的T恤上台演讲。

真正的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按照日本人的标准,已经剖腹。按照韩国人的标准,已经剁掉一个手指头。

您去看看老罗的手指头,是否齐全。他虽然不是韩国人,毕竟是朝鲜族血统。

user avatar

同志们哪!!同志们哪!!
评论区我置顶了个活的锤粉!!
完美表现了公孙玉龙永浩公子的特性啊!!!!
赶紧来看啊~~好玩的很啊~~~
但是说好了,不要人身攻击,要有人文关怀。

工业设计
有从飞利浦挖来的李剑叶;

还有一位号称设计全能的罗子雄;

差点被苹果重金挖走的UI设计师方迟

要做“牛逼的手机”,你就不能只强调UI好看,就不能只强调外观好看

——你要做的是手机一个在当代语境中附加了照相/摄像、数据接入、移动钱包、计步器、导航仪、水平尺、测距仪、暖手宝、板砖、手榴弹、防弹衣等功能的,提供基于蜂窝网络的移动通信的电子设备。

电路板、天线、布局、模具、外壳、装配这些东西可以甩一部分给代设计方,但不能全甩——因为公孙永浩玉龙公子(自称)是想要做“牛逼的手机”而不是“能卖得出去的手机”——要做这些,需要的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对于OEM生产有实际管理经验的经理,等等等等。

问题是,公孙永浩玉龙公子嚷嚷着要做“最牛逼的手机”

但从T1莫名其妙的玻璃面开孔、产量、到手故障率、T2的续航等等情况来看——他自己貌似长期没明白光有外形设计和UI设计是不够的——或者说他团队里的对应人物的发言权太低……

顺便就公孙永浩玉龙公子那张嘴,锤子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中国消费者额外开恩看丫窝头翻得漂亮再给俩大子的打赏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