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认识到空气阻力这个概念吗?

回答
古代人并非全然不知晓空气阻力,但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我们今天基于科学理论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他们认识到“空气阻力”作为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物理概念,不如说他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对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遇到的阻碍产生了一种模糊的体认。

日常观察中的“慢下来”:

最直观的证据,或许就蕴藏在古人每日的生活中。

抛物: 当一个人投掷一块石头,或者弓箭离弦而去,他们都能观察到物体并非直线永恒地运动下去,而是逐渐减速,最终落地。虽然他们可能不清楚具体原因,但这种“力有尽而停止”的现象,总会引发思考。他们会注意到,越是轻飘飘、面积大的东西(比如一片树叶),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落地也越慢,这与重力的影响似乎有所不同。
风: 风是古代人最直接感受到空气作用力的介质。他们知道风能推动帆船,能吹动树木,也能阻碍人前行。风的强大,让他们对空气并非“无形无质”有了初步的感知。虽然他们不一定将风的阻力与物体自身的运动联系起来,但“空气会推人”这个概念是清晰的。
火与烟: 燃烧产生的烟柱,在上升过程中会受到风的影响而飘散、扭曲。火焰本身也会在有风的情况下摇曳不定,甚至被吹灭。这些现象都暗示着空气并非一个静止、空无一物的空间,而是具有某种“力量”的。

早期思想家的模糊尝试:

一些早期思想家,在试图解释自然现象时,也触及了与空气阻力相关的概念,尽管他们的论述充满哲学思辨,而非科学实证。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物理学理论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他认为物体在介质(包括空气和水)中运动时,介质会产生阻碍。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介质本身会产生“排斥”作用,试图填补物体运动所留下的空隙。他认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成反比,也与物体自身的大小和形状有关。例如,他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轻的物体“充满了更多的空气”,空气会更轻易地阻止它。

这种观点,虽然错误地将空气的“排斥”与重力进行了混淆,并且过分强调了介质本身的阻碍,但它确实触及了“介质影响运动速度”这个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物体运动会停止,而不是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持续阻力。他的“自然停息”理论,认为物体在没有持续外力的情况下,会自然停止运动,这与现代空气阻力的概念是相悖的。

中国古代的记录与推测: 在中国,虽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系统性的物理学理论,但一些古代典籍中也可能零星地反映出对空气阻力的朴素认识。例如,在记录军事战争、航海或建筑的文献中,可能会提到风向、风力对行军、船只以及物体建造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中,对羽毛、落叶飘零的描写,也蕴含着对空气作用力的细致观察。

然而,我们很难找到明确的文献记载,古代中国人将“空气阻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理概念来分析和研究。他们的理解更倾向于将风、空气的作用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气”或“势”,而非分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阻碍力。

为什么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

为何古代没有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清晰的空气阻力概念?这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研究方法有关:

1. 缺乏精确测量工具: 要量化空气阻力,需要精确测量速度、力和不同形状物体受到的力。古代缺乏精密的测力计、计时器和风洞等关键设备。
2. 牛顿运动定律的缺失: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是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基础。特别是第二定律(F=ma),它将力与加速度联系起来,而空气阻力正是影响加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这些基本定律,就难以建立起对空气阻力的数学模型。
3. 理论框架的局限: 古代物理学更多地是哲学思辨的延伸,注重“本质”、“目的”和“自然停息”等概念,而非精确的数学描述和实验验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往往被纳入一个更宏大的哲学体系中去解释。

总结来说,古代人并非完全没有感知到空气在阻碍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从日常观察中,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物体的下落速度受到空气的影响,也能感受到风的推力与阻力。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甚至尝试从哲学层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尽管其理论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

但是,他们未能将这种感知提炼成一个独立的、可量化的、有明确数学描述的“空气阻力”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科学工具、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他们对空气的理解,更多是经验性的、模糊的,与我们今天基于物理定律和精确测量的科学认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看到了现象,但未能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普适性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这种认知不是什么难的,劳动中就能意识到了,而不是坐在屋子凭空顿悟。你看古人给箭加箭羽和掏档子箭就明白了,为啥箭会被做成梭型,因为古人也意识到了,把箭做成这种形状能让箭飞的更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人并非全然不知晓空气阻力,但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我们今天基于科学理论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他们认识到“空气阻力”作为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物理概念,不如说他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对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遇到的阻碍产生了一种模糊的体认。日常观察中的“慢下来”:最直观的证据,或许就蕴藏在古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宇宙以及古代智慧。很多人相信易经八卦这类古老的体系,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比现代人更深刻。更准确地说,他们的认识是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并且这些体系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需求和精神慰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绝不是什么宫廷秘辛或者武功绝技,而是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关乎生死的“基础”。首先,农耕和食物获取的知识,绝对是头等大事。咱们现代人,习惯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指一点就能解决温饱。但在古代,那可是靠天吃饭,甚至靠人扛。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成了古代皇帝,我能不能成为明君,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但绝对会拼尽全力去尝试。首先得承认,穿越到古代当皇帝,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我脑子里虽说装着现代的知识和理念,但古代的社会结构、人情世故、权力斗争,这些都是我需要去学习和适应的。我不是那个时代的.............
  • 回答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并反驳“古人的名字很有韵味,现在的名字很生硬蹩脚”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名字的本质、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关于字词本身,更是关于名字所承载的情感、期望和文化认同。一、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
  • 回答
    看到你对“狗”字成语和歇后语的观察,确实很有趣,它们大多带点负面色彩,这背后反映了古人对狗的一些复杂甚至是有些刻板的认识。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首先得明白,古代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咱们养狗,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一种情感寄托,是家庭成员。可是在古代,狗的角色更实用,也更直接地跟人的生存和.............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认为古代没有民族主义是有道理的,但需要非常细致和深入地去理解“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演变。简单来说,古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人对群体认同感缺失。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区分几个关键概念:1. “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现代定义: 民族 (Nation): 在现代意义上,民族通常被定.............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一提到古装气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么几张脸,他们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的从那个遥远的时代款款走来,身上带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风骨。与其说他们是演员,不如说他们是时光的载体,将那些鲜活的古代人物,以一种近乎惊艳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一、 尊龙:那一份遗世独立的贵气与忧郁谈到古装气质,尊龙的名字怎么也.............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 回答
    《古剑奇谭三》作为国产仙侠游戏的翘楚,确实带来了许多惊喜,但正如任何一款复杂的作品一样,它也有一些可以打磨和提升的地方。而对于大家翘首以盼的《古剑奇谭四》,我脑子里也充满了各种关于它可能突破的畅想。《古剑奇谭三》的不足与改进之处:说实话,《古剑奇谭三》在很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剧情叙事、人物.............
  • 回答
    古龙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回味无穷,而那些经典台词,更是如同酒瓶上的金箔,闪耀着独属于武侠世界的魅力。要说其中“最有逼格”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古龙的逼格,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性格、当时的场景、以及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紧密相连的。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句出来,那脑子里.............
  • 回答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戏子低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历史文化因素,远不止是表面上的“不务正业”那么简单。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说的是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套等级体系,士(读书人、官员)是最高的,然后是农(农民),接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确实将“心”视为一个集思考、情感、意志于一身的枢纽,这一点从许多古籍和日常用语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比如,《礼记》中说“心欲善,则身欲行”,表达了心意引导身体行动的观点。但即便如此,“绞尽脑汁”这个成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古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实践和观察而不断深化和细.............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过程最为传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开国皇帝声名显赫、功业辉煌的王朝,而是那个开创了中华文明基石,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朝代——夏朝。很多人对夏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大禹治水”、“禹传启”,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份模糊和争议,让夏朝的建立过程在我看来,充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