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性会遭受家暴吗?

回答
是的,男性同样会遭受家庭暴力。这是一个不常被提及但却真实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女性受害者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男性遭受暴力这一事实。但实际上,男性作为家庭成员,也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行为,它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或社会地位。对于男性而言,家庭暴力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

身体暴力: 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形式,包括殴打、踢踹、推搡、使用武器(如棍棒、刀具等)攻击,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如淤青、骨折、内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精神/心理暴力: 这种暴力可能比身体暴力更加隐蔽,但其造成的伤害同样深远。它包括辱骂、贬低、嘲笑、威胁、恐吓、孤立、控制等。施暴者可能通过不断地打击男性的自尊心、否定其价值,或者威胁要伤害其家人、破坏其名誉来控制他。长期遭受精神暴力会让男性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自卑,甚至自我怀疑。
性暴力: 虽然在传统观念中这似乎不太可能,但男性也可能遭受非自愿的性行为。这可能包括强迫、威胁或利用特定情况(如醉酒、药物影响)来发生性关系。
经济控制/虐待: 施暴者可能通过控制家庭的经济大权,限制男性的消费、工作机会,或者以经济威胁来达到控制目的。这会让男性在经济上失去自主权,也可能迫使其留在 abusive 的关系中。

为什么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不易被看见或承认?

有几个深层的原因导致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往往被忽视:

1. 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 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男性应该坚强”、“男性不能示弱”、“男性应该保护女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男性一旦承认自己遭受了家庭暴力,就会被贴上“软弱”、“无能”的标签,这与他们被期望的社会角色严重冲突。因此,许多男性会选择默默忍受,不愿对外透露,以免“丢人”。
2. 求助渠道的缺乏和不适宜: 现有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和援助机构在设计和宣传时,往往侧重于女性受害者。许多专门为女性设立的庇护所或支持小组,可能并不适合男性。男性可能觉得在这些环境中难以获得理解和共鸣,或者担心自己的遭遇不被认真对待。
3. 污名化和嘲笑: 一旦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事情被知晓,他们很可能面临来自周围人的嘲笑、质疑甚至不相信。人们可能会问:“你这么强壮,怎么会被打?”、“是你先惹她生气了吧?”这种负面的社会反应,进一步加剧了男性对外求助的障碍。
4. 施暴者的性别: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强者”,当施暴者是女性时,其暴力行为可能不被社会认真看待。人们可能会将其视为“妻子发泄情绪”或“夫妻间的打情骂俏”,而非真正的暴力。
5. 父权制下的权力动态: 虽然家庭暴力可以发生在任何关系模式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女性施暴者可能利用了男性在某些社会和经济领域相对处于劣势的境地(例如,如果男性经济不独立、依赖女性)。然而,更常见的权力动态是,施暴者(无论男女)利用暴力和控制来维持其在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6. 缺乏统计数据和研究: 由于上述原因,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真实数据往往难以收集,这使得这一问题在政策制定和公众意识提升方面处于滞后状态。

男性遭受家庭暴力后会面临什么?

严重的心理创伤: 如前所述,长期的精神折磨和身体伤害会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导致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等。
身体健康问题: 持续的身体暴力会带来慢性疼痛、内伤、残疾等。
社会孤立: 为了避免被嘲笑或不被理解,男性可能选择自我封闭,与朋友和家人疏远。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不信任: 遭受家庭暴力会让人对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即使是之后的关系,也可能难以建立信任。
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长期被贬低和控制,会让他们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何打破沉默,支持男性家暴受害者?

1. 提高公众意识: 需要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渠道,让社会认识到男性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不分性别。
2. 建立包容性的支持系统: 设立专门针对男性受害者的支持热线、咨询服务、庇护所或法律援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3. 鼓励男性倾诉: 创造一个安全、不被评判的环境,鼓励男性打破沉默,向信任的人倾诉自己的遭遇。
4. 调整法律和政策: 确保反家庭暴力法律能够公平地保护所有性别的受害者,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
5. 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性别角色固有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认识到任何人都有权利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总而言之,男性遭受家庭暴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支持他们,打破沉默,共同构建一个真正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男性被家暴是女权极力妄图掩盖的社会问题,咱们就来起底一下女权是如何通过选择性筛选数据造假的:


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数据,在对比后我们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两份数据的样本群体是不同的,前一项是社会调查,而后一项的调查群体是离婚纠纷中涉及家暴的人群,在第一类调查中,男性的家暴率往往远大于女性,能占到90%-99%。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班门弄斧,在为什么出现两种家暴数据的问题上,已经有很多人总结了。
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是指现在或曾 经处于婚姻或亲密伴侣的伴侣之间发生的躯体攻击或威胁、性 强迫、心理虐待和控制行为。亲密伴侣暴力中男性更具有攻 击性还是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施暴的发生率是否与男性相 同,自 Straue 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女性同男性一样也会对伴 侣施暴的观点至今,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 和争论。 女权主义研究者认为在异性亲密伴侣暴力中,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他们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父权制是家庭 暴力产生的根源。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通常为庇护所、妇女 求助机构、医院就诊妇女、监狱等机构的受暴妇女。研究结果 一般表明有 90% 以上亲密伴侣暴力的受害者是女性。而以 Straue 为代表家庭冲突的研究者运用家庭冲突策略量表(CTS) 或类似测评工具,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施暴与女性施暴的 发生率相当,甚至某些研究得出女性施暴率高于男性。这些 研究一般以社区已婚、同居和高中、大学约会情侣为研究对象。 另外,有研究指出,尽管女性也会对男性施暴,但男性的躯体侵 犯更容易造成伤害。其次,有研究表明,研究结果也受反应 偏差和社会赞许度的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此外,80年代中期开始的约会暴力研究对“男性比女性攻击性强”的观点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Billingham等发现处于早期约会阶段的情侣 比已经正式订婚或正考虑结婚的情侣的暴力水平更 高。而其中女性又表现出了更多的轻度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即使女性的攻击性不是比其男性情侣更强,至少也和他们一样。White对高年级学生的全国性样本的研究发现,32%的女生和 39%的男生受到过其约会情侣的身体攻击。

Muehlenhard等的研究中有 63%的男生和 46%的女生经历过非自愿的异性性交。另一个对超过400个大学生 的研究中,只有17%的女生和27%的男生回答从未在约会中受到过胁迫。这些研究都表明,男性受到女性的身体攻击和被女性强迫进行性行为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对于持续存在的争论,Archer在2000年 整合了以往82个关注异性伴侣攻击的婚姻暴力和约会暴力研究,对这82个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国家(其中美国的研究有72个)的研究进行了文献 数据再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亲密关系里女性比男性 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但是男性更容易使他们的伴侣 受伤;有淡化女性的攻击性的倾向;对伴侣暴力的 “男性受害者”应给予应有的重视。Archer的结论是 建立在82个研究数据之上的,应该说是作出了比以 往研究者更有力的综合分析,但他的结论既得到了 共鸣也受到了批评,对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差异的 争论并没有就此而结束。-我国家庭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尽管关于家暴有两种数据,但是,以GTS(家庭冲突策略量表)为调查工具的的调查数据,在传播度上却不尽如人意。大众认知以女权主义视角为主,甚至出现了拿原本男女比例差不多数据断章取义的新闻。比如,在《 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的数据, 24. 9% 女性和 22. 8% 男性曾遭遇过不同形式婚姻暴力,但是到了新闻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女性数据。只能看到女性数据也不是问题,就怕新闻最后流传成了中国24.9%的家庭会家暴的稿子。40% 的夫妻在冲突中互殴的数据到最后变成了40%的家庭存在家暴的稿子,很多新闻往往故意模糊性别,只讲多少家庭存在家暴,因为只要是家暴,默认就是男性是施暴者,直接说多少的男性家暴,反而容易落下话柄。

国内的家暴调查结果如何呢?用CTS-2问卷在全国 8个地区抽取调查对象: 东部 (北京、 河北、山东 ) ;西部 (陕西、新疆 ) ;南部 (湖南 ) ;北部 (内蒙城乡 多地 )。 选取 8个地区的 2951名被试者 ,收回问卷 2899 份 ,有效问卷 2810份 ( 96. 9% )。所选取的被试均为正处于 /曾经处在亲密关系 (婚姻和同居 )中 ,并自愿参加本调查的成年男性 /女性。其中男性 1292人 ,女性 1518人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第二例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一项 1999 2000 年完成的在全国范围内 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调查 ———“中国人的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 。 2 该 调查以大陆内除了西藏之外的各省为抽样框架, 抽取了 5 , 000 个 20-64 岁的成年人。

城市夫妻间的婚内暴力冲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例 笔 者对上 海 市 区 50 0 对夫 妇 以 及 1 9 9 0 年上海 社科 院社会学所和上 海市 妇联 等对上海城乡 1 6 7 0 名 已婚男女 的多阶段分层 随机 抽 样的调 查统计数据

家庭暴力的发端——上海夫妻攻击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第四例 数据来源于 2010 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调查以 14—64 岁男女两性中国公民 为调查对象,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不含港澳台) 采取区县、居/村委会、家庭户 三阶段不等概率 ( PPS) 的抽样方法收集资料,样本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本研究选取 14—64 岁人群中的已婚男女作为分析样本,样本规模 22025,其中女性 11093,男性 10932。

中国家庭的婚姻暴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家庭系统的考察

第五例 2001 — 2002 年,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 法,在湖南省湘潭市某大型国有企业抽取 3 294 个 家庭,在流调发现的暴力家庭中随机抽取 100 户进 行家庭暴力问卷调查,将夫妻暴力家庭中的 95 人 作为 2002 年组。2011 — 2012 年,采用同样的方 法,在相同地区抽取 3 579 个家庭,从暴力家庭中随 机抽取 100 户进行家庭暴力问卷调查,将夫妻暴力 家庭中的 133 人作为 2012 年组。

湖南省工业地区夫妻暴力发生状况十年追踪调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新闻中截然不同的家暴数据,而且我有理由相信,某群体绝不是没见过这些数据,而是进行了“加工”,来得到她们想要的结果。
拿结论找证据,一向是这一群体最常见的手段。

关于这一群体喜欢编故事的例子,什么上海女逃离江西,研究生被人拐卖,我在这里不多讨论,这种谣言太常见。

应该重视的是关于这一群体在数据上的造假。虽然一直有人辟谣,但每一次辟谣的转发量,往往只有谣言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种谣言隐蔽性更强,往往需要查阅文献才能发现问题。
“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活得长,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活得长” “中国女性比男性自杀率高” 这些谣言,如果你真的求证过,你就会发现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现在这些谣言终有一天会被戳破,这些谣言流量越多,最后的反噬也越大。

公知们曾借助“日本夏令营”“美国护照”“德国下水道”这种故事在一二十年里收了一遍又一遍韭菜,这些谣言终积攒到了一定量,迎来了大面积反弹,有人将他们的谣言编成顺口溜:
“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全民医疗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印度恒河有疗效,日本夏令营呱呱叫,被泼咖啡撒切尔,蒋公诺曼底逞英豪。”

公知们靠假故事吸了多少粉,最后就被假故事锤的有多狠。公知一词成了不诚实的代名词。与公知相比,某群体的谣言隐蔽性更强,辟谣难度更大,数量也不如公知编的多。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某群体还是目前的水平,一定会有属于她们的顺口溜出现。

讲完例子,进一步深挖,我们能看到家暴数据更多的细节:
1.家庭暴力有性别差异,男女家庭暴力的方式,严重程度,应对方式也明显不同。

我国家庭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我国家庭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有学者指出,在家庭暴力中,伤害程度越严重,男性占比越多。也有人认为,家暴调查没有考虑到身体差异,相同进攻方式,男性由于力量优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女性大,另外,身体差距越小的夫妻,家暴概率也越小。

由表4.2和图4.1可见,配偶暴力的性别分布呈现如下特点。1)在精神暴力中,相互施暴与单向施暴各占一半。也就是说,在100对夫妻中,有50对是相互施加精神暴力,27对是妻子单方向丈夫施加精神暴力,23对是丈夫单方向妻子施加精神暴力。2)在肢体暴力和肢体伤害中,单向施暴远多于相互施暴,无论是在轻微、严重、轻伤和重伤中,都是相互施暴最多不超过1/4。换言之,在配偶暴力的性别分布中,往往是一边倒,而非相互混打。3)随着暴力程度的加大,一边倒的趋势更加明显。如在轻微肢体暴力中,相互混打占22%;但在严重肢体暴力中,这一比例下降到13%;在暴力造成的轻伤中,这一比例为11%;在重伤中,比例锐减为2%。4)一边倒与丈夫单施的趋势重合,即,越是一边倒,暴力越严重,丈夫越成为单向施暴者。如在轻微暴力中,丈夫单向施加的可能性是妻子单向施加的1.06倍;在严重暴力中,这一比例扩大到1.16倍;在轻伤中,迅速扩大到1.45倍;在重伤中,则达到2.22倍。尽管本调查无法了解最严重的配偶暴力――谋杀,国内也极其缺乏这方面的性别统计,但从美国司法部(2005,p1)的调查来看,在谋杀配偶这一最严重的配偶暴力中,被杀害的妻子数量是被杀害的丈夫数量的4.9倍。可以说,暴力越严重,丈夫越垄断暴力。只笼统地来看“严重肢体暴力”的话,会掩盖其中的性别分布差异。在这一暴力种类中,丈夫单施只比妻子单施多6个百分点(46% Vs 40%)。但如果细分严重肢体暴力中7种具体暴力行为的话,会发现,在踢、用能造成伤害的东西打这两种暴力(即表中的“严2”)中,夫妻各自单施所占比例为1:1,但在严重程度显然高于严2的严5(即:推到墙上,狠打一顿,卡脖子使对方窒息,动刀枪,故意烧烫)中,这一比例急剧地扩大到5.6:1。6)从暴力的平均频次来看,互施的平均频次远高于单施时的频次,前者达后者的两倍以上;接着是丈夫单施频次;最后是妻子单施频次。

2种严重暴力”是指:用能造成伤害的东西打,踢。

5种严重暴力”是指:推到墙上,狠打一顿,卡脖子使对方窒息,动刀枪,故意烧烫。-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3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3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

2.家庭暴力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农村>城市,收入低>收入高,学历低>学历高,恋爱>婚姻,恋爱中的女性比男性有攻击性,不同省份也有着明显差异

七省市家庭暴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报告



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

恋爱暴力行为的男女差异一直是众多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男女生的暴力

行为从暴力发生率、发生频率和暴力行为中的施暴受虐角色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恋爱精神暴力与恋爱躯体暴力行为(包括轻度躯体暴力和重度躯体暴力)中,女生的施暴发生率或者发生频率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受虐率或受虐频率高于女生;在暴力角色中,单纯施暴者中女生占多数,单纯受虐者中男生占多数,同时具有施暴受虐行为者男女差异不明显。在躯体伤害行为中,男女生相差不大。据此比较结果,女生的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施暴行为高于男生,这在其它研究中也有此现象。

与Archer一分析结果一致,女性的暴力行为更多。

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暴力?本研究只做了暴力现象的描述,并未对暴力行为的目的和原因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女性使用暴力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但也有研究发现排除自我防卫等因素后,女性的躯体攻击行为仍高于男性。女性暴力行为可能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伴侣关系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婚姻关系建立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女性施暴行为高于男性,男性受虐更多;但在婚姻关系中却恰恰相反,男性施暴率更高,而女性更多受害。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是另外的可能因素,“白领”阶层中的女性暴力行为高于男性,在社会地位

较低阶层中男性暴力高于女性。因此,在不同的群体中男女暴力行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推论成为女性比男性更暴力。此外,也有人提出男女暴力行为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女生更倾向于暴露暴力经历而男生更多未暴露。社会对男性施暴行为的行为更难以接受,因此男生更不愿意报告,因此存在性别应答差异。也有人认为男性报告率较低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与将暴力责任归于对方,而不认为是自己的施暴行为。但也有研究通过对伴侣双方访谈发现,无论是自我报告还是对方报告,暴力行为仍是女性高于男性。

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以女生居多,而性胁迫与精神躯体暴力结果相反,男生的性胁迫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女生是性胁迫的主要受害者。躯体暴力可以导致男性和女性受虐者的伤害,但胁迫性行为造成的伤害几乎都是影响女性。性胁迫行为不但增加女生的精神压力,还会增加女性患妇科疾病的风险、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甚至导致意外受孕。这对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个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男女生在不同类型的恋爱暴力行为中存在差异。大学女生的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施暴多于男生,男生的性胁迫行为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恋爱暴力的差异提示,两性暴力行为表现形式的不同可能是来源于二者暴力行为发生机制的差异。因此,在恋爱暴力研究中,充分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

在家暴问题上,往往认为男性比女性强,所以女性无法对男性造成伤害,而男性不只是身体强,攻击性也更强,以至于有人在面对家庭暴力男性受害者占比很高的情况下,认为男性受害者多指的是男孩受父亲打的多,而非妻对夫的暴力。尽管这是在对家庭暴力概念不清楚下的臆想,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依旧不能证明男性攻击性更强。

对河北省某县A中学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 暴力与防治对策

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高于女性。 在在厦门地区 , 39 1名男童中 , 63 . 7%的人曾遭受家庭暴力; 4 56 名女童中 , 57 . 2%的人遭受过家庭暴力。但在遭受暴力频率较高的样本中 , 男女同比分别为49 . 0 % 和 47 . 了% , 相差不大。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以 1035 名大学生调查为例

这篇文章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也不断发现有些人在数据方面的造假,

关于网上流传的女性每年自杀15.7万,60%因家暴自杀我没有找到出处,但研究自杀率的文章很多,按照12-15年平均自杀率14亿人口来算,每年中国自杀总数约为9.8万人。可得女性每年自杀人数是全国自杀人数的160%,真实性我不做评价。

2002 - 2015 年我国自杀率变化趋势

最后,我想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男性受暴如此不受关注,我们在脑子中本来就有的例子,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真实,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易得性启发式判断。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慈善机构的钱往往集中于看起来可怜的地方,比如,孩童在车里出意外的风险实际大于被拐卖的风险,但我们更担心孩子被拐卖,对车子上的儿童防护反而做的不好。再比如,飞机实际上比汽车更加安全,但一旦有飞机出事的新闻,很多人会改做汽车,实际增加了伤亡人数。

而在我们的观念里,女性因为身体原因,是无法对男性造成伤害的。我们看见男性被家暴时,想不到现成的案例,就认为男性被家暴是偶尔的,在看见一件女性被家暴时,在脑子里很容易找到鲜活的案例,就认为是常见的。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结论:男性受暴是家暴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各项调查都显示,在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限制自由,言语辱骂,经济控制)整体指标上,男女并无显著差异。暴力比例受地区,恋爱or婚姻等因素影响很大。比如早在99年,上海夫妻的家暴比例上已经平等,而12年湖北工业地区的家暴比例为7:3(男:女)。恋爱中的暴力比婚姻更为多见且经常出现女性暴力行为更多的情况,社会理应更加关注男性受家暴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是的,男性同样会遭受家庭暴力。这是一个不常被提及但却真实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女性受害者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男性遭受暴力这一事实。但实际上,男性作为家庭成员,也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行为,它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或社会地.............
  • 回答
    20%的男性遭遇家暴,这个数字确实引人深思,尤其是当它与女性遭受家暴的比例相差无几时。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对家暴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女性受害者,仿佛家暴是女性特有的不幸。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和广泛,男性同样是家暴的受害者,只是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经历被边缘化。为什么“男性家暴受害者”这个概.............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 回答
    关于李多英事件,以及男性遭受家暴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且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议题。我们需要剥离光环和八卦,回归事件本身,并探讨更普遍性的问题。关于李多英事件的看法(基于公开信息推测,不代表最终事实):首先,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施暴者是谁,无论其职业背景多么光鲜。李多英的事件之所以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社会文化深层观念的问题。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原因,试着剥开一层层迷思,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核心在于“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归根结底,男性偏女性化遭受非议,而女性偏男性化更容易被接受,主要根源在于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社会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议题。要探讨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容易遭遇认同危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认同危机”的含义,以及性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更要避免用一些过于理论化或“标准”的语言来包装,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身边人在认真思考后,所吐露的心声。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认同危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你想啊,彩礼这事儿吧,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简单的媒合了,它变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太多东西,所以男方被超出能力范围的索求,那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面子文化,这可是个大头。在一些地方,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
  • 回答
    这确实是娱乐圈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粉丝和路人观察到的。为什么漂亮的女性明星能同时获得男女双方的喜爱,而一些外形出众的年轻男艺人却容易招致男性的不解甚至反感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女性明星的魅力:多维度的吸引力先说说那些漂亮的女明星,她们之所以能同时俘获男女粉丝.............
  • 回答
    重庆保时捷帽子女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有印象。那场闹剧由一个驾驶保时捷的女子引发,她不顾他人阻拦,强行将一顶帽子扣在了另一名男子头上,随后引发了激烈的争执和肢体冲突。这场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了一时热门话题。事件平息后,最让一些旁观者好奇的,就是那个被强行扣帽子的男子,会不会.............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台湾与泰国的恶性案件,无疑牵涉到了复杂的法律管辖和审判程序。如果案件属实,那么这位台湾籍的嫌犯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法律制裁,其罪行之严重,足以触犯多国法律,而他最终接受的审判将可能在多个国家之间进行权衡和协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嫌犯可能触犯的罪名: 诈骗罪(骗财骗色): 嫌犯以欺骗手段获.............
  • 回答
    关于重庆洪崖洞街边日军雕塑遭男孩扇耳光事件,以下是对您提出的几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一、为何会放日军雕塑?关于洪崖洞为何会摆放日军雕塑,目前官方并未有特别详细的公开说明,但结合一般的商业街区展示逻辑和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1. 历史场景还原与商业吸引力: 洪崖洞作为重庆的著名景点,.............
  • 回答
    辽宁的这位消费者在德芙巧克力里吃出了活虫,这事儿闹得不小。德芙方面给出的回应是“或因仓储、物流过程中遭蚊虫叮咬”,但这种解释能否让消费者和公众信服,还要看后续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件事可能会怎么进展:第一阶段:消费者的诉求与德芙的初步回应 消费者可能采取的行动: 保留证据: .............
  • 回答
    关于女性是否比男性遭受性骚扰更多,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差异在很多研究和统计数据中都有充分体现。不过,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说女性遭受性骚扰的比例更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性别规范以及历史因素等等。1.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头疼,既要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安全,又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作为一名男性,面对三名女性同伴,责任感会更重一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从事前预防到事后处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事前预防(出门前和用餐时):1. 选择安全的环境: 宵夜地点选择: 尽量选择灯光明.............
  • 回答
    在任何国家,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性侵都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当女性遭遇性侵,但缺乏直接物证,仅有受害者的口述时,如何处理和惩罚加害人,以及是否可以将性侵事实公布于社交媒体,都涉及到复杂的法律、伦理和社会议题。以下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法律框架下的惩罚可能性在绝大多数国家,法律体系.............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女生被穿裙子男生性侵,父亲维权遭警方暴力拘捕”的事件,我需要澄清一些信息。首先,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您所描述的、在美国发生的“女生被穿裙子男生性侵,父亲维权遭警方暴力拘捕”的真实新闻报道或可靠信息来源。这可能是由于您获取的信息不准确,或者该事件并未如您所说的那样广为报道。在缺乏具体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反应也会千差万别。这事儿,说到底,是关于信任、价值观念和个人边界的问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大多数男性可能会从哪些角度去考量。1. 震惊与难以置信:最直接的反应,可能就是“懵了”。特别是如果他之前完全不知道,或者对女友的过去完全没概念,那这种“人设崩塌.............
  • 回答
    这问题嘛,很多人都好奇,也挺现实的。身边总有些朋友,婚前还挺精神小伙的,怎么一结婚,没几年就变得肚子鼓鼓,头顶也开始“地中海”了。其实这背后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作祟,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婚后有些男人容易发胖和秃顶。一、生活方式的“甜蜜陷阱.............
  • 回答
    听到“阳刚男性就会家暴、S妻,所以不能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要让男人永远都娘”这种说法,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种 过度泛化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它基于一个非常狭窄且带有偏见的样本,然后得出了一个极端且有害的结论。这种心态,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对“阳刚之气”的误解与妖魔化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