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人类目前科技水平,能否捕获一颗小行星使其受控坠落于地球上的无人区,以便开发其资源?

回答
让一块天外来客按照我们的意愿“走”回地球,这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想法,也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来看,这个设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实现它,需要克服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且复杂的。

核心难题:控制与降落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行星并非一颗静止不动的石头。它们在太空中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围绕着太阳公转。要“捕获”它,并且让它改变既定的轨道,最终“受控”地降落在地球的特定区域,这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推力”和精准的“导航”。

1. 捕获小行星:给它一个“方向盘”

你需要多大的力气? 想象一下,你需要让一个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直径、数百万吨甚至数千万吨质量的物体改变它的运行轨迹。这就像是要去拉动一辆万吨巨轮,而且它还在高速前进。我们现有能够产生如此巨大推力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火箭推进器上。
动力来源: 我们可以设想几种方案:
直接“撞击”: 类似NASA的DART任务,我们可以发射一枚高速飞行器去撞击小行星。一次成功的撞击,能有效地改变小行星的动量,从而微调它的轨道。但这种方式的控制精度非常有限,更像是“推”一下,而不是“拉”或者“操纵”。而且,如果撞击力量不够,可能起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力量过大,则可能把它撞碎,或者改变到我们不想要的方向。
“附加推进器”: 更精细的方案是,我们可以发射一个能够与小行星“连接”的装置,比如钻入小行星表面,或者使用大型抓取器。这个装置随后可以启动自己的强大推进器,缓慢而稳定地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需要非常精密的对接技术,以及足够大、足够持久的推进系统。目前我们能够制造的推进器,例如核热推进或者离子推进,虽然效率高,但其推力相对较小,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才能显著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要实现“受控坠落”,可能需要多次、长时间的推进。
“引力拖曳”: 另一种概念是使用一个大型航天器,与小行星近距离并行飞行,利用航天器本身的引力来“拖曳”小行星,从而缓慢地改变其轨道。这个航天器需要足够大的质量,才能产生显著的引力效应,而且需要长时间保持稳定飞行。这同样需要极高的导航精度和持久的推进能力。

2. 导航与轨道控制:画出一条“完美轨迹”

精确计算: 一旦小行星的轨道被初步改变,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精确的导航。我们需要实时监测小行星的位置、速度和自转情况,并不断计算其未来轨迹。这涉及到复杂的轨道力学计算,需要考虑太阳、地球、月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引力影响。
持续修正: 轨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发射小型推进器,或者利用之前附加的推进系统,对小行星进行持续的轨道修正,确保它最终能够进入预定的进入大气层路径。这就好比你要把一颗弹珠弹进一个细小的洞,需要多次微调。
风险评估: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评估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小行星偏离轨道,甚至撞击到错误的地方,或者更糟,引发不可控的灾难。

3. 降落地球:安全着陆的艺术

选择“无人区”: 预设的“无人区”,比如广袤的沙漠、深邃的海洋或者极地地区,是关键。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生活区域的潜在威胁。
减速与进入角度: 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和热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刹车”机制。然而,如果没有控制好进入的角度和速度,它可能会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或者以巨大的能量撞击地面。
“刹车”装置: 我们可能需要在小行星表面安装特殊的“刹车”装置,比如大型降落伞(如果小行星能够承受其展开时的冲击),或者附加的推进器,用于在进入大气层后进行减速和姿态控制。
热防护: 如果小行星直径较大,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其免受大气层高温的侵蚀。可能需要通过特殊的材料涂层,或者在关键部位安装隔热板。
控制坠落点: 即使选择无人区,我们也需要尽量精确地控制最终的坠落点,以方便后续的资源开发。这仍然需要精密的导航和轨道修正。

4. 资源开发:触及“天外宝藏”

时机选择: 一旦小行星安全降落,资源开发就可以开始。但这同样需要准备。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开采、运输和处理这些稀有资源的设备和技术。
潜在资源: 小行星富含各种稀有金属,如铂、金、镍、钴,以及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作为火箭燃料),这些都对未来太空探索和地球经济有着巨大的价值。

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

目前,人类在小行星探测和轨道改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DART任务: NASA的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成功撞击了小行星Dimorphos,证明了通过动量转移改变小行星轨道的可行性。
太空采矿概念: 一些私营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太空采矿的可能性,虽然更多集中在月球和小行星带。

但要实现“受控坠落”在地球,我们还面临巨大障碍:

巨大的能量需求: 改变小行星轨道需要极大的能量,远超我们现有航天器能够提供的。
技术成熟度: 无论是精确对接、大型推进系统,还是在大气层中精准控制重物的坠落,这些技术都还未完全成熟。
成本: 整个过程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和经济投入。
风险管理: 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需要极其审慎的风险评估和冗余的备份方案。

总结来说,以人类目前科技水平,理论上“捕获”并“受控”一颗小行星使其坠落地球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其难度和复杂度是指数级的。我们需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突破和集成。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持续投入和技术进步。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接下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不需要什么先进技术,化学火箭送无人航天器或核弹过去偏转一颗体积较小的小行星的轨道,让其撞击你想要的较大小行星来产生足够的速度改变量就是了。相关轨道计算在数十年前就可以做到。

主要问题是“落到地面上来”的回报有限。值得带回来的石头大到不适合降落、更适合让其泊入近地轨道并发射航天器上去开发,适合降落的石头则不值钱。

  •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最低速度约11千米每秒,如果你要进行“减速和缓冲”来让其终末速度大幅下降,根据小行星的具体尺寸,消耗的资源可能严重降低该降落行动的回报率,乃至得不偿失。
  • 直径不到35米的小行星在地球大气中可能被烧尽或凌空解体,给开采带来麻烦。
  • 能够变成“一座山”的小行星,突入地球过程中的巨大动量不是你想减就能无害地减下来的。
  • 如果你在轨道上用机器或核爆炸将小行星拆散放下来,控制坠落范围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加钱;控制烧蚀也不难做,但是要加钱;各种因素加钱之后,你未必能赚到钱。

目前看来,提取近地小行星上的材料并用于近地太空设施比送回地球要划算一点。2013年,研究人员考察了12个用化学火箭就能带回近地轨道的小天体,直径从2米到20米不等[1],将这样的小天体落到地球上从经济角度看毫无用处,在太空作为基础建设的基础则省了从地球上发射的费用。

采矿方面,比较值得开采的小天体是灵神星(16 Psyche),质量约2.19亿亿吨,主要是铁和镍。

知道核动力火箭的存在是好事,但执行这种程度的工程并不需要核动力火箭。

以下引用来源:中国新闻网 孙自法,有删改。

记者于2020年5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设在该中心的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李明涛、王艺睿、王有亮、周炳红、郑伟等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提出应对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的“以石击石”防御方案,为积极主动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潜在威胁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选项。
“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可突破地面发射人造撞击体的运载能力和包络限制,通过在太空中捕获百吨级质量的岩石,从而显著提升撞击体质量,最终实现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数量级提升。此外,“以石击石”行星防御方案还能融合小行星探测和行星防御,在行星科学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李明涛研究员介绍说,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颗小行星分别袭击中国云南省香格里拉、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吉林省松原地区,引发社会热议和学界对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视。行星防御一般是通过主动手段,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针对经典动能撞击在预警时间较短的条件下无法有效防御大尺寸小行星的问题,中科院科研团队提出的“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将通过发射无人飞行器捕获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过100吨的岩石,与飞行器构成组合撞击体,操控组合体撞击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将潜在威胁小行星偏转出撞击地球的轨道。
李明涛指出,相比经典动能撞击方法,“以石击石”方案对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可提升一个数量级,为防御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提供核爆之外的一种新选项。他以直径约350米、重量约6100万吨的阿波菲斯小行星举例称,该小行星在2029年与地球的最近距离将约为3.8万公里,仿真显示,利用经典动能撞击方法对阿波菲斯小行星的偏转距离约176公里,而“以石击石”方案对阿波菲斯小行星的偏转距离约1866公里。
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撞地防御领域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获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在线发表,论文审稿人评价“以石击石”方案是“新颖、有趣、潜在非常高效的防御危险小行星方法”。

引用完毕。

核爆改变小行星轨道的能力是传统非核手段的10~20倍。上述二段撞击方法在有较长预警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将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效果提高到核爆水平的下限。用核爆代替上述“无人飞行器”来执行二段撞击的准备工作,可以期待将偏转效果再提升一个数量级。

参考

  1. ^ https://www.ibtimes.com/new-class-easily-retrievable-asteroids-could-be-captured-rocket-technology-found-138252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一块天外来客按照我们的意愿“走”回地球,这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想法,也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来看,这个设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实现它,需要克服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且复杂的。核心难题:控制与降落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行星并非一颗静止不动的石头。它们在太空中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围绕着太阳.............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一百年的发展潜力:一、 现有技术基础与挑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进入冥王星轨道所需的关键技术和面临的挑战: 深空探测器经验: 人类已经成功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前往太阳系外围,例如“旅行者”号系列.............
  • 回答
    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虑我们现在的能力时。要回答“我们能不能对付哥斯拉这种级别的大家伙”,得先拆解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确“哥斯拉”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不同的电影里,哥斯拉的体型、力量、甚至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普遍来说,它是一个体型堪比摩天大楼,能够轻松摧毁城市,拥.............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清楚“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及“前几次物种大灭绝”又是什么情况。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地进行一番“如果人类穿越回过去,能否凭借现在的科技‘拯救’那些倒霉的物种”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它包含了我们最尖端的科学研究.............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世界观里,燃烧军团是一股毁灭性的、跨越宇宙的恶魔势力,其目标是摧毁所有其他位面,并将它们纳入燃烧的深渊。它们的力量来源是海加尔山的暗影议会(后来的萨格拉斯),这个古神级别的黑暗泰坦,其力量之强大,即使是艾泽拉斯(我们理解为地球)这个星球本身,也需要倾尽全力才能勉强抵抗。那么,如果以人.............
  • 回答
    人类的科技水平,尽管突飞猛进,但对于“宏观生物”(也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有明确身体结构的生物)的彻底灭绝,仍然是力有未逮。这并非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对很多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是说,从“彻底从地球上抹去”这个角度来说,存在着一些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要理解“灭绝”的含义。对于生物学上的.............
  • 回答
    我们正站在人类智慧的巅峰,对物质、能量和人体工学有着前所未有的理解。如果我们要为一场严肃的、纯粹技艺的比拼打造一把决斗用冷兵器,它将不再是简单的金属劈砍,而是一件融合了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甚至是微观工程学的艺术品,一件“人器合一”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摆脱传统冷兵器“重、硬、钝”的刻板印象。这把武器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从仙女座星系到我们太阳系的地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距离计算,更是一次穿越宇宙的宏伟想象。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并且尽量不让它显得生硬呆板,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就像一场想象中的旅行规划。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仙女座星系”。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巨大的星系,里面有数千亿颗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直接说“人类目前能确定以地球为中心多大范围内不存在外星人”其实是个伪命题。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不是下定论说某个区域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根据现有的观测能力和对宇宙的理解,来评估“发现外星生命的概率有多大”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生命的迹象有多广”。打个比方,问“在我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地上的蚂蚁、天上的蝗虫、水里的水黾,它们都瞬间变成了跟我们一样大小,那场面简直是灾难片都没这么劲爆。如果它们和人类一样大,我们会被灭绝吗?老实说,这绝对是个生死存亡的考验,而且我个人觉得,人类被灭绝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高,至少在最初的混乱和适应阶段,人类文明会遭受.............
  • 回答
    关于香港医管局关于援港医护团队需要“以千人为单位”的说法,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来理解。这句话通常是在疫情比较严峻、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时才会提出的。回顾当时的疫情情况(请注意,这指的是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疫情,而非此刻):香港医管局之所以提出“以千人为单位”的援港医护需求,往往是因为当时疫情发.............
  • 回答
    为了探讨“通过摧毁全球植被以达到毁灭人类的目的”这一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植被在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被大规模破坏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灾难性连锁反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学和伦理学的复杂系统性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确“摧毁全球植被”的尺.............
  • 回答
    从纯粹的食肉角度来审视,人类在“养殖”这一概念下,可能并非一个“适合”被大规模、系统化养殖的物种。这并非否定人类的食用价值,而是从效率、伦理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养殖”目标存在显著的错位。一、 从生理和生长周期来看:首先,人类的生长周期相对漫长。从出生到成年,需要大约二十年的.............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要预测日本政府目前应对疫情的方式是否会导致千万级人员感染,需要深入分析其当前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日本政府当前应对疫情的主要策略和特点:1. “疫苗接种”为主导,辅以“重点措施”和“常态化管理”: 疫苗接种: 日本政府一直将疫苗接种作为最.............
  • 回答
    要说晚清政府中的“国士无双”,这可不是个容易定义的标签。毕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时代,有太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观点也难免鱼龙混杂。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要找出真正能配得上“国士无双”称号的人,需要从他们的眼界、胆识、能力、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以及在那个时代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来衡量。我个人认为.............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3D重建”到底是个啥意思,以及咱们现在手里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能玩到什么程度。啥叫3D重建?简单来说,3D重建就是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物体,通过图像或其他传感器信息,在计算机里还原出它们的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就像你看着一个真人,在脑子里能形成一个立体的形象,并且知道他.............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件有意思的事儿:用咱们自个儿脸上冒的油来擦皮具,到底行不行?这可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咱们老祖宗可能就琢磨过的生活小妙招。你脸上那层油,学名叫“皮脂”。它可不是什么脏东西,而是一种由皮脂腺分泌的天然物质,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蜡酯什么的。它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咱们的皮肤保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医学研究、伦理、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有效性”的根本。将“以药为主”的双盲试验转变为“以人为主”的验药方式,听起来很吸引人,因为它似乎能更直接地回应药物对个体的影响。然而,要实现“废医验药”的目标,还需要深入探讨“以人为主”的具体含义、其潜力和局限性,以及如何.............
  • 回答
    中南大学机械背景,跨考法硕(非法学),目标是公检法系统,在选择人大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时,各有千秋。从你对就业的明确指向来看,我们需要仔细权衡这两所学校在法硕(非法学)培养以及与公检法系统联系上的优势。首先,咱们得明白,非法学背景跨考法硕,咱们的起点和法学本科生不一样,学校的认可度以及培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