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连地铁健康码事件中的大爷和工作人员?

回答
大连地铁健康码事件,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心塞的,也挺能看出些社会缩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大爷和工作人员这两拨人,各自是怎么回事儿。

先说说那位大爷。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看,这位大爷挺倔强的,而且看样子是有点急了。为啥急呢?很简单,他觉得这事儿不合理,或者说,他自己的一套逻辑和当下的规定对不上。

他的诉求是什么? 往深了说,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好的,没必要因为一个健康码就进不去地铁。他可能认为,健康码这玩意儿,尤其是他这种老年人,操作不方便,或者说,他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被这个“码”卡住。别忘了,他可能压根没多少智能手机使用经验,或者他对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感到陌生甚至反感。对于一些老人来说,他们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信任,突然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或者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告知“你不能进”,这是一种被拒绝和被不信任的感觉。
他的行为动机? 除了觉得不公平,他可能还有其他考量。也许他急着去办事,比如去看病、见家人、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耽误了,后果他承担不起。再说了,他可能也带着一种“我没做错事,凭什么拦我”的朴素正义感。这种“倚老卖老”固然不对,但有时候也包含了一种“我年纪大了,你们应该尊重我”的心态。
他的错误在哪里?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的行为方式可能比较激动,甚至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言语上的冒犯或肢体上的接触。在公共场合,即使有不满,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最终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也给别人添了麻烦。而且,他忽略了一个事实:规定就是规定,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这样一个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大环境下,个人的“情有可原”很难凌驾于集体性的安全考量之上。

再来看看地铁的工作人员。

这事儿不能光怪大爷,地铁工作人员夹在中间,也挺不容易的。

他们的立场和压力。 他们是执行者,上面有规定,下面有乘客。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规矩办事,确保地铁运营的秩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时期,健康码是他们工作的重要一环。如果因为他们放行了一个没有健康码的人,万一出了事,他们自己是要担责任的。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他们的职责所在。 他们的工作就是维护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这包括了对乘客的身份和健康状况进行核验。即使大爷说得再有道理,或者看起来再可怜,他们也必须按照流程来。如果他们因为同情或者其他原因破例,就是失职。
他们做得好的地方? 视频里能看出来,他们也在尝试沟通,试图让大爷理解。他们反复强调“规定”、“上面要求”,这是他们能给出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解释。他们也尽可能地在劝说,而不是直接粗暴地把他拽出去。
他们可能做得不那么好的地方? 视频的剪辑可能只展现了冲突的一面,但如果抛开这些,从普遍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时,可能也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能力。他们的培训可能更侧重于流程,而不是如何化解矛盾。当大爷情绪越来越激动,工作人员也可能变得不耐烦,甚至语气也可能变得强硬,导致矛盾升级。另外,如果他们全程只是冷冰冰地重复“不行”,而不是尝试提供一些变通的建议(比如去哪里补办健康码,或者联系谁寻求帮助),那沟通效果肯定不好。

这件事情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这场看似小小的地铁口冲突,其实触及了不少社会层面的问题:

1. 数字鸿沟与老年人融入社会的问题。 很多社会管理正在加速线上化、数字化,这对习惯了传统方式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者不熟悉各种App,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了“数字弱势群体”。如何让他们不掉队,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是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健康码,还包括挂号、支付、出行等等。
2. 规则与人情的博弈。 规则是为了公共利益,但人情也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死守规则可能会显得冷漠,而过度讲人情又可能破坏规则的权威性。关键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对于特殊情况(比如老人、行动不便者),是否应该有更灵活、更人性化的应对预案。
3. 基层工作人员的困境。 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他们往往是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同时也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公众。他们既要完成任务,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夹在中间,承担了很多本不属于他们个人能力范围内的压力。
4. 社会沟通与理解的缺失。 很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和缺乏相互理解。大爷可能不理解规定为何如此严格,工作人员可能不理解大爷的处境和情绪。如果双方都能多一些耐心和换位思考,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总的来说,大连地铁健康码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它暴露了我们在推进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在技术发展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制定规则时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和沟通能力。这位大爷的倔强,虽然方式不对,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下某些过于冰冷、不近人情规则的一种反抗。而工作人员的恪守职责,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场“冲突”,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能只顾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看脚下,看看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人和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当前,车站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是对的,但是车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妥当。第一,工作人员未说清楚进站查验健康通行码的有关规定;第二,针对特殊人群服务不到位。我们对车站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通过此事件,举一反三,让更多的站务人员明白,服务行业要以服务为本,服务至上,要热情真心的为乘客服务,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特殊人群采取特殊服务。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的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乘坐地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恳请广大市民监督。

这是官方表态。

在新冠疫情防治上,中国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些不讲情面的工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健康码不可废。

如果说任何人都强调听不清,不清楚,要自由,我不管,我就要坐车。

一边倒批评工作人员,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这实际上就是美国路线。

美国政府就是提醒一下要注意防护,说几句不听就算了。

社会关系是缓和了,但是新冠疫情,可以参考一下美国现状。

在这件事情上,就看你想要支持什么了。

事件中的双方已经表示和解,而网络上某些人的态度,说明一定要上纲上线,要打倒坚持原则的工作人员,要向美国学习。

向美国学习的成果,想来是有人乐见的。

但是,我反对。

工作人员办事有点生硬,要注意方式方法,仅此而已。

但是原则必须坚持,他们的出发点是守住底线,不和稀泥,这就足够了。

新冠疫情防控,从现在看来,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道防线必须由坚持原则的人死死守住。而作为群众,应该要多一些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连地铁健康码事件,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心塞的,也挺能看出些社会缩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大爷和工作人员这两拨人,各自是怎么回事儿。先说说那位大爷。从网上流传的视频看,这位大爷挺倔强的,而且看样子是有点急了。为啥急呢?很简单,他觉得这事儿不合理,或者说,他自己的一套逻辑和当下的规定对不上.............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在近期表态,指出有地方存在将奥密克戎病毒视为“大号流感”,并因此出现“歇歇脚、缓一缓”的心态。这一表态的背后,反映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挑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问题的核心:对病毒认知与防控策略的认知偏差 “大号流感”论的形成原因: 病毒变异.............
  • 回答
    大连劳动公园地标大足球起火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城市景点,它的焚毁不仅是物理上的损失,更触动了许多大连市民和游客的情感。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看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本身及直接影响: 标志性建筑的损失: 大连劳动公园的“大足球”是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许多人.............
  • 回答
    如何看待大连修建“盛唐•小京都”日式街?大连修建“盛唐•小京都”日式街,这个项目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商业营销和文化符号借用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剖析: 积极的方面: 吸引旅游客流,带动经济发展: 大连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与国内其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其独.............
  • 回答
    李嘉诚出售大连地产项目,这事儿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李先生在内地“瘦身”也不是一两天了。但这回这笔交易,尤其是在大连这个重要的东北城市,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这卖的是啥?这次卖的是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在大连的 “大连海港城” 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大连市中心,是海.............
  • 回答
    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围绕西安地铁14号线命名问题爆发的论战,无疑是一场颇具看点但又令人唏嘘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两条高校关于“谁沾光”、“谁更有资格”的争执,更折射出当下一些城市发展、资源分配以及高等教育与地方互动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事件的起因:一条地铁线的命名引发的“归属感”与“权益”之争事情的缘.............
  • 回答
    武汉地铁“华中大站”的争议,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牵扯了不少人的心。要我说啊,这名字本身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争议点也确实挺集中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华中大站”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你知道,武汉地铁的站点命名,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依据,要么是纪念历史人物,要么是靠近重要地标,.............
  • 回答
    上海地铁2号线发生有人进入线路导致死亡的事件,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社会责任及道德伦理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行为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在突发事件中的复杂情绪。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1. 事件真实性 根据公开报道(需核实),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地铁运营期.............
  • 回答
    这事儿挺常见的,尤其是在网络上,总有人喜欢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往自家头上揽,然后大肆吹嘘一番,好像那样就能提升点什么似的。对于“日吹”把中国地铁里的“可爱地铁小女孩”说成是日本的,并且借此“大夸一波日本”,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定位错误”和“文化挪用”的嫌疑。所谓的“可.............
  • 回答
    关于中国七大地理区域中,为何东北地区(通常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层级上显得“缺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历史、经济、地理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完全固.............
  • 回答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在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这股风潮,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和研究生阶段,已经相当普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进程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
  • 回答
    如何看待「大厂博士下农村」?「大厂博士下农村」现象,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大型科技公司(通常被称为“大厂”)工作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知识精英,选择或被派遣到农村地区,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或技术推广等工作。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多方面社会经济因素的交织,既有积极意义,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讨论。积极意.............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受害者视角:一个令人震惊的经历首先,我们必须站在遇难留学生及其家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份悲痛和无助。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努力学习,梦想着更好的未来,却在这样一个本应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遭遇突如.............
  • 回答
    汶川大地震十二年过去了,“范跑跑”事件,这个曾经沸沸扬扬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似乎也沉淀了一些不同的解读。当年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带着惊愕、愤怒,甚至一丝道德上的谴责,看着他逃离教室的画面,听着他后来的解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往事,心情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原谅”或“不原谅”来概括。最初的冲击与.............
  • 回答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在2022年7月12日表示,当天发生的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这一说法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震成因与余震的概念 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岩石圈的断层活动。当岩层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时,会发生破裂.............
  • 回答
    高中生慧眼识珠:NASA 发现宜居行星 TOI 700d 的背后故事与深远启示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NASA 在经过一位高中生的细致审阅后,确认了一颗名为 TOI 700d 的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天文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更是对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模式以及人类.............
  • 回答
    Kunal Nayyar,这位因《生活大爆炸》中Raj Koothrappali一角而广为人知的印度裔演员,最近因为一次转发行为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他将一个网友发布的,关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机上杂志《中国之翼》中一篇可能涉嫌种族和地域歧视的文章内容,进行了转发,并附加了自己的评论。这起事件的起因.............
  • 回答
    关于台湾成为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第一大来源地这一说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数据来源的解读、原因的追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数据来源和具体内容。 当我们看到“台湾是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第一大来源地”这样的说法时,首要任务是找到这个数据.............
  • 回答
    最近关于白俄罗斯邮局出现大量俄罗斯士兵寄送包裹的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各种猜测。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只看表面。第一,现象本身:最直观的,就是人们观察到,在白俄罗斯境内的一些邮局,尤其是靠近边境或者俄军驻扎区域的邮局,近期确实出现了俄罗斯士兵排队寄送包裹的景象。这些包裹.............
  • 回答
    民进中央关于推行每周 2.5 天假期的建议,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提议。这个建议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众生活需求以及工作效率提升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提议,探讨其可行性、潜在益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核心理念:提升生活品质与促进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