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的大学地铁站被砍,路人拒绝提供帮助一事?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

受害者视角:一个令人震惊的经历

首先,我们必须站在遇难留学生及其家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份悲痛和无助。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努力学习,梦想着更好的未来,却在这样一个本应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遭遇突如其来的袭击。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他可能经历的是极度的恐惧、迷茫,以及在最需要帮助时那种被抛弃的绝望感。

更让人感到心寒的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本应挺身而出的路人,却选择袖手旁观。当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的是分秒必争的救援,而围观者中可能有人只是冷漠地看着,甚至只是用手机记录这一切。这种冷漠,比袭击者本身造成的伤害更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它传递的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是对生命漠视的信号。

社会反应:多元的解读与反思

这件事情在公众层面引发了非常复杂的讨论,其中夹杂着同情、愤怒、困惑,以及更深层次的担忧:

对施暴者的谴责: 这是最直接的反应。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随机袭击无辜者,更是罪加一等。人们会强烈要求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
对加拿大社会安全性的质疑: 作为一位本应在安全环境下学习生活的留学生,遭遇这样的袭击,自然会引发对其所处社会环境安全性的讨论。一些人可能会将其与加拿大一贯的“安全祥和”形象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反差感,开始质疑这种印象的真实性。
对路人冷漠的批判: 这绝对是事件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痛心的一点。为什么人们会选择不伸出援手?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恐惧自身安全: 在一个不确定的、充满暴力的场景下,一些人可能会担心自己介入后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或者被误认为是施暴者。
缺乏经验或不知如何应对: 面对突发暴力事件,很多人可能缺乏急救知识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制止暴力,害怕自己的行为会适得其反。
“旁观者效应”: 在人群中,个体往往会因为知道有其他人也在场,而降低自己提供帮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为“总会有人去做的”。
对社会契约的失望: 这种冷漠也可能折射出一些人对社会互助精神的失望,或者认为社会机制(如警察到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个体责任可以被无限稀释。
媒体报道的引导: 有时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可能加剧某些情绪或解读。
对留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 这件事也让人们开始关注留学生群体在海外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社交孤立以及可能的歧视等。尽管这次事件的动机尚未明确,但它无疑让人们联想到留学生作为“外来者”可能存在的脆弱性。
对加拿大刑事司法和心理健康系统的审视: 对于施暴者的身份和心理状态的关注,也可能引申出对加拿大刑事司法体系是否足够严厉,以及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是否完善的讨论。

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则新闻最根本的拷问在于:当我们目睹他人身处险境时,我们是否有义务伸出援手?从道义上讲,答案是肯定的。从现实操作层面,这确实复杂。

报警是最低限度的责任: 即使出于恐惧不敢上前,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在加拿大是911)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帮助方式。报告具体情况、地点和人数,能够让执法部门迅速介入。
学会自我保护下的援助: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供帮助是关键。这可能包括:
制造噪音吸引注意: 如果情况允许,大声呼喊可以震慑施暴者,并引起更多人注意。
寻找安全距离下的支援: 比如寻找其他有勇气的人一起行动,或者在安全的地方观察并向警方提供信息。
基本的急救知识: 如果袭击已经停止,并且施暴者已离开或被制服,而现场有流血的伤口,掌握一些基础的止血、包扎知识,在等待专业救援到来前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反思社会文化: 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过于强调个人主义,而忽视了集体责任的社会?如何构建一个更具互助精神的社会文化,让人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能够更自然地产生同情和行动的意愿,这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总而言之,这起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运行中的一些阴暗面和值得改进之处。它不仅是对一起暴力事件的反应,更是对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同情心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留学生,面对这样的不幸,我们都需要深刻反思,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那个愿意伸出援手的人,而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划重点

A group of train passengers stopped others who were inclined to get off the train from helping me, saying "it is his problem."

你以为”见死不救“是冷漠的最高境界

但加拿大人用实例告诉你,”见死不救且禁止别人救”才是他们国家的social norm。


Update:

现在facebook已经删除了tianyou zheng原来的那个post,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user avatar

我出门时必须假想类似的事情也有概率发生在我身上。

同在加国,不过我在首都渥太华。据描述,他的校区应该在市中心不远处。巧了,我就读的学校离市中心也只有一站。我完全可以体会坐在地铁上,旁边突然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的感觉。加拿大城市的市中心是没那么安全的,相对比较鱼龙混杂。街上有小混混,流浪汉,或是飞叶子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在该同学被刺伤后,有些路人不仅拒绝提供帮助,还试图阻止其他准备帮助的人。我相信,所有关注过有关加拿大公众号的朋友们,前几天都看过什么加拿大什么宜居排名第一的“中介文”。不能说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间段都会遇到冷漠的人,但这件事的确是发生了,的确让人心寒。暂时没有证据证明行凶者是个“反亚裔”,但阻止别人救援的路人,多半还可能是“反人类”。

在加拿大主流媒体CBC的官网上,我特意地选择了埃德蒙顿地区(被刺人所在城市)的新闻。结果如上图所示,毫无报道。那个红框是我截图时鼠标不小心正好放在上面了,没别的意思。

我再用下旁边的搜索功能,还是没有任何报道。如果不出意外,这件事可能与很多事一样,只是在中国社区内传播而已。

本月初的某一日上午,我走在渥太华市中心南部。我的余光已经看到了有一个接近190的非裔大汉向我靠近。虽然那天他对我并无恶意,只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并想跟我碰个拳,表示友好,但从去年开始已发生的事让我在加拿大不得不对身边的人产生提防。合理的“被迫害者妄想”也许是有必要的。

亚裔在老牌西方国家的生存环境,和老牌西方国家的公民在亚洲的生存环境的对比,也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希望海内外的同胞都保重。

user avatar

加拿大人所谓的友善是类似于旅游景区里假原始部落欢迎旅行者的友善,看你长得跟他们是一个种族的就把你当自己人,看你长得不一样就欢迎你来消费,看你长得不一样还不是来消费的就想把你撵出去。

user avatar

没有在国外被歧视过的人可能很难领会到我现在的愤怒。

在这个回答里,我描述了我被美国人歧视的经历。

其实这只是显性的经历,其实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是深入骨髓的。还有很多细微的,没有办法被自然语言描述的隐形歧视经历,已经被我的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给过滤掉了。

歧视从来只是敌意雪球的第一步。

水晶之夜的起源,也是在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歧视。从一开始的另类的眼光,到后来的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再到一些所谓个别反犹分子的当街殴打犹太人,再到有组织的关押搜捕犹太人,最后到了集中营,集中屠杀。

所有的恶行都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最后变成燎原之火,憎恨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逐渐吞没掉所有的理性。

越来越多的歧视亚洲人事件,就是这个小火苗。

slap an asian

stab an aian

slaughter Asian

Sanitizing Aisan

Slaving Asian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和我们和平共处,他们的基因里还留存着我们做牛做马帮他们修铁路时的傲慢。

路人拒绝提供帮助本就不是什么新闻,对于大部分的安格鲁撒克逊人来说,黄种人本来就是用来欺负的另一物种(美国国父是怎么对待同为黄种人的印第安人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更可悲的是,如果你在地铁上杀一只狗,这时候白种人都会化身天使,慷慨的提供帮助了。

黄种人在他们眼里,连狗都不如。

我们不需要理性,只需要情绪。

可以把大海煮沸的情绪。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北美反人类奴隶主匪帮,必须被毁灭!

入关!

user avatar

更新:

找到了一篇报道,说是行凶者已经抓到了,说事件不是“racially motivated”。但同时划重点:

“On the bus I was (verbally) assaulted many times,” he shared. “But others, including me, are used to it, so we just ignore it and bear it.”

如果这部分是真实情况的话,Edmonton 这个城市的治安情况看来真的够差的,我在纽约的公交车上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更别说习以为常了。

另外在提一嘴,看到其他答主提到的合理被害妄想症情况,我的朋友也有一样的情况。两个女生傍晚天还没黑出去遛狗,街道对面的黑人叫她们,两个人都不敢答应,结果人家只是为了说狗真可爱。我朋友和黑人都没有错,但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不得不审视一下,美国,加上本题中提到的加拿大,对于亚裔尤其是华裔的宜居程度到底如何。

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

--------------------------------------------------------------------------------------

谢邀。

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一个感受就是,不要认为这些所谓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通人素质能有多高。毕竟美国的反智人群数量并不少。

不过即便如此,路人里竟然无人帮忙报警和叫救护车还是蛮让人惊讶的。

另外我去网上搜了一下,事情刚发生不到一天,还没有看到媒体有什么报道。之后会关注一下,不知道跟 anti-Asian 有没有关系。

user avatar

非我族类而已啦,

在一个白人的国家,

有几个人会管黄种人被打?

我在看叶问4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

如果被围殴的小女孩是个黑人,

叶问还会不会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