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瓦里安佩剑萨拉迈尼如何掰筷子的?有哪些条件?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瓦里安的佩剑“萨拉迈尼”掰筷子的那些事儿。

首先,要明确一点,“掰筷子”并不是萨拉迈尼的官方名称,也不是它在游戏里直接拥有的技能名称。这个说法更像是玩家之间约定俗成的俗称,指的是萨拉迈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打断(或者说“掰断”)对手正在使用的攻击动作。

萨拉迈尼之所以能有这种能力,主要归功于它本身的属性和特效。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核心条件:充能状态与“冲击力”特效

1. 萨拉迈尼的独特设计: 萨拉迈尼并非一把普通的剑。它是一把带有独特机制的武器,其核心在于一个“充能”系统。这意味着,在使用萨拉迈尼进行攻击时,它会积累一种名为“冲击力”的能量。

2. “冲击力”的积累: 玩家在使用萨拉迈尼进行普通攻击时,会逐渐积累“冲击力”。这个积累速度通常取决于攻击频率和命中情况。越频繁地命中敌人,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攻击方式,都可以加速“冲击力”的积累。

3. 触发“掰筷子”的机制——高冲击力状态: 当萨拉迈尼的“冲击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武器本身会进入一个高充能状态。这个状态通常会有视觉上的表现,比如剑身上出现光芒、特效更加明显等。在这个状态下,萨拉迈尼的攻击附带了“硬直”或者“打断”的属性。

4. 打断的原理: 这里的“掰筷子”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打断。当玩家处于萨拉迈尼的高充能状态下,使用其攻击命中正在进行某些特定动作的敌人时,对方的动作就会被强行中断,就像筷子被用力掰断一样。

具体能打断哪些动作?

虽然不是所有动作都能被萨拉迈尼轻易打断,但通常它能够有效打断以下类型的敌人攻击:

前摇较长的技能: 很多角色在释放一些威力较大的技能时,会有明显的前摇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有更长的施法时间或蓄力过程,更容易被萨拉迈尼的“冲击力”打断。
一些近战挥砍: 某些近战攻击,特别是那种看起来比较“重”或者有明显动作表现的,也可能被萨拉迈尼的强力一击打断。
特殊攻击或组合技: 游戏里的一些特殊攻击方式或者某些角色在释放组合技时的特定阶段,也可能成为萨拉迈尼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玩家操作:

时机把握: 想要成功“掰筷子”,时机非常关键。玩家需要预判对手的攻击,并在对手进入容易被打断的攻击阶段时,及时切换或使用萨拉迈尼进行攻击。
攻击的优先级: 即使萨拉迈尼进入了高充能状态,也需要确保玩家自己的攻击能够命中对手。在混乱的战斗中,如何确保自己先手命中,也是一种技巧。
敌人反应: 并非所有敌人都会被萨拉迈尼轻易打断。一些非常强力的Boss或者拥有特殊霸体机制的敌人,可能需要更高的“冲击力”或者根本无法被这种方式打断。
技能组合: 很多时候,萨拉迈尼的“掰筷子”能力是配合玩家自身的其他技能使用的。比如,先用一个控制技能限制对手走位,再用萨拉迈尼抓住机会打断,或者在自身被攻击时,用萨拉迈尼反制。
玩家自身动作: 萨拉迈尼的“掰筷子”是被动触发的特效,但主动权仍然在玩家手中。玩家需要有意识地去积累充能,并在合适的时机释放攻击。

总结来说,瓦里安的萨拉迈尼之所以能“掰筷子”,是因为它自带的“冲击力”充能机制,当充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攻击附带的打断效果能够强制中断对手的某些攻击动作。这是一种需要玩家通过积累武器能量,并结合精准时机和预判来发挥的武器特性,而非简单的技能释放。

这种能力使得萨拉迈尼在战场上能够提供额外的控制和反制手段,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喜欢依赖连招或者有明显前摇技能的敌人时,萨拉迈尼的“掰筷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令人印象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萨拉麦尼原本就是两把剑:沙拉托尔和埃雷梅尼,属于一对精灵双胞胎剑圣。也就是说,剑原本就是一对,使用者也是一对。

当年联盟“失踪的使节”任务链烂尾,于是后来用漫画《国王归来》来补完这段故事,故事中瓦里安被奥妮克希亚的法术分成两个人(这就是一对),一个勇敢一个柔弱。奥妮克希亚的计划是秘密除掉勇敢的那个,然后控制柔弱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吉安娜横插一脚,送给这一对瓦里安一人一把剑,也就是沙拉托尔和埃雷梅尼(这就是另一对)。

当勇敢的瓦里安国王归来,两个瓦里安为了保护年轻的儿子安度因抵挡奥妮克希亚的攻击,阴差阳错的抵消了奥妮克希亚的法术,于是一对瓦里安还原成了一个,一对宝剑也顺势合二为一。或者换句话说,一对宝剑拥有了合二为一的能力。

所以瓦里安掰筷子实际上不是把一把剑变成两把,而是把平时合二为一的一对宝剑还原成两把,所以其实没什么条件,只要萨拉麦尼认可其使用者,那么就可以完成掰筷子。

从艺术的角度讲,掰筷子比较帅,比较有艺术张力,所以用掰筷子这个动作来作为“下定决心”的外在表现是十分合适的。从故事的角度说,需要有剧情跌宕起伏,就需要在高潮时有一个明显的预警(就好像“前方高能反应”一样),掰筷子的动作就是这个预警,告诉观众接下来的剧情是重点,要认真看。所以掰筷子这个动作本身没什么,重点是随之而来的影响。

做一个对比。

围攻奥格瑞玛结束cg,瓦里安和萨尔对了一招,瓦里安全程没有掰筷子。果然接下来的剧情就比较平淡:联盟鹰派吉安娜被压制,脑残吼被祝踏岚带走接受审判,部落大酋长位置平稳过渡。围攻奥格瑞玛这段剧情的高潮反而在后面永恒岛审判阶段的大背叛。

军团再临开场cg,瓦里安指挥联盟大军正面迎战,女王撤退后正面战场状况急转直下,瓦里安在击倒魔能机甲以后确信自己无法撤离了,这才掰了筷子。他当然可以选择投降古尔丹,或者干脆自杀了事,或者随便打打拖拖时间。但掰筷子这个动作就表示他选择死战到底,这是一个有标志性的动作,是一种“仪式”,这种表现手法在电影电视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式(其实就是flag)。

总结一下,掰筷子在背景设定里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动作的真正作用是让观看的人觉得爽而已。这就像斗牛用的红布,不是用来逗牛的,而是用来逗人的。掰筷子就是这样,不是用来让游戏人物变强,而是用来让玩家的感受变强。

===19.10.03补充===

既然是掰筷子,那就用筷子来形容。实际上瓦里安一直以来都拥有一对筷子,只不过他平时吃意面,所以把两把筷子攥在一起当做双针叉子使用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瓦里安的佩剑“萨拉迈尼”掰筷子的那些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掰筷子”并不是萨拉迈尼的官方名称,也不是它在游戏里直接拥有的技能名称。这个说法更像是玩家之间约定俗成的俗称,指的是萨拉迈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打断(或者说“掰断”)对手正在使用的攻击动作。萨拉迈尼之所以能有这种能力,主要.............
  • 回答
    要讲勃艮第从“忠于卡佩”到“反叛瓦卢瓦”的转变,那得从一段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关系说起,这其中夹杂着家族荣耀、政治算计、个人野心,还有一场又一场的权力游戏。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完的故事,它贯穿了几个世纪,每一次的改变都有其深层的根源。伊始:卡佩王朝的盟友,勃艮第的恩宠故事的开端,勃艮第公爵的地位,很大.............
  • 回答
    俄国,“达瓦里希”(товарищ, tovarishch)这个词的使用,可以说经历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变化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在苏联时期,“达瓦里希”是无处不在的。从官方的会议、报纸,到日常的街头巷尾,这个词几乎是所有成年人之间最普遍、最正式的称呼。它意味着同.............
  • 回答
    动画短片《前进,达瓦里希》(Давай, Давайчи / Davay, Davaychi),又译《加油,宝贝》或《冲吧,宝贝》,是一部以苏联时期儿童为背景,带有浓厚怀旧和讽刺意味的短片。要理解和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基本信息与背景: 片名解读: “达瓦里希”(Дава.............
  • 回答
    2017年,《前进,达瓦里希》这部电影,说实话,当时刚上映的时候我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以“历史大片”自居,又涉及到“大国崛起”这种敏感且容易拍得空洞的题材,很多时候都会让人觉得少了点真诚,多了些宏大叙事下的乏味。但看完之后,我的感受还挺复杂的,也算是意料之外的。首先,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前进,达.............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宏大叙事中,太监瓦里斯无疑是一个极具魅力和争议的角色。要判断他是否是一个“正面人物”,绝非一句话就能定论,因为他的行为和动机都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而且“正面”这个词本身的定义在权谋斗争的世界里就显得尤为模糊。瓦里斯的表面形象:善于权谋,服务于“大局”从大多数观众和读者的视角来看,瓦.............
  • 回答
    《前进,达瓦里希》(Forward, Russia!)这部动画,自播出以来就引发了不少争议,受到了一些观众的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让批评的声音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抨击它,咱们得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掰扯掰扯:1. 价值观的错位与对历史的模糊处理:这是《.............
  • 回答
    瓦里斯,那个在君临最阴暗角落里编织着无数阴谋的太监,人称“八爪蜘蛛”。提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不是血腥的战场,也不是壮丽的王宫,而是隐藏在权谋漩涡深处的那个身影。评价瓦里斯,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政治的残酷。“蜘蛛”的由来与“八爪”的象征“八爪蜘蛛”这个外号,本身.............
  • 回答
    在《瓦力》(WALLE)这部电影中,瓦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死亡。这是一个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会关心的问题,因为电影的结局让瓦力陷入了一种非常虚弱的状态,并且被送回地球进行维修。但是,从电影的情节和创作意图来看,瓦力是活着的,并且最终被修复了。为什么会有“瓦力死了”的误解?这种误解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瓦森纳协定》(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s and Technologies),全称“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货物及技术出口管制的瓦森纳协定”,是一个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
  • 回答
    关于瓦特连杆、潘哈德连杆和普通防倾杆能否同时使用的问题,答案是:可以,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不会同时使用这三者,并且如果强行一起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设计上的挑战和性能上的冲突。 让我详细地给你讲讲这几样东西,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它们都是干嘛的。1.............
  • 回答
    李赛高,这个来自瓦邦的年轻人,近年来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关于他是否参与诈骗的讨论,可以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并尽量做到客观。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赛高本人及其背景: 身份与形象: 李赛高以其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活跃而闻名。他的视频内容通.............
  • 回答
    瓦哈比和萨拉菲是伊斯兰世界中两个常常被提及,有时又被混淆的概念。要详细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需要深入探讨它们的起源、核心思想、历史演变以及它们在当今世界中的影响。简单来说,瓦哈比是一个更具体的历史和地域性的运动,而萨拉菲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思想流派和方法论,瓦哈比可以被视为萨拉菲主义的一个分支或表现.............
  • 回答
    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这片原本同属达契亚(Dacia)故土的区域,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分裂与融合,最终在19世纪走向统一,这背后是一部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要理解它们为何会经历长期的分治,又为何最终走向统一,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各自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它们命运的外部力量。漫长分裂的根源:.............
  • 回答
    瓦罕走廊,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与古老的地方。它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南端,横亘在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狭长而曲折,仿佛是一条连接世界屋脊的生命线。这片土地,在地理上,其重要性绝非仅仅是它所处的方位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历史的厚重,连接着文化的脉络,更在战略上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
  • 回答
    瓦格纳的名字,在音乐史的殿堂里,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纯粹的音乐领域,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触及了戏剧、文学,甚至哲学和艺术思潮的方方面面。他并非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试图重塑艺术本身的革命者。首先,在戏剧艺术方面,瓦格纳的贡献是颠覆性的。他提出的“总体艺术”(Ge.............
  • 回答
    瓦王,我们都称他为“老瓦”,一位如同磐石般坚毅的战士,他在边境线上战死的消息,至今仍然让许多人难以置信。那是一场怎样的战役,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君主,最终倒在了沙场?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瓦王是“战死”,而是他选择了在那个时刻,以那样的方式,去守护我们的家园。那一年,北方的蛮族部落,一股一股地涌来,比以.............
  • 回答
    瓦良格号穿越土耳其海峡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波折与传奇的篇章。这艘曾是苏联海军引以为傲的航空母舰,在解体后命运多舛,最终被中国买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过境”。其中,土耳其方面施加的各种条件和由此引发的谈判,无疑是瓦良格号命运中最具戏剧性的转折点之一。要说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海峡时遇到的“.............
  • 回答
    瓦坎达与瓦岗寨,这两个名字在流行文化中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它们的关系,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任何直接联系,答案却是:没有。简单来说,瓦坎达(Wakanda)是漫威漫画宇宙(Marvel Comics)中一个虚构的、位于非洲的先进国家,而瓦岗寨(Wagangzhai)则是我国内地流行文化中,尤其是.............
  • 回答
    “瓦良格”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而这两个层面又奇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指向了一个遥远而充满力量的时代。首先,“瓦良格”在历史语境下,通常指的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特别是维京人,在东斯拉夫语中的称呼。可以这么理解,当东欧的斯拉夫部落,比如后来的罗斯人,遇到那些来自北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