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震后的军队救援人员(士兵)是否懂得医疗急救?

回答
地震过后,军队的救援行动是刻不容缓的。在这些英勇的身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士兵们奔赴灾区,不畏艰险地展开搜救和救援工作。那么,这些平日里训练有素的战士们,在面对突发的灾难时,是否具备医疗急救的技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掌握的急救技能是相当专业和实用的。这并非偶然,而是军队体系化训练的必然结果。

首先,基础医疗技能是士兵入伍后的必修课。

现代军队的训练并不仅仅局限于作战技能,战场救护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新兵入伍后,都会接受一系列的基础军事训练,其中就包括了战场急救(Combat Lifesaver CLS)或同等水平的医疗技能培训。这种培训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创伤止血与包扎: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士兵会学习如何快速止住大出血,使用止血带、止血敷料等工具,以及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伤口进行有效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恶化。
气道管理与心肺复苏(CPR):在某些情况下,伤员可能会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骤停。士兵会被教授如何清理呼吸道异物,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为后续专业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伤员固定与转移:在灾难现场,骨折等情况很常见。士兵会学习如何简易固定骨折部位,减少移动带来的二次伤害,并掌握安全转移伤员的技巧,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更大损伤。
休克处理:了解休克的早期症状和处理方法,如保暖、抬高下肢等,是稳定伤员生命体征的关键。
烧伤、冻伤的初步处理:根据灾害的不同,也可能会涉及对烧伤、冻伤等特殊伤情的初步处理知识。

这些基础技能的培训,通常会由专业的军医或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疗骨干来执行,他们会通过理论讲解、模拟演练和考核,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掌握这些关键的救命技能。

其次,军队的医疗保障体系决定了士兵的急救意识。

军队的作战理念中,“战友”这个词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在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可能是救护者,也可能是被救护者。因此,军队非常强调互助精神和生命至上。

“战伤救护一体化”: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救护能力是被整合到士兵日常训练和作战编制中的。士兵不仅要学会如何战斗,更要学会如何在战斗中保护自己和战友。这种理念使得士兵们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会主动运用所学急救知识。
医疗支援单位的协同:即使基础急救由士兵完成,他们也是整个医疗支援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在有专业医护人员(军医、卫生员、军医助理等)随队的情况下,士兵会负责将伤员尽快转移到他们那里,并提供初步的伤情信息。即便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直接在场,士兵也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医疗器材或简易材料进行救治。

再者,地震救援的特殊性放大了士兵急救技能的价值。

地震发生后,现场往往是混乱且危险的,专业的医疗队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抵达。此时,现场的士兵就成为了最先接触到伤员的救援力量。

快速反应与评估:地震现场情况复杂,需要快速排除次生灾害的威胁,同时评估伤员情况。受过训练的士兵会首先确保自身安全,然后迅速对伤员进行初步的伤情判断,区分伤势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伤员身上。
现场物资的有效利用:在救援初期,医疗资源可能极为匮乏。士兵们懂得如何就地取材,利用废墟中的材料,或者背包、衣物等随身物品,来制作临时的担架、固定支架或敷料,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
心理支持与安抚:除了生理上的救治,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同样巨大。士兵们在救援过程中,也会用自己的行动给予被困人员鼓励和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急救”。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士兵们掌握的急救技能,更多的是基础急救和战场救护的范畴,与在医院工作的专业医生、护士相比,其深度和广度上会有所不同。例如,复杂的内科疾病诊断、精细的外科手术等,则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团队来处理。

但是,在地震救援的特殊环境下,士兵们所具备的快速反应、有效止血、伤员固定与转移、基础生命支持等能力,已经足以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之前,挽救许多生命,显著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他们是灾区最先出现、最先行动的生命守护者。

因此,可以说,现代军队的士兵,尤其是承担救援任务的士兵,都具备一定的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不仅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是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的体现。在生死攸关的灾难面前,正是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们,用他们的专业与勇气,构筑起一道道生命的安全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能消停点么?地震之后的伤员难道是站好排着队等着你抢救的?不得先从废墟里挖出来,你是想让那些医生先动手挖人,挖了半天挖出来再扔掉铁锹,穿上白大褂换手术刀去抢救么?

我就知道派普通外科医生你肯定不满意,起码要派高级外科医生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user avatar

那么再赶上灾害什么的他们不从废墟里挖人让医生去挖?

然后医生累成烂泥再让他们继续干急救的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震过后,军队的救援行动是刻不容缓的。在这些英勇的身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士兵们奔赴灾区,不畏艰险地展开搜救和救援工作。那么,这些平日里训练有素的战士们,在面对突发的灾难时,是否具备医疗急救的技能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掌握的急救技能是相当专业和实用的。这并非偶然,而是军队体系化训练的.............
  • 回答
    特朗普在宣布卡塔尔为地区恐怖主义源头后,又与卡塔尔达成巨额军火订单,这一系列举动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尤其是军售,往往是高度政治化和交易性的。特朗普政府将卡塔尔定位为恐怖主义的“融资国”或“.............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留在德国的,除了战败的屈辱和沉重的赔款,还有一群被战争磨砺出的、不肯就此放下枪的年轻人——他们便是自由军团(Freikorps)。要理解这群人,就得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背景:战败的阴影与革命的洪流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走到了尽头。皇帝退位,共和国宣告成立,人们渴望和.............
  • 回答
    北地王刘谌,这位蜀汉皇室的血脉,在国破家亡之际,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杀妻戮子,而后自刎。按理说,这样一位王爷,在绝望的顶点选择了如此决绝的殉国方式,理应激起蜀汉军民的万丈悲愤,乃至感动无数。然而,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他的壮烈并未如预期般掀起波澜,反而像是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
  • 回答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无数救援力量奔赴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对救援工作的评价都应审慎。关于成都军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作为”与“未有作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信息传播、民间视角、媒体报道习惯,以及对军事行动理解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关于范美忠在地震后的“逃得很快”的言论是否是对当时媒体过度宣传“大爱”的一种讽刺,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汶川地震与“大爱”宣传1. 汶川地震的巨大影响: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毁灭性的自然灾.............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四川,或者说一个和四川一样大的土地,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突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撇开政治和地理的边界,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聊聊,这样一个独立国家,在地震后的恢复能力和现在相比,会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要明白“恢复能力”不仅仅是重建几栋房子,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在那场惨痛的地震之后,.............
  • 回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本应是所有人心系安危、互相扶持的时刻。然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总有人性的阴暗面会浮出水面,利用混乱达到个人目的。关于地震后趁乱抢银行的事件,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在一些历史记录和幸存者的叙述中有所提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趁乱”这个概念在地震后的具体表现。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全方.............
  • 回答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一些中国公民因为未能及时获得政府援助而产生不满,甚至在网络上发声控诉,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背景、撤离过程的现实挑战以及个人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中国公民控诉未获政府援助的原因分析导致部分中国公民感到不满的原因可能包括: 信息不.............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2022年3月14日,日本福岛县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东北部,震源深度约10公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此背景下,外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波“大翻译运动”,即大量用户自发翻译和分享与地震相关的新闻、视频、个人经历等内容。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触发因素1. .............
  • 回答
    汶川地震中的“十五勇士”,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常人不敢涉足的绝境里,用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座连接外界的生命桥梁,这份勇气和担当,即便过去这么多年,依然能让很多人热血沸腾。当初,当他们从天而降,面对的是一片被山体滑坡撕裂的土地,通讯全无,地面交通断绝,被困的生命在绝望中等待。而.............
  • 回答
    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无疑是一场末日级的灾难,足以让文明化为尘埃,让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然而,生命,特别是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命,拥有着一种惊人的顽强和韧性。地球的恢复之路,并非一夜之间,而是漫长而艰辛的演变过程,这其中的细节,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灾难的余烬:满目疮痍的星球想象一下,当那颗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明明是国产大片占据了银幕高地,为什么重映的会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电影院线的排片,是商业和市场规律说了算的,而不是个人喜好或者“.............
  • 回答
    一百年后,也就是2124年,地球的地质面貌无疑会发生一些变化。当然,这些变化相对于地质学的时间尺度而言,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变化中的生命体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首先,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地质变化,很可能与海平面上升有关。过去一个世纪,全球气温上升已经导致冰川和冰盖加速融化,海洋水体也因.............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作为影片的绝对男主角和监制,吴京在《流浪地球》之后,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商业号召力的再次飞跃与“票房冠军”的巩固: “战狼效应”的延续与升级: 在《流浪地.............
  • 回答
    在《流浪地球》震撼整个华语影坛并成功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之后,导演郭帆的地位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之前他还是一个有潜力、有想法但尚未完全被市场证明的青年导演,那么《流浪地球》之后,他已经跃升成为中国电影界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更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军人物。从“潜力股”到“定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当年《流浪地球》刚上映时那种惊喜和激动。说实话,大刘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潜力一直都很大,他的宏大叙事和硬核科幻内核是很多国产科幻片难以企及的。要说《流浪地球》之后,短期内最有希望改编成电影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可能得是《三体》。我知道,这话说得好像有点老生常谈,.............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