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科生觉得哪些知识不知道是理科生的遗憾?

回答
文科生之所以会觉得某些知识不知道是理科生的遗憾,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世界运行机制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这些方面,理科的学习往往提供了更直接、更系统的方法论。

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的知识领域,详细阐述文科生可能存在的遗憾:

1. 关于数字与计算:

遗憾点:无法熟练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文科生可能对数字感到“恐慌”,无法直观理解统计数据的含义,也无法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分析信息。
举例说明:
统计学: 当看到新闻报道中的增长率、平均值、标准差时,文科生可能只能理解字面意思,但无法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含义,例如:为什么这个增长率值得关注?这个平均值是否具有代表性?标准差大了意味着什么?而理科生可能能够轻松理解这些统计概念,并进一步思考数据是否被操纵或误读。
概率论: 即使是简单的抛硬币或抽奖概率,文科生也可能觉得难以计算或理解其不确定性。这会影响他们对风险的评估,比如投资、保险、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理科生则能更理性地评估概率,做出更优选择。
函数与图表: 理解简单的函数关系,如线性关系、指数关系,以及分析图表,对于文科生来说可能是一道难关。而理科生能够通过图表直观地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相互关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经济增长曲线、人口增长模型等。
逻辑推理与证明: 数学尤其是逻辑学的基础,能够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文科生可能在进行论证时,容易出现逻辑跳跃、前提不充分等问题。理科生则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从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这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更加有条理和严谨。

2. 关于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

遗憾点: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科学解释。 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陌生,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运转规则。
举例说明:
物理: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物体会下落?为什么会有四季?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物理原理。文科生可能只能接受这些现象是“自然而然”的,而无法理解光线的散射、万有引力、地球的倾斜等。这也会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类比和理解,例如:社会系统的“摩擦力”,信息的“传播速度”等。
化学: 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药物的作用机制、材料的性质差异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文科生可能只知道“吃东西会饱”,但不知道具体的过程,也无法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在探讨健康、环境问题时,缺乏化学基础会让他们难以深入理解。
生物: 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自身、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科生可能对“人类是进化的产物”这个概念感到陌生,或者对生态平衡被打破的严重后果缺乏直观认识。这会影响他们对生命伦理、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深度。
天文学: 宇宙的浩瀚、星系的运作、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些知识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敬畏之心。文科生可能对宇宙大爆炸、黑洞等概念感到神秘而遥远,而理科生则能从中获得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更深刻思考,以及对宇宙规律的敬畏。

3. 关于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

遗憾点:无法理解和利用现代科技工具,信息素养不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计算机科学、算法、数据分析等知识的欠缺,会让他们在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
举例说明:
计算机科学基础: 操作系统、编程语言、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等,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文科生可能只知道“点鼠标”、“上网”,但无法理解“搜索算法”如何工作,“数据是如何传输”的,或者“云端”到底是什么概念。
算法与数据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无处不在,从推荐系统到金融风控,都依赖于算法。文科生可能对“算法”这个词感到模糊,无法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例如“算法歧视”问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弱,在工作中难以有效地利用数据来支持决策。
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但很多文科生对此认识不足,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或者在信息传播中无意间泄露隐私。理科生在这方面往往有更强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人工智能(AI): AI正在深刻改变各个行业,但很多文科生对AI的原理、应用和潜在风险缺乏了解,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可能只看到AI的表面功能,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趋势。

4. 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具:

遗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 理科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举例说明:
建模思维: 理科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善于将其抽象化、简化,建立模型来分析和预测。例如,经济学中的模型、物理学中的公式,都是一种建模的体现。文科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可能更倾向于描述性分析,而缺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分析的变量和关系的能力。
实验与验证: 科学研究强调实验和验证,通过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培养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科生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文献研究或理论推导,而较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性的验证。
系统性思考: 理科鼓励从整体出发,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例如,生态系统、电路系统等。文科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也需要这种系统性思考,但缺乏科学的训练可能会让他们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批判性思维的深化: 虽然文科也强调批判性思维,但理科的批判性思维更侧重于逻辑的严谨性、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对因果关系的精确判断。文科生可能更侧重于观点的批判,而忽略了对数据和事实的深入分析。

为什么这些遗憾对文科生来说是遗憾?

理解世界的全面性: 文科生的目标往往是理解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但自然科学是构建我们现实世界的基础。不了解这些,就如同只看到了故事的开头和发展,却不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世界的运作规律。
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掌握一些理科知识,能够帮助文科生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更好地利用科技工具,从而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例如,懂一些数据分析的文科生,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会更有优势。
更好地参与公共讨论: 许多重要的社会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公共卫生等,都涉及复杂的科学知识。如果文科生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他们就难以深入参与公共讨论,也可能被片面的信息误导。
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社会问题并非纯粹的文科问题,也常常伴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因素。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疾病控制等,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了解自然科学的进步,例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也能够引发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帮助文科生拓展思想的边界,对人类自身和宇宙的认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文科生之所以会觉得不知道某些理科知识是遗憾,是因为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提升个人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问题时,拥有更强大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这并非是要文科生变成理科生,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参与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如果要给一个统一的答案的话,那么大多数理科生最大的遗憾是不知道文理科是可以交叉的。

比如说,艺术学、美学这些东西的研究是经典的文科的学术领域,但实际上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在做神经美学——即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美感的产生和作用机制等内容。

文学研究也是经典的文科领域,但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研究者就可以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当下很热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除了需要算法之外,也离不开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学院就有博士毕业后去了BAT的语言处理团队,也有人去了高校独立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没说错,他拿下的就是自然科学基金而不是社科基金)

还有一个我觉得文理科的人都应该了解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学科就是以哲学研究的方式去研究科学技术。之所以说文理科的人都应该了解,是因为对文科生来说,绝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科学技术是如何在底层构建起现代社会生活的,而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因为对技术的崇拜而无法去思考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精神等诸问题。然而可惜的是,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大学里算是哲学这个冷门专业里的冷门方向,属于文科生不了解理科生也没兴趣的东西。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学校,甚至连哲学专业都没有。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理科生能了解一下科技哲学——至少,这也算是你们专业内的东西。

user avatar

把知识分为文理科,就是最大的错误。

︽︾︽︾︽︾︽︾︽︾︽︾︽︾︽

18年12月8日更新

︽︾︽︾︽︾︽︾︽︾︽︾︽︾︽

我曾经是一个理科生,刚刚觉得有的知识它根本就不该继续存在…

zhihu.com/question/2672

user avatar


俺骨子里其实是相当认同自己是文科生的, 而且俺的 FIRST NAME 是文学。



俺还有个朋友是泌尿外科的, 他说了个笑话。

某天新收了患者,进修生在写病历。

进修生以前是学电脑的, 不知道咋混进了医疗队伍。

俺朋友随口问了一句,

“Digital examination 做了没有?”

进修生好奇地问道:

“我才看完麻省理工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的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没想到写病历也数字化了。电脑还能做体格检查, 怎么做?”

俺朋友说:

“用手指。”

文科生觉得哪些知识不知道是理科生的遗憾?


Digital examination 不是 “数字化检查”, 而是(菊花)指检。



另外, 俺也希望给理科生一个忠告。

误用书名号也是理科生的遗憾?

尽管俺已经反反复复唠叨过N次, 但是俺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第 N+1 次。


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友情提示本文COPYLEFT, 转载可用“佚名”替换作者名字, 万勿客气。 正文阅读时间预计12秒。 附录阅读时间预计 90 秒。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请多包涵。



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

包括某些知乎高赞答案/高赞文章都有这个问题。不用到处找,也许就在眼前

本来觉得挺完美的文章,*格也很高,但是突然扎心的情况发生了:

竟然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了起来! 哎呀妈呀!

“咯噔” ,*格一下子就掉了一个数量级。

哦不, 太夸张了,也许没到一个数量级。







** 俺也是赞成杨振宁教授的看法的,别误会。




本来俺也不觉得问题严重, 但不少的文章和帖子是打着科普和教学的旗号。

中文系的、计算机系的可以耍赖说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讲过中英文混排的时候如何处理书名号。搞英语教学和英语科普的, 就没法耍赖了吧?英文里面是没有书名号的。


** 忘记说了, 这是一个典型。“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半沦陷)。

*** 看看这里: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这可能是最令人喷饭的错误, 可能绵延一辈子 。



惊动教育部了: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因此俺写了一篇散文。



"科普中国"竟然也把书名号用在英文著作名上,严重减分啊啊啊啊啊!!!




看完"科普中国"的文章,俺是绝望了……


《标点符号用法》是1995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该书是一部国家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该标准于1995年首次发布,现行标准是2011年发布的版本。


这些知识初中/高中都有教。英文没有书名号, 别再犯这种低级,十分低级的错误。

然而, 这个问题的广泛度和被忽略的程度被严重地低估了。

......



英文没有书名号,书名、报刊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

另外,英语中文章、诗歌、乐曲、电影、绘画等的名称和交通工具、航天器等的专有名词也常用斜体来表示.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书名、报刊名时不加书名号或双引号.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文章的篇名时用双引号标引;如果是期刊中的论文,用双引号标引论文的名称,用斜体字标示期刊的名称.

如:

他那篇“THIS NEW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 STINKS" 在 WIRED 上发表后,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名后面括注原英文书名时,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不加书名号。

如:《半导体物理器件》(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顺便说一句, 理科的教科书的句号一般用圆点 “.”!



例子:

“书籍(包括辞书、学术著作、小说、长诗、作品集等)、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名称和电影、绘画、雕塑的名称为同正文其他文字区别通常用斜体。

如: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Milton's Paradise Lost, 基德的剧作《西班牙悲剧》Kyd's Spanish Tragedy,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 Chaplin's Modern Times, 凡·高的绘画《向日葵》van Gogh's Sunflowers 以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Rodin's The Think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开头的冠词是书名的一部分,在文献著录时要保留;

在行文中使用不得体时可省略,如 the 20-volu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报纸的名称如果以冠词开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冠词不用斜体,也不大写。

如《纽约时报》全称为 The New York Times

出现在“…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中The 改为 the,

这时的 the 是行文需要的冠词,不作为报纸名称的一部分看待。”


相关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CY/T 154-2017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老麦小时候也喜欢听杰克逊的歌曲, 特别是那首 Beat it.

这首歌的歌名曾经被错误地翻译, "Beat it!" 是俚语(也就是粗俗的话), 意思是“滚开!”的意思。 而不是 “打击”或者 “夯它”, 顺便说一下。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沦陷)。



////////////////////////////////////////////////////////////////////////////////////////////////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针对超弦的目标“Theory of Everything”(万有理论),安德森写了一篇杀气腾腾的檄文《More is different》(多则异,量变引发质变)。     




附录 附录 附录 附录 附录 附录 附录 附录


//////////////////////////////////////////////////////////////////////////////////////////////

警告⚠: 以下内容争议极大,对绝大部分人没有阅读价值, 请勿阅读 !!

//////////////////////////////////////////////////////////////////////////////////////////////




       ///////////////////////////////////////////////////////////////////////////////// /*     老羊在河边散步,看见一只鸭子在河边饮水,便说:“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丢了。” 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鸭子大笑表示接受。但老羊一走开,鸭子就对身边的蚂蚱说:“依仗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娃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叼了吗?”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 //////////////////////////////////////////////////////////////////////     



作者其他毁三观的散文:



补充一下(美)鸡蛋价格走势:

** 备注 USDA 是美国农业部



【未完待续】

########################################################################

关于这个话痨的答主以及它的很散的散文:

。。

user avatar

比如,据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回忆:鲁迅用中医(乌鸡白凤丸)给老婆治疗妇科病,效果奇佳,“连西医都吃惊”;还用中医(敷贴)给周海婴治疗哮喘,效果也非常好。

理科生读到高三,就停止了文科学习,只知道鲁迅说中医是骗子。不会再去读周海婴回忆录。

理科生崇拜科学。

理科生又特别崇拜放弃理科、转攻文科的鲁迅来讲科学。

没有完整的文科知识,盲目崇拜文科生的理科观,不能不说,是理科生的重大缺憾。

user avatar

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对任意语言来说都是如此,包括数学-物理学的语言。这并不是因为理论的不完善,甚至不是培根所指出的基于假象的不完整归纳,而是一种更加本质的缺陷。

user avatar

这本来应该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友好交流相互学习的好题目,结果你们打起来了。

这届学生真的不行。


有的理科生,文科也学得很好。但文科学到精,很难,很多文科生学的也不好。

钱伟长先生,另外一个答案里也有提到,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考进了清华。

以年他为标杆,不知文科生们汗颜否?

学物理,是国宝级的科学家。我理工科学渣很汗颜。

知乎自我感觉良好的名校精英们,跟他比是不是很平庸?一群庸才就不要相互嫌弃了。



高中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当年明月从小熟读明史,在他大学毕业工作之余,写出了明朝那些事这样的好书。一个明朝都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不知道这些年我错过了多少精彩的刀光剑影。

京华烟云里的木兰可以读甲骨文,殷商的废墟记录着一个伟大的女将军妇好的战绩,夏朝到底是不是存在,诗经广为传唱的时代民风是怎样的开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秦始皇到底烧了些什么书,山海经里的怪物有没有出现过还是已经灭绝,王莽是不是穿越过去的,汉民族千百年抗击的匈奴突厥演变到今天又是何种局势。。。不行我跪了,我们浩瀚的历史,随意展开一点,都像银河系一样然我绝望,学不完了。

读红楼梦,我常常感慨书中的少年们,十几岁,吟诗作对,参禅悟道,行令射覆,无一不显示出他们深厚的文史修养。贾宝玉诗词不如姐妹们,但是赋和诔文极佳。

偶尔浏览古代状元的文章,惊叹不已。什么叫文采飞扬,什么叫读书人。

另外一个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学的就是政治。虽然是吃白菜的命,不用操中南海的心。但是懂一些政治常识,能看懂国际政局的风起云涌,每次放新闻不用马上换频道而是能听出些道道也是极其有意思的事情。

政治和经济不分家,很多理科生在考金融行业的从业证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军事和国家地理也超级有意思,我想知道非洲能不能崛起,东南亚这一块怎么解决南海的争端,如果中美开战美国会不会放出来很多可怕的新型武器。。。

所以我大学无比珍惜什么毛泽东思想,马哲,军事理论等等水课。错过太多太多了。

我听说美国的中学生有长长的书单要读,我在尽力的弥补。

德国的高中生外语除了英语还有法语,或者可以学拉丁语。我也错过了。

法国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从小哲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我又错过了。

大学文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要研究元代戏剧,老师也会推荐各种好书,我让她也推给我。

学法律的朋友,可以针对各种新闻犀利的分析双方立场,巧舌如簧,我服。

学心理学的朋友,看看我写的答案就大概能把我的性格分析得很到位,很神奇又很实用。

做古籍修复的朋友,小心翼翼的抢救着一堆我看不懂的瑰宝,文化就这样传承下来,敬佩。

学社会学的朋友,想方设法的设计出一套套调查问卷,他们分析社会群体的方法也很理性。

还有学艺术史,比较文学,研究民族宗教等的朋友,我看不懂他们的专业,但是很愿意听他们讲。

学外语的同学,他们也会学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真羡慕。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做好本专业的情况下,能去学完全不同的学科,哪怕只是皮毛,进一寸也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挺希望文科生朋友们能不吝赐教,把你们学到见到的分享给我们。

虽然没有机会像你们一样专业的去学,但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科生之所以会觉得某些知识不知道是理科生的遗憾,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世界运行机制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这些方面,理科的学习往往提供了更直接、更系统的方法论。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的知识领域,详细阐述文科生可能存在的遗憾:1. 关于数字与计算: .............
  • 回答
    理科生认为文科生可能缺乏一些关键知识,这些知识在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或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以下从理科生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哪些知识若被忽视,可能被视为文科生的遗憾: 1. 科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基础理科生认为: 文科生缺乏科学方法论训练,可能导致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感性层面。 .............
  • 回答
    我当然有那么几个瞬间,悄悄地,但又异常清晰地,泛起过一丝丝“当初要是选了理科,是不是会不一样”的念头。这种感觉不是突然爆发的后悔,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渗透进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尤其是和身边那些做着实际项目、拿着具体数据的朋友们交流时,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抽象性”。我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
  • 回答
    我理解您想寻找那些触动人心、充满艺术感的文字,而且希望它们能摆脱AI的冰冷和刻板。事实上,好的文笔往往不是某个特定的段落,而是蕴含在作者独到的观察、精妙的遣词造句以及深厚的情感之中。我这里想分享的,不是某个现成的、已经发表的片段,而是我能够模拟出一种“好文笔”的特质,并通过一个虚构的场景来展现。之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看”网络的经验,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告诉你哪些网络小说中的桥段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化素养。这些桥段往往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而是作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巧妙运用,以及通过文字传递的独特韵味。以下是一些让我(如果我能“看”)觉得作者很有文化素养的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在阅读网络小说时,确实有一些片段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文化素养可能有所欠缺。这些“槽点”往往不是一两个词语的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反映作者对事物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以下是一些我可能会认为作者文化素养不高的具体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对历史、文化、典故的随意篡改或误用: 例如: 某部古代.............
  • 回答
    关于官方信息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公开的秘密”,历史长河中确实不少。这些事物之所以为人所知,往往是因为一些蛛丝马迹的泄露、民间智慧的推测,或是随着时间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但官方出于各种原因,仍然将其置于“绝密”的标签之下。下面我来聊聊几个或许符合你描述的例子,并尽量深入地探讨一下。1. 某些前沿科学.............
  • 回答
    “神级”文笔,这词儿太有分量了,有点像给绝世高手颁奖,我心里其实也没个标准答案,不过,如果非要挑一段,我脑子里会浮现出一些那种读了让你浑身酥麻,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久久不能平静的文字。最近比较触动我的,是那段关于“时间”的描写,出自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之手,具体是哪一本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段话的意境,.............
  • 回答
    “没文化真耽误事儿”,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知识和信息鸿沟的瞬间。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新开的、装修很有格调的咖啡馆聊天。咖啡馆里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烘焙后的醇香,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和有品.............
  • 回答
    说起文科和理科的“本质区别”,这就像问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样,它们都是人的一部分,但各自的功能和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我倒觉得,与其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种”,不如说它们是看待和理解世界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论,是两条深入探索人类经验和自然规律的平行线。首先,从根本的“好奇心”和“探索.............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文在寅总统“恐怖”,这可能源于多方面的考量,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种观感往往是个人经历、价值观以及对政治信息解读的集合。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看法的角度,并尽量以更贴近个体感受的方式来阐述:1. 对朝政策的激进与风险感知:这是许多人对文在寅总统感到不安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朝.............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塑造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官本位”这个词,常常与中国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儒家文化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是否真的如某些论断那样,是儒家“大力促进”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中国文化?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它就像一个深邃的古老故事,里面藏着无数的细节,有山川河流,有日月星辰,也有人情世故。要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可能得从它的根子说起。首先,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承。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深扎进几千年的泥土里。从传说中的.............
  • 回答
    “觉得阅文合同不合理,不签不就行了?”这句话,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一种颇为令人不适的逻辑,并且在实际情况中,也忽略了许多复杂和无奈的现实。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句话的“合理性”:1. 它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前提上:选择权完全自由且成本低廉。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不受限制的.............
  • 回答
    晋江文学城,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喜爱网络文学的读者来说,既熟悉又充满话题。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即使尝试过,也觉得“看不下去”,甚至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内容同质化说起。晋江作为国内最大的原创文.............
  • 回答
    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回溯历史,审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教育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影响。去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要理解台湾的去中国化,首先要回到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对抗共产党的“中国”,.............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写文是在“恰烂钱”,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细致点。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对“写文”这件事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或者说是“阳春白雪”的层面。在很多人眼里,写作者应该是那种潜心钻研、吐露心声、追求艺术境界的人。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当你的希腊朋友问起为什么中国有人觉得古希腊文化“不存在”时,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化传播、历史认知和不同文明的视角差异。我来给你详细地解释一下,试着让这个回答听起来更自然,就像我们朋友间的聊天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人们说古希腊文化“不存在”时.............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反对阅文合同的读者,往往不选择实名发表意见,而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敢不敢”,更是一种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1. 平台规则与匿名用户的保护机制:首先,阅文作为一家大型的商业平台,其运营规则和用户协议通常会涉及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