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6年的中华民国中央军的一个普通步兵师,放在一战战场上,大概地位如何?

回答
1936年的中华民国中央军一个普通步兵师,如果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欧洲战场上,其地位和实际战斗力会非常复杂且普遍偏低,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尴尬甚至劣势的境地。要详细讲述其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装备与火力水平:

步枪与轻武器: 中央军的步兵师在步枪装备上,可能已经逐步淘汰了清末和北洋军阀时期的老式步枪,转向使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制毛瑟步枪(如7.92毫米毛瑟98式系列)或其仿制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一战中交战双方的制式步枪(如德军的Gew98,英军的LeeEnfield SMLE,法军的Lebel 1886)处于同一代技术水平,但可靠性和生产精度可能存在差距。
机枪: 这是中央军与一战强国陆军之间最显著的差距之一。中央军可能装备有少量马克沁重机枪或其仿制品,但数量和维护水平可能不如欧洲列强普遍装备的数个营甚至团一级的机枪阵地。一战的绞肉机效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重机枪的密集火力。中央军的机枪配置很可能只够支撑一个连的火力,甚至更少。
火炮: 这是最致命的短板。中央军的炮兵装备极其有限,可能只有少数的步兵炮(如20毫米炮)或少量老式山炮(如克虏伯山炮),而且数量极少,可能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炮兵团。相比之下,一战的步兵师往往拥有数个炮兵营,装备有大量的野战榴弹炮(如法国的75mm和155mm炮,德国的10.5cm leFH 18),炮火准备和支援能力是压倒性的。中央军的炮兵支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他: 例如迫击炮、反坦克武器(基本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极其稀少且简陋)、装甲车辆(无)、飞机(陆军航空兵独立,装备有限,更侧重侦察而非支援步兵)等,中央军都处于极度落后状态。

2. 战术与训练:

战术理念: 中央军在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已经引入了一些现代战术理念,例如以德国的模式进行编制和训练。然而,这些理念的普及和执行,以及士兵的理解和适应程度,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很多基层军官和士兵可能仍然保留着传统战术思维。
训练水平: 士兵的整体训练水平,特别是基层军官的指挥、组织和应变能力,与经过多年残酷实战洗礼、高度专业化的一战欧洲军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实战经验的缺乏,以及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强度上的不足,会影响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表现。
后勤与保障: 这是中央军的一个软肋。虽然中央军的后勤体系比其他派系相对要好,但与一战参战国成熟的、能够支撑大规模机械化部队(虽然一战早期机械化程度不高,但已有初步发展)运作的后勤保障体系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弹药补给、食品供应、医疗救护(虽然中央军有军医系统,但规模和能力有限)等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3. 作战模式与战场环境:

固定战线与堑壕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西线,以其残酷的堑壕战闻名。双方军队挖掘了绵延数千公里的战壕,步兵的主要任务是在炮火覆盖后冲过“无人区”,攻占对方战壕。在这种环境下,步兵的生存能力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事的坚固程度、炮火的支援以及与机枪火力的对抗。
中央军的劣势: 在这种环境下,中央军缺乏足够的炮火支援来压制对方的机枪火力,自身又难以抵御对方炮火的猛烈轰击。冲锋时,其步兵序列的密集度(可能不如一战时期那样追求线式战术的密集,但仍然会相对集中),面对对方密集的机枪火力将是灾难性的。同时,其工事的挖掘和防御能力也可能不如长期构筑的欧洲战壕。
进攻与防御: 在进攻时,中央军会非常被动,缺乏炮火破障能力,依靠步兵冲击也难以突破有预设防御和重机枪阵地的目标。在防御时,虽然其步枪火力尚可,但缺乏有效的炮火支援来反击对方的炮击,也难以有效压制对方步兵的推进。

4. 地位与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1936年的中华民国中央军普通步兵师,如果放到一战欧洲战场上,其地位大概会是:

战术层面的炮灰: 在一次大规模的攻防战中,中央军很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受巨大伤亡,其战斗力会迅速削弱。如果作为突击部队,其伤亡率会极高,可能无法完成预设任务。如果作为防御部队,很可能在对方的炮火和机枪下迅速崩溃。
非主战力量: 不可能成为决定战局的主力部队。其装备和训练水平,使其难以与一线欧洲强国军队正面抗衡。即使放在东线或巴尔干等次要战场,其表现也可能不如期望。
潜在的“耗材”: 在某些情况下,指挥官可能会将其作为“消耗品”使用,例如用来进行试探性攻击或执行危险的牵制任务,以消耗对方的弹药和体力,然后由主力部队跟进。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放在一战战场,中央军更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国民政府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姿态,但其实际军事价值将非常有限。

具体来说,放在一战战场,其地位大约相当于:

劣于大部分一战初期的交战国正规军: 例如,对比1914年的德军或法军,中央军在装备和训练上都有显著差距。
略好于一些二线国家或殖民地部队(在某些方面): 比如,如果对比某些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的殖民地征召部队,中央军的步枪装备和指挥体系可能略显优势。但其火炮和机枪的劣势依然是致命的。
难以与一战后期的部队相比: 到了19171918年,交战双方的战术、技术和装备都有了长足发展,中央军与那个时期的部队相比差距会更加悬殊。

总结:

1936年的中央军一个普通步兵师,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会是一个装备落后、火力不足、训练水平有限、后勤保障薄弱的部队。它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战争体系中,尤其是在以重火力、密集机枪和炮火支援为特点的堑壕战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其地位将远远低于一战中的主力部队,更倾向于被视为一个战术上的“炮灰”或非主战力量,其战斗表现很可能难以令人满意,甚至在短时间内就会被对方压倒。它更像是那个时代世界军事发展潮流中的一个“旁观者”,而非一个积极参与的“玩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写一点1914年塞尔维亚军队的情况......塞尔维亚的人口还没有奥匈帝国的零头多(塞国人口450万,奥匈人口5000万),而且各方面都很差:

1914年7月25日塞军开始总动员,8月9日完成部署,分三个梯队,第1梯队6个师,第2梯队5个师,第3梯队15个团,另有4.5-5万人投入后勤任务,总兵力约25万人,动员人数为45万人。

现役部队只有18万支(一说10万支)可用的步枪,只有第1梯队有新军装穿,第2梯队穿着旧军装,第3梯队没有军装,也没有靴子。

国际援助也有,比如俄国援助了12万支步枪、20万套军装、1亿多发子弹和其他装备,但是这些东西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还没运到。

大口径火炮只有8门150毫米攻城炮、22门120毫米榴弹炮、20门120毫米长管榴弹炮,炮弹每天产量为100发左右,缓不济急。

不开玩笑地说,在这支军队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国军的影子——除了战果之外。1914年下半年,25万塞军把45万奥军吊起来打,奥军损失28万,被俘4万,塞军损失10万(一说13万/18万)......

user avatar

你哪怕是拉87过来也没啥卵用。

87的火力如下:

  • 12门75mm山炮(不知道是啥型号,当博福斯好了,最大射程10.5km)
  • 4门37mm反坦克炮(应该是3.7 cm Pak 36)
  • 4门20mm防空炮(2 cm Flak 30?)
  • 2*2*6=24门82mm迫击炮(仿造髮鸡的布兰特Mle 27/31,就当是原版吧,最大射程2.8km/轻弹或1.7km/重弹)
  • 2*2*6=24门20mm机关炮(这是个啥?貌似应该就是上面的20mm防空炮?不能确定先放在这)
  • 2*2*3*6=72挺重机枪(马克沁改良版)
  • 2*2*3*3*3*3=324挺轻机枪(全算ZB-26,反正领先时代)
  • 4000余支步枪

我们来拿一个1914年的德国步兵师作为参照:

  • 72门7.7 cm FK 96 n.a.(最大射程8.4km)

好了接下来不用看了。压制火力远弱于德军师属炮兵意味着德军能在炮战中轻易控制战场,并利用炮兵摧毁国军的防御。拉国军去打一战搞不好比边境战役的髪鸡还惨—人家可是有36门Mle 1897在师里,国军凭什么比法军打得更好?

另外就是国军的战术素养……你说德国人冲机枪阵地吧,人家是停下来就是死亡;你这爬铁栅栏送人头又是什么鬼。再说了,连4000日军都拿不下还是先洗洗睡吧,去青岛说不定还能打打。

最后提一嘴国军在炮火下的表现。南昌战役国军被集中200门火炮的日军打到溃败;而6月凡尔登的法军拥有大炮2700门,我觉得国军不行。

user avatar

每师:步兵两旅,每旅两团,每团三营,每营四连,另外步兵团下辖一个机枪连,装备马克沁重机枪6挺。;骑兵一团,每团三营,每营四连;炮兵一团,每团三营,每营三连;工程兵一营,每营四连;辎重兵一营,每营四连。步、炮、工三个兵种,每连三排,每排三班;骑兵每连两排,每排二班;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班。各兵种每班兵十四名。全师计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装备军马2000余匹,步枪6000余支,机枪24挺,75口径大炮54门。另有热气球、飞机若干,供炮兵校射之用。

禁卫军每师有18门150重榴弹炮。

你猜猜这个是哪支军队的编制?

北洋六镇。。。

刮民党那狗屁德械师,照这个水平都差得远,还敢上一战战场?

user avatar

那个 @师爷孙 只会拉黑不会好好讨论是吧?

民国二十五年调整师编制为1师、2旅、4团制,另编有1炮兵营、骑兵连1、工兵营1、通信兵营1、辎重兵营1,人员编制11423员名(野炮挽马师)或11579员名(山炮驮马师),骡马2381匹(野炮)或2324匹(山炮)。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调整师较为简编,再过渡到整理师。

桂永清教导总队::总队部1、步兵团3、军士营1、骑兵队1、炮兵营1、工兵连1、通信兵连1、辎重兵连1、自动车连1、卫生队1、特务连1、军官教育队1、军乐排1、修械所1,人员编制13517人,骡马3655匹。装备七五山炮12门,七五步兵炮20门,三七战防炮20门,二零小高炮20门,八二迫击炮42门,重机枪80挺,轻机枪278挺。 南京保卫战前夕,教导总队原来的3个团扩建为3个旅,另将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兵都扩建成团,通信兵、特务兵扩建成营。

晚清禁卫军都能算到北洋六镇里就是搞笑,那是人家满清用来防北洋的旗人亲军。何况到辛亥前夜也就俩协,所谓禁卫军每镇18门150重炮就是纸面数据。一个镇都还没凑出来。

user avatar

1936不好说,如果是1946

且中高级军官是以共谍为主。出现在一战初期大概是模范师一类。

虽然国军重装备差。但战术新啊!常年烂战使得国军战斗力有了极大提示。杂牌残部能在东南亚开无双,改头换面在朝鲜战场面对炮弹不要钱的联合国军,也能取得2:1的战损。什么!棒子不算人?哪1:2(联合国TG数据间值)也是一流工业国才能有的水准。

设想一下,一个落后农业国的杂牌部队在没有凯神等国军高级军官指挥时,能打出一流工业国才能有战损比。这支部队如果穿越到一战难道不值得学习其战术吗?

什么!一战太挤,没地给你运动战!哪去东线啊!直接穿插的奥军妈都不认识。

user avatar

国军少将、共谍郭汝槐(更正:应为瑰宝的瑰)回忆,抗战前,国军每一级从连长到军长都默认长官吃空饷,即士兵花名册上有名字实际没这个人,冒领的军饷就是长官的额外收入。如果一个师长只吃一两百人的空饷,就算很清廉了。从杂牌军到黄埔嫡系,包括他自己,这个家里防放着破沙发的郭汝瑰当师长时也概莫能外,但他把空饷都放到本师的公账里,并不据为己有。

但有的师长吃相太难看,竟然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是假的。

这样一个部队开到一战战场,就去坑上级的爹吧。先不说战斗力装备如何,统帅部以为派了一个师去,实际只有一半多的兵力……

后来美军在印度(更正:应是缅甸,撤入印度的叫中国驻印军)训练中国远征军,史迪威定了个规矩,发饷发装备时,美军顾问必须在场监督士兵挨个唱名领取。结果国军军官称,傻乎乎的美国人根本玩不过国军,老外眼里亚洲人都长的差不多,一个兵绕一圈领两次饷,他们根本看不出来……

user avatar

轻武器是欧洲大败中国

重武器被欧洲大败中国



刚才把题目看成德械师了

结果一看普通师··

就国军吃空饷的毛病····

美国人为了杜绝这个现象,远征军都是美国人挨个点名发钱,发点维生素药片都要看着士兵吞下去····不然国军将领真的会让士兵吐出来,然后到黑市上去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6年的中华民国中央军一个普通步兵师,如果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欧洲战场上,其地位和实际战斗力会非常复杂且普遍偏低,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尴尬甚至劣势的境地。要详细讲述其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装备与火力水平: 步枪与轻武器: 中央军的步兵师在步枪装备上,可能已经逐步淘.............
  • 回答
    将中国与纳粹德国进行比较,尤其是与 1936 年的纳粹德国进行比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具有极大的历史和政治敏感性。这种类比通常是为了强调某些政权或行为的极端危险性,旨在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警惕。对于美国前大使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1. 这种说法的目的和意图: .............
  • 回答
    要回答“1936年的民国能排到世界第8强国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那一年,中国正处于中华民国时期,但国内政局动荡,国家整体实力与当时的世界强国相比,差距依然巨大。我们不妨从经济、军事、政治影响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看看民国在1936年大概处于.............
  • 回答
    要对比1936年的民国与甲午战争时期的满清,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很开,因为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是整个中国社会面貌和力量格局的颠覆。满清在1894年爆发甲午海战时,是以一个垂垂老矣但仍掌握全国政权的帝国姿态出现;而1936年的民国,则是一个处于内战、外患夹击之中,政权虽然统一在国民政府旗下,但地方.............
  • 回答
    钢铁雄心之所以选择1936年作为起始剧本,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游戏可玩性的精心考量。这个时间点恰恰是二战前夕,一个风起云涌、暗流涌动的时代,为玩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来扮演历史中的关键角色,甚至改写历史。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36年是现代战争模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雏形开始显现的.............
  •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
  • 回答
    要是我,裕仁,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1936年,那可真是个令人措手不及的局面。我当时刚继位没多久,国家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边是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进程,一边是日益高涨的军国主义思潮,夹缝中求生存,真的不好过。首先,我得稳住心神。我知道历史上很多事情的走向,但穿越过来,我知道的是“未来”,而那个“未来.............
  •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在1936年没有病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必将泛起更加涟漪深远的变化。这并非臆测,而是基于鲁迅先生一贯的立场、犀利的笔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病灶的深刻洞察。首先,抗战的呐喊将更加响亮,且视角会更加多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鲁迅先生如果尚在,他的.............
  • 回答
    关于“1976年国民生活不如1936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颇为令人意外的观点,并且在很多主流认知中似乎与历史事实存在较大出入。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逻辑或论据,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尝试理解持此观点的人可能关注的侧重点。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的历史数据和.............
  • 回答
    斯大林时代,一个以高度集权和严酷压迫为标志的时期,将苏联推向了工业化强国的地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从1936年到1953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铁腕统治下,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剧变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巩固与个人崇拜的极致:斯大林主义的核心是高度集权的党国体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