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示「逐步放宽广州、深圳汽车上牌指标限制」,这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放出风声,要“逐步放宽广州、深圳汽车上牌指标限制”,这消息在关注这两座一线城市交通和经济的人群中,无疑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不仅仅是关于买车上牌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利益和现实考量,影响之广,触及之深,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最直接的,对于渴望购车的市民来说,是个实打实的利好。 广州和深圳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汽车限购政策,一张牌照比车本身还难搞,还得摇号、竞价,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指标放宽,意味着更多有购车需求但受制于牌照的市民,有了更多机会将“有车生活”变为现实。无论是刚需的家庭出行,还是改善生活品质的个人愿望,都将更容易实现。这会直接带动一部分潜在购车需求的释放,促进汽车销售市场的活跃。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这将对汽车产业和相关消费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汽车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它背后关联着庞大的产业链,包括汽车制造、销售、维修保养、保险、零配件、加油站等等。指标放宽,意味着更多新车销量,直接利好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更重要的是,汽车的普及会带动一系列后续消费,比如保养、维修、保险续保、汽车用品的购买,甚至加油站的生意都会跟着好起来。对于目前可能有些疲软的汽车消费市场来说,这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再者,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尤其是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交通压力巨大的城市,这种影响是双刃剑。 一方面,更多的汽车意味着道路上的车辆总数会增加,如果道路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没有同步提升,短期内可能会加剧某些路段的拥堵。毕竟,即使有牌照限制,这两座城市的车辆保有量已经很高了。

但另一方面,放出风声说“逐步放宽”,这个“逐步”是关键。如果政策能够平稳推进,并且与公共交通的优化升级相结合,那么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如果放宽指标的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鼓励绿色出行,或者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有更灵活的交通管理措施,那么更多的私家车出现,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让更多有刚需的人能够获得更便利的出行方式,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拥挤的公共交通。毕竟,很多时候,公共交通的局限性也是促使人们购买私家车的原因之一。

第三,对城市管理和环境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 车辆的增加,最直接的就是对城市停车空间的需求。本来停车位就紧张的广州深圳,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停车难题。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可能会随之而来。同时,虽然现在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越来越高,但车辆总数的增加,无疑会对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压力。如何平衡好车辆增长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城市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第四,可能会引发对限购政策公平性的讨论。 长期以来,汽车限购政策一直是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议点。一些声音认为,限购是对有车需求的压制,不公平。另一些声音则认为,限购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如今政策风向的转变,可能会让这些讨论再次升温。如何制定既能满足市民合理出行需求,又能兼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权衡的。

最后,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也值得关注。 广州深圳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沿阵地”。如果放宽的是整体的牌照指标,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先政策?还是说,政策会继续向新能源倾斜,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逐步放宽”和“环保”的双重目的?这中间的细节,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步走向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广东省放宽广州深圳汽车上牌指标限制,绝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它将会在经济、民生、交通、环境等多个层面激起连锁反应。如何“逐步”地、有策略地进行调整,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有效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城市的承载能力。这就像打开一个水龙头,水流的快慢、方向,以及下游水道的疏通情况,决定了最终的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深圳通勤,惨不忍睹。一人一车,堵死路面,公交跟着堵。

打工人只好去地铁,结果排队挤地铁。一寻思,一咬牙,一买车,加入堵车大军,恶性循环,还要高呼:停车难!


媒体天天宣传摩托影响交通,禁摩!!

咋不见得禁汽车呢?哪怕把路面10%私家车转为公交车,既可以提高了运输能力,又可以腾出更多路面资源,再者又降低了碳排放。

万税,万般皆为税。


2021年11月12日更新:

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是在路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个人占用的资源合理化。

假设路面资源量为100,摩托车占用量1,私家车占用量4,公交占用量10。上下班通勤,

全员摩托可以允许100人通勤。

全员公交至少可以让300人左右通勤。

而全员私家车,那只有25个人能顺利通勤。剩下的人挤公交挤地铁,挤不上就买车一起堵。对了,还要面临停车难

当初为啥进行限制上牌?因为要限购汽车治理拥堵

现在为啥要放宽限制?因为路还是那么堵,但是放宽限制能拉动经济。

私家车涉及面太广(生产,销售,工作岗位,税,保养维护,总结:经济贡献),不能做措施,所以头痛医脚,牺牲忍受拥堵的人民罢了。

user avatar

中国城市规划失误,规划密度太高(1万人/平方公里),不合适市内用四轮小汽车通勤。

偏偏大城市却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车。原因就是不高上大。价格便宜,没钱赚。

广州竟然还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却开始限制汽车,鼓励电动自行车出行。

现在经济不行了,又要放开电动汽车。讽刺的是,上海竟然禁止过小的电动汽车上牌。这是生怕城市不够堵。

这让我很不高兴。

结合现在的趋势,我认为大城市通勤应该以宽度不超过1米的小型电动车辆为主,时速上限60Km左右。

大城市应该放开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限制,给小型电动车辆以充分的路权。厂商应该开发宽度不超过1米的安全快递小型电动车辆用于城市通勤。解决中国城市过于密集造成的道路拥堵状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